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论文摘要写什么内容?有没有模板范文?论文摘要讲求简单、客观,可以让读者快速了解到论文的研究课题意义以及研究的结论。本文为大家提供了5篇中医养生论文摘要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一: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辨证及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
目的:通过对近10年发表的有关中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类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辨证及用药规律。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2010年1月至202 0年12月以来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提取所需资料,录入文献名称、辨证分型、方剂组成信息,建立数据库,应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辨证分型、中药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常用药对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取核心组方。将辨证分型拆分后所得证素应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结果:1.辨证分型情况:共纳入75篇文献,归纳整理出37种证型,前3位中医证型依次为脾胃虚弱证(18篇)、肝郁脾虚证(7篇)、寒热错杂证(6篇)。2.将全部证型拆分成证素,病位类证素:“脾”占比51.72%、其次是“胃”占比34.48%、“肝”占比10.34%,病性类证素:“气虚”占比40.0%、其次是“气滞”占比11.3%、“湿”占比9.57%。3.中药频次使用情况:涉及单味中药共107味,总使用频次81 0次,前10味药物分别是白术、甘草、茯苓、半夏、党参、陈皮、黄芪、黄连、厚朴、山药。4.药物性味归经情况:药性依次为温性药(335次)、平性药(211次)、寒性药(192次)、热性药(22次)、凉性药(14次)。药味依次为甘味药(417次)、苦味药(38 3次)、辛味药(313次)、酸味药(88次)、咸味药(15次)。归经依次为脾经(665次)、肺经(424次),胃经(421次),心经(229次),肝经(191次),肾经(145次),大肠经(10 2次),胆经(91次),三焦经(25次),膀胱经(22次),小肠经(27次),心包经(3次)。5.中药功效统计情况:中药功效前5类依次为补虚类(26 8次)、理气类(107次)、清热类(68次)、利水渗湿类(59次)、化湿类(57次)。6.提取出8组药物组合,党参-白术、黄芪-白术、茯苓-白术、茯苓-半夏-白术、甘草-茯苓-白术、茯苓-黄芪-白术、茯苓-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白术。聚类分析得到8个新方组合。结论:1.通过研究得出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证为多见。2.本病的病位证素主要以脾、胃、肝为主,病性证素主要以气虚、气滞、湿为主。3.分析得出本病常用10味药分别为白术、甘草、茯苓、半夏、党参、陈皮、黄芪、黄连、厚朴、山药。4.药物使用以补虚药为主,理气药、清热药次之;其中药性以温性、平性、寒性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肺、胃为主。5.通过软件分析所提取出的8组核心药对及8个新方组合,对其组方原则进行分析,可作为基础方药用于本病的临床治疗。
中医养生论文摘要万能模板5例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二:赵晓峰教授中医药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验研究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赵晓峰教授中医药治疗眩晕病的遣方用药及取穴规律,全面总结赵晓峰教授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及临床治疗眩晕病提供思路及方法。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借助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对收集到的经由赵晓峰教授门诊诊治的眩晕病患者的中药、穴位处方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别揭示导师治疗眩晕病的遣方用药及取穴规律,并结合临床实际和导师经验传授,全面总结导师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验。结果:1.导师临床用药研究结果如下:共纳入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符合研究标准的147位患者和394条中药处方。药物使用频次排在前12位的药物分别是甘草(309次)、当归(191次)、茯苓(191次)、半夏(190次)、陈皮(182次)、牛膝(148次)、杜仲(141次)、白术(138次)、党参(134次)、天麻(130次)、黄芩(126次)、黄芪(117次);导师所用药物剂量基本处于常用范围内,使用频次≥30次的中药中,牛膝、杜仲、黄芪、葛根、山药、骨碎补、菟丝子、薏苡仁、益母草常以30g、60g为处方常用剂量;运用最多的药效统计结果是: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平肝熄风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药性统计结果表明:导师治疗用药以温性、平性、寒性药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多,药物归经主要入脾、肺、肝经。药物规则统计中,药对频次最多的前3位为:半夏-陈皮(131次),茯苓-陈皮(130次),茯苓-半夏(115次);关联度最高的前3位为:为陈皮,黄芩->半夏,当归,半夏,陈皮->茯苓、茯苓,当归,半夏->陈皮。导师临床常用高频、高关联度的药对中反复出现的药物为:党参、茯苓、黄芪、白术、半夏、陈皮、当归、黄芩、甘草。2.导师临床选穴规律如下:共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研究标准的共45位患者和264条穴位处方。穴位使用频次排在前12位的分别是完骨(229次)、风池(186次)、内关(185次)、足三里(177次)、上星(169次)、中脘(160次)、百会(158次)、印堂(158次)、天枢(144次)、大椎(143次)、天柱(143次)、丰隆(140次),高频次穴位分布部位以颈项、头面、腹部为主;使用频次最高的5条经脉分别为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特定穴各类别使用频次最高的前4位为五腧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募穴。