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博士论文怎么写[学姐分享]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84 日期:2023-06-27 来源:论文网

国际关系博士论文怎么写?本文根据热门论文范例数据,为大家列举了3篇国际关系博士论文范文,可以多参考学习,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国际关系博士论文范文参考一:国际体系转型视阈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研究

当前,国际体系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中美两国作为国际体系大国的结构性矛盾变得日益突出。国际体系的平稳转型需要成熟理性的大国关系作为支撑,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也依赖于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体系环境。摒弃“冷战思维”,打破“国强必霸”逻辑,走出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原则基础上,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成为中美两国面临的时代课题。这不仅是符合中美两国共同利益的理性和现实选择,也是中美两国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的世界大国责任。本文运用国际体系理论与方法,探讨了历史上国际体系转型与体系大国互动关系模式,分析了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美关系面临的时代选择,论述了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现实条件、基本原则和建构路径。第一章,运用国际体系理论与方法,搭建了一个国际体系转型与大国关系互动的学理性分析框架。论文对国际体系、体系大国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总结了国际体系转型的动力要素和主要影响;分析了历史上国际体系转型时期大国角色和大国互动关系模式;通过分析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转型时期的大国互动,为研究当代国际体系转型背景下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与分析方法。第二章,重点分析了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美关系变革之间的逻辑关系。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主要呈现出三大基本态势,即世界权力的流散、系统效应的强化和体系混沌的出现。在此背景下,当代国际体系的深刻转型为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挑战方面,体系结构的转型客观导致了中美两国之间的权力竞争,体系规范的转型影响着中美两国之间的制度竞合,体系文化的转型则凸显了中美两国之间战略互信的缺失。在机遇方面,国际体系转型为中美两国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外部条件,国际秩序的重构需要中美两国重新调整双方的发展战略,国际体系的治理则要求中美共同担负国际责任,为大国的合法性提供新的来源。第三章,运用国际体系理论与方法从利益、制度、共识三个视角论述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现实基础。在利益基础方面,中美关系已经形成了密切相互依赖的利益格局,双方的共同利益呈现逐步拓展的趋势,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利益动因。在制度基础方面,中美两国已经建立了各种双边和多边对话与合作机制,其中包括中美两国政府间战略对话与合作机制,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对话机制。它们为中美两国开展对话和协商,消除分歧与争端,开展战略协调与合作,创造了广阔的制度平台。在战略共识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重新规范中美关系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自新型大国关系提出后,两国元首和高级官员逐渐凝聚起了共同经营的战略共识,新型大国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强大的观念动因。第四章,深入论述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原则与模式。作为一个开放的国际关系议程,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需要中美两国关照对方的国家利益,维护双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对于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以及相互认同对方的大国地位。中美两国应当在新型国际关系框架的指导下,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不冲突、不对抗;深化合作共赢的利益格局,夯实两国和平发展的利益基础;构建新型军事关系,防止在安全问题上出现战略误判。中美两国应当秉持在国际体系中的“共生共荣”原则,通过维护中美关系的动态平衡为打造稳定优良的国际秩序做出积极的大国贡献。第五章,探讨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现实路径。首先,体系权力的全球性流散和系统效应的强化,要求摒弃传统的“国强必霸”理念,走出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其次,制度合作为新时期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搭设了对话与合作平台,使中美有条件实现大国协调与合作;第三,通过思维创新超越“冷战思维”,在全球治理和合作共赢等理念上形成广泛的战略共识;第四,通过发展协同促进中美两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共同进化”。在国际体系与体系大国互动关系日益密切的时代,推动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时代课题。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推动国际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中美两个世界大国的共同责任。它不仅有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也将造福于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四、基本思路与结构安排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国际体系转型中的大国关系

