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设计——以《我在中国学“大方”》为例
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根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 2014》研究显示指出,2013 年全年有 356499 人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留学,他们求学于全国各地的各类科研机构、各大高校及其他教育教学机构。至此,无论是来中国留学的留学生总人数、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人数,还是我国承接留学生的单位数量,均创下历史新高①。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汉语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汉语作为代表的中国软实力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她正顺乘着中国梦的实现而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姿态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逐步成为一种新的国际化语言。为顺应这种形势,加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刻不容缓。通常认为,集体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共识精神,比较适合基础知识的学习。而语言学习中基础知识的核心体现就是词汇、语法等的学习,所以,在语言教学的几个环节中最重要就是集体主义得以体现的课堂教学形式。集体的课堂教学和个别的一对一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两种基本形式。大部分学者认为分别一对一的教学与传统的集体的课堂教学相比,似乎成不了什么气候。其实,一对一教学不论是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教学的计划和安排、教学的方法和训练的方式的选择方面,还是在教学的检验和测定等问题上,都有自身特定的规律和独特的优势。②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对第二语言习得者教学的科目,一对一的教学也有其特定的规律和独特的优势。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通过对《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一册(上)第三课《明天见》的教学设计,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指导下,充分考虑 15 岁英国华裔女生的学习动机、年龄因素、学能以及家庭背景、教学环境等因素后,做出的教学设计。该生共接受了为期 40天目的语环境下的汉语教学,汉语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希冀通过该设计,能对如何提高一对一对外汉语教学效果带来一定的启迪。本设计之所以选择《明天见》这篇课文,是因为本篇课文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便于课内汉语教学活动和课外汉语文化体验活动相结合,而且课文中的文化内涵符合零基础学员的需求。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罗伯特·加涅(R.M.Gagne.)、雷根、史密斯(T.J.Ragan & P.L.Smith)等均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对资源以及程序作出对学习有利的安排的系统化过程,他们分别在《教学设计原理》(1974)、《教学设计》(1993)中对此观点作了详细论述。戴维·梅里尔(M.DavidMerrill)更是在他的《教学设计新宣言》(1996)中提出:教学设计是以教学这样一门科学为基础的技术,进一步推进了罗伯特·加涅的观点。教学设计无疑是教学实践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刘杰、皮连生主编的《现代教学设计》(2005)一书、崔永华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2008)一书,均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了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的设置、分析及设计,并对各种类型知识的教学设计、教学技能的灵活应用、教学媒体及教学环境的设计、教学结果的测评等在内的教学策略设计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作了深入探讨。
吴仁甫的《非院校对外汉语教学对象分析》(2002)一书,归纳和探讨了大中专院校以外的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者的态度和动机;王国文,曹成龙在《对外汉语一对一教学的几个问题》(2004)一书中详细剖析了教师的重要性;林佳在《对外汉语一对一个别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与挑战》(2007)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在对外汉语一对一个别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各自的角色以及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徐子亮在《个别教育条件下学习主体认知汉语的特点》(2002)一书中深刻剖析了个别教育条件下汉语学习者对汉语认知的特点,并对教师提出了要求;王巧足在《谈对外汉语个别教学》(2005)一书中分析了一对一个别教学中师生双方所面临的困境;吴勇毅在《刍议汉语个别教学》(2002)一书中,深刻剖析了策略培训和元认知在对外汉语个别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提出了最适合对外汉语一对一个别教学的策略;张永奋在《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个别教学》(2002)一书中,论证了一对一个别教学存在的必要性;陈秋作的《地方高校对外汉语一对一教学模式初探》(2010)论证了地方高校应将一对一教学模式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选择;罗兰京子在《对外汉语“一对一教学”分析》(2007)一书中对一对一教学的意义、重要性、教师素质、教师能力等作了详细阐述;黎小力在《谈留学生非常规个别教学的文化内涵导入》(2003)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一对一教学中文化内涵的导入问题;郭宪春在《浅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因材施教》(2007)一书中指出,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从以上对国内对外汉语一对一教学的研究综述中可以看到,一对一教学文献及专著虽少,却也面面俱到。多视角、多层次的论述了一对一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问题,而且可以看出,对于该模式的研究总体趋势在快速增加和深入细化。与此同时,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手段及教学环境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实习期间对英国华裔女生汉语学习上的指导,进行了实践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加之笔者对一对一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进行的个案研究,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及优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该模式在一些背景下实施的局限性以及教学中存在的缺陷。试图提出一个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从而增强该模式的实用性。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致谢 5-6
