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建筑论文,本文通过区域建筑学的三个维度对纳家户村现状及设计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并期待通过区域建筑学的设计理念解决纳家户村现在面临的问题。纳家户村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乡村中的一个,它的背景复杂且具有代表性。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在 21 世纪以来的的高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城镇建设获得了显著的成果。截止2019 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 60%,标志着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城市发展质量逐渐改善,城市功能大幅改善,城区面貌有了很大革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前,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持续增加,给城镇化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文化与环境问题。与此同时,乡村的基础条件薄弱,发展滞后,在追随城镇化建设发展中也出现了自然生态被破坏、农业经济效益低、乡村老龄化、乡村空心化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开始展现出对乡村价值的关注。
1.1.2 乡村建设的火热趋势
当前,在党中央的全力号召下,全国乡村都在围绕着“美丽乡村”、“城乡统筹发展”、“乡村建设行动”“乡村振兴”等主题积极开展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9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的数据,2019 年全国村镇建设总投入资金已经达到 19384 亿元人民币,其中村庄投资总额 10167 亿元,占总投资的 52.45%,村庄房屋建设投资总额 7067亿元,占村庄总投资的 69.51%,2019 年全国村庄房屋竣工建筑面积达到 9518 万平方米。这些统计数据表明,数额巨大的资本正在涌进乡村,乡村已经成为我国当代发展建设的新热土。
1.1.3 乡村建设的多种问题
在“乡村热”的浪潮中,建筑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乡村也已经成为建筑行业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传统乡村有一种独特的自组织结构,建筑师在传统乡村进行设计时,必然会有其自身的复杂性。虽然部分乡村建设项目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水平,但传统乡村聚落在城镇化的推动之下,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将城镇的模式直接复制到乡村,简单进行功能分区、建设四通八达的乡村道路网络、大力推进整齐划一的民用房建设,虽然这样大规模的建设在短时间内改善了乡村的整体环境面貌,但是这样统一的规划和建设很大程度牺牲了各个村落的自身特色。二是如果任由乡村不加管束的随意发展,由于没有合理完善的制度引导和制约,就会出现各地村民随意加盖房屋,进行私人建设的情况,那么最终就会影响整个乡村的环境面貌,长此以往也会出现更多的矛盾和纠纷。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传统乡村具有珍贵的文物保护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但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旧的民居和生活环境已然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日常需求。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居民们为了改善当下的生活条件,只能对房屋进行改扩建设,在院内新建屋棚,这样的做法甚至破坏了村内有价值的建筑,令人捉腕叹息。特色乡村的更新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议题,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对乡村进行可持续更新设计是我们需要面对问题。
本文以纳家户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作者从实地调研到理论参照全程设计为基础,所有研究的主要方向可以被简单地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实践层面。运用区域建筑学理论,通过对村庄的实地调查和系统分析,分析其所面临的现状,梳理周边环境整体融合关系,根据设计局部与区域整体的连接关系,优化更新村庄空间、提升村庄文化内涵以及改善村庄空间环境,进而达到区域与建筑交互关联的有机状态。
(2) 理论层面。分析总结区域建筑学在纳家户村更新设计中的适用性,结合区域建筑学理念和设计方法下生成的实际设计成果进行验证和反思。总结出区域建筑学应用于乡村设计的设计原则,为区域建筑学理论在乡村中的应用提供案例支撑,对区域建筑学理论成果形成验证。
(3) 应用层面。通过区域建筑学的三个主导维度(城市维度、文化维度、自然维度)对村庄进行多维度设计考量,期望能为之后的乡村更新设计开拓新的视野和思考方式,并提供有帮助的设计策略与实践经验。
1.2.2 研究意义
