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之理论审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40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实用主义的基调
20 世纪,实用主义在美国盛行,对教育、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心理学领域的旗舰式人物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将实用主义与心理学结合,发展出机能主义,并将这一研究成果推向了大众,广泛地影响了当时的大批求学者。实用主义与传统的哲学存有较大的差异,后者较为重视以思辨、逻辑的方法探索本质等抽象的存在,实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方法主义,强调行动和应用。胡适提出国内的实证主义就是实用主义的一个变种,即有用即真理。因此,实用主义的衡量也就可以简单而形象地以是否解决问题作为衡量标准。在这一点上,环境心理学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不计较方法的研究取向与其在基调上是一致的,但是,实用主义并不具有作为环境心理学哲学基础的特性,此处强调的实用主义仅仅在于其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时人的影响而导致这些人之后进行研究的促进作用。实用主义后期发展出的一些分支,比如主张工具主义的态度,这也是环境心理学所批判的地方。


1.1.2 人与环境的矛盾激化
人与环境本身其实是一体存在的。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过渡与不合理的攫取,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表现为国家或地区的灾害日益频繁,厄尔尼诺现象、泥石流、沙漠扩张等愈演愈烈,全球变暖导致近海的低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困境,水污染、空气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加剧以及一些野生动物的快速灭绝,都对地球的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损害。然而,环境问题并不是环境自发产生的,根源在人类自身。因此,人类对环境的不合理索取最终演变为伤害自身作为补偿。如今,由于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选取以环境友好型的方式发展而面临暂时的经济增速慢、使得国际或地区地位落后,还是选择环境破坏型而快速发展经济、得到国际或地区的话语权,这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选择。然而,后者显然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环境保护的国际努力仍艰难进行着,地区间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人与环境的矛盾也更加严峻。自 1997 年世界各国签订《京都议定书》以来,环境问题一直是政治家和学界人士倍加重视的问题。2010 年 12 月份刚刚闭幕的坎昆会议,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在保护环境的根本性举措方面并未取得重大进展。环境问题的解决更多是一个实践性范畴的问题,其道路很漫长。因此,认识到环境对个体、社会国家及至全球层面的影响作用以及反作用,就个体角度而言,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和实践价值。


1.1.3 心理学的积极入世
随着人类活动对全球生态系统破坏加剧,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到环境污染和破坏带来的全球性危机1,如果环境问题再不得到有效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将受到极大影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因此,心理学作为一门旨在不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科学,责无旁贷地与环境科学结合起来,通过心理学角度关注人们的环境意识、态度和行为,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试图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探索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西方先进的工业国家实现工业革命后的经济经济大繁荣,然而社会问题却层出不穷。大量建筑物的营建给都市带来了环境的拥挤、空间减少、噪音、压力等,影响了人的生活质量,压制了人的个性和需求,有些建筑的出现还影响了人对美的感知与表达。尤其是在美国,城市建筑新旧更替,老旧的建筑被现代主义风格的新兴建筑所代替,引发了人际隔阂、人际关系冷漠,甚至造成许多穷人和少数族裔流离失所。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社会运动,如人权运动、环境运动、妇女运动、消费者运动、反战运动等风起云涌。一些遭受过不平等待遇的公众团体,如黑人、妇女、老人、残障人士、环境保护人士期望通过这些运动以实现人权平等、确保环境质量等目标。诸如此类的社会运动促使心理学研究者尝试通过社会心理学角度解决种族偏见、环境保护等问题,而且公众对这种采用心理学解决现实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心理学家重新审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注意到生活环境对人类影响的重要性,纷纷加入环境问题研究的队伍之中,致力于环境与人类行为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然而,心理学与环境联系在一起可追溯到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时代。他用数学函数描述人与环境的关系,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体自身以及其所处的环境。


第 2 章 比较与甄别:环境心理学内涵解析


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等学科领域密切相关,任何人试图从某个学科领域或者穷尽其众多领域作出全面的界定都颇为困难。此外,环境心理学研究主题的不断调整,大量跨专业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呈现也加大了概括总结的难度。因此,目前环境心理学尚无统一的公认的概念。自 20 世纪初环境研究的肇始到 60 年代环境心理学的正式成立,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并没有为环境心理学研究构成一个明晰的结构。时至今日,环境心理学仍然存在很多模糊的领域尚需界定。普罗什斯基(Proshansky Harold M.)在《环境心理学:人类及其物理环境》一书中甚至不曾对环境心理学本身作出明确的定义,只是含糊地将环境心理学表述为:“环境心理学家所研究的东西”。这个定义在当时至少包含了理解上两方面的不清晰:首先,环境心理学家是谁,即怎样界定环境心理学家,对环境心理学研究者的角色定位存在问题;其次,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所研究的东西”只是一个泛指、概括的模糊用语。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在于人与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的各种对象,因此,可纳入其研究的范畴是不可胜数的。同时,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同样可能研究环境心理学所关注的问题,例如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生态学以及环境保护学等。因此,普罗什斯基当时本就无意也不能对环境心理学作出明确的界定。杰姆斯费利克(James Falick)曾对普罗什斯基著作的内容评论道,由于环境心理学缺乏具体的指向性,读者可以以预先存在的成见和自己的环境心理学概念来阅读。然而,环境心理学发展至今,这样的问题仍旧存在。虽然研究者普遍认可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但是,环境心理学与有着共同起源的生态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保护心理学等存在研究取向界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适用范围等既交叉又分离的现象,这导致研究者对环境心理学本身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环境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瓜葛及其本身的界定如何,应该采用何种标准来解决这类问题都显得尤为必要。此研究对以上几种研究取向之间的比较分析,以发展的、整体的和系统的视角对环境心理学进行广义与狭义的界定,对其做出较为明晰的规定。


