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安徽高等外语教育的启蒙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737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英语论文:近代安徽高等外语教育的启蒙 由硕士毕业论文中心,硕士论文组整理提供,本文阐述了近代安徽高等外语教育的启蒙

  安徽近代高等教育滥觞于被誉为“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安庆,因为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直至抗战爆发的1937年的177年间,安庆一直是安徽省会所在地,是安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代安徽最大的、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官办书院——敬敷书院就建于安庆,“敬敷”一词语出《尚书》,意为恭敬地布施教化。“桐城派三祖”中的刘大槐、姚鼐曾担任书院山长,从清初到清末,敬敷书院在250多年的办学历史上,一代代“敬敷人”执着地秉守敬敷信念,培育人才、传播学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以道德文化为中心的人文教育,为安徽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亦为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培植下深厚的文化根基。
  
  一、安徽高等外语教育的起源
  
  安徽近代新型教育始于维新变法运动,“它先由高等教育开始,而后普及中、小学,呈逆势状。在季清迄民国初年,安徽的高等教育历经求是学堂,安徽大学堂和安徽高等学堂及安徽高等学校诸阶段”_1]。1896年,具有维新思想倾向的安徽巡抚邓华熙上奏清廷,请求在皖设立新型学堂。因为鉴于当时北京、上海已奏准设立大学堂,而由各省办的新式学堂则可以为大学堂的发展提供有西学基础的生源,起到大学堂预科的作用。邓华熙在奏折中说:“臣到任以来,熟权时势,今之宜讲求西学以造就人才,犹求三年之艾、树十年之木也。不蓄则长此不得,一树则百获可期,而所以请求之道,必须实事求是,有以振兴士气,鼓舞人心。若但有旧有之书院令其兼习西学,学者既非专业,教者亦非专门,究于造就难成,敷衍多而实际少。应请各省均于省城另设学堂。,,r J3 并且,他还将安徽的新式学堂命名为“求是学堂”,清廷在批复中准奏。于是,1897年,安徽近代意义上的第一所新式高等学校—— 求是学堂成立。次年闰三月,求是学堂按照拟定的章程首次在安庆招收新生,首批共招收公费“正课生”67名(原定额6O名),“附课生”26名,自费跟班听课。由此,拉开了近代安徽高等教育启蒙与发展的序幕。
  求是学堂的成立标志着安徽新型高等教育的开端,随后成立的安徽大学堂从1902年开办到1905年改为高等学堂,前后三年内没有毕业生。而安徽高等学堂自1905年创办到辛亥革命后停办,七年内共培养了师范毕业生两个班104人,预科毕业生前后四届共300多人。
  
  二、启蒙阶段安徽高等外语教育基本状况
  
  在近代安徽高等教育的启蒙阶段,新型的高等外语教育同样从无到有,筚路蓝缕,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艰难地发展起来。
  
  (一)求是学堂的外语教育安徽的高等外语教育开始于求是学堂的外语教学。求是学堂成立伊始,就十分重视外语教育,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首先,在招生时就明确表明要把好招生质量关,特别强调了学生学习外语的潜能。该校在招生时由省行文至各府县,要求各府县将年龄在十四五岁,读过古文经书、文理清顺、资质聪颖的学生选送至省,由巡抚出题面试。再由西学教习授以洋文试读十,如果口音清楚、性情沈著,则令其人堂学习三月以定去留;年龄较大,口音滞钝,不容易学西语的学生则被淘汰;并且,在学堂学习期间亦可随时淘汰无法完成学业的学生。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也处处体现了以外语学习为重心的理念。求是学堂学制四年,在四年的时间里,都有相当数量的外语课程或“双语”课程的安排。以学堂的英文课程安排为例:第一年课程有英文初学浅书、英文功课书、英字拼法朗读;第二年有英文数学、英文尺牍、英字拼法朗读、英文文法、翻译;第三年有英文代数、英文讲解文法、英文官商尺牍、各国史鉴地舆学、翻译;第四年有各国史鉴、英文尺牍、英文平面量地法、格物书、翻译等等。总体来看,课程设置体现了从基础到专业、由语言到实业教学的规律。求是学堂坚持由西学教习教授西学课程的教学原则。学堂里每30名学生设西学正教习一名,帮教习一名。西学教习精通西洋语言文字,兼明算学及各种西学,由京师同文馆选派。同时,为扩大教师来源,光绪二十七年(19O1)三月,求是学堂首批学生毕业之期(实际提前了一年),经巡抚王之春考验,在毕业生中“取英文、法文学生十三名,奏奖监生及八品翻译官,保升教习,官阶有差,一切均照原奏章办理”l3l4髂,其他学生被给予秀才待遇,充任翻译官及教员,派往各地工作。
  