穴位规则统计中,穴位组合频次最多的前3位为:完骨-风池(179次)、完骨-内关(168次)、完骨-上星(154次);关联度最高的9条为:足三里,天枢->中脘、天柱->风池、完骨,天枢->中脘、内关,天枢->中脘、上星,天枢->中脘、风池,天柱->完骨、完骨,天柱->风池、天枢->中脘、天柱->完骨。导师临床常用高频、高关联度的穴位组合中反复出现的穴位为:风池、完骨、天柱、百会、上星、印堂、大椎、内关、中脘、天枢、足三里、丰隆。3.结合实际临床及导师言传身教,总结导师经验:导师认为,此病病在脑窍,总体病机以虚为主,“无虚不作眩”,其虚又以脾失健运为重,脾胃功能受损,气血亏虚,易生痰浊,日久化瘀化火;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升降失司则清气无法上盈于脑、浊气易挟风热之邪上攻清窍,最终发为眩晕。因此导师认为,此病实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涉及肝、肺、心、肾等多脏。当从虚论治,标本兼治,顾护脾胃、扶正祛邪。临床常从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痰浊中阻证、瘀血阻窍证、肝胃虚寒证、太阳失和证等证型论治,善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二陈汤、通窍活血汤、吴茱萸汤、葛根汤等中药治疗,以风池、百会、印堂、内关、外关、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丰隆、复溜、足临泣为基本穴方,并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加减用药及取穴,注重升清降浊、调神醒神。结论:1.赵晓峰教授认为眩晕病以虚为主要病理特点,兼有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其发病与脾胃、肝肾、心肺等多脏相关而关键在脾胃,升清降浊失司是发病的重要病机。当从虚论治眩晕,重在调理脾胃、标本兼治。2.导师用药以补虚为主,以清热、活血、解表、理气、息风、化痰、利湿为辅,多归脾经,适用重剂,常以甘温之品顾护中焦,辛苦并用、补泻兼施,扶正的同时兼顾祛邪。3.导师取穴注重温督通阳、调神益气、健运脾胃,兼顾疏肝利胆、清热化痰。以局部配穴为主,兼有辨证、辨病取穴。4.赵晓峰教授在辨证用药、取穴的基础上,常采用辛开苦降、益气升阳等治法,遵循升清降浊、调神醒神的治疗原则,临床多获良效。
中医养生论文摘要万能模板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三:基于数据挖掘对中医药治疗腺样体肥大药证规律的研究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挖掘深圳市中医院门诊主任及副主任医师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的病例,探讨其辨证思路及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提供辨证依据和选方用药思路。方法:对深圳市中医院门诊主任及副主任医师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的病例资料(2016年6月1日到2020年5月30日)进行数据挖掘。剔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得到1270例,将患者的就诊信息及治疗信息录入到Excel表格中。对数据进行处理后运用Excel,对处方中一般就诊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就诊时间、就诊科室进行统计;对证候信息包括证型、证素进行统计;对高频中药进行频次、类别、四气五味、归经统计;运用SPSS20.0、SPSS Modeler 18.0分别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从而得到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的常用药物及常用药对。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1270例,涉及233个中药,中药总计出现频次16548次,其中出现频次在10%以上的有37味药。2.中药功效分类方面,排名前3味为解表药(3961次)、补虚药(3321次)和清热药(2409次)。其中解表药以发散风寒居多;补虚药以补气药居多;清热药以清热解毒药居多。3.四气五味归经方面,四气排名前3以温性药(6830次)、寒性药(4349次)、平性药(4304次)最多,其次为凉性药物(1085次),热性药物(53次)。五味排名前3名以辛味药(7856次)、甘味药(7591次)、苦味药(5921次)最多,其次为淡味药(1214次),酸味药(1131次),咸味药(678次),涩味药(504次)。归经方面:归肺经108味,归肝经98味,归胃经96味,归脾经79味,归肾经55味,归心经48味,归大肠经29味,归膀胱经24味,归胆经13味,归小肠经13味,归三焦经4味,归心包经1味。4.对前30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在置信度为85%,支持度10%时,可得到45个药物组合。5.对前30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得到6组新方。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和多元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规范和分析可以得到,外感风邪为本病的主要病因,以肺脾肾虚损、津液代谢障碍、气血瘀阻为主要病机,临床上在治疗上多使用解表药、补虚药、清热药。其中以温性、寒性、平性、辛味、甘味、苦味药为主。核心药物有辛夷、玄参、苍耳子、浙贝母、山慈菇、黄芪等。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四:中医药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深度分析EPs宫腔镜手术术后应用中医药治疗的RCT文献,系统评价中医药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EPs的临床疗效,及其用药安全情况,为TCRP术后防治EPs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开展术后中医药治疗EPs的前瞻性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外文数据库自建库到2021年02月28日的全部相关文献,外文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EBSCO/Cochrane Library/OVID/Web of Science/JAMA Network/NEJM,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F)、维普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先通过阅读文献的标题和摘要,对文献进行初步筛查;然后获取并详细阅读初步纳入的文献全文,再次筛查,排除无关文献,纳入最终文献;最后提取最终纳入的文献数据,评价最终纳入的文献质量,并评估其偏倚风险,对汇总和归纳的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并绘制森林图和漏斗图,通过漏斗图识别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10篇)。