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近年来,为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环境,各地开始大力推进改造 2000 年以前建成的历史风貌建筑。其中,历史文化保护、居民生活改善之间如何协调与结合成了主要矛盾。本文试以扎兰屯历史风貌建筑为例,在解决社区空间现存的活力的缺失、设施老旧等问题的同时,通过场所精神的视角,来试图增强,人对空间的感知,对城市的感知。以历史风貌建筑再利用为载体,对居民进行具有参与性表达渠道与方式,从场所精神入手激发空间中的文化因素、居民更愿意主动的使用提升空间活力。综合分析了扎兰屯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再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新改造的迫切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基于场所精神的视角提出了历史风貌建筑再利用综合改造的路径建议,希望对落实相关政策有所响应,对改造方式创新有所启发,尝试进一步提炼场所精神下的扎兰屯市历史风貌建筑再利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
1.2 研究背景
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们对生活有了更美好的期待,心中对人居环境的定义也大不相同。然而当前我国在遗产保护方面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人们对居住环境方面仍有需求,但这对遗产保护意义不大,追其根源,是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意义不理解,这对达到文化自信仍有很大差距。
自 1949 年以来新中国成立,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取得重要成就,城镇化率从 1949 年的 10.64%增加到 2020 年的 60.58%,城市建成区规模从 2004 的30406.19 平方公里到 2019 年增加到 60312.45 平方公里,城市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新建建筑,更应关注于发展城市质量,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深入挖掘出城市的特色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加以了发扬传承,从而避免了城市面貌的千城一面。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性在于对城内历史遗存集中分布的历史地段乃至历史风貌建筑的有效保护与展示利用,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主要发展方向。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 2016 年主题为“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转向2019 年的“非遗保护,中国实践”,开始正式以中国实践的视角来保护文化遗产,更是一种见人见物见生活,在居民真正的生活中弘扬精神在实践中探索文化的有力证明。
1.2.1 城市风貌的历史记忆
新中国成立 70 年,城市风貌、城市印象、人民居住方式、房屋建造风格、功能模式、乃至于人们的精神各个层面,对于我们的居住和生活存在问题的思想观念和认知已经发生了很多巨大的改变[1]。在 1949 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之初,政府的主要工作精力就已经集中到了社会秩序的整体恢复与安全稳定上,扎兰屯起初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作为中东铁路的必经之站成为了省内都很重要的商业物流中心,此时把历史建筑的保护暂时搁置。
现如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4)等一系列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相继修改完善出台,文化遗产保护在面对的新形势下,需要以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结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对保护规划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深化完善,在普查整理各类历史文化遗存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扎兰屯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的研究和提炼。结合扎兰屯实际情况,建立更为系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展示利用来促进保护工作,推进扎兰屯历史文化保护与有效传承均具有深远意义。
..........................
第 2 章 历史风貌建筑再利用基础研究
2.1 历史风貌建筑再利用现状与问题
2.1.1 历史风貌建筑文化内涵难以保留-传承性的削弱
在“千城一面”的广泛现象中,对城市的关注点以及开始逐渐从简单的对GDP 的关注发展转向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十三五提出文化保护、文化自信的理念之后,使人们的视角更注重对人文环境的要求,更侧重于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或者历史风貌建筑带给城市的风貌形象和独有的文化特色。
2020 年 7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要兼顾完善功能和传承历史的功能,在落实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要求同时,挖掘城市文化,在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环境品质的基础上,展现城市精神,延续历史文脉[27]。
本文以扎兰屯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为例子,探讨实践中保留商业氛围的同时展示丰富城市的真正文化底蕴和内涵,因为虽然改造的商业业态的历史风貌区虽然能为城市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但很容易导致建筑区乃至城市的历史精神形成断裂,无法形带来城市真正的城市形象。2.1.2 再利用手段导致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率低-活力缺失
历史风貌建筑区通常作为老城的城市中心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心区的变更,人口的流向,新的居住区建成,国家的政策等原因,不再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历史风貌建筑的简单改造并不能把流失掉的活力很快提升。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至于在历史与生活中无法将建筑、建筑文化、建筑环境与人真正的融合起来,单纯的改造,居民只是被动的接受文化,不是认可的,能找到归属感的历史文化,对城市魅力很难有所提升,活力问题也就无法解决。
同时,运营上来讲,很多历史风貌建筑被列为历史建筑之后,政府以及一些事业单位的产权所有更愿意把建筑列为纪念性建筑,禁止游客参观,游客与居民无法进入建筑与街区中活动区,这样的保护并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意义。
历史建筑建筑密集,导致广场缺失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中将人均绿地面积以及绿色的公共空间等作为评价宜居城市的指标之一[28]。增加公共空间与绿地空间,与历史建筑有效结合,是提升城市与人关系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的舒适性。因此如何更有效率的利用好现有的城市空间,尤其激活历史文化底蕴的表现绿地空间,是促进宜居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
.................................