  (二)过渡期的安徽大学堂以及安徽高等学堂的教育传统19O1年,遵照清廷诏令,全国的书院均改为学堂,因此,兴办了250多年的安庆敬敷书院也于该年冬停办。
  19o2年,敬敷书院以全部校产与求是学堂合并,改名为“安徽大学堂”。是年1O月,安徽大学堂正式开办,其生源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仿照求是学堂,在各州、府、县招收的正式录取生;二是原求是学堂肄业学生;三是原敬敷书院学生和举人、孝廉、生童等人。安徽大学堂虽然只办了两三年,但是在教育界名流刘葆良担任大学堂总办、姚永概任总教习时还是逐渐走上正轨。仅就课程设置而言,当时的大学堂就开设有英文、法文、德文、国文、东文(日文)、伦理、中外政治、中外历史等。19o3年,清廷颁布《奏定高等学堂章程》,规定各省只能在省城设立一所高等学堂。
  根据这个章程,19o4年10月,安徽大学堂改为“安徽高等学堂”。
  安徽高等学堂的成立,标志着安徽近代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安徽高等教育在启蒙阶段从敬敷书院、求是学堂到安徽大学堂、安徽高等学堂演变的整个过程,都是建立在“书院改制”基础之上的,而“书院改制”则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能够发展的思想基础l4 ,这一点亦体现在近代安徽的高等教育发展上。一方面,安庆敬敷书院原有的房舍、田产、经费等为新式高等学堂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学部于光绪三十三年(19o7)在对安徽高等学堂的调查报告中,认为该学堂“经费尚不绌”,而且“管理教员中尚有可节省者。若加节省,可为推广之用”;另一方面,书院的学生一直受传统教育与书院精神的熏陶和影响,自然也将传统教育的方法和精神延续到近代高等外语教学中。正如胡适所言:“书院之真正的精神惟自修与研究,书院里的学生,无~ 不有自由研究的态度。”[5]196由此可见,近代安徽高等外语教育在启蒙阶段具备了一一定的物质条件,也延续了传统书院的精神传统。但是由于当时尚没有中学毕业生,省内又没有师范学堂,因此安徽大学堂和安徽高等学堂的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班次之编定、学科之教授数经变更”¨5J4 ,这不能不影响到高等外语教育的发展。
  
