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研究将聚光灯照在了一个更渺小的隐秘角落——中文掠夺性期刊。这个问题也许并不宏大,但是科学社会不能允许大量存疑和未经讨论的信息流入到公共数据库被检索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学术史的长河中,学术期刊不仅促进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更铭刻了不同学术发展阶段的历史印记。即使在今天,研究学术史的人们也常常会去翻开上个世纪出版的学术期刊,期待着又有什么被遗忘的理论又能重焕光彩。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他们都离不开学术期刊对专业知识的撒播。从1666年第一本铅墨印刷的学术期刊《哲学汇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到如今只能电子化阅读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期刊,无论学术期刊的传播技术发生何种变化,但其承担的任务却始终没有改变:为学者的思想或观点服务,为理论的创新或改造服务①。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主义,或者更为确切地说,学术期刊的应然。人们常说:事与愿违。在事物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其不仅可能不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甚至出其不意地朝着反方向发展。当学术期刊不再为学术服务时,整个学术出版业又会是怎样的实然呢?事实上,不用去猜测,因为这样糟糕的事情正发生在每个科研人员的身边。
当某些人正在挑灯黑夜地翻阅着文献,不遗余力地做着实验,期待着能够发现某个理论,或者更现实地来讲,能够获得职业晋升时,而有的人却能够轻松地在某个备受争议的期刊发表论文,获得科研激励。这对于认真的人来说是相当不公平的。确实,在学术出版业中,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常常被认为是同行评议制度或编辑部偏见造成的②③。这种论见本身没有什么错误,只是它掩盖了一种更为广泛的不公平:学术期刊的商品化、膨胀与泛滥。2021年4月,一本名不见经传的学术期刊出版了一篇有关熟鸡蛋返生的论文,引起了公众讨论。
...............................
1.2研究方法
尽管研究方法只是通往真理的工具,但选择何种工具进行研究仍需对其论证。既有文献多将掠夺性期刊视为学术出版业中的不和谐之音,并就此选择文献计量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量化研究方法。这两种研究方法将掠夺性期刊发表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计量模型归纳出掠夺性期刊的生发规律。不可置否,量化研究方法的优势是明显的:客观且科学,但单纯地使用量化研究方法脱离了掠夺性期刊产生的科研环境,以至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囿于表面现象之中,难以深入下去
本研究既希望能够归纳中文掠夺性期刊的特征,同时也希望能够挖掘其形成的机制。如单纯地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则很难洞察清晰。因此,本研究试图跨越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之间的鸿沟,将两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对掠夺性期刊进行整体性探索,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科学社会现象,达到研究目的(归纳中文掠夺性期刊的特征差异及形成机制)。基于此,本研究拟运用网络调查法、半结构化访谈法收集资料,并用统计分析法、扎根理论处理资料,具体流程如图1-1所示。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
第二章 中文掠夺性期刊的概念界定
2.1相关概念辨析
低质量学术期刊是一个相对于高质量学术期刊的概念。“低质量学术期刊”之所以谓之“低”,是因为该期刊所在领域的大部分科研人员都认为该期刊所刊发的论文质量较低,因此“低”指涉的是一种共识。但是,将“低质量学术期刊”置于科研评价的语境中,其“低”不再指涉为领域内科研人员的共识,而更多地指涉为数据表现。从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开始,人类就倾向于将大自然量化。随后,量化主义兴起,其逻辑逐渐统摄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①。这一过程中,学术期刊的质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官方机构为了能够高效地评价科研人员的工作,借助影响因子、载文量、基金文献占比等量化指标建立了一系列的高质量学术期刊列表。与之相对,未被纳入列表内的学术期刊便被称之为“低质量学术期刊”。这里的“低”不再是一种达成了共识的“低”,而是评价指标方面的“低”。如此一来,低质量学术期刊存在两种不同角度的解读,且两种角度偶尔面临冲突(科研人员所认为的“低质量学术期刊”可能因为操纵数据而顺利进入到官方机构的“高质量学术期刊”列表中)。于本研究而言,为了逻辑自洽,更倾向于从共识角度认识低质量期刊,因而将低质量期刊界定为“刊发的论文的整体价值不受科学共同体认可的学术期刊”。
从文献的时间记录来看,劫持性期刊的概念先于掠夺性期刊而存在,其产生于2011年②。彼时,作者支付出版费用的商业模式逐渐兴起,期刊投稿系统也逐渐网络化。一些商业公司通过注册失效域名,创建一些虚假网站冒充被重要数据库索引(Web of Science)的学术期刊(主要是纸质印刷出版的学术期刊)。这些虚假网站背后的工作人员见缝插针地向科研人员的邮箱发送投稿邀请,骗取科研人员的稿件处理费。随着手段的升级,一些劫持性期刊不再满足于冒充正规期刊的刊名,而是直接克隆正规期刊的投稿网站,加大作者识别的难度。
............................
