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一
[1] 张文彤.SPSS11 统计分析教程(高级篇)[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123-140.
[2] 王娜.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研究[M].扬州:扬州大学,2012.
[3] 范从来.论我国信托业务结构的设定[J].财贸经济,1996(4):32-46.
[4] 林刚,孔刘柳,李好好.我国信托产品创新现状与展望[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7):99-103.
[5] 邢成.我国信托公司业务模式的二次转型[J].中国金融,2011(16):16-17.
[6] 周小明.信托业基本业务模式的转型[J].中国金融,2013(21):47-50.
[7] 浩淼.信托业的发展转型[J].银行家,2014(1):114.
[8] 邢成.我国信托产品实行公募化的理性思考[J].现代财经,2005(5):30-34.
[9] 罗巧利,蒲勇健.我国大中型城市金融信托业经营绩效评价[J].科技与管理,2010,12(5):105-108.
[10] 蔡文娜,曹安定.中国信托公司绩效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7):103-120.
[11] 王燕,彭阳.我国信托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关系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3):80-83.
[12] 吕素香.金融业范围经济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4(7):37-40.
[13] 黄爱社,廖进中.范围经济理论与实证方法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9(36):8-10.
[14] 刘鹏.论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J].现代经济,2008,7(13):149-151.
[15] 余来文,陈明.公司多元化战略的关键因素及问题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7,29(2):65-68.
[16] 吴晓波,周浩军.国际化战略、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J].科学学研究,2011,29(9):1331-1341.
[17] 刘建华.多元化投资、代理问题与企业绩效[J].金融研究,2009(7):104-120.
[18] 陈章武,李朝晖.范围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思路[J].经济管理,2002(12):18-24.
[19] 王化成,胡国柳.股权结构与企业投资多元化关系:理论与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8):56-62.
[20] 马晓军. 对因子分析方法及其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统计教育,2005(8):61-64.
[21] 栗玉仕.信托公司主营业务塑造及其风险控制的内部策略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2):48-53.
[22] 王辉.我国寿险业务结构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2.
[23] 张亚玲.业务结构及其在战略环境中的新态势评价[D].南宁:广西大学,2006.
[24] 平安信托,McKinsey & Company.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 2013[R]. McKinseyGreater China Office NewMedia,2013.
[25] 郭宏亮.我国信托公司股权结构对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9.
[26] 蒙象远.我国忻托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27] 马莉.中国信托业经营效率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28] 徐丽丽.我国信托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交通大学,2013.
[29] Penrose E.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Third Edition)[M].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108.
[30] Sanya S,Wolfe S.Can Bank in Emerging Economines Benefit from Revenuepersific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 Research,2011(40): 79-101.
[31] Panzae,John C.and Willig,Robert D.Economic of scale and economic of scope inmuti-output production[J].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1981(33): 268-272.
[32] Jack Diamond.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J].OECD WorkingPapers 2007(10):44-46.
[33] Serpil Canbas,Altan Cabuk,Suleyman Bilgin Kilic.Prediction ofcommercialbank Failure via-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financial structures:TheTurkish case[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4:166.
[34] Hotelling H.Analysis of a Complex of Statistical Variables into PrincipalComponent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3.
[35] Rumelt R.P.p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profitability [J].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1982,3(4):359-369.
[36] Prahalad C 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May-August):69-80.
金融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二
[1] 吴福明.历史视角下的土地金融探索[J].金融博览,2013.
[2] 张俊远, 王瑞芳.地方政府竞争、土地财政与固定资产投资[J].生产力研究,2013, (5).
[3] 杨帅, 温铁军.经济波动、财税体制变迁与土地资源资本化-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圈地”相关问题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 2010, (4).
[4] 叶志强, 陈习定, 张顺明.金融发展能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 金融研究, 2011, (2):42-56.
[5] 孙洪哲, 刘琦.城市化与产业集聚互动机制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 (2):136-142.
[6] 王亚芬, 吴许璐.我国债务规模可持续性及风险状况分析[J]. 科技促进发展,2012, (9).
[7] 伍振.土地偿债困局——地方债绑架土地财政[J]. 国土资源导刊(湖南), 2013,(8):22-25.
[8] 邱世扬.试论成立土地银行发行土地债券[J].财政研究 1988(2):42-48.
[9] 赵珂,石小平,曲福田.我国土地市场发育程度测算与实证研究-以东、中、西部为例[J].经济地理,2008(5).
[10] 赵燕菁.土地财政: 历史,逻辑与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 1-13.
[11] 蔡晓辉, 辛洪波.我国城投债规模扩大的原因、风险及对策[J]. 商业时代,2013, (7):77-78.
[12] 严金海.土地抵押,银行信贷与金融风险,理论,实证与政策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2007,21(2): 17-23.
[13] 丰雷,李莉,黄晓宇.土地金融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J].中国土地科学,2010.
[14] 刘守英,蒋省三.土地融资与财政和金融风险——来自东部一个发达地区的个案[J].中国土地科学,2006,19(5): 3-9.
[15] 戴双兴.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土地利用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4): 21-26.
[16] 唐在富.中国土地财政基本理论研究——土地财政的起源,本质,风险与未来[J].经济经纬,2012 (2): 140-145.
[17] 徐虔.基于土地金融视角下的中国土地市场调控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
[18] 黄燕芬,辛洪波.地方政府融资:老问题、新特点、新风险[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3).
[19] 崔琳,王宇峰.地方政府财政风险转化为金融风险的途径及对策研究[J].华北金融,2012,(10).
[20] 徐海波.地方政府财政风险转化为金融风险的途径及对策研究[J].武汉金融,2013,(9):26-28.
[21] 黄爱华.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的联动机制分析[J].经济视野,2013,(23).
