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选取建设性新闻作为理论视角,探讨其为媒体进行新闻实践提供的新思路,疫情期间建设性新闻又如何指导我国主流媒体进行建设性报道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第一章建设性新闻与新媒体时代实践性景观
第一节建设性新闻的历史溯源
一、建设性新闻的生成逻辑
那么我们首先要厘清,什么是建设性?追溯词源,建设性(constructive)一词是拉丁文constructivus的演变,最早意为“推断”,即需要经过解释这一环节,之后建设一词进入建筑领域,含义为“建设的质量”,开始突出积极、推动事物发展的意味,其反义词是destructive,即破坏性。经过系列进化发展,“建设性”主要包含两点,一是需要对事物进行推导、解释的其发展过程;二是指事物往正向、积极的路径不断改善。以上就是建设性新闻理念的最初词意。
事实上,西方学界很早就提出“建设性”这一理念,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创院院长沃尔特·威廉姆斯在其著名的《记者的信条》中提出:“我认为成功的新闻业是……建设性的。”
但“建设性新闻”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始于业界,2008年时任丹麦广播电视公司新闻主任的海格拉普在一篇新闻评论中以“konstruktive nyheder即建设性新闻”为标题,正式明确地提出建设性新闻这一术语,海格拉普投身新闻事业多年,希望通过新的“积极”、“正向”价值理念的建立以适应智媒时代,以代替陈旧的以“冲突”、“对抗”为主的传统新闻思想。
还有一位建设性新闻理念与实践的先锋凯瑟琳·戈尔登斯泰德,她认为,记者们总是对各种现象言之咄咄,却鲜少提供实质性方案。在赴美深造过程中,凯瑟琳·戈尔登斯泰德与Karen McIntyre联合提出了“Constructive Journalism”即建设性新闻一词,她们以为需要在当前的媒体价值观中植入建设性理念,以补充媒体行业消极悲观的单一认知,使媒体致力于发展人类幸福而非仅仅揭示人类苦难。
..................................
第二节新媒体时代建设性新闻的实践性景观
一、建设性新闻的欧美实践
当前,加入到建设性新闻实践媒体队伍越加壮大,辐射全球,欧洲、美洲、非洲都有媒体追随建设性新闻实践这一潮流,虽然各家媒体方法不一,操作各异,但宗旨却一致,其建设性新闻的实践都是试图对传统媒体冲突式报道的偏纠。
1.北欧各国媒体:寻求解困方案
北欧在建设性新闻的实践上有一定经验,丹麦是这一理论践行的第一人,而后芬兰及荷兰紧跟其后,以这几个国家为主在北欧开启建设性新闻的实践狂欢。丹麦广播电视台在过去几年内不断完善建设性新闻报道方式,逐渐总结出一些经验:采用新科技,加快媒体融合进程,即采用“台+网+端”的全渠道覆盖,将建设性新闻内容更加精准地传达受众;组织结构方面更加多元化,增加了非常重要的创新新闻研发部门;在报道过程中融入解决方案理念;记者的角色定位则从旁观者变为“田野式”参与者和引导者,推动事件解决进程。
而荷兰的建设性新闻实践的突出表现者是一家由个人发起的新闻论坛《记者》,在新媒体环境下,荷兰《记者》新闻论坛已经认识到应坚持“内容为王”,尊重新闻规律,回归新闻本质,因而《记者》在建设性新闻实践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四点报道特色:记者与读者密切合作制作新闻内容;坚持问题导向以强化新闻的建设性;重视数据技术并加强可视化呈现;简化新闻报道链接方式以留住用户注意力。
除上述两个国家外,芬兰广播电视台也积极加入建设性新闻的热潮,其在新闻制作技巧方面有两点值得注意,分别是参与式叙事和受众选择议题,参与式叙事即让新闻事件的参与者与关注者围绕特定内容创建持续对话,呼吁公众参与并针对受众态度与需求形成反馈回路,全程跟踪报道方案,以此最大限度地触达受众。另外的受众选择议题,就是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挖掘受众的兴趣点、关注点,以此作为报道议题的选择依据。
...................................
