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建筑学论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7027 日期:2023-07-23 来源:论文网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怎么写?文献综述一般包含以下四部分:摘要、引言、主体和参考文献,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的文献综述,以“晋东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谱系研究——以山西省平定县传统民居为例”为例,为大家讲述文献综述的写作要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怎么写

  一、论文

  1、前言

  简要说明写作的目的、意义、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和发展趋势等。

  2、正文

  文献综述的重点。通过理论发展阶段性成果、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成熟可靠新近的权威可信等,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3、总结与展望

  对正文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高度概括主题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

  4、参考文献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一般不低于20条,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二、论文摘要

  传统聚落和传统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是先民人居理念及智慧的集中体现,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和科学价值。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岁月中,传统聚落中的先民为满足其对起居空间的避风雨、御寒暑、防侵袭等基本功能需求,而不断改善并革新建筑技术,因地制宜地发展出诸多构造类型的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是最原始、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对地方性传统民居及其营造技艺的研究,可揭示出地域性人居环境建设的规律与机制,总结传统民居建筑营造的经验与技术,并对于营造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合理的保护与传承,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以山西省晋东地区平定县传统聚落中的民居建筑及其营造技艺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大量实地调研和工匠访谈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以总结出该地区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所包含的技术经验及价值特色。另一方面,通过对当地实际情况的分析并结合时政背景,论文从思想和现实两个层面出发,对于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提出可行性保护策略和发展方向。以期在我国乡村振兴和传统村落保护的新时代背景下,增强公众对于传统民居及营造技艺的文化认同感,并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

  本文的研究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共六章: 第一部分对应第一章绪论。主要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明确了当前时代背景与研究对象范畴,进一步对近年来的诸多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总结出当前研究热点并进行趋势预测。在提出课题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梳理出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对应论文第二章。主要对晋东平定县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及人文背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在整合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总结出该地区传统聚落的选址分布与空间特征,对该地区的民居建筑构造类型、院落形制加以归纳,并深入解读了该地区民居建筑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和人居理念。此外,选取聚落内不同类型的典型民居建筑案例进行分析介绍。 第三部分为论文的主体核心部分,包括第三、四、五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以动态的研究视角结合工匠访谈,分别对锢窑民居和木结构房屋这两种主要构造类型的建筑营造技艺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总结,力求真实展现当地民居营造的全幅流程,并对于民居营造中传统工匠所使用的工具谱系及工匠组织模式进行梳理。

  第五章是对平定县传统民居中最普遍存在的三种“窑房同构”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分别总结出每种类型同构建筑的形态特征和技术经验。 第四部分即第六章,是在前五章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和亲身采访,一方面总结出平定县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自身特性及价值特色,并对当地民居营造中所流传下来的传统营造仪式加以介绍;另一方面根据当地传统村落及民居建筑的保护现状,揭示出当前民居营造技艺与工匠传承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通过参考借鉴其他地区的保护措施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传统工匠的传承模式和民居营造技艺的发展方向提出适应性策略,以开辟出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空间从而实现世代流传。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西方很多国家在建筑遗产保护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最早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就对其境内遗留下来的古罗马时期文物进行分别对待;17-18 世纪,古罗马、古希腊境内的考古工作兴起,欧洲各地开始逐渐盛行古典主义建筑潮流,古代建筑的价值也随之逐步得到大众人民的认可,进一步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进展;19 世纪,工业革命进行至巅峰期,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诸多理论流派纷纷形成,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为西欧建筑遗产的保护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6]。

  20 世纪后,国外对于乡土建筑与聚落的研究逐渐采用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现象学等方法进行多维交叉视野下的研究。1964 年德国学者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出版《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首次以专业化的建筑学视角对乡土建筑加以研究。此书是国外对于中国窑洞民居进行的较早的研究,强调了乡土建筑的价值特色,指出“非正统”的乡土建筑“作为无名建造者哲学思想及设计技能的载体”[7]。美国学者阿摩斯·拉普卜特在其《宅形与文化》一书中提出,民居建筑形式是社会文化、观念意象、经济物态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产物,而不仅仅是受地理气候和材料技术的制约,由此探索并逐步建立其环境行为学的理论框架[8]。 在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领域,日本学者的研究起步较早且一直以来都非常出色。

