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文献综述应该在选题之前就开始准备,要根据导师的具体要求来进行撰写,一般要在毕业论文正式开题之前就要完成。文献综述是社会学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和基本规范来完成,一般情况下社会学论文题目应该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而且文献综述的成绩实惠综合到社会学论文的成绩之中的,所有没有完成社会学论文文献综述的同学们是不能参加毕业答辩的,因此,同学们对于文献综述的写作一定要重视起来。
一些同学对于社会学论文文献综述1500字例文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篇社会学论文文献综述,希望对大家写作论文有所帮助。
社会学论文文献综述1500字例文:扶贫开发中村民参与社会学问题研究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扶贫一直是我国各地政府积极展开的工作,我国政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农村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工作,这种扶贫是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的扶贫开发模式,政府是扶贫开发的主体,从制定扶贫目标、规划、到扶贫工作的具体开展和实施都是由政府“一手操办”。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扶贫形势的改变,特别是我国进入新时期扶贫攻坚阶段,这种从政府主导型的扶贫模式弊端开始显现,难以激发贫困村民的主动参与性,忽略了村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导致政府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表现出一头热的现象,影响了农村地区扶贫开发的效果,村民作为脱贫主体,没有真正享受到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贫困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扶贫开发工作的良好开展和顺利进行需要村民的充分参与才能保证。在此背景下,“参与式发展”的理念被引入到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中。参与式扶贫以参与式发展理论为基础,强调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中尊重赋予贫困人口参与权利参与积极性的调动,其核心在于人的参与。这种扶贫模式改变了以往项目安排由行政命令的方式,在我国云南、贵州、广西等省的外资扶贫项目中应用比较多。但是,参与式扶贫自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且受到我国社会文化、制度等的制约,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扶贫开发仍是以政府为主导。因此,本文希望借助参与式发展理论,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政府主导扶贫开发的框架下探讨“村民参与”问题,重塑各参与群体:村民、村干部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在政府主导下发挥村民在脱贫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
1.2 研究意义
为什么现在很多学者都研究扶贫问题呢?研究扶贫有何意义呢?研究扶贫开发中村民参与问题,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此研究通过分析村民参与扶贫开发的现状,探究阻碍村民参与扶贫开发的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农村扶贫开发过程中村民的赋权状况,为村民参与创造条件,唤醒村民在脱贫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其次,此研究有助于更好的分析扶贫过程中村民之间以及村民与村干部、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平衡、协调各参与群体间的关系提供建议。最后,可以为我国农村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改变过去政府部门唱“独角戏”的做法,提升村民参与发展意识和参与发展能力,促进扶贫工作有效开展提供理论上的借鉴。其二,通过社会学视角来审视在农村扶贫开发中村民的参与环境、参与现状和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在政府主导农村扶贫工作的前提下,扶贫工作如何保障和完善村民的参与。以往关于农村扶贫开发的研究多集中于经济、政治等层面,而本研究通过社会学的理论、社会学的视角对扶贫过程中村民参与问题进行思考,对于丰富减贫研究中的学科视角,以及拓展社会学研究的领域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章 村民参与扶贫开发的现状
村民参与扶贫开发的离不开农村贫困地区的内外环境的影响,农村贫困地区的内部自然环境和外部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民的参与意识和行为。村民参与是多方面的,政府通过产业扶贫、文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以工代赈等多种扶贫方式帮助 S 村贫困人口脱贫。本章通过对 S 村贫困村民、村干部、政府干部、企业人员和村庄能人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并结合对村民参与情况的现实观察,由此以点带面、由表及里,分析村民在各项扶贫开发中的参与现状。
2.1 村民参与扶贫开发的环境
S 村村民参与扶贫开发的环境包括 S 村的自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的是农村的气候、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情况;政策环境主要指扶贫政策支持、社会团体和个人支持;社会环境指村庄社会结构变迁对村民的影响。参与环境影响着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实践。S 村地处山西省静乐县内,全村总人口 278 人,总户数 78 户,贫困户 29 户,五保户 3 户,低保户 23 户。总面积 4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800 亩,林地面积 400 亩。该村属于高寒沙石山区,平均海拔 1600 米,无霜期 100 天左右。由于土地沙漠化严重,传统种植的农作物产量低,村民对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如土豆、玉米和小麦等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随着种植成本的上涨和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传统粮食作物收益逐年下降,以传统农业发展为核心的生产方式面临巨大的挑战,村民年人均收入偏低,为 6078 元。村民的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一直以来当地村民靠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起到了暂时性缓贫作用,但返贫率较高。致富渠道的阻塞使得当地村民生活较为单一,思想观念保守,参与理念和实践处于一种待激发的状态。但是另一方面,S 村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多,气候湿润,牧坡广阔,水草肥沃、适宜牛和羊的牧养和藜麦、玛咖等特色农作物的生长,为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
2.2 村民参与产业扶贫的状况
产业扶贫是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发展当地产业,促进贫困地区支柱产业发展,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目前,在 S 村开展的各项扶贫工作中,产业扶贫是最为有效、参与人数最多的一种扶贫举措,带动了当地.2014—2016 年间,静乐县政府、扶贫办等部门等发挥企业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优势,充分利用 S 村土地、气候、劳动力等资源,开展并实施了 4 个产业扶贫项目,分别是优质绒山羊养殖项目、藜麦种植项目、玛咖种植项目、乐村淘电子商务项目。 绒山羊养殖项目。静乐县将绒山羊养殖作为县主要养殖产业来发展,通过选取扶持对象,为村民建设棚圈,建设优质饲草基地,引进专业公司负责日常饲养技术培训,疫病防控工作。2014 年县扶贫办、县畜牧局与专业绒山羊养殖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在 S 村建设了一个可容纳 1000 只绒山羊养殖场,年产山羊绒 300 公斤,出栏绒山羊种羊 700 余头。企业的技术人员为村民提供品种改良、信息咨询、技术培训和产品销售服务。政府财政投资 50 万元,形成“公司+基地+村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当地绒山羊养殖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联合攻关,提高培育高产优质种羊,带动农民增收。
......