第二章新媒体时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冠疫情报道建设性实践
第一节新冠疫情语境下建设性新闻的践行必要性
2019年12月下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首先爆发,2020年1月下旬开始在全国肆虐,疫情之凶险,较2003年非典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后,新冠肺炎病毒迅速扩散全球,每天确诊人数以百万计,疫情形势严峻,导致国内人心惶惶,国际社会一片哗然。在此背景下,伴随新冠疫情而来的“信息疫情”导致人们信息失衡;以及“灾难疲劳”下公众心理的失调都在表明,建设性新闻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的践行必要性。
一、失衡:新冠疫情与“信息疫情”
“信息疫情”,infodemic,即information+epidemic,世界卫生组织在2020年2月13日“新冠肺炎”疫情创新研究会上正式提出这一新词。“信息疫情”是指在疫情期间,庞杂的信息传播速度远远超过病毒本身,导致普通人时时处于信息超负荷状态。鱼龙混杂的信息不仅导致人们茫然无措,也影响人们辨别和筛选可靠的信息来源的能力,从而获得指导,而超过人们承载能力范围的信息量中,某些信息甚至危及人们的心理健康。
追寻历史可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同时都易引发“信息疫情”。比如非洲的埃博拉病毒猖獗泛滥时,现在看来离谱但当时盛行的传言称,感染的病患若入院治疗将直接处死,器官会被贩卖,此谣言导致大量病患拒绝就医。铺天盖地未经证实的信息,好比另一种猖獗病毒。而在新媒体语境下,当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涌向公众的信息多如牛毛,“信息疫情”现象则愈加明显,庞杂纷繁的信息或制造恐慌焦虑,或令人轻信谣言。
为抢占疫情战场先机,真实权威、富有对策性的信息必须早起准点,在“信息疫情”伴随新冠肺炎疫情而来之际,新闻从业人员对建设性新闻理念的践行则是防止“信息疫情”无限蔓延、野蛮生长的必要方式。建设性新闻有两大特征,其中之一是“参与”,即建设性新闻要求媒体和记者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要本着是社会成员的清醒认知,主动出击参与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环节当中。那么在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建设性新闻则是要求记者能够参与到疫情防控的新闻工作中,充当“谣言阻断器”的角色,同时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发布报道。换言之,记者在践行建设性新闻时,一方面仍然发挥“把关人”的作用,从自身这一信源上杜绝各种各样的灰色、黑色消息,一方面以“对策”和“方案”为工作原则,为人民群众提供具有指导性意见的新闻报道,以平衡“信息疫情”导致的信息失衡状态。
....................................
第二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冠疫情报道的建设性新闻产制特色
当今中国,传统、现代和和后现代三种社会形态的要素共存,而一方面,后现代社会也是风险社会。早在1980年代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便提出“风险社会”概念,[1]意指随着工业社会的高度发展,以科学技术来追求确定性的努力,反而会产生出大量不确定性——不可预知的人造风险。如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证明中国乃至全世界已经具备了“风险社会”的特征。另一方面,在人们广泛拥有智能终端设备和计算机的新媒体时代,人们对风险的感知更多依赖于传播者在媒体上构建出来的有关风险的知识,从这一层面来说,风险社会同时也是媒体社会。可见,风险与媒体,二者密不可分。
具体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面对重大风险的非常时期,新闻媒体需提供一切风险知识,稳定民心,动员社会。因而主流媒体在本次新冠疫情报道中需真正发挥“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责任,为保障全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应有力量。
根据央视市场研究(CTR)监测,2020年1月20日到2月20日的一个月期间主流媒体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网络传播效果,主要对象包括8家中央级媒体与38家省级以上广电机构,监测渠道覆盖全网,包括各家媒体的自有客户端、两微一端、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
报告显示,在8家中央级媒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的央视新闻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网络传播效果的激烈角逐中拔得头筹,人民日报、新华社紧随其后;在38家省级以上广电机构战疫报道网络传播效果综合排名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依然排名第一。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
第三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冠疫情报道的建设性实践遭遇问题及路径改进................................47
第一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冠疫情报道的建设性实践遭遇的问题................47
