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甲状腺;,颈丛阻滞;,针刺;,麻醉
【关键词】 甲状腺; 颈丛阻滞; 针刺; 麻醉
0引言
甲状腺手术以往常选用针刺麻醉,镇痛效果较为确切,当前主要选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我们将针刺与颈丛阻滞复合应用于甲状腺手术,观察其麻醉效果、术中心血管反应及术中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并与单纯颈丛阻滞麻醉相比较,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甲状腺手术患者90例,ASAⅠ~Ⅲ级,其中男15例,女75例,年龄20~65岁,体质量55~80 kg. 手术包括甲状腺腺瘤摘除,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
1.2方法①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 g和东莨菪碱0.3 mg,术前30 min肌注. ②局麻药配制10 g/L利多卡因+2.5 g/L布比卡因+0.05 mg芬太尼. ③双侧颈浅丛阻滞:患者平卧,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点外侧垂直皮肤进针,有膜突破感后即注入局麻药11 mL,按压使之弥散. ④针刺麻醉:行双侧内关穴针刺,捻转直至患者有酸麻、沉重感后,连接G8605型电针麻仪(脉冲波),调节刺激参数(2~8 Hz,递增刺激强度,直至患者能耐受的最大量). ⑤分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第1组单纯组,仅施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第2组复合组,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后再行针刺麻醉. ⑥观察项目:监测和记录术前、麻醉后5 min及术中的血压和心率变化. 记录术中和术后有无恶心呕吐. ⑦镇痛效果评定标准:Ⅰ级(患者安静无痛,牵拉甲状腺上极时稍感不适,未用辅助药);Ⅱ级(患者安静,轻微诉痛,加用少量局麻药或辅助药);Ⅲ级(患者明显疼痛,频频诉痛,烦燥不安,需多次追加局麻药或辅助用药).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x±s表示,组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病种无统计学差异. 术中两组收缩压明显升高,心率加快,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复合组的收缩压、心率变化较单纯组为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1). 镇痛效果也以复合组优于单纯组,复合组术中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单纯组(P<0.05,表2).
表1两组血压及心率的变化(略)
3讨论
颈丛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因其麻醉效果确切,操作简便,已被临床广泛采用,但颈丛阻滞后易出现心率增快和血压增高,心肌耗氧增加,可能与颈丛阻滞抑制颈动脉窦及迷走神经活性,促使交感神经兴奋有关[1]. 单纯针刺麻醉也具有麻醉镇痛效果确切、呼吸循环干扰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镇痛效果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常发生镇痛不全[2]. 我们将针刺和颈丛阻滞复合用于甲状腺手术,观察到麻醉效果明显增强,血压增高、心率增快的幅度明显减小,可能与针刺穴位持续电刺激下的痛阈提高、体内释放大量内啡肽等镇痛物质有关,从而完善了颈丛阻滞麻醉的效果. 芬太尼为强效镇痛药,其镇痛作用为吗啡的75~125倍,常用小剂量与局麻药相混,用于颈丛阻滞,以期提高麻醉效果[3],但芬太尼能直接作用于中枢呕吐化学受体敏感区,导致恶心呕吐发生率高[4],药物治疗恶心呕吐如氟哌利多、昂丹司琼等常产生副作用或增加患者费用. 针刺内关穴可以调整肾上腺素及血管加压素,能抑制胃酸分泌,调节胃肠运动,解除胃痉挛,所谓“心胸内关谋”,有实验统计结果显示,针刺内关穴能明显降低手术麻醉期间的恶心呕吐. 我们的体会是颈浅丛阻滞与针麻复合,再辅用神经安定镇痛药,也适用于较复杂的甲状腺手术,具有止痛完全、循环干扰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故是甲状腺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
参考文献
】[1] 张新和,张立生,潘耀东.颈丛阻滞对循环系统影响的临床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4,10:138.
[2] 胡杰.针刺浅颈丛复合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体会[J].山东中医杂志,1996,15:456-457.
[3] Viel EJ, Eledjam JJ, Coussage D, et al. Brachial plexus block with opioids for posroperative pain relief: Comparison between buprenor phine and morphine[J]. Reg Anesth,1990,12:215-216.
[4] 王艳云,韩春艳. 氟哌利多,地塞米松联合防治芬太尼术后镇痛并发恶心呕吐[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