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306/200509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92(男54,女38)例,年龄32~87(平均59)岁. 高血压病史35例;冠心病史10例;脑梗死病史4例;第2次出血者5例,并发脑出血、脑梗死2例. 基底节出血71例;丘脑出血7例;脑叶出血13例;破入脑室31例;并发消化道出血25例. 出血量 19~110 mL(出血量=血肿最长径×短径×血肿层面数/2)<30 mL者8例;30~80 mL者44例,>80 mL者10例.
1.2 方法
取血肿量最大的CT层面,测出距OM线的距离(X mm)及血肿中心距前额的距离(Y mm),血肿中心距头皮的深度(Z mm). 令患者取侧卧位,在头皮上划OM线为基线,向上平移X mm做平行线,距前额Y mm定穿刺点,进针深度为Z mm[1]. 采用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将穿刺针尾固定在电钻夹具上钻颅钻透后抽出针体,插入钝头塑料针芯,缓慢刺入血肿腔,拔出塑料针芯后,拧上盖帽,在侧管接一次性注射器即可(术毕接引流袋),当穿刺针进入血肿中心后:① 先缓慢地抽吸血肿液态部分;② 抽出血肿液态部分后用生理盐水经针形血肿粉碎器加压冲洗残余的液态血肿和半固态血肿,冲洗时应等量置换;③ 用尿激酶1~2万U、肝素1.25万U加生理盐水3 mL,经针形粉碎器喷注到血肿的各个部位,保留4 h后开放引流. 对于昏迷排痰不畅者,当穿刺针进入血肿中心后即可行气管切开术,保持呼吸道畅通. 本组有7例患者气管切开术. ① 要控制好血压;② 定位要准确;③ 抽吸时负压不要过大;④ 如遇再出血,用冰生理盐水250 mL加肾上腺素1 mg,经针形粉碎器反复冲洗,或用冰生理盐水3 mL,加立止血1 kU关闭数分钟后开放引流. 术后 ① 及早复查CT确定穿刺针位置和残余血量;② 血肿冲洗每日2~3次,经血肿粉碎器冲洗后注入尿激酶2~4万U加生理盐水3 mL,肝素钠1.25万U,4 h后开放引流;③ 根据复查CT片,在血肿基本清除后观察无再出血情况即可拔针. 拔针后加压包扎,如遇有脑脊液渗出可缝合1针. 并注意防治并发症.
2 结果
在92例中存活80例,存活率87.1%,死亡12例, 术后8 h内死亡4例,均为出血量大于80 mL,各种原因脑疝形成未能及时手术者,48 h内死亡3例,原因为再出血,术后5 d死亡1例,为合并肾衰竭. 3 mo后能做轻微劳动者22例,2 wk内语言障碍及肌力改善者26例,生活能处理者17例,4 wk内生活能处理者3例.
3 讨论
内科治疗脑出血主要是控制脑水肿和预防再出血,难以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所致的神经功能损害. 外科开颅术因手术创伤大,技术要求高,且年老体弱和危重患者不能耐受手术,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弥补上述不足,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可使血肿于短时间内(1~6 h)大部分得到清除,血肿清除后缓解了占位效应,解除血肿周围脑组织受压,挽救血肿周围脑组织半暗带缺血区,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使用YLI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为了加速血肿液化易于排出,每次抽血后,常规注入尿激酶2~4万U有利于血肿引流;积极的术后处理可提高疗效,应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止并发症.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方法简单、便于掌握、安全性高、经济负担小、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贾保祥,孙仁泉,顾征,等. 穿刺及液化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初步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1996,22: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