在经济化与多元化并存的当下,乡村建设问题不应该被简单考量,更不应该仅仅立足于经济利益之上。在当代商业文化无孔不入的冲击下,快餐式的乡村建设创作层出不穷,千城一面的景象即将变成千村一面,保护中国乡村的特质刻不容缓。如何理性的进行乡村建设,又如何发掘中国乡村的多元文化,都是我们当下重要的讨论话题。
(1) 为乡村建设建立区域视角。本文意在通过区域建筑学理论,建立由设计对象主导的区域性关联,以动态弹性的方式对村庄进行区域性创作设计,将设计因地制宜融入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外部要素为设计提供了制约,引导乡村设计从内在本体性向区域关联性转变,从而为乡村建设提供一种新的开放视角。
(2) 为乡村建设提供案例经验。通过对纳家户传统村庄实例的调研,亲身体会村庄现状,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进而发现相应的问题,并对现状村庄空间进行优化更新设计。从区域建筑学角度,研究村庄内部及村庄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乡村建设更新发展方向。同时,对纳家户村庄更新分析与总结,对以后的乡村设计提供案例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2 项目背景分析与思考
2.1 纳家户村基本概况
纳家户村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杨和镇(如图 2.1),至今已有 700 多年历史,是中国最典型的回乡,也是宁夏有名的回族商业发达村。纳家户村居民中回族居民占当地居民总数的 98%,其中纳姓居民约占 63%。在元朝时期,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子孙中的纳氏就从陕西地区迁徙到今纳家户村所在地,并用自己的姓氏纳氏为村庄命名。在此后的 700 多年间,纳家户族人一直在此繁衍生息,纳家户村也一直存在于银川平原腹地。
建筑论文怎么写
2.1.1 历史文化悠久
纳家户村民的祖先布哈拉圣裔曾是一个氏族部落的王族世家,后跟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从中亚地区迁徙而来,祖上曾担任过中书省平章政事,陕西、四川、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根据《陕西通志》的记载: “元初,贵族赡思丁·纳速拉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丁四姓,居留各省,故宁夏有纳家户,长安有拉家村,今宁夏纳氏最盛。”同时《甘宁青史略》对此也有记载:“纳氏是纳速拉丁的后裔,于元代迁居宁夏。”现今纳家户清真寺院内的匾额记载曰:“吾家弃秦移居西夏,吾寺起建于明嘉靖年间。”
.........................
2.2 纳家户村特征分析
2.2.1 模式单一的空间特征
根据《永宁县军事志》记载,纳家户原本是一个四面夯土城墙的方形寨子,东西向宽有四百多米,南北向长达六百多米。总高九米的寨墙是为了防御外敌,并根据需要在城墙上建设许多炮台、垛口,寨墙的外部还设有一圈护寨沟,沟深三米,宽五米。后来寨墙在 20 世纪 50 年代被拆除,现在的纳家户村虽不见往日寨堡迹象,没有明确的村落界限,但是村内道路格局笔直规整,保留原有寨堡的平面布局痕迹。纳家户村落的空间组织模式相对简单,村庄被方格网道路划分为规整的组团,道路笔直通畅,村落的中心是纳家户清真大寺。村庄的居住空间则是由横平竖直的道路网分割成大小相似的居住单元,每个居住单元有 10 户左右构成。这种形式的村落空间组织模式相对简单,村庄内部缺乏公共空间,阻碍了村民的相互交流和村落空间的发展。
纳家户村的游览空间为“两点一线”布局,其中一点是指村庄北部入口处的中华回乡文化园,另一点则是村庄的核心建筑纳家户清真寺,一线是两个旅游点之间的纳家大院以及纳家古街。这几个景点的建设打破了纳家户村原有格局,将纳家户村转变为向南北发展,也为村庄今后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
2.2.2 多元并置的文化特征
文化是动态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纳家户村因为其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地域受到了丝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西夏党项文化以及西北地域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响,这些灿烂的文化也表现在村庄的建筑形式上。
(1)纳家户清真寺
纳家户清真寺位于纳家户村中心,是一处文化底蕴十足、辐射范围较大的宗教活动场所,于嘉靖三年(1524)建立。“吾家弃秦移居西夏,吾寺起建于明嘉靖年间。”这是纳家户清真寺的初建匾文中的一句话。这句话说明了,距离纳姓后代于明朝从陕西地区移居至宁夏地区,并建立这座宏伟的清真寺已有 493 年的历史。令人惋惜的是,在同治年间突发的陕甘回民起义期间,这座饱经历史沧桑的宏大清真寺惨遭破坏,在这场起义中保存下来的少数文物又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损坏。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纳家户村民在政府领导和自治区党委领导的鼎力扶助下,开始积极广泛筹集资金用于清真寺的修建翻新。对于楼门、礼拜大殿、厢房、沐浴大堂、邦克楼等核心建筑物进行重修。在此期间,还将道光十二年(1832)陕甘杨遇春总督写的“古教正宗”、甘肃提督董福祥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道本古初”题字、宁夏护军使马福祥于民国二年(1913)所手书的“清真无二”等一些主要匾额重新复刻。
.............................
