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模式转变的传统乡村民居形式传承与发展探讨——以泾河流域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014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建筑论文,本研究以泾河流域为研究范围,以流域内传统村落内民居为单位,对其民居现状、建筑形式研究,但由于 2020 年初至 2021 年初新冠肺炎的影响,未能对流域内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研,仅调研了省内部分传统村落,使得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所以研究深度待进一步加深。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我国社会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型,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改革开放,我国对外开放、对内发展[1]。社会转型的内涵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改变,这些改变直接影响了居民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使其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在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加快了我国现代化进程,让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在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我国由十四亿人口组成,截止 2019 年年底,我国乡村常住人口 55162 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40%(图 1. 1)。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只有降低城乡差距,建设与发展乡村,才能让广大乡村居民真正的享受到国家现代化成果,切实提高生活水平。所以乡村建设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2]。


建筑论文怎么写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建筑类型学、实地调研法以及多学科交叉法等研究方法,以泾河流域传统村落的现有民居建筑为具体研究对象,从乡村居民生活模式(生产方式、家庭模式、生活质量、行为流线特征、交往休闲模式和文化价值观念)与民居建筑形式(外观、色彩、装饰、功能、空间、结构和材料)的关系入手,发现乡村居民的生活模式变化与乡村建筑形式变化之间的关系及矛盾。进而通过居民生活模式的转变及需求变化,研究乡村民居建筑形式传承与发展,提出建筑形式传承与发展的设计策略,从而最终实现改善现代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缓解乡村聚落瓦解的现象。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传统乡村民居建筑不仅是乡村居民的居所,它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与农耕文明,具有历史、科学、社会以及经济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而传统民居走向现代化也是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在此趋势下,传统民居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的削弱。在 1999 年国际建协第 20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一致通过的由吴良镛先生所起草的《北京宪章》中有明确的表述:“新陈代谢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单体建筑及其环境经历规划、设计、建设、维修、保护、整治、更新的过程。建设环境的寿命恒长持久,因而更依赖建筑师的远见卓识,将建筑循环过程的各个阶段统筹规划,将新区规划设计、旧城整治、更新与重建等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在时空因素作用下,不断提高环境质量,这也是实现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8]所以建筑是动态的,不仅仅考虑过去,更要考虑现在以及将来。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所以民居建设的因地制宜尤为重要,只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才能使民居建设得到科学的发展。本次研究以泾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乡村居民的生活模式,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探寻泾河流域内传统村落民居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在保护传统建筑文化与传统乡村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兼容有着重要的意义。
..........................

第二章 乡村居民生活模式与建筑形式的对应关系

2.1 乡村居民生活模式上的变化
2.1.1 生产方式的转变
生产方式体现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写到:“社会关系和生产力紧密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所以不同时期的生产方式是决定不同时期居民生活模式的根本因素。
我国传统社会是以小农为生产主体,采用铁器、牛耕等传统耕作技术,通过大量劳动力进行精耕细作、耕织结合等生产,是传统社会中小农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以村社宗法和地方市场为依托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孕育了中华农业文明,使我国农业生产在十四世纪前,始终处于世界的前段。但是对于乡村居民来说,传统农耕所带来的收入是相对比较低的,除去需上交的赋税,乡村居民一年的劳作收入只能基本满足全家人的吃饱穿暖,很少有多余的钱财与时间来提高生活质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也是一年四季所循环的生活。所以在传统乡村生活也相对单一,具有规律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乡村产业中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逐年增多,传统农业也享受到了科学化现代化的福利。尤其是商业、旅游业以及乡镇主导的集体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进入乡村,进一步的提高了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也使得村民的需求层次发生改变,不同于传统社会规律的生活,村民不仅仅是为了生存需求而生活,对高层次的需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乡村居民更加需要现代化的生活。
............................