  (三)严复在安徽高等学堂的外语教育改革19o6年,受桐城派著名世家姚永概、姚永朴兄弟的诚意邀请,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来到安庆,担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严复一直认为西学为中国所未有,唯有实施教育改革、学西学,才能开启民智,使民富国强,从根本上振兴中华民族。而只有掌握西语、读西文原著,才能得西学的精髓,因此他一直十分重视外语教学。
  严复与桐城派和安徽有着深厚渊源,又素怀教育救国之志,对维新变法之后清政府所办的高等教育非常不满意,皖人的盛情邀请为他提供了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他曾设想:“使皖人果相信从,则为定规章、聚师资,使数年之中费不虚掷,士可期成,此于社会亦非无补。~[61352于是,他准备在安徽实施他的教育改革计划。他上任后随即对安徽高等学堂的办学方向和教学管理展开了大刀阔斧改革与整顿:首先,他规定学堂学制以五年为限,学生先学三年基础知识,再接受两年的政法、实业教育;其次,他将包括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组织起来参加严格的考试,根据成绩分科,及格的毕业,不及格的留级,使学堂里一贯自由散漫的学风大为改观;第三,在学堂教学中强调外语、自然科学和实业课程的教学,课程设置上以学习西学为主,在满足英文、数学等基础课教学的前提下,保证每星期都有国文、经学、舆地、历史等课程;第四,他坚持西学必须用西文教授的原则,有感于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他亲自和所有的教员谈话,询问他们的教学方法,淘汰滥竽充数的教员,这其中还包括几名东洋教习。为了改善安徽高等学堂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严复到学堂之后不久,便偕姚永概赴上海,为学堂物色合适的教员。数次联系后,他为学堂聘选了七、八名优秀英文教师和基础课教员。
  纵观严复的各项改革举措,涉及外语教学改革内容的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无论是作为基础课的英文课程的设置和西学外文原版教材的选用,还是严格的考试规定,都是建立在充分的外语教学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加强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是贯穿严复改革全过程的一根主线,使得安徽高等外语教育在严复出任学堂监督期间有了长足的进步,连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廷《学部官报》中亦有中肯的评论:“自严监督到堂后始专力注重英文算学。”
  虽然严复在安徽高等学堂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但是“对安徽的教育仍有所贡献,并有深远的影响”l7]。据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毕业于安徽高等学堂的五四时期重要思想家、政治家高一涵在《辛亥革命前后安徽青年学生思想转变的概况》一文中回忆:“那时安徽青年学生羡慕西方文明成了风气,大家认为要想学西方科学,必须先学西方文字,因而把学习英文看作压倒一切的功课,别的功课考试不及格不要紧,千万不要使英文不及格。于是安徽高等学堂内从讲堂、自修室、寝室、饭堂一直到操场上,处处都听到朗诵英文之声。”而自严复离职后,学堂内的风气也为之大变,“只听到朗诵中文之声,不再听到朗诵英文之声了。这时,热心学习西文科的学生,?都先后到英、法、意、日本等国留学。如王星拱,刘贻燕、邵逸周、程振钧、程振基、俞希禹等。”
  
  三、启蒙阶段安徽高等外语教育特点
  
  近代安徽高等外语教育伴随着近代安徽高等教育的兴起而兴起,不可避免地带有近代高等教育启蒙阶段的突出特征。
  
  (一)虽然安徽高等外语教育起步并不晚,但是发展的状况并不能令人满意安徽高等外语教育启蒙阶段的发展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方面:首先,缺乏相应的中等学堂或者教会学堂为其提供生源。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标志着近代中国官办外语教育的开始,而在此之前,一些通商口岸也有一些教会学校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亦将西方的语言、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传播到了中国,“训练了我国近代第一批掌握英语和西方科学基础知识的知识分子,对我国世俗化近代教育的发轫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_g]。安徽虽是内陆省份,开埠时间晚于沿海地区,但据光绪三十四年(1908)冬季各属册报,“全省总分大小教堂五百多所”_3l6 。然而这些大小教堂一般只关注基督教义和西方文化的传播,即使是其所属的教会学校在外语教育普及和影响力方面力度亦不大,并不像广东、上海等沿海地区那样有那么明显的外语教学效果和影响力,这也就导致了安徽高等外语教育在启蒙阶段的生源,几乎都是些没有任何外语学习经历、并已熟读了古文经书、错过了语言学习最佳时期的十五六岁少年。
  其次,师资力量的不足严重制约了高等外语教育的发展。启蒙阶段的安徽高等外语教育不仅面临着生源的不足,而且更严重的还是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虽然也有如严复这样的大家来皖执教,但总体上看,由于师范学堂的缺乏,本地的外语教师几乎为零,外语教育的师资只能依赖于从外地聘任,这必然导致了师资的流动性与不稳定性。相应的,高等外语教育亦随师资的流动而如“波浪型”的发展,有师资就有外语教学,无师资则无外语课程,“如前聘严幼陵为高等校长,幼陵注重英文者也,而高校之英文遂日起有功,迨幼陵去,而英文之不振如故纸解,依人作活,羌无独立精神,此其拙于人为者也” 。可以说,师资力量的匮乏在安徽高等外语教育的启蒙阶段体现的最为明显,这也就造成了安徽高等外语教育的独立性严重不足,大大制约了高等外语教育的稳步发展。
  再次,安徽高等外语教育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从某种角度看,亦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展现,因为教育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可以兴办维持的。近代以来的安徽天灾频仍,几乎到了“无岁不灾”的程度;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安徽是主要的战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以安徽人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逐渐进人到权力中枢,成为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淮系所创办的近代工商企业却很少有落户安徽的。凡此种种,使得近代安徽在经济发展上一直落后于紧邻的江浙地区,经济的落后相应地带来了教育和文化的落后,也就必然影响到安徽高等外语教育的发展。正如时人史维孝在《安徽教育拙于江苏教育之弱点》_10_” 一文中所分析的那样:安徽在地理位置、财力等天然条件方面落后于江苏,“苏自优皖自拙,争无可争竞无可竞”;不仅如此,安徽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人数、热心提倡教育的巨绅人士,以及慷慨捐款的豪商政客等人为因素方面也与江苏有很大的差距。种种地域、天然或人为的不利因素,导致了安徽高等外语教育在起步并不落后的情况下却未能表现出相应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成果。
  
