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幽门螺旋杆菌;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泼尼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由于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并导致出血倾向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1998年Gasbarrini等[1]首先报道18例ITP患者中61%感染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其中44%的患者在根治Hp后血小板减少症得以缓解,提示Hp感染与ITP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之后,有关这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多。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我们对收治的43例Hp阳性的成人ITP患者进行根治Hp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 例
43例初治ITP患者的诊断均符合张之南《血液学诊断及疗效标准》[2]。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检测Hp,全部为Hp阳性。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与单用激素组。联合治疗组21例,男6例,女15例,年龄29~76岁,治疗前血小板(8~45)×109/L。单用激素组22例,男6例,女16例,年龄23~75岁,治疗前血小板(10~54)×109/L。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治疗前血小板计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既往均无糖尿病、消化道溃疡病史。
1.2 治疗方法
联合治疗组进行正规抗Hp治疗:阿莫西林(山东鲁抗制药有限公司)1 000 mg,2次/d,克拉霉素(江苏恒瑞制药有限公司)250 mg,3次/d,奥美拉唑(常州制药厂)20 mg,2次/d,共7天。同时,应用强的松1~2 mg/(kg·d),血小板正常后逐渐减量,维持量5~10 mg/d,维持3~6个月。抗Hp治疗后2个月重新检测Hp,如仍为阳性,加用果胶铋(150 mg,2次/d)、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四联抗Hp治疗强化1个疗程。单用激素组泼尼松用量及用法与联合组相同。两组均随访2年。
1.3 ITP疗效标准[2]
显效: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无出血现象持续3个月以上。维持2年以上无复发者为基本治愈;良效:血小板回升至50×109/L,或较原有水平上升&>30×109/L,无或基本无出血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进步:血小板计数上升,出血现象改善,持续2周以上;无效:血小板及出血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2 结果
联合治疗组与单用激素组疗效比较见表1。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P&<0.05)。 表1 联合治疗组与单用激素组疗效比较 (略)
两组病例均随访两年,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两年内复发的分别为5例和12例,复发率分别为23.8%和54.5%,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两组均无明显毒副反应。
3 讨论
ITP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80%左右的患者经正规治疗可痊愈,但仍有20%~25%的患者对常规治疗疗效不佳或无效,少数患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近年来,随着对Hp感染引起胃肠外疾病的深入研究,Hp感染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关系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目前Hp感染相关I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一些研究的证据提示发病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3,4]:(1)幽门螺旋杆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与血小板抗原间产生交叉反应;(2)宿主遗传因素(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Ⅱ型系统)的影响;(3)Hp刺激机体B淋巴细胞克隆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4)T淋巴细胞与Hp相关ITP的关系;(5)Hp Lewis抗原和Hp尿激素B参与ITP的发病机制。学者们认为Hp抗原如CagA蛋白和尿素酶B等与血小板抗原之间存在交叉表位,通过分子模拟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而参与ITP的发病。由辅助性T淋巴细胞辅助自身抗原特异性B淋巴细胞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的细胞免疫在Hp相关ITP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Kurata[5]认为ITP与Hp感染后的异常免疫应答有关,提出应将清除性治疗Hp提到ITP治疗的首要位置。本组ITP患者,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提高,与单用激素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内、国外的研究结果相近,且治疗组和对照组两年的复发率分别为23.8%和54.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本组结果说明抗Hp治疗对ITP有一定的疗效。
由此提示,根治Hp可以作为治疗合并Hp感染的ITP患者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为常规治疗疗效欠佳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但其远期疗效和发病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大规模循证医学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Gasbarrini A, Franceschi F, Tartaglione R, et al. Regression of auto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fter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J]. Lancet,1998,352(9131):878.
[2]张之南.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79-284.
[3]赵瑾,季峰.幽门螺旋杆菌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8,28(1):21-23.
[4]吴浩清,邱国强,谢晓宝,等. 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14(3):229-231.
[5]Kurata Y. The future expected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ITP patients[J]. Nippon Rinssho,2003,61(4):664-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