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应用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0420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建筑论文,本文通过对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进行研究。首先对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现状、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对比、建筑业信息化发展阶段和信息化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特点、以及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含义和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阶段划分进行了概述。然后利用问卷调查法对信息化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进行了SWOT 分析,分析两化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以及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根据以上分析,本文重点论述了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信息化管理工作机制,并介绍了实际工程中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情况。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已经接近尾声,这段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实现转型升级,步入工业 4.0 的时期,也是打造信息技术与现代工业联合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十八大的报告中也都相继提出“要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由此可见,信息化作为工业时代后期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信息资源已经毋庸置疑地成为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信息化的发展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变社会结构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乡镇城区改扩建项目逐渐增多,保障性住房的大面积开工,建筑业的稳步发展使得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容小觑。但是传统建筑行业的发展正在面临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难以把控的项目管理以及短缺的劳动力等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现实问题使建筑行业不得不去寻求改变,而建筑工业化便是建筑行业转型蜕变的第一步。因为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较传统生产方式来说,一方面在节约能源、提高建造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改善施工条件等方面具备较大优势;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效益日益凸显,将打破原有管理方式,形成更为高效、精准的信息化管理方式,这将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相辅相成。因此,信息化在建筑工业化中的作用也显得越发重要,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便是建筑行业完成进一步蜕变的必经之路。

尽管目前信息化发展势头迅猛,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也受到大力提倡,但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的结合仍不紧密,导致信息化对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足,制约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因此,不管是时代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的鞭策还是行业自身转型升级的需要,如何推动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的高效融合已经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目前,我国建筑业正面临新形势、新机遇,随着人们对建筑产品质量、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更高要求,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得到了广泛认可。BIM、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讯、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面对这样一个发展契机,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探索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管理手段在建筑工业化中的有效应用,实现我国未来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通过我国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利用信息化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与活力,提高建筑工业化中建设工程管理水平,改变传统工程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协同各利益相关方对项目建设全过程实施有效管理,提高建筑行业管理效率以及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规模发展,最终使建筑行业得以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是顺应建筑行业新形势、新变化所要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工作,能够打造出一条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管理水平高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道路,有利于突破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建造成本高、现行的管理体制僵化、信息化程度应用低等问题,有利于转变建筑业生产方式,实现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2)通过本文研究,丰富了我国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成果,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

第2章 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概述

2.1 建筑工业化概述
2.1.1 建筑工业化的概念
工业化过程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最初对工业化的定义仅限于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增加[24]。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前,大部分西方发展经济学都支持这种观点,把工业化单纯理解为是制造业的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化生产的进一步深入,工业化开始延伸到了许多领域,包括建筑领域[25]。建筑业与其它制造业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把一些零件按照一定的方式组装到一起,形成更复杂的功能。它们唯一的区别就是同样的设计、同样的劳动,重复的次数不一样,也就是规模化的区别。建筑业的每件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设计还是制造的流程都很难像其它制造业一样在下一个产品中沿用。但一个建筑里面,仍会具有相同的零部件,我们便可以把它们搬到工厂去生产,再进行装配施工,这样便可效仿其它制造业的工业化生产模式,使其建筑制造也变得更高效精细,建筑工业化的思想便应运而生[26]。
建筑工业化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实践,建筑工业化的内涵也在日益丰富和完善。一开始是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出发来界定建筑工业化的内涵,认为建筑工业化便是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以及机械化施工[26];接着注重管理模式的科学化,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建筑行业产业化的发展;后来提出新型建筑工业化,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理念开始崭露头角,以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综上所述,当前建筑工业化的内涵应是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为主要特征,以定型设计为基础的建筑设计标准化,以工厂制作为条件的部品生产工厂化,以建造工法为核心的现场施工装配化,以建筑设计为前提的结构装修一体化,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过程管理信息化,能够完善整个产业链,整合优化资源,使得工业化建造方式能够发挥最大价值,实现建筑行业从高能耗到低成本的转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

