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贝宁疟疾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 方法对援贝医疗队工作2年期间内科门诊诊治的2066例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贝宁共和国全年均有疟疾传播,疟疾占内科门诊就诊患者的16.06%。70%以上的患者体温在38-40.5℃。采用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药物治疗,315例 (15.2%)于3周内再次因疟疾复诊,血检疟原虫再次阳性。 结论贝宁疟疾绝大多数是恶性疟,且发病率高,发热不规则,临床表现多样。以青蒿素为基础的治疗药物,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病情发展。
【关键词】 疟疾;发热;临床表现;诊断
疟疾是一种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传染病,在西部非洲(贝宁)是极为常见的、威胁生命的传染病[1]。恶性疟疾也即凶险型疟疾,包括脑型、急性肾衰型、胃肠型等,其发病急、来势凶猛、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并发症严重、病死率高。本文对赴贝宁工作2年间诊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2007年11月-2009年10月经确诊为疟疾的住院及门诊治疗患者共2066例,其中恶性疟疾1638例,间日疟疾385例,其他类型疟疾43例。患者年龄23-55岁,平均39岁。主要表现为高热(38-40.5℃)、发冷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2年累计内科门诊病例12864例,其中疟疾2066例,占内科门诊就诊病例的16.06%。
1.2实验室检查:
①2066例病例均做末梢血厚、薄涂片,高倍显微镜检阳性(+- +++)。②血常规:792例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均有下降,白细胞总数下降占总病例的83%。疗程结束后复查血常规。
1.3诊断及疗效标准[2]:
按照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传染病学》第5版关于疟疾的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三大要素,全部病例均在外周血涂片中查见疟原虫。治愈标准: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头痛、全身及四肢关节酸痛等症状明显好转,末梢血检疟原虫为阴性,血红蛋自回升。
1.4治疗方法
1.4.1抗疟药物应用:
①青蒿琥酯: 60-120mg静脉注射,1次/d,连续5 d,首剂加倍。静脉注射临用前加入5%碳酸氧钠注射液0.6 ml,振摇2 min,待完全溶解后,加5%葡萄糖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0ml,缓慢静脉注射。②蒿甲醚注射液: 80-160mg肌肉注射,1次/d,连用5-7d,首剂加倍。③QUINIMAX,片剂500mg,2次/d,口服,共3d。针剂500mg加入5%葡萄注射液500m1静脉输入,1次/d,3-5d。④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药物治疗:静脉注射青蒿琥酯粉针剂和肌肉注射蒿甲醚与4氨基喹啉类的阿莫地喹等药物联合治疗。
1.4.2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地塞米松5-10 mg,1次/d,静脉滴注,可减轻毛细血管的渗透性和抑制炎性反应。
1.4.3支持对症治疗:
包括输液、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补充维生素C及维生素B6、防止水电解质紊乱,高热者给予冰枕、物理和药物降温,烦躁抽搐者予以镇静药物。
2结果
2.1临床特征:
(1)发热和寒战:患者多有发热和寒战,为持续不规则发热,且并非典型的间日疟或三日疟规则的间歇性发作。其中38.5-39.9℃者1312例(63.5%),≥40℃者257例(12.4%)。另外体温低于38.5℃以发热之外的其他症状来就诊者,如头痛、乏力、恶心、腹泻及类似感冒的其他症状共497例(24.1%),这些病例无明显发热但有不同程度的畏寒。(2)多汗: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多汗或大汗,许多患者在发热前或体温正常后3-5d仍有多汗的表现。(3) 贫血:792例(38.3%)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4)脾肿大:触诊脾肿大119例,阳性率5.8%。
2.2不同方案治疗效果比较:
单一药物治疗:1688例使用青蒿琥酯或蒿甲醚注射剂治疗后,1620例(96%)病例均症状消失,体温正常。单独使用QUINIMAX治疗患者166例,表1不同方案治疗效果比较其中有36例(22%)因副作用明显而中断治疗,98例(59%)患者其体温正常、临床症状均消失。34例(19%)经过3d治疗无效换用其他药物治疗。3周内再次因发热复诊者15例(9%)。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药物治疗212例患者症状消失,15例 (7.1%)于3周内再次因疟疾复诊。单一青蒿素治疗效果最好,其次为联合药物治疗,均优于QUINIMAX治疗(P&<0.01);QUINIMAX治疗副作用最高(P&<0.05)。青蒿素治疗复诊率最高(P&<0.01)。见表1。
3讨论
非洲疟疾疫情非常严峻,占非洲流行国家所有门诊人次的25%-35%,住院人次的20%-45%和医院死亡的15%-35%是疟疾造成的[3]。本组绝大多数为恶性疟疾,典型的寒战、高热、大汗发作的周期性不明显,大部分发冷、发热同时出现或直接以发热起病,多表现为高热,低热或中等热少见,但均表现为间歇性发热,发作间歇期不等。因此对于在疫区或到过疫区的人,出现发热尤其是高热时,无论有无典型的寒战、大汗等发作症状,均应考虑到疟疾的可能[4]。文献报道非洲疟疾绝大多数是恶性疟,恶性疟原虫存在于85%-95%的非洲疟疾感染者,而三日疟、间日疟和卵形疟单独感染则非常少见[5]。
选择正确的联合用药治疗是非常必要的。青蒿素类抗疟药是中国唯一被世界承认的原创新药,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药物现已被推荐为无并发症恶性疟疾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青蒿素在用药后30min二氢青蒿素在感染疟原虫的浆细胞内出现,聚集在疟原虫的膜系结构,入核膜、线粒体膜、核糖体膜粗面和光面内质网,损伤其膜结构的通透性和功能,导致疟原虫的死亡[6]。本文采用青蒿素单独治疗或联合用药方案,根治率高,药物不良反应小,患者用药依从性好,疗效满意。 由于非洲医院条件简陋,医疗工作繁重,更全面的检查是不可能做到的,笔者认为恶性疟疾原虫治疗是根本措施,以青蒿素药物为基础的方案治疗效果明显,早期诊断治疗和合理控制并发症是治疗恶性疟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范波,黄正美,邢兰燕,等.云南玉溪市200l-2005年疟疾监测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6(9):1568-1569.
  [2]鹏文伟.传染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3.
  [3]第六十届世界卫生大会秘书处的报告.疟疾,包括建议设立防治疟疾日[R].2007-3-29.
  [4]王滨,齐荣义,赵广军.恶性疟疾合并面部带状疱疹1例[J].华北国防医药,2008,20(6):87.
  [5]Jean Beytout,Jean Delmont,Bruno Marchout,et al.Manuel de maladies pour I'Afrique[M] .Paris:John Libbey Eurotext,2002:519.
  [6]赵慰先.人体寄生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