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连续缝合;颌面外伤
1临床资料
2000/2006收治颌面部软组织外伤535(男355,女180)例,损伤部位各异(表1). 缝合方法是选择颌面外伤中皮肤无缺损及创缘较整齐的伤口,常规清创缝合后对伤口较深及皮下组织厚者先行分层缝合,关闭死腔,张力较大的伤口可行皮下组织滑行分离,力图减少张力. 修整创缘,争取伤口两端良好的对位,使缝合后基本不出现皱褶. 缝合从一侧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交界处进针,皮内平行出针,进针不要过深,靠近真皮层为宜,两端深度一致,以免对合不严密,反而使瘢痕增大,针距为3 mm~5 mm,然后从对应伤口 皮下进针,两侧皮下交替连续缝合至伤口的另一端,将针线穿出皮肤,伤口两端各留3cm缝线,同时自两端收紧缝线,使皮肤、皮下组织对合严密,也可将线尾端打结在小橡皮管上. 术后7 d拆线,拆线前常规消毒后来回轻轻拉动缝线,使缝线与组织分离,减少摩擦力. 当感觉摩擦力明显减小后自一端完全抽出. 结果535例均采用30, 40非吸收性真丝编织缝线(自带弯型角针),术后除11例轻度减染,3例轻微皱褶外,优良率97.6%(522/535),无皮肤伤口出现红肿及渗液,皮下无积液,感染及开裂. 由于皮肤不留针眼,对切口血液循环干扰少,切口愈合快,瘢痕呈线状,最大程度保留了皮肤的完整性. 表1缝合部位评估(略)
2讨论
对颌面创伤采用皮下连续缝合法,其主要优点是损伤小,伤口血运丰富,水肿轻,组织对位良好,修复顺利,使皮肤伤口缝合后疤痕呈线形,方向与皮纹一致,皮肤无针眼,明显减轻了疤痕对面容的不利影响[1-2]. 但对于伤口张力过大、组织缺损较多的不适宜,容易产生感染及伤口裂开,对U型、Z型、M型、X型或过长伤口可采用此法分段缝合,缝合后牵拉缝线不宜过紧,以免皮肤皱褶,影响外观. 特别是颊部或口周伤口采用此法缝合时,缝线不宜过紧,以免张口及咀嚼时缝合线断线而延误伤口愈合,对于张力较大或涎腺筋膜破损的患者,术后应加压包扎,加压包扎时压力要均匀适当,压力不宜过大,以免影响血供,延误伤口的愈合和涎瘘的发生,对于术后有感染的伤口,除了常规治疗外,应早期引流,以防感染护散,局部疤痕增大.
【
参考文献
】[1]朱玉莲,王国军. 40例颌面外伤合并颅脑损伤的临床分析[J]. 社区医学杂志,2006,4(6):88-89.
[2]狄景霞. 开放性颌面外伤23例救治体会[J]. 山东医药,2006,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