[22] 崔琳,王宇峰.地方政府财政风险转化为金融风险的途径及对策研究[J].华北金融,2012,(10).
[23] 杨艳,刘慧婷.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看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化[J].经济学家,2013,(4).
[24] 周雪飞.当前我国土地财政“倒逼金融”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J].财政研究,2008,(9).
[25] 杨圆圆. “土地财政”规模估算及影响因素研究[J].财贸经济, 2010, (10).
[26] 李涛.财政分权背景下的土地财政:制度变迁、收益分配和绩效评价[J].经济学动态,2012,(10).
[27] 陈明. “土地财政 ”的多重风险及其政治阐释 [J].经济体制改革, 2010,(5):25-29.
[28] 王蓓.后土地财政时期地方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传导及化解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3,(7):85-88.
[29] 黄小虎.从土地财政与土地金融分析中国土地制度走向[J].上海国土资源,2012,(2):5-10.
[30] 李美生.地方政府土地融资风险及其管理[J].财经政法资讯,2013,(4).
[31] 陶然.土地融资模式的现状与风险[J]. 国土资源导刊,2013,(8).
[32] 叶剑平,杨乔木,宋家宁.新型城镇化时期土地融资模式转型探索[J]. 贵州社会科学,2014,(5).
[33] 宋鹏程.从“明斯基时刻”角度看中国经济[J].西部金融,2014,(1):21-23.
[34] 吴志国,宋鹏程.中国经济与明斯基时刻[J].新产经,2013, (9).
[35] 李兰英,李伟.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向土地财政风险传导的博弈机制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7).
[36] 刘梓.商业银行城市土地开发贷款运作模式及风险分析[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0,(4).
[37] 付晓东.中国城市土地潜力释放的"三级跳"——"政府+土地+金融"模式:不易流动的土地资源与易流动的金融资源的结合[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7,(1):22-27.
[38] 吴虹,辛波.基于因子分析的土地金融风险度量[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1). DOI:10.3969/j.issn.1674-8107.2014.01.012.
[39] 刘畅. “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及防控对策[J]. 中国经济问题,2011,(4).
[40] 丁骋骋,傅勇.地方政府行为、财政—金融关联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基于中国式分权背景的分析[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6).
金融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三
[1]李光耀.李光耀 40 年政论选[M].北京:北京现代出版社,1996 年版,28.
[2]王春.资本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76.
[3]维普, K.班塞尔.用 VaR 度量市场风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年版.
[4]陈伯庚等.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212.
[5]菲利普·乔瑞.风险价值 VaR[M].陈跃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年版.
[6]张忠桢.二次规划—非线性规划与投资组合的算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152-195.
[7]周品,赵新芬.MATLAB 数学建模与仿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年版,276-286.
[8]陈杰.住房公积金制度功能定位及运行管理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年版.
[9]马莉.MATLAB 数学实验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220-268.
[10]刘洪玉.推进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年版.
[11]谢金星.优化建模与 LINDO/LINGO 软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
[12]汪利娜.德国的住房储蓄银行与中国的公积金[J].中国房地产导报.2000,(7):32-35.
[13]陈东.构建住房公积金专业银行完善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3):52-53.
[14]李珍.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管理模式及其投资政策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4):14-18.
[15]罗军,何春雄.基于 VaR 风险测度的投资组合优化模型及应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4,32(2):85-88.
[16]荣喜民,武丹丹,张奎廷.基于均值-VaR 的投资组合最优化[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25(5):96-103.
[17]朱小梅,郭志钢.基于遗传算法的 VaR 约束下证券组合模型仿真[J].江汉大学学报,2005,33(4):48-52.
[18]安起光,王厚杰.引入无风险证券的均值—VaR 投资组合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12-15.
[19]洪雁.基于帕累托最优的公平性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6,(11):175-176.
[20]陈瑾.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运行效率[J].建筑经济,2008,(1):87-89.
[21]刘渝琳,李俊强.基于均值—VaR 模型社保基金最优投资组合的构建[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8,(3):37-42.
[22]张鹏.不允许卖空情况下均值-方差和均值-VaR 投资组合比较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8,16(4):30-35.
[23]王亚星.VaR 在社保基金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9,(4):109-110.
[24]孙程程.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用于廉租房建设的思考[J].中国房地产,2009,5:73-74.
[25]林清泉,张建龙.均值-VaR 模型的一种新解法:鞍点近似、遗传算法[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28(1):59-63.
[26]林憧,刘宗新,徐国新,岳皖宁.住房公积金制度及其有效性的深层思考[J].财经界,2010,(9):100-106.
[27]冯长春,张昊,宋祥来.住房公积金投资组合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1):138-142.
[28]郭晓霞.住房公积金运作的公平性损失及其改进对策——基于住房公积金运作模式[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2):52-56.
[29]张淑芬.关于住房公积金沉淀资金管理模式的探讨[J].吉林金融研究,2011,(5):30-32.
[30]张弘铭,顾书桂.关于设立中国住房保障银行的建议[J].中国房地产,2011,(10):11-12.
[31]朱晓喆.论公积金增值收益余额的财产权归属[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13(1):41-48.
[32]徐九峰.分析利率变动趋势,有效运作沉淀资金[J].金融证券,2013,(6):76-77.
[33]张代军,吴滟.政府主导保障房建设的理论思考[J].时代金融,3013,(9):73-79.
[34]劳杰聪,刘洪玉.住房公积金沉淀资金存款收益优化研究[J].中国房地产,2013,(20):46-52.
[35]刘清华.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3.
[36]鞠正球.住房公积金管理与运作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37]朱珠.我国现行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06.
[38]张鹏.可计算的投资组合模型与优化方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39]戴家刚.住房公积金中沉淀资金预测模型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清华大学,2007.
[40]兰滨晖.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