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审美范畴的“热闹”探讨——以《金瓶梅》为中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2756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笔者认为热闹即是能给人审美体验的内容。综观全文,通过对热闹之生成及发展进行考察,对热闹美意识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对热闹的美学特征进行论评,展现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热闹美画卷。
第一章热闹之文化渊源与历史呈现
第一节字义源流
热,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十有载:“溫也。从火埶聲。”闹,卷三有载:“不静也。从市、鬥。”进而溯源“闹”字,繁体又作:閙、鬧。《广韵·郊韵》中出现閙字,周祖谟校勘记:“閙,当作鬧。”《集韵·郊韵》作“鬧”。《正字通·门部》:“閙,鬧字之譌。”黄公绍《古今韵会》中,閙解释为“不靜也,喧囂也。又猥也。”《康熙字典》中对鬧的解释之一来自唐人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认为“以召鬧取怒乎。”或自宋人宋祁炼字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始,“闹”字具备了某种审美的意味。时至明代,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评道:“争斗有声之谓闹。”且说“予谓‘闹’字极粗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近日词中争尚此字者,子京一人之流毒也。”①此时对“闹”字的评价似乎偏向贬义。至于“闹”的产生年代,由出土的《武威汉简》可判断“鬧”字至迟在西汉时代便已经产生。据刘复、李家瑞所编《宋元以来俗字谱》,目前的简体字“闹”,最早见于《古今杂剧》。


艺术论文怎么写

汉字是形象文字、图画文字,符号意味浓厚。如是特征从侧面解释了汉语范畴的含义。热字简化前写作“熱”。其中偏旁“火”即毁也,有燃烧意。“埶”字可溯见于《礼记》,本义为种植。“埶”部溯追篆书字形又可拆解为“坴”和“丮”。“坴”部从土,意为土块。“丮”部按《说文解字》意为持握。组合来看,“热”有着旺盛、躁动之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闹字古体写作“鬧”。“鬥”从斗,有斗争意。“市”,原是进行买卖的场所。从市,则托喻嘈杂喧哗之意。市中相斗,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热闹归于一处,闹上加闹,人愈多且声愈杂。进而热闹文化大概与市场和喧闹分不开的。古时有言:不打不相识。在此意义上“热闹”更像是一个催熟的过程:在斗闹中使环境升温而热烈,令人际关系紧密而和谐。象形文字起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文艺范畴则起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总结。热闹似乎是一种回归,将视线回顾于日常生活中。
.............................
第二节发生景况
热闹文化从萌芽发展到郁勃,各个阶段都有其殊异于其他时代的历史特征。大体来看,热闹范畴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上古前秦时期是热闹的萌发时代,此时随着农耕文明的进展热闹自然生发,它表现在男女的对歌里、器物的纹饰里;汉魏是热闹初步成型的时代,后世许多热闹的场景与活动例如节日、游戏等大都萌发于汉魏时期;唐宋时分是热闹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逐步开放的时间和空间环境催生了多种多样的娱乐形式,热闹的场合越来越多,凑热闹的人也越来越多;晚明时候热闹已发展得相当成熟,这一时期世俗化的文艺活动、艺术作品大量涌现,赶热闹的审美观众群体日益壮大,市民、农民、文人都成为热闹文化的受益者。至此,热闹作为审美范畴在中国美学范畴的领域内站稳了脚跟。
中华文化是农业社会孕育出的文明系统,农业生产和农村集聚是其发展的基础。这基于中国优厚的自然地理环境——负山面海,位置相对独立,气候总体温和,这为植物及农作物生长提供了适意之环境。缘于农业生产,中国人村落定居的生活模式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间都保持着长久而熟悉的关系。岁时节日由此产生,服务于民众的生产生活。另一方面,因生存能力所限,上古时期百姓在对美的感受、认知和实践上有着相当强烈的宗教政治色彩。在那时,民众参与的热闹活动大多体现在自古传承而来的祭祀活动当中。上巳节是男女相会的欢乐日子,载歌载舞的场面在《诗经》中早有记述:“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①年轻的姑娘小伙儿相会一处,一唱一和、有来有往,热闹非凡。《七月》则从酿酒、播谷、宴飨等方面全息展示了先秦百姓耕作生活的欢快场景:“……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②质朴、热情、大胆、稚拙是先秦时期热闹审美风尚的价值体现。
............................
第二章《金瓶梅》中热闹之情景表现
第一节宴会欢饮与热闹
所谓宴饮,必定热闹。“饮食不可能是忧伤的。忧愁与饮食是不相容的(但是死亡与饮食却能很好地结合)。筵席总是为庆祝胜利而举行。这是它的本质属性。”①据考证,“书中列举的食品(包括主食、菜肴、点心、干鲜果品等)达二百多种。茶十九种,‘茶’字七百三十四个,饮茶场面二百三十四次。酒二十四种,‘酒’字二千零二十五个,大小饮酒场面二百四十七次。”②各回目中,直接以宴饮为题的就有四处:第十回“妻妾宴赏芙蓉亭”、第三十一回“西门开宴吃喜酒”、第六十一回“韩道国筵请西门庆,李瓶儿苦痛宴重阳”、第六十三回“亲朋祭奠开筵宴”。另有回目带着宴饮的酒意和醉意,如第六回“王婆打酒遇大雨”、第二十七回“潘金莲醉闹葡萄架”、第四十二回“贵客高楼醉赏灯”等。至于“热闹”,在全书明确出现的46次描写中,17次与宴饮相关。由此,生活中欢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节以地点为区分,择取热闹景象最为集中的家庭宴饮、勾栏宴饮和郊野宴饮三处场所进行述论。
一、家庭宴饮
家,居也。又有释义有夫有妇,然后为家。故而家是人的容身之所,是使人得到陪伴与温暖之处。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伦理道德的始点。它以血缘与亲缘维系着族群的生存生活和发展。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家庭便是“和”的域场。一家之内,阴阳和合,容纳万有,相克相济。一家之事,亦是一时代的缩影。家庭宴饮即在家宅中举办的欢宴饮食活动。在所有宴饮活动中,家庭以绝对数量优势成为最热门的欢宴举办地。尽管在同一空间中举办酒宴,其中也有些分别。
.......................
第二节人情交往与热闹
“群”的观念,是市井文化的重要表现。“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②,形单影只是构不成热闹的。同时,大多数中国人都有凑热闹的喜好。凑热闹凑的既是猎奇娱乐的体验,也是凑一种合群心理。西门庆的生活是相当热闹的。这热闹离不开朋友们和妻妾们的陪伴,主要表现在插科打诨语言的游戏和打球弈棋等身体游戏之中。
一、插科打诨
语言作为热闹现象中的符码之一,其功能在社交活动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插科打诨,原是戏曲中的表现形式,因其雅俗同欢、智愚共赏的特性,又泛指开玩笑逗乐的语言行为。在“金瓶梅世界”里,最会插科打诨的非帮闲团伙莫属。
(一)天下第一玲珑人应伯爵
这就引出了帮闲这个群体。所谓帮闲,他们接受官宦、富豪人家的豢养,并陪同娱乐、为其帮腔。“同做生意一样,也同商业的需要一样,富商在尽情享受自己的利润时,也需要了解享乐的去向,需要有人联系,需要有人凑趣帮腔。这两种需要没有矛盾之处,而且往往有机地结为一体。酒席宴上、妓院歌楼可以谈天说地,纵色滥情,也可以谈生意、做买卖、听消息、拉关系。富商豪贾往往让‘掮客’们免费享乐或同乐而作为一种报酬。”①总结而言,帮闲的具体工作有二:第一是拉关系出主意,充当主子社会联络人;第二就是贴食帮嫖。
在西门庆的帮闲团队里,应伯爵、谢希大、祝日念、孙寡嘴是其中的领袖人物。话说第四十二回元宵节间,西门庆约着应伯爵和谢希大晚夕往狮子街楼上吃酒赏灯。不想给谢希大捎的口信并未送到,酒席上没见着他人,在看灯的热闹人群里却瞅到了他和祝日念的影子。随后西门庆差人单请了谢希大上楼,随口一问谢吃饭了不曾。谢兄立刻激动答道:“可知道哩,早辰从哥那里出来,和他两个搭了这一日,谁吃饭来!”②随后便风卷残云似的吃下了春盘小菜两碗、炖肉粉汤一碗、白米饭两碗,连剩下些许汁汤也都喝了干净。
...........................
第三章《金瓶梅》中热闹之美学意蕴.....................47
第一节审美元素................................47
一、声............................47
二、色..............................49
三、形味...............................50
结语.............................58
第三章《金瓶梅》中热闹之美学意蕴

