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一
1、学术著作
[1]孟宪明.中原民俗丛书:民间服饰[M].郑州:海燕出版社,1997:25-60.
[2]孟晖.中原女子服饰历稿[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10-40.
[3]檀江林.中国文化概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60.
[4]黄能馥.中国服饰通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20-60.
[5]高春明.中国历代服饰艺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50-200.
[6]黄能馥,陈娟娟.中华服饰艺术源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60.
[7]马之骕.中国的婚俗[M].长沙:岳麓书社,1988:23-70.
[8]盛义.中国婚俗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15-50.
[9]邹绍志.中华奇婚异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30-50.
[10]李无未.中国历代宾礼[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45-70.
[11]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装饰[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130-160.
[12]李鉴踪.中国民间婚恋习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20-40.
[13]李鉴踪.中国民间纳喜习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30-50.
[14]刘瑞璞,陈静洁.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图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45-70.
[15]潘晓梅,严育新.婚俗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5.
[16]王增永,李仲祥.婚丧礼俗面面观[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1:12-40.
[17]王宇清.历代妇女袍服考实[M].台北:中国旗袍研究会,1975:20-50.
[18]徐桂兰.汉族红白喜事风俗[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1-30.
[19]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5-30.
[20]刘尚才.十里红妆婚嫁传说[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6-20.
[21]何晓道.十里红妆女儿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8:3-30.2、
学位论文
[1]袁秋芸.从民国时期的<妇女杂志>看中国近代婚礼服的变迁[D].无锡:江南大学,2009.
[2]元延.近代山东服饰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2.
[3]工茜.论经典嫁衣民俗样态对当下婚礼服设计的传承研究[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3.
[4]许悦.清后期四份嫁妆清单中的服饰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9.
[5]李霞.清末民初马面裙的实物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6.
[6]高冰清.晚清民初裙的演变和穿着方式[D].上海:东华大学,2007.
[7]秦燕燕.我国汉民族女性婚礼服的发展与创新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2.
[8]许娟.云肩在现代中式婚礼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3.
民族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二
[1]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台北:丹青图书有限公司,1986年.
[2]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高春明,周汛.《中国服饰五千年》[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4.
[4]叶大兵.《中国钮扣》[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
[5]袁仄,胡月.《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8.
[6]故宫博物院.《清宫服饰图典》[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6.
[7]罗麦瑞主编.《旗丽时代:伊人、衣事、新风尚》[M].新北市:辅大织品系;台北市:台湾博物馆,2013.05
[8]杨成贵.《国服(上)——旗袍与短衫》[M].台北:汉唐服饰有限公司,1989.
[9]杨成贵.《中国服装制作全书》[M].台北:杨成贵个人发行1981.7.
[10]马冬.《西北地区古代服饰钮系件研究》[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9.
[11]常人春.《老北京的穿戴》[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12]李莎莉,《台湾原住民衣饰文化:传统意义图说》[M],台北:南天书局,1998年。
[13]卫珉、刘淑敏.《中国结艺-盘扣结》[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
[14]刘凤霞.《中国盘扣技艺大全》[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
[15]冯绮文.《基础技法中式扣艺》[M].台北:辅仁大学织品服装系所中华服饰文化中心,2013.
[16]崔爱梅.《中国盘花扣之制作方法与应用设计》[M].台北:环球书局,2000.9.
[17]包铭新.《近代中国女装实录》[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18]包铭新.《近代中国童装实录》[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19]包铭新.《近代中国男装实录》[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20]高本莉.《台湾早期服饰图录》[M].台北:南天书局,1995.
[21]实践大学服饰博物馆.《实践大学服饰博物馆图录(一)》[M].台北:实践大学服饰博物馆发行,2004.
[22]王雅伦.《法国珍藏早期台湾影像》[M].台北: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
[23](澳)赫达莫里逊著,董建中译.《洋镜头里的老北京》[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1月.
[24]汤继贤.《皇朝末代京都图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25]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9.
[26]冯克力.《老照片》[G].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10.
[2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老照片:服饰时尚》[G],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12.
[28](美)刘香成.《壹玖壹壹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的百年影像史》[G].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7.
