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旧城在发展的进程中都会面临结构性衰退和活力缺失等问题,经济发展促使新的建筑不断产生,旧城区则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冲击下变的破败并丧失活力。旧城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分为三类: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商业性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文化性历史街区,本文中的“历史居住街区”是指旧城区内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通常情况下,历史居住街区一般位于旧城的主要核心地段,其区位优势也使居住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所在城市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相比与其他功能的城市街区,历史居住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生活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古城、旧城体现民生活力的重要名片,同样也是体现城市文化特征、文化品质的关键。自 1980 年以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生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相关保护和实践的研究工作逐步开展,相关保护和再生的理论研究也日益丰富,实践项目也一一落成,我们在这其中也总结了大量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但我国对旧城中历史居住街区这样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的地区,对其进行活力再生的保护研究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难题。其中规划及建筑设计如何贡献于普通居民生活的活力保护和再生,成为当今我们亟需探讨和努力的目标。
北京作为首都城市,历经 3000 多年城市建设历史与 800 多年文化历史,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同时北京城的整体规划系统完好,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北京老城在经历过往的大拆大建等错误更新方式后,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新旧建筑无法融合。历史居住街区因形象工程、经济效益等复杂动机驱使下一味强调商业化,与街区历史文化背景产生冲突,对人居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促使街区的年轻人口流失、街区老龄化等问题日益严峻,引发人们对新的可持续性推进的整体保护再生的思考。21 世纪初期,北京开始对多个旧城街区开展了修复、更新的工作,借助每年开展的国际设计周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研究成果,同时对历史居住街区提出了“院落改造+胡同提升+片区更新+社区共建”的小而渐进式的有机更新理念(如图 1-1)。
建筑论文怎么写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旧城历史性居住街区是传统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映射,也能够体现当代社会对历史文化、民族特色、民居风俗的传承,对其进行保护和更新发展是很有必要的。而通过怎样方式的保护和更新才能使居住街区赶上城市更新速度的同时,回应历史文化、延续文化脉络。能为当地居民创造更便利更现代的良好居住环境的同时,在物质资源、公共设施完备的情况下满足居民精神需求。政策保护以及建筑、空间的改造等外在助力只能在表面上改善其物质条件,而如何激发其内在活力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再生策略。
(1)为旧城历史居住街区的活力再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活力营造视角出发,从社会、历史、经济等方面探索历史居住街区改造更新过程中可挖掘的内在驱动力,总结出活力营造理论在旧城历史居住街区保护与再生应用中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为旧城历史居住街区的活力再生提供理论支持。
(2)保证历史居住街区活力的可持续发展
将活力营造和历史居住街区更新相融合的再生模式,是将人的利益需求和街区的历史价值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为街区留住居住者,并将街区的功能延续下去。新加入的功能空间和对原始空间的再生设计能够将使原来的胡同文化和街区特色焕发出新的活力,以此将历史居住街区更好的保护并保留下来。让历史居住街区的“文物化保护”进化到“使用化保护”,成为与城市发展进程相符的现代化居住社区。从街区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结构、人居生活方式等多角度认识旧城历史居住街区,总结出能够使街区在内在驱动到外在支持的共同作用下激活社区生命力,达到街区的持久繁荣的目的。
(3)指导北京旧城历史居住街区活力再生的实践探索
在活力营造视角下出发,总结对于旧城历史居住街区的更新原则和方法,并以北京宫门口四条及周边片区为例,分析宫门口四条周边地段的现状,对其历史文脉发展进行梳理,发掘其潜在活力点。将人的利益需求和街区的历史价值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将街区的功能延续下去的同时,使传统的胡同文化和街区特色焕发出新的活力。
................................
第 2 章 相关概念综述及案例分析
2.1 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
2.1.1 活力营造的概念
“活力”,词语字面解释为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是对动态对象活跃程度的描述,形容事物在行动、思想、表达上的生动性。“活力”一词起初是应用于物理和生物学科领域,后在其他不同领域被大量应用,也逐渐拥有了不同的丰富内涵。
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中对“活力”的描述是:“聚落形态对于生命机能、生态要求和人类能力的支持程度3”,“活力”也是对城市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评价标准。本人认为,历史居住街区的空间是由物质环境和人共同组成的,对街区活力的研究同时也是探讨街区内的物质空间变化对人行为的影响。
2.1.2 历史居住街区的概念
根据查阅的文献梳理,按照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区分,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
即本文探讨的历史居住街区。例如:福州的三坊七巷、苏州的平江历史街区、佛山的东华里、北京菊儿胡同等,及本文研究片区所在的北京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
(2)商业性历史文化街区
是指拥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地段,包含了居民的生活空间,同时以开展旅游业以及对其他商业的开发,展示了其独有的社会结构以及经济运营模式,反映了人居生活空间与经济活动发展的相关联性。例如:南京夫子庙、山西平遥南大街、上海的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等。
.....................