  早在明治初年,日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就已经展开。1950 年其颁布实施的《文化财保护法》中,将国家指定的文化财产明确划分为有形、无形、民俗、纪念物和传统建筑群落等五大类,而明确与营造技艺等工艺技术相关的属于无形文化财富[9]。日本学者关于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的著作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如原广司的《世界聚落的教示 100》,以建筑学角度系统总结了传统聚落,使得中国传统建筑逐渐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极大地推动了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10]。竹岛卓一先生的《营造法式の研究》共三卷,从总制、土作、石作、铺作到大木作、小木作、雕木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进行了系统解说,成为日本对《营造法式》研究的第一人[11]。此外还有关野贞6的《中国的穴居》、十代田三郎的《中国北部边疆住宅建筑的构造调查报告》和 90 年代以青木志郎先生为首的中国窑洞考察团出版的专著《生きている地下住居——中国の黄土高原に暮らす四零零零万人》等[12]。

  日本在该领域的研究对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都有着深远影响。 21 世纪开始,国外学者在总结现代建筑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传统民居的研究重心有所转变,其一方面不随意拆除具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也不随便建造仅拘泥于仿古形式的“假”历史建筑,另一方面,对本土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也十分看重,并与保护建筑实体同等重视。

  四、论文结论

  回顾研究历程,笔者首先立足于实地调研和工匠口述的基础上,对晋东平定县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维度变化,以动静结合的研究视角出发,深入研究当地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谱系全貌。通过系统的梳理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晋东平定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在自然和人文背景的双重影响下,境内先后孕育出多个各具特色的传统聚落,依照聚落选址与空间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山地层叠型聚落、盆地丘陵型聚落、峡谷河岸型聚落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聚落形态特征都互不相同,且不同聚落的形成过程受地理条件、气候水文、风水格局、社会背景、思想观念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此外,对于传统聚落的研究,不仅要聚焦于对民居建筑的分析,还包括对其地方历史演变和人文背景以及人们意识形态的解读。

  其次,研究发现平定县传统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地域特征。以院落为单位布局的民居建筑,其组合形式极为灵活,构造类型以锢窑、木构房、窑房同构三种为主,整体造型尺度宜人、刚柔并济、土中含秀、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结构类型的传统民居的布局和营造过程,充分显示出当地民居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营造理念,其建造过程不仅为了满足人们对于起居空间的功能需求,也是传统工匠营造智慧的全面展现,同时以多种不同形式来体现百姓的精神诉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不仅涵盖先民的营造理念和工匠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是历史区间内社会形态、地方文化和审美情趣的集中反映,具有很高的保护与研究价值。而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门对于住宅空间的需求和观念逐渐改变,进而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也随之日益衰退。无论是民居建筑的物质实体以及传统工匠的营造技术由于得不到社会认同而逐渐消亡,正在悄无声息地退出历史舞台。笔者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对于平定县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尝试提出了较为合理的保护策略,并对日后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五、参考文献

  [1]王金平,徐强,韩卫成编著.山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金其铭等编著.乡村地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 吴良镛著.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 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 第 5 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赵西子. 滇西北藏族传统民居“土掌碉房”营造技艺调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6] 张艳华. 山西省平遥县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20 世纪 60-70 年代)[D].北京交通大学.2018. [7] (美)鲁道夫斯基编著;高军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8] (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宅形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9] 韩丽君. 山西省临县南部传统民居锢窑营造技艺调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10] (日)原广司著;于天祎等译.世界聚落的教示 10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 (日)竹岛卓一. 营造法式の研究(第 3 卷)[M].东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1970. [12] 陈莉粉. 黄土地区窑洞建筑中结构稳定性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

  [13] 陈薇.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学术轨迹与图景[J]. 建筑学报.2010(01):71-77.

  [14] 杨立峰. 匠作·匠场·手风[D].同济大学.2006. [15] 刘致平著;王其明增补.中国居住建筑简史 城市、住宅、园林 附四川住宅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模板

  以上是建筑学论文的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范文的相关内容,可以参考完成自己的论文文献综述,如果你想了解论文写作的其他内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相关信息,如果你需要论文指导,可以在线咨询。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