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766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农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一


[1]Paul Thompson. Philosophy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M]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Engineering Sciences, 2009.
[2]S.W.Omamo, J.KXynam.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Africa [J] ResearchPolicy, Volume 32, Issue 9, October 2003.
[3]John M. 0'Sullivan,Rita O'Sullivan. Collaborative evaluation and market research converge:An innovative mode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gram evaluation in Southern Sudan[J].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Volume 35, Issue 4, November 2012.
[4]廖有明.《农业推广与金融支持》[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1) 121—125.
[5]申中海.《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1) 231—236.
[6]丁恒龙、郭杰.《现代农业科技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5)265—268.
[7]吕火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2) 310—313.
[8]何伟.《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评价与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11) 167—170.
[9]程洪兵.《农业科技产业化与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1) 233—235.
[10]胡钢.《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2) 190—192.
[11]苏国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河南,河南农业大学,2011,(6) 1-44.
[12]冯永晔.河北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状况及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05,(6)1-72.
[13]肖黎.眉山市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对策研究[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13,(5)1-58.
[14]徐晶.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问题与对策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05,(5)1-85.
[15]王冰.浅谈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论证评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8)37-38.
[16]朱明芬.杭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估与提升对策研究[J].杭州科技,2007(5),45—47.
[17]钟蔚.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评估体系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中冶科学院,2001.
[18]许毅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运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19]高志勇.福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2.
[20]满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辽宁,渤海大学,2013
[21]樊锡聪.加快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311-312.
[22]贺警钟、牟筱玲.论农业高等教育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0,(4)35-36.
[23]邓振营.农业高等教育与现代农业发展关系思考[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9) 86-87.
[24]董成森.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湖南省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8) 8-9.
[25]张令宏.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288-289.
[26]朱明芬.杭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估与提升对策研究[J].杭州科技,2007(5),45—47.
[27]徐鹤群.浅议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对策[J].农业科技开发与装备,2013 (12) 67.
[28]徐荃子.西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29]余春友.我国基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16—317.
[30]马志强、朱永跃.美、日等发达国家科技评估的实践对我国科技评估管理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7 (12) 122—123.


农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二


1.白跃世.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D],丙北大学,2003
2.白蕴芳.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丙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1):47-50
3.包宗顺,章寿荣,徐元明.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估与推进战略一兼评江苏农业现代化进程.江海学刊,2002,(3):66-72.
4.曹俊杰.我国东部地区几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比较及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09,(1):59-63.
5.曹俊杰.发展现代农业国际经验与中国模式[J].世界经济与政治坛,2004,4:7-11.
6.曹续生,任宏飞.系统谋划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J].中国农垦,2010(4):53-55.
7.陈世雄,雷海章,査金祥.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 1):92-95.
8.陈小萍.广西现代农业建设:模式、问题、对策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7,23(9):78-81.
9.陈晓华.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M].农业经济问题,2009(10).
10.陈争平.新世纪农业现代化新路径探讨[J].科学与现代化,2012(3):34-38.
11.储昭斌.基于比较优势视角的安徽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和对策m.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154-158.
12.戴蓬军.法国农业现代化法及其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1998,(1):60-61,44-47.
13.邓汉慧,邓镟.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7,28(9): 106-109
14.邓启明.基于循环经济的浙江现代农业研究:高效生态农业的机理、模式选择与政府管理[D].浙江大学,2007.
15.丁汝俊.大推进战略: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m.甘肃理论学刊,2011(1):107-109.
16.董希德.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初探[J].山西农经,2009(5):33-35.
17.杜林.院北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1年9月,18— 20
18.杜彦坤.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绩效及政策环境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1(3):53-56.
19.范志仁.加快福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福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践分析[C].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高层论坛交流材料,南京,2006:201-208.
20.冯继康.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历史演变与发展走势[J],屮国农村经济,2007,3:73-78
21.冯云.黑河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研究[J].黑河学刊,2009(11),Vol. 147(8): 20-21.
22.盖会全,李其才,李新,苏树.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示范园运行机制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99-101.
23.甘强.借鉴国外经验,发展现代农业[J].江苏农村经济,2006,2:26-29.
24.高林英,王秀峰.论农业的多功能性评价指标初探[J].理论前沿,2008,(23):27-28.
25.高亚莉,韩凤斧.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路径选择m.经济研究参考,2012(64):14-20.
26.高云,矫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454-16457.
27.高云,詹慧龙,陈伟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竞争力理论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3(1):136-139.
28.顾焕章,张超超.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M].中国农业_技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29.郭冰阳.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DEA评价[J].统计信息论坛,2006,21⑵:30-32.
30.郭强,陈东梅.四川现代农业进程研究,安徽农业学,2010,38(11):5960-5962
3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资料汇编2008-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2.北京:中国出版社.
33.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査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6-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4.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和就业计年鉴2008-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5.韩俊.中国农业现代化六大路径[J].上海农村经济, 2012(11):4-8.
36.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7.何幕.国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模式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8,(11):57-64.
38.洪艳.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研究一以湖南为例[D]农业大学,2009
39.黄凯南.现代演化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40.黄锡富,胡宝清.广西岩溶石漠化地区农业发展_式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08,(2):128-B2.
41.黄宗智,彭玉生.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7(4):74-88