2.2 乡村民居建筑形式的变化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不论是气候、地形还是风土人情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造就了不同的建筑外观。北方建筑为了抵御严寒,房屋朝向朝南,便于冬季温暖的阳光直射进入房屋,并且使用较厚的墙壁和屋顶,材料多采用木材、砖、石、土等,建筑外观厚重庄严;而在温暖潮湿的南方,建筑多采取南向或东南向的朝向,便于夏季清凉的海风带走室内的燥热与潮湿,建筑也多使用轻薄的材料,如竹、芦苇等,建筑外观轻盈疏透,与北方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西北地区的建筑,所以着重分析北方建筑形式。
2.2.1 建筑外观
北方建筑外观多为敦厚、稳重的样子,但是由于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外观还是多有不同。主要可分为合院建筑与窑院建筑两种。合院建筑与窑院建筑均分布较广,合院建筑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等地均有分布;窑院建筑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窑居建筑大体可分为靠崖式窑院、下沉式窑院两种(如表 2- 5 所示)。窑洞是由原始社会穴居中的横穴演化而来,多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区域。由于该区域地形复杂,多山丘沟壑,且气候干旱少雨,所以劳动人民便以天然土起拱形成居住空间,形成“凸”字形穹顶窑洞。靠崖式窑洞,也称为崖窑,多出现在土塬边缘地带及沟壑之两侧面,窑洞主体依山而建,即沿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土洞,单孔窑洞宽约 3——4 米,进深约5——9 米。前房后窑式平面布局是合院及窑院传统民居建筑的特殊综合体,将窑洞作为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东西两侧或单侧布置厦房,从而形成独特的平面形态,这样的平面形态充分利用地形,靠崖挖土建窑,窑前顺势形成空地院落,以便生活起居之用。下沉式窑院是人们巧用黄土的直立性和缜密性,就地取材式的在无山崖、沟壑可用的较为平坦的黄土地上建造出的一种向地下发展的地下窑洞,民间形容其为“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麦垛星罗布,户户凿洞沉”。下沉式窑院的平面尺度一般长宽各为 9 米或 10米,平面尺度的过大过小都具有一定的弊端:若平面尺度过大则会加大挖掘难度,出现安全隐患,且一旦在挖掘过程中地下土层出现裂缝就必须舍弃另挖,十分耗时耗力、浪费资源;若平面尺度过小则会影响到人们居住的便利性及舒适性。下沉式窑院充分利用了其地下空间,呈现出典型的地下四合院的平面形态,素有“地下四合院”之称。
...................................

第三章 泾河流域传统乡村民居形式现状分析与改造需求............................45
3.1 自然条件与社会背景.......................................45
3.1.1 地形地貌.......................................45
3.1.2 气候条件........................................46
第四章 现代生活模式影响下传统乡村民居形式传承与发展策略...................113
4.1 乡村民居建筑形式设计策略原则....................................113
4.1.1 满足乡村居民现代生活模式需求为主....................................113
4.1.2 协调传统村落风貌传承与居民现代生活需求间的矛盾............................113
第五章 传承与发展策略指导下的民居设计研究.......................................131
5.1 长武县川丰村村民需求与民居建筑形式之间的矛盾............................131
5.1.1 川丰村居民生活模式.........................................131
5.1.2 移民新居形式存在的问题............................132

第五章 传承与发展策略指导下的乡村民居设计研究

5.1 长武县川丰村村民需求与民居建筑形式之间的矛盾
本次方案设计选取陕西省长武县川丰村,川丰村为陕西省省级传统村落,因煤矿征地,所以于 2010 年重新规划建设了移民新村,因其他村落宅基地面积、尺寸不等,而川丰村移民新村的宅地基面积、尺寸为政府统一规划,符合国家政策指标,所以以川丰村移民新村的宅地基为方案设计基地最为合适。其基地面积如下(图 5.1 所示):


建筑论文参考

按照已有宅基地,从功能、空间、结构、材料、外观、色彩再到装饰的民居设计流程,设计方案。结合川丰村民居与建筑形式之间的矛盾,分析方案是否有效切实的缓解矛盾,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泾河流域横跨陕甘宁,分布着多个传统村落。其文化底蕴深厚,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流域内居民的生活模式发生了改变,其对民居建筑形式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民居形式急需发展与改变。但是改变不是全然否定传统、改变传统,传统民居形式中富含着传统文化内涵、哲学思想与地域性特征。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从泾河流域内传统村落中居民的生活模式入手,分析流域内居民在生活模式转变下实际的需求,将其对应到建筑形式上,分析生活模式影响下传统民居与新建民居形式的特征,提出建筑形式的传承与发展策略。本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以下几点:
(1)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对泾河流域内的部分村落进行了详细调研,归纳了这些村落的基础资料,为今后对泾河流域内传统村落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
(2)通过对之前学者的相关研究和资料,总结分析了传统生活模式与现代生活模式的区别,并将生活模式对建筑形式的影响进行总结。
(3)对泾河流域内部分村落的民居现状做了总结分析,将其建筑形式,从外观、色彩、装饰、功能、空间、结构和材料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总体来说,村落内现存的民居分传统民居和新建民居两个类别,传统民居从外观、色彩、装饰、结构和材料都还是传统民居的样子,但是功能分区和空间使用随着居民现代生活模式的需求而改变;而新建民居则从外观、色彩、装饰、功能、空间等一系列建筑形式都模仿城市建筑建造。所以以生活模式需求对建筑形式的影响为基础,归纳出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所在,进而提出建筑形式的传承与发展策略共七条:第一是延续传统建筑外观的正房双坡屋顶、其他房屋单坡屋顶的屋顶样式,改变传统高大封闭的外墙,镂空院墙,改善传统民居窗洞门洞狭小的特征,提升建筑室内采光;第二是还原传统建筑色彩,使用与传统建筑色调(土黄色、砖灰色)一致的建筑材料,融合与周围环境;第三是转译建筑装饰,提取传统建筑装饰的图形基因,色彩基调和材料特性将其在新民居建筑中进行合理转译;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