一、国际体系转型的逻辑元论

(一)国际体系的概念分析

(二)国际体系转型的动力

(三)国际体系转型的影响

二、国际体系转型中的体系大国

(一)转型理论中的大国意涵

(二)转型实践中的大国角色

(三)转型历史中的大国互动

三、国际体系转型中的大国关系模式

(一)维也纳体系为代表的权势均衡模式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代表的集团对抗模式

(三)雅尔塔体系为代表的两极争霸模式

第二章 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美关系变革

一、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基本态势

(一)世界权力的流散

(二)系统效应的强化

(三)体系混沌的凸显

二、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美关系的现实挑战

(一)体系结构转型中的中美权力矛盾

(二)体系规范转型中的中美制度竞合

(三)体系文化转型中的中美战略互疑

三、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

(一)国际格局调整与中美大国发展

(二)国际秩序重构与中美大国战略

(三)国际体系治理与中美大国责任

第三章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基础与条件

一、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利益基础

(一)中美相互依赖的深化

(二)中美共同利益的拓展

二、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制度条件

(一)中美制度合作的现状

(二)中美制度合作的前景

三、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战略共识

(一)中美战略观念的互动

(二)中美战略共识的凝聚

第四章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原则与模式

一、相互尊重国家利益

(一)主权原则与领土完整

(二)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

(三)大国地位的彼此认同

二、推动建设新型大国关系

(一)坚持和平共处外交原则

(二)深化合作共赢利益格局

(三)建设中美新型军事关系

三、实现国际体系中的共生共荣

(一)共生系统与系统共生

(二)中美关系的动态平衡

(三)稳定优良的世界秩序

第五章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权力分享:跳出“修昔底德陷阱”

(一)国际体系大国之间的权力分享

(二)中国实力上升与中美实力差距

(三)中美在彼此尊重前提下分享权力

二、制度合作:新时代的“大国协调”

(一)国际体系大国之间的制度合作

(二)中国融入国际体系与美国制度霸权

(三)中美在相互依存背景下开展制度合作

三、思维创新:超越“冷战思维”

(一)国际体系大国之间的思维创新

(二)超越历史局限与中美全方位交流

(三)中美在求同存异基础上创新互动观念

四、发展协同:中美两国的“共同进化”

(一)国际体系大国之间的共同进化

(二)化解旧有矛盾与规避新型冲突

(三)中美在国际体系进化趋势中协同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1]中美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J]. 杨守明. 人民论坛. 2016(14)

[2]中美制度竞争分析——以“一带一路”为例[J]. 赵洋. 当代亚太. 2016(02)

[3]新常态下中美关系发展的特征与趋势[J]. 吴心伯. 国际问题研究. 2016(02)

[4]中美何以能和平共处?——英德、美苏关系的历史启迪[J]. 王俊生. 国际展望. 2016(02)

[5]无序体系中的国际秩序[J]. 阎学通. 国际政治科学. 2016(01)

[6]《克劳备忘录》与英德对抗的起源[J]. 吴征宇. 国外理论动态. 2016(02)

[7]美国对华政策大辩论[J]. 陶文钊. 现代国际关系. 2016(01)

[8]美国强化对华竞争及中美关系的走势[J]. 刘飞涛. 国际问题研究. 2016(01)

[9]中美经贸合作竞争新态势及前景[J]. 甄炳禧. 国际问题研究. 2016(01)

[10]对美公共外交:新形势、新思路[J]. 姚遥. 国际问题研究. 2016(01)


国际关系博士论文怎么写

国际关系博士论文模板范例二:国际关系舞台上的东方蘑菇云(1949-1972年)

