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腹腔镜;子宫肌瘤;肌瘤剔除术;垂体后叶素
1临床资料
200309/200507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LM)156例,年龄25~48(平均36)岁. 同时排除高血压、哮喘、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疾病. 分为垂体后叶素组80例和缩宫素组76例. 单发性89例,多发性67例,肌壁间63例,浆膜下44例,混合型49例,肌瘤数目最多的为10个,浆膜下最大直径9.3 cm,肌壁间最大直径6.5 cm. 垂体后叶素组:将垂体后叶素6 U加入9 g/L氯化钠10 mL稀释,用8号心内注射穿刺针经耻骨联方上2 cm正中进针,穿透腹壁后,调整针尖方向,刺入肌瘤四周肌层先回抽无血再注入,注射后即刻见子宫体迅速收缩,浆膜面苍白. 根据肌瘤位置及大小,单极电凝钩于肌瘤表面正中纵行切开子宫肌层长约为肌瘤直径的2/3,深达子宫肌瘤,肌瘤钻或大抓钳钳夹肌瘤,牵拉固定,用拨棒沿假包膜钝性分离子宫肌层,至肌瘤完整剔出,采用Ⅰ号可吸线(微乔线)缝合子宫,垂直褥式内翻缝合子宫全层,并加固缝合浆膜层1次,彻底缝扎止血,并充分冲洗腹腔. 缩宫素组: 用20 U缩宫素注射肌瘤周边肌层,其余步骤同垂体后叶素组. 两组术后均常规给予抗生素及止血药治疗. 术中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血压,脉率及血氧饱和度. 术中出血均由负压吸引到引流瓶,记录术中净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后观察体温变化,术后3 d复查血常规,计算术前及术后3 d血红蛋白的差值. 结果采用t检验,数据以x±s表示,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术后病理报告均为平滑肌瘤. 垂体后叶素组的平均出血量较缩宫素组减少40%,平均手术时间缩短了39%,手术后平均血红蛋白的下降减少了39.2% (P&<0.05,表1). 局部注射垂体后叶素后,出现一过性血压上升,脉率增加,但均在正常范围,20~30 min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表1两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略)
2讨论
垂体后叶素系从垂体后叶提取的九肽类物质,含缩宫素和血管加压素两种成分,对平滑肌有强烈的收缩作用,局部注射子宫肌层,可以引起子宫强烈收缩. 缩宫素其特异性受体不仅存在于肌细胞,也存在于羊膜和蜕膜上,故它对妊娠期子宫收缩作用效果好,但对非妊娠子宫效果不佳,可能与缩宫素受体表达少有关. 血管加压素作用于子宫肌层的VIa受体,妊娠期和非妊娠期妇女的子宫均表达此受体[1],所以在非妊娠期垂体后叶素比缩宫素对子宫收缩的作用更显著. 本研究发现,垂体后叶素在LM中局部应用,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和缩短手术时间,效果比缩宫素显著,进一步提高了腹腔镜手术成功率. 垂体后叶素半衰期为10~20 min,人体最大应用剂量为20 U[2]. 本研究中,垂体后叶素6 U 加9 g/L氯化钠10 mL稀释分数次注入子宫肌层,注射时避开血管,无一例术后并发症发生,安全有效,这可能与垂体后叶素局部应用、且量少有关.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率为20%~30%,自1990年,LM取代开腹手术治疗肌壁间子宫肌瘤和浆膜下子宫肌瘤以来,LM的推广应用一直存在争议,尤其对肌壁间肌瘤,因手术操作困难,时间长,出血量多且术中转开腹的危险性高等诸多因素,使对LM的争议更加剧烈[3]. 本研究术中在剔除肌瘤前局部注射小剂量垂体后叶素,术中出血明显减少,视野清楚,明显降低了腹腔镜下缝合难度,使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手术顺利,术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术后患者身体恢复更快,取得满意效果. 由于垂体后叶素的作用时间较短,故要求手术操作者具有熟练缝合操作技能,尽量在有效时限内完成手术. 垂体后叶素在LM中的应用,通过临床实践证实,此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Kimura T, Kusni C, Matsumura Y, et al. Effectiveness of hormonal towrniquet by vasopressin during myomectomy through vasopressim VIa receptor ubiquitously expressed in myometrium [J]. Gynecol Obstet Invest ,2002,54(3):125-131.
[2] 张琳,周梦熊.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止血方法的临床研究[J]. 浙江临床医学,2003,5(7):534-535.
[3] 冯凤芝,冷金花,郎景和.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进展[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4,39(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