一、缺乏理论指导陷入过度英雄主义渲染误区...........................47
二、核实机制欠缺引发方案导向差错..................49
第四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冠疫情报道建设性实践的价值启思.........54
第一节吸纳理论精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54
第二节完善社会治理,构建绿色舆论生态.......................55
结语..............................60
第四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冠疫情报道建设性实践的价值启思
第一节吸纳理论精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将新闻学列入对哲学社会科学起支撑性作用的十一个学科之一,高度肯定、认可了新闻学。从1918年至今,中国新闻学已有104年发展历史,书写了中国新闻事业的辉煌画卷。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保持谦逊好学的态度,不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办报思想,还是西方媒体经营管理,我们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其精华学习借鉴优良经验。新闻学不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实践的产物,是在行动中获得经验,并总结得出规律,因而,它也势必会在人们的能动活动中持续进步和进化。那么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我们也需要用建设性新闻的理论先进部分来武装和充实我们自己的新闻学,以此透视新现象,新问题、指导新实践。建设性新闻作为“他山之石”,在具体操作层面,是一种基于我国本土环境下融合中西方新闻理念的新范式,这一理念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而言也是一个新视角和新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在当今的数字化社会,建设性新闻无疑是新闻理念的一次更新蝶变。新闻业的最大震动,是新媒体时代下对社会公众的赋权,使他们从被动的受者变成主动的传者,重新定位媒体、受众二者的关系已是板上钉钉刻不容缓。在“后真相”时代,成见、情绪、态度等占据思维前端,事实、客观、真相等理性思考在后,专业新闻俨然面临着认知方面的巨大挑战,原因在于客观性的原本“高市场占有率”已岌岌可危,这一危险信号也是大部分新闻传播者能够感知和意识到的,因而,建设性新闻犹如黎明打破黑暗,为智媒时代新闻实践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灵感。建设性新闻所倡导的,与公众进行平等、互利、有深度的对话,同时挖掘新闻记者与公众的建设积极性、主动性,这对指导和改善新闻实践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建设性新闻所主张的,新闻业应当适应并承担起在智媒时代下的新角色、新风貌,更开放和从容介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可以说,建设性新闻是新闻媒体和专业新闻记者、社会公众自我进步、自我提升的一次新尝试。当下媒体环境瞬息万变,我们更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上,沉淀实力,提升自我,极力汲取建设性新闻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实践经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增加理论参考。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
结语
发迹于西方业界的建设性新闻目的是平衡媒体的报道议题,转变媒体以冲突对抗的报道思维,近年来对于西方媒体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作为“舶来品”的建设性新闻,从欧美延伸至欧亚,再进入中国引起学界和业界的注意,并且落地生根衍生出新的意涵,也有着相当程度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后,公众本就脆弱的心理正是需要媒体开拓新的报道思路来加以安抚和引导,因而建设性新闻在媒体报道中的运用更是应有之义。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建设性新闻作为理论视角,探讨其为媒体进行新闻实践提供的新思路,疫情期间建设性新闻又如何指导我国主流媒体进行建设性报道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因此,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2020年1月20日——4月29日期间,也就是疫情最严峻阶段的疫情报道为研究重点,探讨了总台的建设性新闻实践产制特征,以期为我国之后的新闻生产活动提供一条新的路径参考。
本文主要围绕四个部分展开,分别是建设性新闻与新媒体时代实践性景观,新媒体时代总台新冠疫情报道的建设性实践、总台新冠疫情报道的建设性实践遭遇问题及路径改进、总台新冠疫情报道建设性实践的价值启思。从理论、实践、改进方向、价值等四个层面探讨建设性新闻生产的中国范式。
在建设性新闻与新媒体时代实践性景观章节,本文对建设性新闻的历史溯源进行阐释,得出建设性新闻是媒体基于正向心理建设和以探寻社会问题解决路径为主要目标,促进世界进步的新闻报道,它是一种新闻理念,也是一种可操作的新闻实践。而建设性新闻报道的六大共识性价值分别是:方案导向、前瞻性视野、包容多元、赋权、提供语境、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