本研究中的主要结局指标是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率,次要结局指标是总有效率和中医症候积分。结果:共纳入36篇RCT文献,总样本量为3238例,复发率分为6个亚组进行分析,分别是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不良反应率分为中药VS空白、中药VS西药和中药+西药VS西药3个亚组进行分析。纳入的文献来源有偏向性,方法学质量偏低,具有一定的偏倚可能。1.复发率纳入文献共28篇,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I2=0%),Meta分析结果示术后3个月(P<0.05)、6个月(P<0.01)、9个月(P<0.01)、12个月(P<0.01)和18个月(P<0.01)5个亚组中,试验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个月亚组仅1篇文献,无分析意义;漏斗图提示纳入文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2.总有效率纳入文献共9篇,各研究间异质性可忽略(I2=8%),Meta分析结果示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症候积分纳入文献共9篇,各研究间存在不可忽略的异质性(I2=91%),无分析意义,通过敏感性分析,排除3篇对异质性影响较大的文献,剩余的6项研究间异质性小(I2=32%),Meta分析结果示试验组治疗后对中医症候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不良反应率纳入文献共9篇,各研究间存在中度异质性(I2=41%),Meta分析结果示试验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率亚组分析结果示,中药VS空白和中药VS西药2个亚组纳入文献较少,无分析意义;中药+西药VS西药亚组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I2=0%),中药+西药组不良反应率较西药组降低(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医药治疗能有效预防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术后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2.中医药治疗能有效改善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症候;3.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术后应用中医药治疗,患者不良反应率低,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五:中医药治疗湿热蕴结证中青年高血压病2级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评价邓悦教授经验方对中青年高血压病2级(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和用药的安全性,为高血压病2级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用药参考和诊治思路,完善内科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方案。方法:本课题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病科门诊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2级高血压患者7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对照组36例。试验组给予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2.5mg,日1次,晨起空腹口服,在此基础上加用邓悦教授治疗高血压病湿热蕴结证的经验方,日2次,早晚分服;对照组给予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2.5mg,日1次,联合雷米普利2.5mg,日1次,晨起空腹口服。治疗周期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及用药不良反应的情况。收集患者治疗前后数据,研究结果运用SPSS统计数据软件进行计算处理。结果:(1)降压疗效: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SBP、DBP明显降低(P<0.05),两组降压疗效相当,总有效率分别为88.9%和91.7%。(2)中医证候: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为2.64±2.44,对照组为5.58±3.10,试验组治疗后的中医临床症状疗效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头痛、脘腹闷胀、渴而少饮、面赤和身热不扬的中医临床症状疗效差异明显(P<0.05)。(3)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痊愈10例(27.78%),显效19例(52.78%),有效7例(19.44%),无效0例,总有效36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痊愈2例(5.56%),显效 6 例(16.67%),有效 24 例(66.67%),无效 4 例(11.11%),总有效32例,总有效率为88.9%,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联合邓悦教授经验方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湿热蕴结证)与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联合雷米普利降压疗效相当,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改善头痛、脘腹闷胀、渴而少饮、面赤和身热不扬等中医临床症状方面,邓悦教授经验方联合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具有明显的优势,无不良反应,服药安全,值得临床的推广应用,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中青年2级高血压病湿热蕴结证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以上是5篇论文摘要的模板,如果大家还需要中医养生论文摘要的其他写作资料,可以在本网查阅,如果有写作指导需求,欢迎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