  (二)安徽高等外语教育在启蒙阶段继承并发扬了桐城派尊师重教的优秀教育传统安徽的高等外语教育开始于桐城派的根据地安庆,而严复能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的监督,就突出地体现了桐城派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严复在决定是否就任前曾一度犹豫,桐城派大家姚永概则数次去上海尽力邀请,当严复为姚的“久恳”所感动而答应前往时,姚“长跪谢之”。
  在桐城派的传统教育思想中,尊师重教无疑占据着核心的地位。而这一优秀教育传统又在高等外语教育启蒙阶段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直至后来安徽省立大学在办学时,为了改变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亦采取了“先请大师,提高水平,再建大楼、完善条件”的方针口1] ,依然是这一优秀传统的延续。也正因如此,郁达夫、朱湘、方光焘、陈望道、梅光迪等当时国内知名教授都曾在省立安徽大学教授过外文课程。
  
  (三)启蒙阶段的安徽高等外语教育培养了一批人才近代安徽高等外语教育的启蒙,虽然面临着众多不利的因素,发展的速度和影响力也不是十分令人满意的,但在广大外语教师的辛勤努力之下,还是培养出了一批有用之才,比如,著名的国学大师梅光迪和教育家王星拱就毕业于安徽高等学堂。严复出任高等学堂监督时,就曾经多次夸奖王星拱的英语水平,这让王星拱很受鼓舞,他不仅自己刻苦学习,很好地掌握了这门外语,而且高度重视外语教学,在之后他担任省立安徽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学校的校长时,就十分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使得这些学校即便是在抗战艰难时期,英语教学也维持了相当高的水平。
  于此同时,安徽高等外语教育的启蒙与发展,也为安徽学子出洋留学打下了语言上和思想上的基础。安徽最早向海外官派留学生始于1902年,主要是派往日本和美国。据上世纪30年代安徽教育杂志《学风》记载,1902年至1908年,安徽仅官派日本的留学生就有77人。此外,还有大量的自费留学生。据《清末各省官、自费留日学生姓名表》统计,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二年(1908-1910),安徽官、自费留学生中仅留日学生就达100人。而大批留洋学生学成回来后,“对于推动安徽近代教育的发展,开通安徽的社会风气,促进新思想在安徽的传播,倡导民主革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l1 。不仅如此,这些留学归国人员又为安徽的外语教育储备了人才,他们既接受了系统的传统教育,又曾留学国外,中外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他们自身独特的人文素养,而这种素养又在后来他们的外语教育理念与实践中得以体现,成为安徽优秀外语教育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英语论文:近代安徽高等外语教育的启蒙 由博士论文网,论文中心为您整理提供信息资讯。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