大体而言,人类国际关系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有更替、也有迭加的阶段:古代以自然关系为主的阶段,近代以经济关系为主的阶段和现代以技术关系为主的阶段。而技术作为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物,表现的也是某种关系。如果说,民用技术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军事技术反映的则是人与人、集团与集团、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或者说,国际关系作为一种核心的外部要素对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国际关系影响着军事技术的科研立项,影响着军事技术的研发进度,影响着军事技术的装备规模,影响着军事技术的作战应用。本文以中国核武器项目在1972年前的研发部署为案例,结合大量权威的官方文献、学术文本、口述史、回忆录及来自美国FRUS档案库、国家安全档案馆解密的美国国务院、国家安全委员会、参谋长联席会议、国防部和中央情报局等有关单位的历史情报档案,对1949年到1972年间中国核武器项目的发展受国际关系的需求牵引的情况进行分析。全文内容分六章展开,其中第二章至第五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重点阐述了国际关系作为一种核心的外部要素对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一命题,对于深化技术社会学理论研究,进一步总结我国核武器项目的历史经验均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第二章聚焦于中国核武器项目的上马与国际政治的关系,阐述了中国为什么会在经济落后和工业基础薄弱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核武器的原因。研究认为,核时代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决策者战略视野,国际安全环境催生了中国发展核武器的政治需求,国家身份的建构强化了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心理动机,而技术的国际交流增强了中国研发核武器的技术可能。第三章探讨当时的冷战形势对中国核武器研发进度的影响,分析了美国的要挟与威胁、中苏核合作的中断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与中国在核武器领域的反应。研究认为,在这一时期,国际关系作为一种自变量影响了中国研发核武器的进度,一方面,国际关系的类型影响了核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国家间关系的转变延缓了中国原子弹的初期研发;而另一方面,国际政治形态成为了中国核武器项目推进的动力和约束力。从核武器的反向互动力的层面来说,这一时期中国的核武器计划影响了美国和苏联对中国的政策,核武器也成为了平衡三国关系的一种工具。国际政治上的关键性决策和事件对技术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反作用于国际关系。第四章从这一时期中国的核武器的装备规模出发,探讨中国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选择发展“适度”、“足够”核武库的原因。本章首先从这一时期3次标志性的核试验出发来分析中国进行有限核试验原因,然后从这一时期中国核导弹力量发展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中国相对均势的威慑战略,最后探讨了中国的核装备对国际形态的影响。研究认为中国核武器的生产规模、装备类型、部署方式以及他国对中国核武库的认知与判断都受到国际政治互动以及国际战略态势的影响,同样中国核武器本身也是影响国际体系的驱动力。第五章则着眼于中国核武器的作战原则也就是中国核战略问题,从历史、现实以及中国对世界和平的整体责任三方面阐述自卫防御策略的产生、应用及其影响。研究认为,中国核战略的制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民族的战略传统、对国际政治形态的认识、国家身份的定位、国家形象的追求以及对本国在世界政治体制中发挥的影响和作用的认识。中国的核战略以防御和自卫为根本特征,也使得中国成为了维护国际核和平的积极力量。当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从来不是单一的决定论。国际关系作为一种核心要素影响着军事技术的发展,而军事技术反过来也影响国际关系。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是动态发展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军事技术的立项、研发速度、装备规模以及作战应用都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同时,这些军事技术也成为了影响国际政治体系变革的元素,影响了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安全态势和外交态度。正是在国际关系互动中升起的东方蘑菇云,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以一种不再沉睡的雄狮形象重新矗立在国际关系的舞台上。、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理论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视角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技术与国际关系相关问题的研究

