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霉菌性食管炎放射学检查的意义。方法采用数字化胃肠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技术,对内镜下确诊的不同程度霉菌性食管炎患者进行检查,并分析其内镜下和数字化X线表现。结果84例霉菌性食管炎中,内镜检查中处于一级26例,二级35例,三级18例,四级5例;经与内镜对照,低张气钡双重造影中的X征象,轻度18例,中度46例,重度20例。结论霉菌性食管炎X线征象与内镜下所见的病变演变过程一致,有其特异性,认识其特征性数字化X线征象,可减少钡餐检查时的漏诊和误诊。
【关键词】 霉菌性食管炎;X线诊断;内镜
霉菌性食管炎是指食管感染霉菌所致的炎症,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1],近年青壮年和无诱因的霉菌性食管炎的病例增多。为了提高此病的诊断水平,将我院84例霉菌性食管炎的内镜下和X线下表现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1月-2009年12月资料完整的霉菌性食管炎患者84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6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咽部不适、吞咽疼痛、吞咽阻挡感、胸骨后不适等,无明显症状者37例。
1.2检查方法:
使用飞利浦800mA数字化胃肠机(TD),对比剂使用青岛东风化工厂生产的Ⅱ型硫酸钡混悬剂,用100-150ml浓度为200%(W/V)或250%(W/V)。所有患者在进行数字化胃肠检查前后均经胃镜及食管刷试霉菌涂片检查确诊。
1.3内镜诊断分级X线分度:
根据Wilcoxf分级标准[2]把内镜下霉菌性食管炎表现分为四级。一级:少数隆起白斑累及食管黏膜小于50%,伴充血,无水肿或溃疡;二级:散在的斑块累及食管黏膜大于50%,伴充血,无水肿或溃疡;三级:融合的斑块物质附着在食管四壁至少50%,伴充血和溃疡;四级:三级表现再加斑块物质侵犯到食管腔内。X线分度参考尹成方等的标准[1] :(1)轻度:仅累及食管一段,可见由假膜斑块形成的小的薄壁的充盈缺损,是最早期的形态学改变,常被误认为是气泡;局部黏膜可增粗、紊乱,管壁柔软,蠕动无减弱。(2)中度:累及食管中上段或中下段或全长,可见分泌液,并见絮状物影和多发大小不一的薄壁的充盈缺损,粘液增粗、紊乱、扭曲,可呈结节样、卵石样或圆形改变,无溃疡形成;管壁柔软,可见痉挛波。(3)重度:累及食管全长,食管分泌液多,絮状物影明显,可见多发的线条状或不规则的斑块样充盈缺损,其边界稀疏,并且有明显纵向趋势,黏膜明显增粗、紊乱、扭曲,呈结节样、卵石样或圆形改变;可见溃疡形成,其形态不一,较细小;蠕动减弱,排空差,有痉挛波,可有管腔狭窄,但管壁柔软,无僵硬。
2结果
2.1内镜下病变形态:
一级26例,占31%,食管黏膜上有散在乳白色渗出斑块,大小不等,其下黏膜质脆有红斑;二级35例,占41.7%,黏膜充血水肿,乳白色渗出斑块较多,散在分布,累及食管黏膜大于50%;三级18例,占21.4%,食管四周壁见白色斑块成片状融合,可见糜烂和溃疡;四级5例,占5.9%,在明显充血水肿的黏膜上有片状糜烂及浅表溃疡,上覆盖大片灰白色伪膜,伴管腔狭窄。
2.2数字化气钡双重造影下表现:
(1)轻度:18例,占21.4%。(2)中度:46例,占54.8%。(3)重度:20例,占23.8%。
2.3X线征象与内镜下所见的比较:
霉菌性食管炎X线征象与内镜下所见的病变演变过程一致,有其特异性,即内镜下的一级病变形态与X线检查的轻度征象相吻合; 内镜下的二级病变形态与X线检查的中度征象相吻合; 内镜下的三、四级病变形态 与X线检查的重度征象相吻合。
3讨论
霉菌性食管炎多见于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药或强酸抑制药治疗的患者。但近年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青壮年人群的发病数增多[3]。从发病机制上讲,这可能和青壮年人的饮食习惯,如进食过快、进食干硬、辛辣而致食管的物理性损伤有关,这与文献报道相符[4]。本组最年轻者23岁,且无明显食管症状。
内镜与食管钡剂X线造影是霉菌性食管炎的常见检查方法。内镜检查是最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方法,确诊要依靠内镜下细胞刷的刷拭物涂片染色,见到假菌丝、菌丝或孢子[5]。近几年数字化胃肠检查技术正逐步取代普通胃肠检查。数字化低张气钡双重食管造影在诊断念珠菌性食管炎方面有重要价值,其敏感性约90%[2]。本组84例病例,经与内镜结果相对照分为轻、中、重度。其X线征象与内镜下所见的病变演变过程一致,具有其特异性。在早期,病变较轻,内镜下白斑数量较少(内镜的一级),其X线下表现为少量的小的薄壁充盈缺损,类似于气泡,称为“气泡征”,此为轻度的典型征象。少数病例因白斑的数量、范围太小,食管造影对其敏感性降低,可仅仅表现为局部黏膜增粗、紊乱、扭曲,同其它类型的食管炎类似;随着病变的进展,内镜下白斑数量增多、范围扩大并见絮状物影(内镜的二级),X线下呈现为中度霉菌性食管炎的表现,X线征象为网格状的充盈缺损,并呈纵向趋势排列,此时若治疗不及时病变发展至重度,范围波及食管全长,白斑融合成结节样隆起的斑块(内镜的三、四级),X线可见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并见小的溃疡。对于病变范围广泛者,是否合并小的溃疡是鉴别中、重度霉菌性食管炎的主要征象,中度者无溃疡,反之重度者管腔内及管壁边缘可见小的溃疡,此鉴别点与内镜的二级与三、四级的鉴别点相同。
通过以上观察,正确认识霉菌性食管炎的病理转变过程,进而熟练掌握其各个时期特征性的X线征象,有助于提高霉菌性食管炎的检出,减少其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尹成方,廉东升,赵慧娟,等.数字胃肠造影动态检查技术在霉菌性食管炎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52-155.
[2]Levine MS. Role of the double-contrast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eries in the 1990s[J]. 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1995,24(2):289-308.
[3]陈晖,林瑶光,罗捷,等.143例霉菌性食管炎临床特点及诊断结果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报,2009,26(6):957-958
[4]董丽丽,柯美云,杨爱明.24例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3,20:273-274.
[5]Bernhardt J,Zimmermann K,Schulz K,et al. Oesophageal candidosis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J]. Mycoses,2000,43(11-12):377-379.
[6]李益家,陆星华.消化内镜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5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