农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三


[1]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浙发改规划(2012〕209号,2012.
[2]李苏.关于农业标准化问题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04) : 12-14.
[3]张洪程.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杨汉明.论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J].中州学刊,2001(4) :46-50.
[5]孙晓康.现代农业标准化[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3.
[6]阎寿根.标准化:农业和名牌战略的基础[J].中国农村经济,2000(9):24-26.
[7]张灵光.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与对策[R].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网站,2002.
[8]刘兵.农业标准化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湖南农业科学,2007(6) :21-23.
[9]王林枫,谭学智.从“永胡”和“嵩胡”的兴衰谈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J].大众标准化,2008(3) :51-53.
[10]章家恩,陈建军,骆世明.我国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其战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 (3) : 157-159.
[11]陈红金,何乐琴.浙江省农业标准化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7 (4) :368-371.
[12]金仁耀,汪刚.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1(2) :231-235.
[13]虞轶俊,白玲,王健,吴声敢,杨桂玲.浙江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践和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 (5) :30-33.
[14]骆浩文.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研究与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
[15]周洁红,刘清宇.基于合作社主体的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研究一来自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 (6) :88-97.
[16]曾建民.发迖国家农业标准化发展及其效果评价[J].农村经济,2003(9) :45-47.
[17]杭州市农业概况.杭州市政府门户网站一杭州农村经济情况一杭州市农业概况.
[18]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共杭州市委[2013]3号文件.
[19]赵敏.杭州市实施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探讨[J].杭州农业科技,2012(增刊):7-11.
[20]杨敏.杭州农业发展现状和转型升级持续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 (11): 705—708.
[21]朱时建,潘贤春,杨欢欢.杭州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问题研究.杭州农业科技信息网一杭州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问题研究.
[22]王小刚.战略绩效管理最佳实践:实战案例解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23]Zahara Merica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gencies in assessing HACCP—theMalaysian procedure. Food Control,2000(11):371-372.
[24]陈晓丹.我国农业标准化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5.
[25]管志刚.常州市农业标准化现状及发展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 2007. 12.
[26]郭学考.成都市农业标准化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农业大学,2012. 6.
[27]熊明华浙江省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对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4. 4.
[28]林兰泸州市农业标准化建设状况的调查与思考[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1. 5.


农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四


[1] 彭新宇,金发忠.论特色农业的理论内涵及发展模式 [J].湖湘论坛,2006(5):65-66.
[2] 曹向新,丁圣彦.特色农业的选择和培育[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71-75.
[3] 施卫杰,特色农业发展理论探讨[J]. 科技信息, 2009(31):160.
[4] Jay B. Barney, 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1):99-120.
[5] Prahalad . C. K. and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vrvard BusinessReview,68(3):79-91.
[6] Mary. K. Coulter,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action, New Jersey: Prentic-Hall, Inc., 1998.
[7] W. C. Bogner and H. Thomas,Core Compete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Model and IllustrativeEvidence from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 1994.
[8] Leonard Barton , D, 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Develop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3,P111-127,1992.
[9] Grant. R. M,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ri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0] Raffa, M. & Zollo, G. (1994). Sources of innovation & professionals in small innovative fir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9, Nos 3/4, 481-496.
[11] 黄津孚. 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J]. 经济管理, 2001(20):77-80.
[12] 白津夫. 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家谈[M]. 国家经贸委经研中心, 2001:63-76.
[13] 陈佳贵. 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J]. 中国工业经济 , 2002(2):47-54.
[14] 李建明. 企业核心能力 [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8:64-89.
[15] 杨浩, 戴明月. 企业核心专长论[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125-147.
[16] 黄继刚. 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143-156.
[17] 管益忻. 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58-73
[18] 胡大立. 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分析[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 2005:43-62.
[19]刘险峰.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68-70.
[20] 陈琦.企业核心能力刚性的产生及其超越[J]. 求索, 2007, (6):42-4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