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博士论文,本文将历史时点定格在2013以后,汇聚种种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科技人文等重大事件,形成了新时期的时代特征,通过分析新时期互联网金融发展、经济新常态、利率市场化、全球化加深、金融科技、金融监管等具体影响因素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路径。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博士论文参考
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变化。2013年以来,伴随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大变革,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社会发展迈入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新时期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宏观经济方面,我国经济在取得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增速开始放缓,产业结构性矛盾开始凸显。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超高速向中高速换挡,经济发展方式由追求规模速度向追求效率质量、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增长转变,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升级,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环保绿色产业、普惠民生产业成为国家发展重点,产能过剩产业、环境高污染产业发展受到限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速的转换对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经营风险影响重大。
在科学技术方面,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第三方平台移动支付、“宝宝类”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保险、基金和融资产品借助社交平台迅速发展到家喻户晓。自此,金融和科技开始深度融合,内涵和外延愈发丰富,既涉及支付结算、数字货币、线上贷款等金融领域,也涉及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物联网等主流信息科技,以及业务与技术高度结合的智能合同、智能投顾等诸多领域。伴随金融科技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银行业务线上化、移动化、自动化、智能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消费文化方面,90后、00后新生代消费群体更注重便捷化、线上化、个性化、时尚化、定制化,国有商业银行传统金融服务供给方式与客户消费习惯出现差异。
在全球化方面,伴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地位的提升,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下,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布局海外市场,着手拓展海外市场。
在监管方面,宏观审慎调控政策、资管新规、巴塞尔协议Ⅲ等,从资本充足率、理财业务、风险资产等多方面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要求,商业银行的发展已经从野蛮生长步入强监管模式。
.........................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的内容
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问题较为复杂,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及难点,并阐述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阐述了银行理论、竞争力理论,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在银行理论方面,详细阐述了马克思货币银行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以及其他一些银行职能方面的理论;竞争力理论方面,主要介绍了马克思的竞争理论、亚当.斯密的竞争力理论、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以及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后文展开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章为商业银行竞争力理论分析框架。本章首先对新时期外部环境作了分析,划定了新时期的时间范围,分析了新时代特征以及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其后,结合时代特征界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内涵,即商业银行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的环境适应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市场、政府、新经济、全球化等环境的适应能力;再者,对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内外部因素和影响机理进行了讨论,通过理论分析框架的建立,统领后文的研究。
第四章为商业银行适应能力分析。首先,在商业银行竞争力内涵基础上,进一步将商业银行适应能力界定为对外部环境的敏锐力、判断力,内部战略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并明确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三大重要决定因素是其沟通机制、协调机制、传导机制。其次,描述了商业银行需要适应的市场、政府监管、客户、新经济、国际化环境的具体内容和适应方式,以及能够反映适应能力的量化指标等问题,为下一章节量化分析商业银行竞争力提供理论来源。最后,阐述了商业银行的职能拓展是其能够适应环境的基础条件。商业银行在金融中介职能的基础上,逐步扩展了金融平台职能、金融公民职能、金融外交职能。目前,这些职能并非所有银行都具备,但这是大势所趋,只有具备了一定实力和基础条件的银行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外部环境变化。
第五章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分析,旨在尽可能地对国有商业银行竞争能力给出较为准确的量化分析。本章建立了包括“市场适应能力、政府监管适应能力、客户适应能力、新经济适应能力与国际化适应能力”五大方面的商业银行竞争力综合评价的多元指标体系,使用计算综合指数的熵值法测算了2012—2018年13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指数,并从一级维度与二级维度两个层面开展了结果评价分析。
.....................................
2. 相关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2.1 关于银行理论研究基础的回顾
2.1.1 马克思的货币银行理论
1.货币理论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与商品价值理论密切相关。他指出,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起源于商品交换过程。根据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双重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其他生产者的使用价值,必须通过出售自己的商品,即实现商品的交换价值。然而,商品生产者不能将商品的使用价值直接转换为交换价值,这个时候,必然产生出“一个第三种商品来充当表现商品的实际交换价值的尺度”1,“这个第三物本身不再是一个特殊的商品,而是作为商品的象征,是商品的交换价值本身的象征;因而,可以说,它代表劳动时间本身”2。这个“第三物”就是货币。因此,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可见,马克思从分析货币的起源入手,揭示了货币作为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属性。
此外,马克思认为:“货币不是东西,而是一种社会关系”3。可以看出,实物货币虽然也以某种物品形式存在,但其社会属性却不是物,而是作为货币所体现出来的社会生产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发生变化,货币形式从小商品交易时期以物易物的简单一般等价物,发展到贵金属货币、纸币,直至目前无纸化线上虚拟货币。线上虚拟货币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手机快速发展的结果,是人们追求快速便捷、绿色环保支付方式的要求。
马克思全面分析了货币的职能,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将货币职能概括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货币职能。其中,货币职能又包括储藏职能、支付手段职能和世界货币职能。
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尺度的职能是货币的最基础职能,“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1,“商品的价格或货币形式,同商品的价值形式本身一样,是一种与商品的可以捉摸的实在的物体形式不同的,因而只是观念的或想象的形式,...,因为商品在金上的价值表现是观念的,所以要表现商品的价值,也可以仅仅用想象的或观念的金”2。可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并不一定要有现实的货币。
..................................