2.2 国内再利用案例分析
国内对老城区如何与新城区更好结合的问题仍在摸索中没有形成规模,因此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等具体案例的研究与分析,延安与凤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探索其结合与功能的整合对扎兰屯市老旧城区结合有一定意义。
2.2.1 凤阳县-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凤阳在全国都较有名,虽说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但作为朱元璋的家乡,也有着举世闻名的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保留有非常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特殊的保护方式都对现今的保护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代表意义(见图 2-1)。
建筑论文怎么写
...............................
第 3 章 场所精神下的历史风貌建筑再利用评价步骤及方法......................47
3.1 再利用评价体系研究预期目标.................................. 47
3.1.1 宏观........................................... 47
3.1.2 中观................................. 49
第 4 章 扎兰屯历史风貌建筑再利用评价体系指标集与选取......................62
4.1 评价体系的指标集构建原则...................... 62
4.2 街道空间改善.................................. 63
第 5 章 基于场所精神的案例实践-以火车站南地块为例设计.....................85
5.1 更新改造评价模型定量解析............................. 85
5.2 总体规划设计................................... 88
第 5 章 基于场所精神的案例实践-以火车站南地块为例设计
5.1 更新改造评价模型定量解析
根据问卷结果以及模糊分析法 AHP 法的出的评价因子权重结果,可以对评价模型的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见表 5-1),分数是根据问卷调查总结填写,“有待完善”为可以提升的方面,本文后续将进行设计完善更新。
建筑论文参考
..........................
结论
本文基于场所精神的历史风貌建筑再利用评价体系和及相对应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希望可以利用场所精神对我国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再利用的量化模式提供借鉴,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为城市历史街区中的公共或居住空间的场所精神营造提供启发。研究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过建立系统的历史风貌建筑评价体系量化评价因子,对扎兰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以及扎兰屯丰富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挖掘,发现其文化意义,根据历史文化有针对性的解决展示利用不足,且面临遭受破坏的危险的情况。
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GBT 50357-2018)》(2019)等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的出台,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扎兰屯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的研究和提炼,契合扎兰屯实际情况,建立系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合理的展示利用来促进保护工作,对扎兰屯历史文化保护与有效传承均具有深远意义。
(2)推动历史地段保护与整治工作,延续了扎兰屯市历史文脉。2020 年7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老旧小区改造要兼顾完善功能和传承历史,落实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要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本文深入挖掘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加以发扬传承解决对扎兰屯对城内历史遗存集中分布的历史地段的进行有效保护与展示利用避免城市面貌出现千城一面的情况。
扎兰屯具有中东铁路时期建筑群、吊桥、金界壕遗址等丰富的文物资源,除此之外,扎兰屯纸浆厂、八大站、马场等代表着扎兰屯不同时期的建筑集中成片,雅鲁河、天拜山是展示扎兰屯山水特色城市的重要空间载体。结合目前国家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类型和保护内容逐步扩大的趋势,应尽快对见证扎兰屯不同时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一些相关历史地段和遗留建筑加强保护,纳入保护范畴,结合调查情况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规划对策。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