第四章 促进扶贫开发中村民参与的对策建议
村民参与是实现村民脱贫的前提条件,缺乏村民参与的扶贫开发是违背了精准扶贫的初衷。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本章主要从政府治理的角度提出促进扶贫开发中村民参与的对策建议,将“政府主导下对村民参与权利的赋予”、“村民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各群体关系的良性发展”、“扶贫制度化建设”几方面结合起来,以此来加强和完善扶贫开发中村民的参与,优化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与扶贫制度,为农村社区这个生活共同体的和谐稳定注入持续性的动力。
4.1 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建立合理的权利赋予机制
4.1.1 政府在扶贫开发中要继续发挥主导性作用
政府在扶贫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纵观世界各国贫困地区减贫工作以及我国扶贫开发取得的成绩都已证明,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任务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农村地区的脱贫需要政府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并实施各种扶贫政策,并为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发动社会各界团体和个人的积极参与,鼓励各种合作、提高扶贫开发效率,在此过程中,需要政府行使和使用手中从上至下的行政权力。政府应当成为扶贫的推动者、主导者。村民由于自身条件禀赋不够、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恶劣,使其不具备脱贫的能力。在当前的现实情况中,他们难以承担使自己短期内脱贫致富的重任,依靠自己的努力的同时,借助外部力量的帮助,才能最终真正摆脱贫困。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力量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范围广、涉及人口多,是扶贫救助的重要力量。但它有局限性,没有政府行政力量的保障,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力量比较单薄,他们对贫困地区的了解远不及政府,即使像参与式扶贫完全依靠当地村民来制定发展计划,也不代表能够实现最优效果,尤其在我国华北农村地区,缺乏村民自己制定发展计划的经验和土壤。而政府可以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扶贫工作,确保我国广大贫困地区有计划、有步骤的整体实现脱贫。所以,在扶贫工作中政府理应成为主要力量,村民是内在核心,其他社会组织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对未来实现贫困地区全面脱贫做出应有的贡献。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和人口摆脱了贫困,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攻坚阶段,更需要政府扶贫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这是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无可替代的。
结语
扶贫开发的过程离不开村民的参与,不要小瞧了村民起到的作用,村民参与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村民的有效参与可以更好地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本文通过对山西省静乐县 S 村扶贫开发过程中的村民参与情况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在山西省农村地区扶贫开发过程中,村民参与处在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关系之中,既包括农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策资源分配体系对其的影响,也包括其他参与群体的参与和互动。通过对村民参与现状的描述,也使我们看到村民参与依然是当前扶贫开发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村民参与仍然停留在浅层次的被动的参与,村民参与范围狭窄,形式单一,而且比较零散与随意,没有形成一种常态化与制度化的机制。村庄社会结构的变化、村民自身缺乏参与积极性、参与能力不足,村干部对扶贫资源的掌控、政府对村民脱贫主体定位认识不清晰、扶贫政策的缺陷、各参与群体的不融洽关系等都导致了扶贫过程中村民参与的欠缺和被动,使得扶贫工作扶贫面临诸多的挑战。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每个参与群体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在发挥扶贫主导性作用的前提下建立合理的权利赋予机制,扶贫资源主导权下沉,赋予村民合理的参与权利,毕竟什么项目更符合地方实际,扶贫资金怎么使用和分配更有效率,村民最有发言权。促进各群体的良性合作和信任关系,光靠赋权还不够,政府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扶贫开发制度,为村民参与提供制度保障,在产业扶贫、文化扶贫、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工代赈等方面都保证村民的参与。其次,从村民的角度来讲,他们的参与理念需要调整,应杜绝“等靠要”的懒惰思想,积极投身于村庄治理和扶贫发展中去,增强自己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发挥脱贫的主体作用。作为村干部需要多与村民沟通,在扶贫政策落实中多采纳村民的意见,并为村民的参与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畅通的渠道,为村民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村干部要作风正派,杜绝人情扶贫现象的发生,畅通村民的参与渠道。我国要实现贫困地区到 2020 年全面完成脱贫任务,时间紧迫,任务严峻。像静乐县 S 村这样的贫困村,要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政府各部门要有攻城拔寨,啃硬骨头的精神。同时,村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育也不会一蹴而就,相信在政府的有效组织和引导,各参与群体的密切配合下,村民在扶贫开发中的参与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学论文文献综述例文,我们在写社会学论文之前,肯定是要大量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不仅仅是阅读,还需要进行选择,比较,分类,分析等等,然后同学们要用自己的语言把研究成果叙述出来,这也是对同学们能力的培养。同学们一定要牢记,社会学论文文献综述不是对已有的成果重复一遍或者是介绍一下,而是要对以往的研究进行评论,对它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