1.2.2 关于 1949-1972 年中国核武器项目的历史与社会学研究

1.2.3 关于 1949-1972 年中国核武器项目与国际关系的研究

1.3 论文研究视角、研究资料和创新点

1.3.1 研究视角

1.3.2 研究资料

1.3.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项目上马:大国地位的不懈追求

2.1 强国御敌的必然选择

2.1.1 国家身份建构激发强国诉求

2.1.2 国际政治形态拓展战略视野

2.1.3 国际安全环境催生政治需求

2.2 科技兴国的历史演进

2.2.1 科研实力的恢复与整合

2.2.2 核科学技术的发展

2.2.3 科学家推动核武器立项

2.3 苏联援助的有利时机

2.3.1 走向合作:中苏国家利益在核领域的展开

2.3.2 短暂蜜月:从和平利用到武器研发

2.3.3 中苏合作的初期成果

第三章 研发进度:外部压力的积极应对

3.1 中美敌对与美国的核威胁

3.1.1 第二次台海危机中美国对华核政策

3.1.2 阻止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各种尝试

3.1.3 以核禁试为突破口瓦解中苏同盟

3.2 中苏关系的转变与中国原子弹的初期研发

3.2.1 596事件——中苏核合作开始破裂

3.2.2 苏联毁约的背后

3.2.3 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3.3 中国在核领域的反应

3.3.1 增强独立自主研发的决心

3.3.2 加快研发速度回应核威胁

3.3.3 调整装备类型应对多方挑战

第四章 装备规模:适度足够的威慑原则

4.1 冲破阻碍的有限核试验

4.1.1 第一颗原子弹试验

4.1.2 第一颗氢弹试验

4.1.3 第一次两弹结合的试验

4.2 规模适度的装备部署

4.2.1 东风2号中近程弹道导弹的数量评估差距

4.2.2 东风4号弹道导弹的推迟部署

4.2.3 东风5号洲际弹道导弹(CSS-X-4)发展的“延迟”

4.3 中国核武库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4.3.1 化解中苏边界冲突背后的核武器因素

4.3.2 打破中美关系僵局背后的核武器因素

4.3.3 核武器及中国与其它国家与地区的关系

第五章 作战原则:自卫防御的战略方针

5.1 防御战略的民族传统

5.1.1 灵活防御的军事传统

5.1.2 反核威压军事战略

5.1.3 追求防御效益最大化

5.2 不首先使用的核政策

5.2.1 谋求最低限度核安全

5.2.2 核武器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力量

5.2.3 自卫防御的有效性

5.3 中国核战略的国际影响

5.3.1 美苏核战略与国际核安全规范的退化

5.3.2 中国核战略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

5.3.3 核武器仍是核心的国防力量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校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中国的核武器项目:情报收集和分析中的问题,1964-1972

附录B 1949-1972 年中国核武器项目大事记

参考文献

[1]美国对中国核武器项目发展(1964—1972)的分析与预测[J]. 卢潇,刘戟锋.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09)

[2]建国初期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历史必然性[J]. 夏杏珍. 红旗文稿. 2014(21)

[3]“两弹”突破的历史性贡献[J]. 胡思得. 中国核工业. 2014(09)

[4]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的认识论基础[J]. 李显荣. 军事历史研究. 2014(02)

[5]核时代:从对抗到合作的简史[J]. 王守谦. 能源. 2013(09)

[6]苏联“新思维”与“三和路线”的内在联系初探[J]. 何绍波,王秀杰. 观察与思考. 2013(08)

[7]美日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认识与对策(1959—1969)[J]. 崔丕. 世界历史. 2013(02)

[8]技术革新与国际体系变迁[J]. 袁伟华.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3(01)

[9]苏联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始末[J]. 彭学涛,郑瑞峰. 文史精华. 2012(06)

[10]美国对华核战略与一九六九年中苏边界冲突[J]. 詹欣. 中共党史研究. 2011(10)


国际关系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国际关系博士论文范文模板三: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论国际关系中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