2.2 建筑业信息化概述
2.2.1 建筑业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的定义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可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28]。从这个定义来看,信息化不仅是可以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技术,又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可以看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人类社会的行为方式,从而改变生产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一个过程。
因此,信息化渗透到建筑领域的生产过程中,不仅是相关硬件、软件以及服务支持等信息技术在建筑业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应用,还是推动着建筑企业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变革,实现建筑企业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决策科学化、生产高效化的过程。建筑行业的信息化是改进建筑业生产手段和变革建筑业组织方式的关键环节,是使建筑业实现资源整合,促进产业链式发展、提升整体管理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2.2 国内建筑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技术扩散阶段
建筑业信息化最初发展阶段是信息技术的扩散应用阶段,我国早期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用于建筑设计领域的结构分析功能,用于高层建筑结构的空间分析软件 SATS、建筑工程设计软件包 BDP、CAD 软件的开发以及 ABD、TBSA 和 PKPM 软件等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逐渐兴起,还有后来 BIM 技术理念的传入和相关软件的开发应用逐渐扩散,形成了一种后来者居上的态势。
(2)第二阶段:政府主导阶段
经过信息化技术的扩散阶段,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优势逐渐体现出来,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促进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转变建筑行业的生产方式,还可以提高建筑质量与效益,降低风险与成本。但这一阶段整个建筑行业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度较低,建筑业相关企业对软件应用的认识程度及操作能力不足,这就需要通过国家及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去宣传信息化对建筑行业的推动作用,去引导建筑行业中信息化的发展,去激励相关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关于建筑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信息化与建筑行业融合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

第 3 章 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 18
3.1 信息化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18
3.1.1 被访问对象的基本情况 ..................................18
3.1.2 我国建筑工业化相关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20
第 4 章 信息化管理体系 ................................ 32
4.1 标准化预制部品部件库 ...................................32
4.1.1 装配式建筑全面装配系统 ......................................32
4.1.2 建立基于 BIM 的部品部件库 ....................................32
第 5 章 信息化管理工作机制 ..................................... 46
5.1 建设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46
5.1.1 设计阶段信息化管理 ............................46
5.1.2 生产阶段信息化管理 ........................47

第6章 信息化管理应用实例

6.1 项目概况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 1.12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 6.43 万平方米,共 3 栋塔楼,设计总户数 944 户。该项目为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其预制构件包括剪力墙、叠合梁、叠合楼板、阳台、楼梯等,项目的预制率达到 50%,装配率达70%。该项目采用 EPC 总承包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通过利用建设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平台,贯穿设计、加工、装配各阶段,实现设计-加工-装配一体化协同工作。引入基于 BIM 的构件部品族库、生产模具族库与精装系统族库,并可整合部品部件计算机辅助加工系统(CAM 系统)、构件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MES系统)、无线射频识别、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工程实时动态调整制定科学完善、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装配方案。项目整体效果如图 6-1 所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本文通过对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进行研究。首先对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现状、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对比、建筑业信息化发展阶段和信息化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特点、以及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含义和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阶段划分进行了概述。然后利用问卷调查法对信息化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进行了SWOT 分析,分析两化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以及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根据以上分析,本文重点论述了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信息化管理工作机制,并介绍了实际工程中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情况。本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装配式建筑不能只考虑主体结构的装配,应从装配式建筑整个系统的各个方面去考虑。部品部件库的建立有利于标准化的设计及规模化的生产,从而提高设计效率,减少生产成本。
(2)随着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相关软件也在不断的进行研发,已能够满足在装配式建筑建设全过程各阶段的使用,以辅助相关工作人员来实现对装配式建筑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化、精细化管理。但由于软件类型较为丰富,在进行软件的选取使用时,需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对软件功能及应用效果等进行全面分析来选取最为合适的软件。此外,装配式建筑相关软件仍需不断进行改进与研发,使其功能与装配式建筑的特点更贴合、更实用且更适用。

(3)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实现装配式建筑一体化、全过程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4)信息化管理在装配式建筑建设全过程各个阶段得到应用,是改善传统管理方式弊端、促进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保障。
(5)装配式建筑建设过程的各个阶段是紧密结合、相互联系的,各参建方之间的协同工作是项目顺利开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