2.2 旧城历史居住街区活力要素概述
历史居住街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缩影,也是一个多样性的活动场所。活力是在历史居住街区在城市新阶段发展中的重要特征。通过分析这些活力要素,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和认识到街区活力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在保护再生的工作中,发掘历史居住街区的活力点,实现其活力再生的目的。构成旧城历史居住街区的活力要素来自各个层面,包含了各种复杂的内容,我们通过仔细分析将其进行划分,从而更好的把握改造的切入点,制定更为周详的发展策略。
2.2.1 要素归纳城市活力主要包括人、空间、功能三大要素,而旧城历史居住街区首先是具居住功能,其次拥有传统的城市肌理和复杂的文化背景,因此本文对旧城历史居住街区活力产生的各个层面进行总结,将其归纳为物质空间形态活力要素、经济注入活力要素、社会结构活力要素以及人文历史活力要素。
2.2.2 要素分析
(1)物质空间活力要素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居住街区的要求不再满足于其基本的居住功能。良好物质空间环境是体现一个居住街区活力最直观的表现,和谐的社区氛围同样需要依托在美观整洁、功能多样的街巷空间,配套的公共设施以及交通的可达性也与人们的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对旧城历史居住街区内部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仅有利于整体风貌的塑造,同样也是地区原居民对家乡的原始记忆。
旧城历史居住街区与现代居住街区的差异明显,相比之下,传统街区的街巷的布局更为自由灵活,风格也大致相同,胡同文化也深入民心,历史建筑更是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代表性。街区的物质空间活力营造的是空间,在满足居民对现代居住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改善街区的空间质量,并具有街区的传统特色,
(2)经济发展活力要素
从城市的外在特征上来看,人的经济活动是产生城市活力的基础。一个地区的兴盛与破败与它的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济发展也是地区活力的基础保障。虽然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区域受经济因素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对于旧城历史居住街区,经济活动因素也是地区活力再生的重要内容。
曾经历史居住街区普遍发展的是小商品经济,而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很多的遗留问题,我们应探究旧城历史居住街区内部的发展规律,从宏观和微观的经济角度,全面调控地区经济发展,深度挖掘其商业价值,使其商业业态多样化发展。适当开展文化创意产业或发展旅游业等促进历史居住街区的经济活力复苏。
....................
第 3 章 历史居住街区活力缺失的原因及活力营造的原则和方法.................... 46
3.1 历史居住街区活力缺失的原因.................................... 46
3.1.1 人口密度高且构成复杂....................................... 46
3.1.2 街巷胡同功能匮乏........................................... 46
第 4 章 宫门口四条街区及院落活力营造再生设计实践......................... 64
4.1 项目概况.................................. 64
4.1.1 地理区位.......................................... 65
4.1.2 自然环境....................................... 66
总结.................................. 90
第 4 章 宫门口四条街区及院落活力营造再生设计实践
4.1 项目概况
规划设计地段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白塔寺地区。规划地段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名迹和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又具有地处阜景文化旅游线上的区位资源。然而长期以来,大量居住建筑损毁严重、胡同街道狭窄不利同行,以及必要市政设施的缺乏等情况,这使得街区面临着无法达到现代化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滞后的严峻挑战(如图 4-1、4-2)。
白塔寺地区曾经作为北京旧城繁华地带,地区周边居住着大量居民,热闹的胡同传统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年轻人越发喜欢居住在快节奏的城区内,导致白塔寺地区的常居住人口大大减少,许多合院内的厢房、耳房逐渐荒废,房屋逐渐老旧。在提倡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改善传统历史居住街区也是其中一项,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如何能够将本地区曾经的繁荣景象再现,成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就白塔寺片区宫门口四条片区位置,并选取 22 和 24 号两个院落来进行探究,针对本片区目前生活功能落后、建筑环境混乱、交流空间缺失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建筑论文参考
........................
总结
本文在研究历史居住街区的活力营造设计理论的同时,对北京宫门口四条现存院落进行了实践再设计,从活力缺失现状分析,从历史沿革、商业业态、旅游发展等方面展开对片区及院落活力再生方法的探讨。其研究目的是在能够保留传统历史居住街区文化的同时,对文化特色加以利用和升级,以此带动街区活力发展,并提升街区居住的环境状况和生活品质。
历史文化街区和街区中的居住空间保护与发展的工作是复杂和长久的历史性任务,如何平衡商业布局和文化脉络、如何协调街区发展和人居环境、如何缓解旅游开发对传统胡同生活方式的冲击等都成为历史居住街区活力再生中居民利益与其它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的重要环节。现如今,政府对整个白塔寺街区的改造更新过程中都更为重视和谨慎,加大力度的为街区活力再生提供政策及资金支持,街区的独特性也受到大量学者和专家的关注,并参与到探讨和实践中来。
本文设计是在已落实产权的院落中选择的已改造建成的院落上,利用活力营造理论进行的推翻重建的再设计。由于笔者自身有限的技术水平和浅薄的知识背景的限制,造成活力营造理论还存在不足之处,本次设计实践只调研了北京白塔寺片区的现状,以及宫门口四条的个别院落,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全部北京旧城历史居住街区全况。街区发展定位和功能的差异性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活力营造理论的普遍适应性,但随着国家和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观念的增强,相信国内的历史居住街区都能在正确理论的支撑下焕发新的文化活力,展现独特的城市风貌。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