3 空间结构的区域关联.................................23
3.1 动态演进的功能布局关联..........................23
3.1.1 完善既有格局.....................................23
3.1.2 融入旅游职能.....................................25
4 多元文化的区域融合...............................49
4.1 挖掘区域文化主题..................................49
4.1.1 自然特征文化...................................49
4.1.2 人文精神文化.........................................50
5 生态景观的区域渗透..........................................73
5.1 边界外延,开放渗透界面.........................73
5.1.1 村民环境意愿调查......................................73
5.1.2 确定绿化渗透源...................................74
5 生态景观的区域渗透
5.1 边界外延,开放渗透界面
宁夏被称为“塞上江南”,银川平原地处于鄂尔多斯高原与贺兰山脉的交界处,土地崎岖。由于黄河长期的冲击,山洪也经常发生,使得该地的水位变高,致使该地演变成为一片湿地。在过去,银川市附近水流众多,绵延曲折,集合为一幅水墨画。纳家户村地处银川平原腹地,西汉时期所修建的汉延渠从纳家户东侧流过,村庄周边自然环境优美、湖泊丰富,但村内居住环境较差,少有绿化。
5.1.1 村民环境意愿调查
通过对纳家户村民的问卷调查,选取有效问卷 120 份,作为调研的评判依据。通过对问卷整理汇总得出调查人口组成汇总表(如表 5.1)和村庄景观环境满意度调查表(如表 5.2)。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村民对村庄的景观环境现状不认可,主要原因是村庄自 1976 年,纳家户开始进行旧村改制统一规划。按长 15 米、宽 18 米、间隔 6 米至 8 米规划建排房,实行排房化。这种“连排建筑”都是用土坯盖的,两户为一排。在建设时没有考虑村庄绿化和景观环境问题,而纳家户的村民们从那时起就一直延续着这种建筑布局,也没有进行改善的措施。
建筑论文参考
...............................
6 结论和展望
6.1 论文研究结论
基于区域建筑学视角下的乡村问题研究可以说才刚刚起步,本文通过区域建筑学的三个维度对纳家户村现状及设计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并期待通过区域建筑学的设计理念解决纳家户村现在面临的问题。纳家户村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乡村中的一个,它的背景复杂且具有代表性。文章基于对纳家户村进行详细的调研后,从空间结构、多元文化、生态景观三个层面分别解析了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得出以下结论。
(1)空间结构层面。在当代的乡村建设环境下,乡村空间结构更新设计必须注重与既有功能布局、空间形态和行为流线的关联。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新的乡村特色产业不断迭代,不同产业对乡村资源、交通、环境的需求也不同,合理的功能布局是村庄建设发展的根本。而在建设的过程中,在有限的用地条件内,具有关联性的村庄空间形态不仅可以将历史沉淀下的乡村肌理延续,形成乡村特色,还可以将村庄系统的运转功效最大化,为乡村带来产值提升。串联村庄内外交通的行为流线也是伴随着村庄的发展衍生出来的,它将村庄新旧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是和谐统一的新村庄形态里必不可少的支撑骨架。以上三点是乡村空间结构关联性的设计内容,但并不局限于这三点,对于村庄空间结构如何才能健康有机地发展这个话题,仍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
(2)多元文化层面。在进行乡村设计时,为了避免“千村一面”的现象产生,需要把握的最核心的特质就是其精神文化属性。正是由于悠久的历史文化、特定的地理气候,乡村才能保持永生。我们在每个村庄营造一种独特的乡土氛围,这种氛围的敏感性是对乡村文化的具体认同。历史和生活方式是“一村一品”在建筑环境中的反映和感受的精髓。其本质就是创建一个具有强烈归属感和同理心的村庄。
(3)生态景观层面。乡村生态景观的创造是以大自然为背景,是人为创造在大自然中的体现。美丽的乡村风貌就是将乡村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将自然环境渗透进乡村的景观之中。在设计时应该考虑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成体系的渗透网络结构,保住乡村的绿水青山,避免盲目建设。乡村的生态景观与发展建设并不矛盾,建筑师需要对乡村的空间、环境及物质条件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因为建筑师是乡村更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建筑师比任何人都清楚乡村环境的价值和乡村发展的意义。在乡村长远发展的进程中,村民才是乡村真正的主人,对于他们日常生活空间和理念的微介入式引导将会成为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