2.2 关于竞争力理论研究基础的回顾
2.2.1 马克思的竞争理论
黄茂兴、叶琪、陈洪昭(2016)指出:“马克思把竞争关系视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最一般的关系,在论述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中,对竞争关系和运动规律做了深刻的阐述,形成了其独特的竞争观。”1马克思对竞争的产生,以及过程和结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并从生产、流通、消费三大领域,分别研究了市场竞争。
1.马克思关于竞争产生的论述。马克思对竞争的研究开始于对商品货币关系的分析,通过剩余价值规律,科学地揭示了竞争的本质。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认为,竞争是众多经济现象中的其中一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需要通过交换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交换过程中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将必然导致竞争的发生。他指出:“社会分工则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2。其次,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马克思说:“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3。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改进生产方法,降低个别劳动时间,通过循环往复的竞争,最终将个别劳动时间转化为了社会劳动时间,个别价值成为了社会价值,因此,马克思认为,竞争推动了价值规律的实现,竞争规律存在于价值规律之中。
2.马克思关于竞争过程的论述。马克思认为,在价值形成、实现及分配过程中,均存在竞争。第一,在价值形成过程,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产生了竞争。马克思阐述了竞争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内在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投入工业企业的资本有不断增长的必要,而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1。资本家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获取超额利润,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如马克思所说, “虽然竞争经常以其生产费用的规律迫使资本家坐卧不宁,把他制造出来对付竞争者的一切武器倒转过来针对着他自己,但资本家总是想方设法地在竞争中取胜,孜孜不倦地采用价钱较贵但能进行廉价生产的新机器,实行新分工,以代替旧机器和旧分工,并且不等到竞争使这些新措施过时,就这样做了”2。
.....................................
3. 商业银行竞争力理论分析框架 .......................... 41
3.1 新时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外部环境分析 ...................... 41
3.1.1新时期的划分和界定 ..................... 41
3.1.2 新时期的特征分析 ........................ 42
4. 商业银行环境适应能力分析 ..................... 73
4.1 商业银行适应能力的释义:基本内涵与决定因素 ...................... 73
4.1.1 适应能力基本内涵 ................................ 73
4.1.2 适应能力决定因素 ............................ 74
5.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分析 ........................ 101
5.1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 101
5.1.1 指标体系的设计逻辑 ................................ 101
5.1.2 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 102
8. 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再造的政策建议
8.1 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再造的五大对策
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适应于新的社会环境的发展,适应政府要求,适应客户需要,适应科技发展,适应全球化趋势,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要想提升的竞争力,需顺势而为,从组织架构、体制机制、科学技术、产品业务、银行服务等方面,全方位转型,不断创新,与社会经济共促发展,良性循环。
8.1.1 组织创新
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与管理理念的高度概括与最终体现,组织架构的创新为一切创新活动提供组织保障,是先行棋,没有组织架构的调整,其他创新将会是水中月,镜中花。
1.创新原则
组织架构的调整事关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定经营,事关创新改革的成功概率,组织架构的调整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适应性原则。根据现代银行管理理论普遍共识,架构和战略关系密不可分,战略的转变必然带来也必须依靠组织架构的相应更新。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调整要根据整体战略规划,契合新的市场定位、客户定位,以及新兴业务规划。同时,还需关注战略调整是长期策略还是短期策略,对于长期战略调整需要从总体上架构上进行调整,而对于短期战略,往往通过某种局面调整的方式提供组织保障。
第二,以客户为中心原则。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行为习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从服务效率上,强化科技部门配置,设立数据研发中心,或者成立产品创新部门,通过技术与产品的迭代创新、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全面增强对客户服务的力度和效率;从服务体验上,缩减中后台部门设置,增强前台营销服务部门和人员,为优质客户制定差异化的服务方案,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不断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第三,以人为本原则。组织架构功能的实现是有不同职能的个人相互协作而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任务也是通过每个人的活动完成的。组织中的每个人的能力、情感、状态以及对于组织价值的认可度都会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国有商业银行要打造优质高效的组织架构模式,营造公平、公正、公信的工作环境,考虑员工需求,激发个体潜能是必由之路,组织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给员工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和发展成长的空间。
博士论文怎么写
.............................
9. 研究的基本结论与后续展望
9.1 研究的基本结论
在这篇论文中,笔者采用了文献查找梳理归类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法、比较研究与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对新时期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再造的理论基础、框架构建、水平评价、职能拓展以及发展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展开了研究。从众多的研究内容中,本文可以得到如下基本结论。
1.新时期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需要开展竞争力再造
本文将历史时点定格在2013以后,汇聚种种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科技人文等重大事件,形成了新时期的时代特征,通过分析新时期互联网金融发展、经济新常态、利率市场化、全球化加深、金融科技、金融监管等具体影响因素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路径,看清了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被动局面,互联网企业等跨界竞争、外资银行竞争、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利差收窄、技术瓶颈、金融消费升级等,马云曾经说:“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足以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在新时期自我革新,重塑其竞争力的必要性。
2.适应能力是国有商业银行在瞬息万变经营环境中最核心的竞争力
面临这么一个“快餐式”的社会环境,唯有出手更快者方能取胜。本文突破已有文献将商业银行竞争力简单定义为财务指标的范畴,认为财务指标只是一个结果,可以衡量过去,不能代表未来。本文提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并不是在明处和竞争对手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和自己竞争,不断的改变自己,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升级,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这种竞争,是对五力模型潜在进入者的扩展,潜在进入者已经不再局限于同一个行业和业务的范围,而是扩张到一切创新的技术和环境,一切有可能催生出使传统业务消亡的新技术和新事物。同时,本文指出商业银行的适应能力体现在几个维度方面,一是宏观经济维度,二是政府维度,三是市场维度,将各维度进行细分后,总结出商业银行竞争力实为商业银行的环境适应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市场、政府、新经济、全球化等环境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