2.2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需明确:学术期刊是相关概念的属概念,统领着一个概念体系。在这个概念之下,按照质量进行划分,可将学术期刊划分为高质量期刊与低质量期刊。在低质量期刊的概念体系内部则存在以下两种关系(如图2-1所示)。
在逻辑学中,对立关系的逻辑是:设S和P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所有的S都不是P,并且所有的P都不是S,那么就可以说S与P之间是对立关系,S与P是对立概念②。水刊与欺诈性期刊属于对立关系。这是因为水刊所涵盖的期刊范围与欺诈性期刊所涵盖的期刊范围互斥,且二者的属概念均是“低质量学术期刊”,但二者的外延之和小于低质量学术期刊的外延(在二者之外,还存在掠夺性期刊)。水刊虽然发文量大,且发表的论文整体学术价值较低,但不存在欺诈性。换言之,水刊并没有向作者许下无法实现的承诺,或冒充正规期刊的网站欺诈作者。通过调查Oncotarget, Medcine, Scientific Reports, Plos One等被公认的“四大水刊”发现,其也具有正规的官方投稿网站、完整的出版伦理声明、作者指南以及公开、透明的审稿流程。与之不同,欺诈性期刊虽然刊发的研究的整体学术价值也较低,但其通过虚假陈述欺骗作者,骗取出版费用。因此,水刊与欺诈性期刊属于对立关系。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
第三章 中文掠夺性期刊的特征差异 .................................. 31
3.1研究设计......................................... 31
3.1.1样本选择 ............................. 31
3.1.2 变量设定及提出假设 ................. 32
第四章 中文掠夺性期刊的形成机制 ........................ 48
4.1 形成机制的第一阶段理论模型 ................... 48
4.2 形成机制的第二阶段理论模型 ..................... 50
第五章 中文掠夺性期刊的治理路径 ........................... 63
5.1 基于外部调节动机的治理路径 ............................. 63
5.1.1 科研评价部门应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缓解科研人员的时间焦虑............. 63
5.1.2出版监管部门应开中文期刊黑名单,为科研奖励提供过滤装置............. 64
第五章 中文掠夺性期刊的治理路径
5.1 基于外部调节动机的治理路径
5.1.1 科研评价部门应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缓解科研人员的时间焦虑
在科研评价系统内部,成功的神话总是不绝于耳,但失败的个案却是无人问津。科研评价部门总是希望能够通过设置各种奖励去激励科研人员的热情,但同时他们也害怕科研人员变得懒惰,于是又设置各种时间节点去惩罚那些逾时或失败的人(例如收回课题资金,或者剥夺资格等)。但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件事情,科学研究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一项课题或一篇论文的完成不仅仅受到科研人员个人品质的影响,同时还可能受到研究对象、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①。因此,如果我们将时间作为标准,将出版成果作为尺度(尽管“破五唯”在拆解这种制度,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科研评价的认知还暂未发生改变②),就很有可能触发科研人员(那些无法通过正规途径出版成果的人)的动机,使他们产生版面交易行为,从而为中文掠夺性期刊的出版提供机会。为此,首先我们的科研评价部门应该更加谨慎地设置允许失败的制度,以及评价失败的制度。科学界的失败并非没有意义,从失败中推进科研进展也不是没有可能,重点是这种失败的工作量如何衡量,以及我们该如何激励面对失败的科研工作者。其次,科研评价部门应该转变职称评审的时限制度(例如“非升即走”制度),给予科研人员时间宽容,针对特殊的逾时情况开展调查,重点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贡献(但前提是我们要有一个公正开放的评价委员会)。最后,研究生院(评价研究生科研工作的部门)不应设置公开出版成果的毕业标准(尽管论文的出版也是学术锻炼的过程),因为这很有可能促使科研经验不足的研究生产生发表动机,并进而产生不当发表行为(特别是面临身份歧视时),为中文掠夺性期刊的产生提供动力。研究生院应重点评价学位论文的质量,缓解研究生的时间焦虑。
.................................
结语
身处科学社会,每一个从事科学研究,写作、出版学术论文的人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的科学社会并不完美,它的阶级划分几乎依赖于符号资本,它的资源分配几乎取决于优势积累。它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看不见,摸不着的隐秘角落。本研究将聚光灯照在了一个更渺小的隐秘角落——中文掠夺性期刊。这个问题也许并不宏大,但是科学社会不能允许大量存疑和未经讨论的信息流入到公共数据库被检索。这对于那些刚刚从事科研工作,还没有太多科研经验的科研人员来说无疑是危险的,因为他们可能无法从表面上去判断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并以此开展后续的研究工作。他们需要严格的把关人帮助他们过滤低质量和不可信的科学信息。因此,本研究决定将中文掠夺性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并展开了研究。
首先,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总结了既有文献所存在的概念不清,研究缺乏实证经验等问题。其次,本研究分析了中文掠夺性期刊的概念,并总结了其概念的体系,从而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再次,本研究利用统计分析法归纳了中文掠夺性期刊与其他期刊在影响因子、编委会数量等特征上的差异性,为更清晰地认识中文掠夺性期刊这一事物提供了经验基础。最后,本研究通过逻辑推演,论证了中文掠夺性期刊形成的关键在于科研人员潜在的发表动机刺激了其发表行为,并通过扎根理论归纳了科研人员的发表动机的类型,进而提出了治理中文掠夺性期刊的路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