摘要 6-8
ABSTRACT 8-9
目录 10-12
1 绪论 12-18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4
1.1.1 选题背景 12-14
1.1.2 研究意义 14
1.2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6
1.2.1 研究内容 14-15
1.2.2 结构框架 15-16
1.3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8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8-28
2.1 非审计服务的效果及公司绩效 18-22
2.1.1 非审计服务与独立性 18-19
2.1.2 非审计服务的其他影响 19-20
2.1.3 公司绩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20-22
2.2 影响非审计服务需求因素的相关文献 22-23
2.3 高管特征相关文献 23-26
2.3.1 高阶理论及高管人力资本特征 24-25
2.3.2 代理理论与高管薪酬激励 25-26
2.4 本章小结 26-28
3 理论分析及应用 28-35
3.1 本文相关定义 28-29
3.1.1 非审计服务的范围界定 28
3.1.2 高级管理者的定义 28-29
3.1.3 高管特征的界定 29
3.2 非审计服务与公司绩效 29-32
3.2.1 非审计服务影响公司绩效的理论解释 29-30
3.2.2 公司绩效的衡量 30-32
3.3 高管特征影响企业购买非审计服务的理论分析 32-34
3.3.1 基于高阶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 32-33
3.3.2 基于代理理论、激励理论和薪酬理论的解释 33-34
3.4 本文的理论框架 34-35
4 研究设计 35-45
4.1 论证逻辑与研究假设 35-41
4.1.1 非审计服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35-37
4.1.2 高管特征对非审计服务需求的影响 37-39
4.1.3 非审计服务对审计师独立性的影响 39-41
4.2 变量设计与模型的构建 41-43
4.2.1 假设1的模型与变量说明 41-42
4.2.2 假设2的模型与变量说明 42-43
4.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3-45
5 实证分析 45-54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5-46
5.2 非审计服务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46-48
5.3 高管特征对非审计服务需求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48-51
5.4 稳健性检验 51-52
5.5 非审计服务是否会影响审计师独立性的实证结果分析 52-54
6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54-56
6.1 研究结论 54
6.2 政策建议 54-56
参考文献 56-59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专著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45-50
[2]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0-27
[3]张亚军.对外汉语教法学[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59-63
[4]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15-20
[5]李柏令.新思域下的汉语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20-23
[6]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24-30
[7]张向葵,吴晓义.课堂教学监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4-28
2、期刊文章
[1]罗兰京子.对外汉语“一对一教学”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2-3
[2]何清强.文化差异中的对外汉语教学[J].语文学刊,2004(1):4-5
[3]刘润清.决定语言学习的几个因素[J].外语教育与研究,1990(2):1-3
[4]王巧足.谈对外汉语个别教学[J].高教研究,2005(36):2
[5]颜婉琳,李柏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汉语个别教学案例研究[J].语言教学研究,2006(8):1
[6]张占一.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2
[7]金幼华.浅谈对外汉语教学的“因材施教”[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2):1-2
[8]周凤玲.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1):2-3
[9]周欢梅.论对外汉语阅读课的教学方法[J].西安社会科学,2010(8):2-3
[10]关秋红.浅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1-3
[11]乔虹皓.试论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J].教学与管理,2008(9):1-2
[12]盛双霞.论对外汉语教材的优化处理[J].语言文字应用,2006(12):2-3
[13]Carroll.J.Twenty-five years of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age aptitude[c] Inpidualdifferences and univemals in Language learning aptitude.Mass.:Newbury House.1981.
[14]戴运财.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1)
[15]顾伟勤.重谈语言学能[J].中国外语,2008(11)
3、论文集
[1]吴仁甫.对外汉语一对一个别教授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5-56
[2]刘亚林.略论中国对外汉语个别教学[C].北京:外交人员汉语教学论文研讨会论文集,2001:38-58
4、学位论文
[1]沈伟.我国不同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角色的发展[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14-17
[2]耿志涛.个别化教学的有效性[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1-15
[3]魏胤.个性化教学的含义及其实施策略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5-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