第 3 章 环境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 48
3.1 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辨析......................... 48
3.2 环境心理学理论范式论 ............................. 50
3.2.1 概括化理论 .................................. 50
3.2.2 具体化理论 .................................. 54
3.2.3 人—环境交互作用模型........................ 55
3.3 环境心理学论评 ................................... 57
第 4 章 环境心理学研究范畴论析.......................... 60
4.1 密度与拥挤:心理环境视角.......................... 60
4.2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 61
4.3 噪音:从物理到心理知觉............................ 62
4.4 环境公平:人的另一种“权利”...................... 62
4.5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行为66
4.6人与环境情感联接 ............... 70
4.7环境心理学各主题的整合 ................. 70
第 5 章 环境心理学衍生学科.......... 72
5.1优化环境保护的媒介................... 72
5.2生态问题社会根源深刻剖析 ............. 80
5.4反思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 87


结论


环境心理学不仅仅是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的,环境心理学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对于传统心理学而言,环境心理学更是延续了心理学的发展,为传统心理学重新注入新的研究思想及研究视角。环境心理学对人-环境交互关系的关注,影响了传统心理学对刺激-反应的单一解释方向的依赖,使研究者拓宽了对个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对于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也更加合理、客观,修正了以往割裂个体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方法论。一直以来,学界普遍存在的一个看法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受到人文的、实证科学的侵袭,一部分人甚至认为心理学将被边缘化或者为神经生理学所取代。其实,自心理学从哲学领域产生、分离、成熟、壮大到与众多学科合作研究衍生出大量的边缘学科,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不仅没有显现出心理学本身发展的颓势,反而彰显了其在众多研究中所具有的融合贯通特性,使得一些传统的研究课题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现的新研究领域神经精神分析学,其将古典精神分析与脑神经有机结合,不仅使精神分析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也为新兴的神经科学找到新的依托,促进了心理学的繁荣。此外,国内颇为流行的进化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及其认知心理学等研究取向均是不同学科领域融合的产物。这些学科领域的发展概况有力地论证了心理学工作者开拓新视野,这既是对学科繁荣的努力,也是落实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取向的一种诉求方式。例如,洪大用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阐释了环境问题的三种理论解读,这也可从心理学的角度侧重建构主义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样,环境心理学的产生,最初正是由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与解决环境现实问题而引发的,进而环境心理学得到大力发展,一方面开拓了环境心理学者们学科自身的发展,另一方便则促进的心理学的再次繁荣。
尽管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呈现一派蓬勃景象,这一发展现状仅仅存在于西方经济发达社会。环境心理学实证研究目前在欧洲以及美国盛行,然而在我国环境心理学实证研究却一直得不到大力推行。国外的心理学研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针对某一领域或者论题的研究一般都有著名的代表人物、团队或者研究中心、实验室等,相反,国内在这一方面的发展就稍显不足。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研究者也非常关注环境心理学领域,但是发表的文章除去建筑环境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环境心理学理论介绍与评价方面的综述性文章。国内学者在跟进西方的热点研究上颇为积极,这使得我们能够及时地站在诸多项目的起跑线上,但是却缺乏对某一学科的深入关注。对于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首先环境心理学实证研究的范式、方法较多,研究取向的多样性导致研究者本身难以抉择。由于众多的研究取向既具有一定的重叠性,或者取向之间具有某种冲突,这让研究者在问题研究中存在迟疑,难以抉择何种方法才具有最佳的研究效果;其次,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质需要不同研究团队的密切合作才有可能实现实证研究的可操作性,这对于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学科之间的壁垒在逐渐打破。研究取向的多元化和自由化导致一些共同的话题受到众多学科领域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学科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出现具有跨学科、边缘性等特征的综合性领域。


参考文献
[1]徐峰,申荷永.环境保护心理学:环保行为与环境价值[J].学术研究,2005,(12):55-57.
[2]申荷永.心理环境与环境心理分析[J].学术研究,2005(11):5-10.
[3]乐国安.美国环境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42-47.
[4]乐国安.什么是环境心理学[J].心理科学进展,1988,6(02):42-45.
[5]缪小春.新兴的心理学分支——环境心理学[J].应用心理学,1989,(4):1-9.
[6]刘萍,吴建平.中国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1):18-21.
[7]刘建新,高岚.简述环境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J].学术研究,2005(11):9-12.
[8]彭运石,王珊珊.环境心理学方法论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9,29(3):11-14.
[9]易芳,郭本禹.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3,(11)46-48.
[10]易芳.与生态学有关的心理学概念辨析汇[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4):52-5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