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为了解本院假丝酵母菌感染分布和药物敏感性。方法 采用CHROMagar 念珠菌显色与VITEK-32 YBC结合鉴定,用ATB fungus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3年间共分离599株念珠菌属,白色念珠菌构成比最高(61.77%),其次是热带念珠菌(14.69%)、光滑念珠菌(8.01%)、克柔念珠菌(5.18%)和其它念珠菌(3.67%);所有标本中痰液检出率最高404株(42%)、中段尿57株(18.51%)、粪便40株(17.94%)、咽拭子17 株(7.98%);在4种抗真菌药药敏试验中,5-氟胞嘧啶与两性霉素B耐药率较低,氟康唑、伊曲康唑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 念珠菌分离率较高,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吡唑类的广谱抗真菌药,它们的耐药率较高,临床医生应结合真菌药敏结果,针对性地治疗。
【关键词】 念珠菌属;真菌;药敏试验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器官移植和导管技术的快速发展,艾滋病、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导致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而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又导致耐药现象出现。因此,加强真菌检侧和体外药敏试验对指导临床治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了解真菌感染的特点,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笔者以本院2006~2008年临床分离的念珠菌属为分析对象,对其进行耐药性监测结果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临床各类送检标本(包括痰液、中段尿、血液、粪便、咽拭子及其它标本)中分离出的599 株念珠菌。
1.2 材料 沙保罗培养基购自英国(OXIOD公司),CHROMagar 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干粉购自郑州博赛公司(原制造商为法国CHROUagar公司),VITEK-32 YBC鉴定卡、ATB fungus药敏板均购于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质控菌株为白念珠菌ATCC14503。
1.3 鉴定方法 将标本接种沙保罗培养基,30℃ 有酵母样菌落生长,转种至CHROMagar显色培养基经显微镜形态学观察厚膜抱子、假菌丝初步鉴定,用VITEK-32 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确证。
1.4 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采用ATB fungus药敏板,微量稀释法检测最小抑菌浓度,结果按NCCLS M27-A规定判读[1]。用标准质控菌株近平滑念珠菌ATCC22019作为药敏试验监测。
1.5 统计学方法 计算念珠菌属各菌种的构成比,药敏结果用WHONET 5.4 软件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检出率 各临床标本中念珠菌属的检出率痰液高达72.27%,见表1。
2.2 科室分布 见表2。
各个临床科室中呼吸内科检出的念珠菌占到52.59%。表1 各类标本念珠菌检出率表2 各个科室检出念珠菌的构成比
2.3 耐药率 559株念珠菌属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见表3。
3 讨论
3.1 念珠菌鉴定方法
念珠菌鉴定有多种方法,有手工的同化试验,也有仪器鉴定,传统方法准确但时间长,使用仪器成本高。法国生产的CHROMagar 念珠菌显色培养基作为以菌落颜色来鉴定菌种的方法,十分简便,有利于基层医院对于念珠菌属鉴定。其缺点在于一般只能鉴定出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我们在这3年中将显色方法和VITEK-32 YBC仪器法进行对比,这4种念珠菌2种方法符合率达97.6%,与许宏涛等研究[2]一致。表3 559株念珠菌属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
3.2 标本分布
本研究中白色念珠菌占61.77%,其次是热带念珠菌,这与文献[3]报道的相同。念珠菌属在临床送检标本中排前5位的分别是痰液、中段尿、大便、咽拭子、血液,共567株(94.66 %)。其中以呼吸道标本(痰液、咽拭子)比例最高,占70.28 %,这与国内多位学者的研究[4-5]有所出入,可能跟不同医院呼吸道标本送检率有关。
3.3 科室分布
本文分析显示,呼吸内科和ICU病房念珠菌属的分离率最高,其次是神经外科、肿瘤科、儿科、烧伤科。这些科室几乎都存在着高龄病人,存在各种原因所致的免疫力下降,严重的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以及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等易感因素,由于深部组织真菌感染的病死率高,因此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减少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已刻不容缓。外科相对检出率低并不说明外科病人感染率低,只是标本送检率低,所以在加强检出的同时需增加送检率。
3.4 药敏结果分析
从表3可了解到,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5-FC)和两性霉素B(AMB)的耐药率最低,耐药率均在10%以下。5-FC作用机制是干扰念珠菌DNA的合成,体外试验敏感率很高,但5-FC 易诱导耐药,因此用药时应非常谨慎,在临床上常采用与AMB联合用药的方法,可降低两药的用量,且减缓耐药产生。该药对骨髓有抑制作用,在使用中要注意进行血药浓度的监测。AMB也有很高的敏感性,而且可作为静滴和鞘内注射,因此在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特别是播散性念珠菌病仍以AMB作为首选药物。氟康唑(FCA)、伊曲康唑(ITR)属于吡唑类的广谱抗真菌药,它们的耐药率较高,克柔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达67.74%,这与临床上长期滥用这些药物有关,不能准确应用相对敏感的药物从而使这些药物在体内分布长期处于亚治疗水平,出现耐药。所以临床真菌室应及时准确地分离、鉴定念珠菌属等深部真菌,应开展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供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以期达到正确治疗和有效控制真菌感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文莉,郑玮清,李若瑜,等 采用NCCLS M27-A方案微量法检测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2):107-108.
[2] 许宏涛,张秀珍.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的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0,23(5):298.
[3] 徐修礼,杨佩红,孙怡群,等.深部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3):349-351.
[4] 黄云昆,夏星,李婷,等.临床标本中酵母样真菌的分离及耐药性现状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03,21(Suppl):60-61.
[5] 沈翠芬,张晓祥.临床标本的真菌培养和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4):38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