借鉴历史制度主义关于制度的渐进式变迁基本观点,本研究着重分析了国际制度中制度性权力的渐进性,即制度性权力的转换。具体来说,特定国家会通过一种合法的、渐进的、成本低且效果显著的方式,在已有制度的基础上,对本国的制度性权力进行转换,最终实现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本文的研究重点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包括历史制度主义的权力观念;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国际制度的特点;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过程,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以及制度性权力转换的多种后果。本文意在阐明,在承认存在激进变迁或重大转折的同时,国际制度和制度性权力具有普遍的渐进性特点;用渐进性的视角去理解国际关系是重要的,不应为变化而变化,而是要关注变化的过程和因果关系,以此才能为随时可能发生的真正变化做好准备。基于这些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章对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国际关系中的制度性权力,以及国际关系视角下的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这几项关键的概念进行了全面阐述。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以及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一道,并称为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三种理论都有着对制度独特的见解。而历史制度主义是三大理论中关注时间和过程最多的,这与本文的主导思想完全吻合。其次,在全面介绍制度性权力概念的基础上,对制度性权力的内涵进行进了一步的延伸。制度性的权力的定义是,一种国家持有的,基于已有国际制度,合法且具有渐变性的间接权力。制度性权力具有五种性质,分别是非排他性,相对非公平性,合法性,间接性以及渐变性。最后,提出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这种观点认为,在国际制度备受各国重视的今天,对寓于其中的权力进行渐进性的转换是国家的一种重要的且具有合法性的战略行为。第二章着重探讨了在制度性权力转换之前,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国际制度的特点。为什么许多国际制度虽然经常出现剧烈的小范围颤动,但总体上它们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或者说,为什么制度的稳定性是重要的。国际制度难以更迭的原因有四个,包括国际体系单一化与国际制度黏性,全球化不可逆与国际无政府假定。国际制度的渐进式变迁包括替代,堆叠和漂移。关键节点和路径依赖理论试图解释文章的前提假设之一即国际制度确实在发生着变化,但并不是在剧烈转变,这种转变需要特定事件的刺激,并在刺激之后继续维持一种稳定的路径依赖状态。最后,文章讨论了国家为什么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制度环境中对制度性权力进行转换而不是重塑。其原因包括转换的隐蔽性,低成本性以及合法性的增持。总之,虽然历史制度主义主要用来分析国内制度,但是历史制度主义和国际制度之间是存在互嵌性的。第三章展现了制度性权力转换的过程。这一过程遵循了从原始权力的持有到新权力的再持有的理念。在国际制度设立或者准备设立之前,原始的制度性权力就已经开始积累。在国际制度正式建立之后,制度性权力首先会分配给参与制度的各个国家。随着制度内各个国家博弈的展开以及制度外部环境的变化,制度性权力会变得集中,渐渐的有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集团把持。在持有了制度性权力之后,国家开始运用制度性权力。这些运用包括了制度霸权、制度约束和制度竞争等行为。而运用制度性权力的过程,就是检验制度性权力的过程,国家会在这一过程中判断权力的有效性和权力的成本收益,以决定对制度性权力进行调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加之国家对制度性权力的检验,国家将会更新制度性权力,这种行为包括制度退出或威胁退出,以及在制度框架内重新谈判等等。在更新之后,如果国家获得了新的制度性权力,国家会继续以一种合法和低成本的方式对国际制度甚至国际体系施加影响。如果国家的更新行为失败,则会面临一系列不利的后果,甚至会使国家后悔对制度性权力进行转换。第四章讨论了制度性权力转换的后果。除了权力的后果以外,引入两种概念来解释制度性权力转换的制度性后果,包括预期后果和非预期后果。一个人或组织做出每一项行为之前,例如改革等等都会有一个期待的理想目标,如果这个目标最终实现,那么预期后果就形成了。非预期后果就会比预期后果更加复杂一些了。非预期后果指的是没有预期或预见的人或组织的有目的行动结果。从制度以外的视角,将制度性后果假设分为四种,非预期制度成熟,预期制度成熟,非预期制度崩溃,预期制度崩溃。第五章作为案例分析的章节选取尼克松冲击作为第二个案例,它是指由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1971年为了应对美国国内不断增加的通货膨胀和其他国家对美元的操纵,实行的工资和物价冻结,进口附加费以及单方面取消直接国际美国美元兑换黄金等一系列经济措施。到1973年,以自由浮动的法定货币为基础的现行制度实际上取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尼克松虽然又一次令美国背上了单边主义的骂名,但是他拯救了美元,维护了美国的金融霸权这一重要的制度性权力。这一案例良好的诠释了制度性权力几乎每一个性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制度性权力

