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7507 日期:2025-10-07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 了解动态血压的临床价值及应用过程中注意事项,评价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患者临床护理的指导作用。方法 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北京美高仪MGY-ABP1)监测68例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节律变化。以白昼每30 min、夜晚每60 min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1次,时间从上午8∶00~9∶00至次日8∶00~9∶00。结果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24小时节律变化显示出双峰一谷的特点。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临床价值确切,在临床护理中可以全面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合理安排服药时间,对患者的治疗、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病;护理

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 是应用动态血压记录仪测量高血压患者24 h内、每间隔一定时间的血压值的方法[1]。是一种无创性的血压监测,能反应患者全天的血压波动水平和趋势,可获得偶测血压无法得到的多种重要指标参数,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目前已成为高血压病诊断和指导、评价降压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护士掌握患者血压的动态变化规律,结合临床观察,合理使用降压药物,正确选择给药时间,积极促进有效治疗。2007年5月至2007年10月我科对68 例高血压病人进行了24 h动态血压监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分析

  1.1 一般资料 68 例病人中,男42 例,女26 例。年龄48~78 岁,平均63 岁。按世界卫生组织1999WHO/ISH高血压治疗指标确诊为高血压病,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监测前3 天停用降压药。

  1.2 监测方法 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北京美高仪MGY-ABP1)进行监测。一般白昼(8∶00~22∶00)为每20~30 min 1次,夜间(22∶00~8∶00)30~60 min 1次,时间从上午8∶00~9∶00至次日8∶00~9∶00。监测期间鼓励病人记录生活日记,有助于分析血压变化的原因。

2 结  果

  血压监测结果见图1。从图1中可看出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曲线为双峰一谷,血压在凌晨0∶00~2∶00处于最低谷,清晨活动后血压急骤上升,白昼基本上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其中6∶00~8∶00和18∶00~20∶00各出现一个高峰期,从20∶00开始血压呈缓慢下降趋势,呈长柄勺形曲线。

3 护  理

  3.1 监测前准备 监测前护士应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是否服用过降压药物及停服降压药物时间,是否患有血液凝固障碍和接受抗凝治疗等,评估患者臂围,选择合适袖带,根据临床评价决定是否应用ABPM。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有利于临床的治疗及护理。

  3.2 监测时严格操作规程 首先检查监测仪中的电池必须达到2.8 V以上,清除监测仪中原有数据,在动态血压分析仪软件上新建患者病例,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设定好测量血压时间。为患者配戴监测仪时,先测量两上臂血压,若收缩压差&<10 mmHg,选用非优势手,若收缩压差≥10 mmHg,选用血压较高侧安装监测袖带,袖带固定松紧要适宜,袖带下缘应位于肘弯上2.5 cm处,最好直接戴在裸露的上臂上。压力管在上臂外沿向上伸出,并确保位置不限制上臂运动,将压力管连接到监测仪上,监测仪挂在腰间,将会按照预先设置好的时间间隔进行血压测量并存储血压值,患者可以回到日常生活环境中自由活动。

  3.3 监测过程注意事项

  3.3.1 嘱患者配戴监测仪后可与日常生活一样,但要注意保护记录盒,切忌碰撞、受压、受潮、不进入有磁场的环境、不接触有磁性物品。

  3.3.2 测量期间患者不可自行放松或随意移动袖带,防止袖带松动或滑脱。为患者家属示教袖带的正确配戴方法,万一袖带松动时要及时重新配戴。

  3.3.3 压力管避免打折、受压、扭曲或拉伸。

  3.3.4 在自动测量过程中,上肢应保持静止放松状态,睡眠时尽量保持平卧位,这对获得准确的血压读数极为重要。

  杨颖: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辽宁医学院学报 2008年10月,29(5)3.4 监测结果处理 监测完毕后,回放数据,分析报告。在计算各种参数之前,应对个别可信度较差的原始数据进行舍弃。有效血压读数标准: 收缩压70~260 mmHg,舒张压40~150 mmHg,脉压20~150 mmHg,心率20~250 次/min[2],有效血压读数次数应达到监测次数80%以上。将监测结果送至主管医师处,供医师做出诊断。

4 讨  论

  4.1 动态血压监测的优点

  4.1.1 它有助于判断病人是否需要药物治疗。根据偶测几次血压决定是否治疗,是非常不全面也是不科学的。而24 h动态血压能测量人体昼夜不同时间内的瞬间血压,这对于决定高血压病人是否需要药物治疗,显然是优于偶测血压的。

  4.1.2 它有助于判断预后。许多预后研究已经显示,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传统的血压测量可更好地预测临床转归[3]。

  4.1.3 它有助于评价降压治疗效果。它对决定选择用药、调整剂量和服药时间、调整给药次数和间隔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4.2 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指导作用

  4.2.1 指导个体化时间用药。合理的使用降压药,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防治并发症和消除心脑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在给药时间方面,护士按常规通常在7:00、12:00、16:00左右给患者服药,这显然与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化的谷峰不完全相符。根据血压出现双峰一谷的时间规律,我们认为患者在6:00、13:00、20:00服用降压药更合理。如按常规时间给药,药物达峰时间不在病人血压高峰期,如此用药无法有效消除病人的血压高峰值,甚至造成过度降压,血压下降过低使病人产生不适感,易导致心、脑、肾血液供应不足,并有引起脑血管意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肾功能不全的危险。显然,常规给药时间对这些高血压病人而言是不合适的。高血压用药提倡因人而异,体现个体化用药原则。因此,根据个体血压的动态节律变化的特点,找出患者血压出现高峰的时间段,对指导用药、治疗、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4.2.2 指导最佳测量血压时间。临床护士为患者测量血压的时间比较有随机性,较难真实的反映患者的病情。而动态血压的双峰一谷规律,为护士安排测量血压时间提供了理论依据。有文献报道[4]∶6∶00~8∶00、12∶00~13∶30、15∶00~18∶00为最佳测量血压时间,这一结论与本文所得动态血压双峰一谷时间大致相符。清晨6∶00~8∶00为不受任何外界影响的基础血压高峰,18∶00~20∶00为白天活动中的血压高峰。重点监测上述2 次时间段的血压,可帮助医生掌握血压波动变化,及时调整用药和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更好地控制血压。而老年患者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使血压波动较大,因此对其应在睡前21∶00左右测量1 次血压非常必要,为晚间服降压药提供了依据。

  随着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该项检查对于全面观察病人的血压、合理安排服药时间、预防并发症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血压病人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也将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

参考文献


[1] 李桂芹,那开宪,丁枭伟.如何正确应用动态血压监测[J].中国临床医生,2004,32(9):15-17.

[2] 蒋纪文,刘齐清,王耀武.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临床研究中的意义[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4(18):489-491.

[3] 董淑清,路凯剑.动态血压24h监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7):126.

[4] 陈娟,曹琴,施美丽.高血压患者血压测量时间的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03,8(9):567-56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