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痔疮术后大出血的原因和防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8019 日期:2025-03-25 来源:论文网
作者:肖庆,康明伟,漆伟,张杰,杨慎柯

【关键词】 痔疮;大出血;防治
  1 临床资料
  1998/2007我们收治26(男16,女10)例痔疮术后大出血患者,年龄22~67岁,有22例为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4例为内痔硬化剂注射术后. 其中原发性大出血21例,继发性大出血5例. 患者早期表现一般为腹胀、肛门坠胀、强烈便意感,逐渐出现心慌、头昏,既而出现脉搏细速、指端苍白、血压下降等表现,有5例患者出现明显休克症状. 立即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输血补液等抗休克治疗,待全身情况有所好转,立即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 术中首先充分扩肛,使手术野暴露充分,找到搏动性动脉出血点后在其上方0.5 cm处用30可吸收逢线行“8”字贯穿缝扎止血. 对于创面广泛糜烂出血者可行电凝止血后用止血纱布或明胶海绵填压创面. 术后均常规放置并保留肛管,肛管外可用油纱条包裹压迫创面,48 h后拔除. 本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后均得到满意治疗效果,未再发生出血现象,创面在10~14 d后得到完全愈合.
  2 讨论
  痔疮术后出血是很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但术后大出血(出血量在400 mL以上)临床上并不常见,如果处理不当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原发性大出血(发生在手术后24 h以内)的发生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术前肠道准备不充分,术中粪便污染术野,术后患者过早排便,导致油纱脱落压迫不佳或结扎线滑脱引起大出血. 术中麻醉效果不佳. 肛门括约肌不松弛,造成术野暴露不充分,切除痔核和缝扎止血均在不确切状态下完成,导致搏动性出血点未得到满意缝扎,术后持续活动性出血. 术前检查不彻底,忽略了患者存在的高血压、动脉血管硬化、肝功能不佳等导致凝血机制障碍的基础疾病,术中轻率地认为创面出血能够自行凝固,未给予彻底的缝扎止血,导致术后大出血. 过度相信压迫止血的作用,术中未进行彻底的探察缝扎,寄望于用厚厚的油纱布或明胶海绵压迫创面达到止血目的,这种方法对普通的渗血有效,但对搏动性动脉出血却收效甚微,导致术后大出血[1-2]. 继发性出血(发生于术后7~14 d)一般是由于结扎的痔核脱落时基底部动脉血管闭锁不全引起活动性出血. 内痔硬化剂注射治疗药物不当或浓度过大,也可导致黏膜组织糜烂坏死引起活动性出血[3].
  
  一旦明确诊断应立即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准备急诊手术. 注意以下几点:应该直接选择硬膜外麻醉以保证麻醉的快速性和有效性. 术中更改麻醉方式则会耽误手术时机. 不能采用单纯压迫止血. 必须放置肛管. 根据引起大出血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预防,重点注意以下几点:术前检查要完善,我们认为至少应该检查血常规、出凝血系列指标、肝肾功能等. 对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患者要了解目前用药情况,女性患者还要避免在月经期间手术. 术前肠道准备要充分,我们认为采用术前6 h甘露醇或硫酸镁口服清洁肠道的方法简便有效,术后一般48 h内不解大便,可以作为术前常规采用. 术中暴露要充分. 注射治疗要规范,除需要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药物以外,还需要注意注射的部位和深度,注射时消毒措施要严格,避免这些因素导致的继发感染引起黏膜坏死出血.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 临床资料

  1998/2007我们收治26(男16,女10)例痔疮术后大出血患者,年龄22~67岁,有22例为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4例为内痔硬化剂注射术后. 其中原发性大出血21例,继发性大出血5例. 患者早期表现一般为腹胀、肛门坠胀、强烈便意感,逐渐出现心慌、头昏,既而出现脉搏细速、指端苍白、血压下降等表现,有5例患者出现明显休克症状. 立即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输血补液等抗休克治疗,待全身情况有所好转,立即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 术中首先充分扩肛,使手术野暴露充分,找到搏动性动脉出血点后在其上方0.5 cm处用30可吸收逢线行“8”字贯穿缝扎止血. 对于创面广泛糜烂出血者可行电凝止血后用止血纱布或明胶海绵填压创面. 术后均常规放置并保留肛管,肛管外可用油纱条包裹压迫创面,48 h后拔除. 本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后均得到满意治疗效果,未再发生出血现象,创面在10~14 d后得到完全愈合.

  2 讨论

  痔疮术后出血是很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但术后大出血(出血量在400 mL以上)临床上并不常见,如果处理不当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原发性大出血(发生在手术后24 h以内)的发生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术前肠道准备不充分,术中粪便污染术野,术后患者过早排便,导致油纱脱落压迫不佳或结扎线滑脱引起大出血. 术中麻醉效果不佳. 肛门括约肌不松弛,造成术野暴露不充分,切除痔核和缝扎止血均在不确切状态下完成,导致搏动性出血点未得到满意缝扎,术后持续活动性出血. 术前检查不彻底,忽略了患者存在的高血压、动脉血管硬化、肝功能不佳等导致凝血机制障碍的基础疾病,术中轻率地认为创面出血能够自行凝固,未给予彻底的缝扎止血,导致术后大出血. 过度相信压迫止血的作用,术中未进行彻底的探察缝扎,寄望于用厚厚的油纱布或明胶海绵压迫创面达到止血目的,这种方法对普通的渗血有效,但对搏动性动脉出血却收效甚微,导致术后大出血[1-2]. 继发性出血(发生于术后7~14 d)一般是由于结扎的痔核脱落时基底部动脉血管闭锁不全引起活动性出血. 内痔硬化剂注射治疗药物不当或浓度过大,也可导致黏膜组织糜烂坏死引起活动性出血[3].
  
  一旦明确诊断应立即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准备急诊手术. 注意以下几点:应该直接选择硬膜外麻醉以保证麻醉的快速性和有效性. 术中更改麻醉方式则会耽误手术时机. 不能采用单纯压迫止血. 必须放置肛管. 根据引起大出血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预防,重点注意以下几点:术前检查要完善,我们认为至少应该检查血常规、出凝血系列指标、肝肾功能等. 对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患者要了解目前用药情况,女性患者还要避免在月经期间手术. 术前肠道准备要充分,我们认为采用术前6 h甘露醇或硫酸镁口服清洁肠道的方法简便有效,术后一般48 h内不解大便,可以作为术前常规采用. 术中暴露要充分. 注射治疗要规范,除需要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药物以外,还需要注意注射的部位和深度,注射时消毒措施要严格,避免这些因素导致的继发感染引起黏膜坏死出血.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