(二)历史制度主义

(三)国际制度中的权力现象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案例研究方法

(二)内容分析方法

(三)历史分析方法

第五节 文章结构

第六节 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厘定和观念路径提出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概念和比较

第二节 国际关系中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定义和性质

(一)制度性权力的定义

(二)制度性权力的五种性质

第三节 历史制度主义中的转换:概念和运用

第四节 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一种观念路径

(一)权力本体内存在着时间维度和过程维度

(二)权力依赖甚至依附于和国际制度的关系

(三)权力的延续比寻找新的权力优势更重要

第二章 转换之前: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的国际制度

第一节 国际制度因何难以更迭

(一)国际体系单一化与国际制度黏性

(二)全球化不可逆与国际无政府假定

第二节 渐进式的国际制度变迁

(一)国际制度的替代

(二)国际制度的堆叠

(三)国际制度的漂移

(四)国际制度中的路径依赖与关键节点

第三节 国家因何转换而非重塑制度性权力

(一)制度性权力转换具有隐蔽性

(二)制度性权力转换具有低成本性

(三)制度性权力转换可以增持合法性

第三章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基于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积累和持有

(一)制度性权力的非排他性积累

(二)制度性权力的非公平性持有

第二节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运用

(一)国际授权:在制度内运用权力

(二)制度霸权和制度现实主义:在制度外运用权力

(三)制度性权力运用后的防御性调整

第三节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更新

(一)议价和谈判策略

(二)重新谈判策略

(三)制度退出策略

(四)威胁性制度退出策略

(五)重新加入制度策略

第四章 转换之后:制度性权力转换的后果假设

第一节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再持有或丧失

第二节 非预期制度成熟和非预期制度崩溃

第三节 预期制度成熟和预期制度崩溃

第五章 案例研究:1971 年的“尼克松冲击”和美元霸权的救赎

第一节 渐进式的国际货币制度变迁

第二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美元霸权的建立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美元霸权的危机

第四节 “尼克松冲击”和美元霸权的转换

第六章 结论和余论

第一节 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 弱势形象与复合型强势地位:制度性权力转换和中国崛起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1]国际关系中的修正主义:行为与国家[J]. 宋伟. 教学与研究. 2021(03)

[2]国家与国际组织互动关系的“委托-代理”解释框架[J]. 张雪. 理论与改革. 2021(01)

[3]从先验理性到经验理性——对林德布洛姆“渐进主义”决策理论的解读[J]. 沈莘. 政治思想史. 2020(03)

[4]重识官僚制:马克斯·韦伯与今天的公共行政[J]. 沃尔夫冈·德雷克斯勒,于文轩,贾小荷. 中国行政管理. 2020(09)

[5]国际制度中的国家退出行为:国内—国际互动的解释[J]. 李明月. 太平洋学报. 2020(08)

[6]制度地位、“退出外交”与美国的国际制度选择[J]. 杨双梅.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20(04)

[7]渐进主义的认识论审视——指向渐进理性的建构[J]. 刘文. 中国行政管理. 2020(03)

[8]单边与多边之间:特朗普政府退约的国际制度逻辑[J]. 王明国. 当代亚太. 2020(01)

[9]选择性退出、多边间竞争与特朗普的反制度化国际战略[J]. 王明国. 国际论坛. 2020(01)

[10]新中国70年机关事务治理的制度变迁:一项历史制度主义的考察[J]. 丁煌,李雪松. 理论与改革. 2020(01)

以上是国际关系博士论文范文样本,如果你了解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资料或者注意事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如果需要论文写作的帮助,可以在线咨询。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博士论文文章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