[29]良友国际发展有限公司.《良友》合订本[G].香港:良友图书有限公司,2007.
[30](东汉)许慎.《说文解字》[Z].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8.
[3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Z].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11.
[32]高文达主编.《近代汉语词典》[Z].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3.
[3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
[34]王秉愚.《老北京风俗词典》[G].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35]褚半农.《上海西南方言词典》[Z].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6]孙世圃,《服饰图案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年,第210页。
[37]林霞.《中国结花样盘扣》[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
[38]石纺文.《家庭主妇常识888》[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2.
[39]陈洁珍.《纽襻》[N].《宁波当代作家散文选(中卷)》,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12.
[40]张爱玲,《张爱玲经典作品选》[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
[41]仝冰雪,《一站一坐一生——一个中国人62年的影像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
[42]于君.《女性与旗袍》[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11月.
民族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三
[1]王闪闪,黄河中下游民间云肩文化考试析[J],艺术百家,2011
[2]裴元生,元明时期景德镇窑瓷器“云肩纹”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学位论文,2009
[3]施建平,四合如意云肩服饰艺术的运用与装饰审美意义[J],丝绸,2011
[4]林箪,中国民间艺术与宗教[D],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
[5]陈高超,江西民间刺绣云肩和口围及其艺术特点[D],苏州大学学位论文,2009
[6]高文,试析米字格和九宫格的美学意义[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
[7]王焕杰,传统印染工艺在现代纺织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学位论文,2008
[8]李晖,黔东南苗族服饰中传统动、植物图案的应用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位论文,2010
[9]邹毅,晚清民初时期中国女装缘饰研究[D],华东大学学位论文,2005
[10]崔星星,图与底之间——中国传统图形艺术对现代视觉艺术设计的启示[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
[11]董欢娇,从云肩的色彩和图案浅谈民族服饰的审美观[J],纺织科技进展,2009
[12]歧周、歧从文,云霞英日晴天散红——中国汉民族服饰云肩[J],东南文化,2011
[13]崔荣荣,鲁南地区云肩技艺的考察及思考[J],民俗研究,2013
[14]管德明、崔荣荣,服装设计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15]王海霞,中国民间美术社会学[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
[16]段宁宁,晚清民国婴幼儿围涎的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学位论文,2013
[17]徐亚平,崔荣荣.中国传统民间服饰品—云肩[J].民艺之窗,2005(10):55-56
[18](汉)许慎.说文解字注[M].七篇下.(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58
[19](清)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77-83
[20](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5:442-448
[21](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452-460
[22]李琼.中华服饰[M].北京: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9:14-16
[23](明)宋濂.元史第七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8:1940
[24](明)方岳贡,陈继儒.松江府志·卷七·风俗[M].北京:昔日文献出版社,1991:182-200
[25](清)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6123-6125
[26](清)叶梦珠.阅世编[M].引自中华野史.泰安:泰山出版社,2000:831.
[27]陈冠华.世界服饰词典[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152
[28]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836
[29]孔新苗.齐鲁民间造型艺术[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36
[30]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246
[31]黄埔包云,林淑心,何浩天.中华民俗文物[M].台北:“中华民国国立历史博物馆”,1974年八月:46-50,99
[32]许之敏.中国民间工艺风采丛书·民间剪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11
[33]李友友.中国民间工艺风采丛书·民间刺绣[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19
[34]蓝先琳.中国民间工艺风采丛书·民间年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62-64
[35]高密民间艺术精品选[M].香港: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1999:4
[36]张继中.朱山镇木板年画鉴品[M].朱山镇万同老店年画作坊.
[37]纪江红.中国传世人物画·卷二[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355
[38]纪江红.中国传世人物画·卷五[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283,307
[39]竺小恩.敦煌服饰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24
[40](宋)高承.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150
[41](清)陈元龙.格致镜原[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220-230
[42](元)脱脱.金史·舆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980
[43](明)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31
[44](明)宋濂.元史·顺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6:918
[45](明)宋濂.元史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8:1775
[46]华梅.璀璨中华[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70-72
[47]吴欣.中国消失的服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96-98
[48]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下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