第一节审美元素
中国人的美学观是气化论的美学观。其不独以视听为途径,而是讲求身体的全部参与。“在中国文化中,并不存在对生理感官的高下之分。所谓五官,皆由气生成,眼睛虽被视为精气出入的场所,不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往往相提并论,它们共同认知万物。”①故而,与之相对的声、色、形、味成为探讨审美范畴的构成元素。
一、声
在欢乐的活动里,乐声、人声、杂声是构成热闹氛围的核心元素。乐声是热闹里元老地位的存在。在礼乐文化孕育的大地上,千年以来从神圣肃穆的巫术、祭祀到喜悦欢快的节庆活动,礼的因素日渐式微,乐之元素却日滋月益。俗乐尤甚。战国时期,孟子并齐王讨论音乐,齐王面有愧色坦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②流传至晚明,世俗的流行音乐则是听戏唱曲。与西方欣赏的戏剧不同,中国人听的戏属于通俗文艺,向来多侧词艳曲。听戏期间,人们“可以自由行动,吃,喝,谈话,吼叫,吸烟,吐痰,小儿哭啼,打喷嚏,打呵欠,揩脸,打赤膊,小规模的拌嘴、吵架、争座位,一概没有人干涉。”③除过戏园子里,有钱人家宴请宾客、饮酒助兴时也少不了请唱戏唱曲的。《金瓶梅》第四十四回就讲了一场众彩纷呈的联唱游戏。那日正值元宵佳节,又逢会亲酒新遇乔太太,正是欢乐的时候。演唱者共有四人:弹琵琶的李桂姐,弹筝的吴银儿,拨阮的韩玉钏儿并上打急鼓子的董娇儿。众人递唱《十段锦·二十八半截儿》,前人只唱曲子的一半,后人接唱另一半。话到这里,不免发觉音乐里面带着的游戏趣味。明人李贽有言:“杂剧院本,游戏之上乘也”①,可见其怡情凑趣的用处。乐声包括人通过歌喉发出的美妙声音,也包括丝竹琴筝发出的宛啭音调。据统计,《金瓶梅》中出现的伴奏乐器种类包括琵琶、筝、弦子、月琴、胡琴、板、瑟、阮、紧急鼓子、箜篌、方响、云璈、笙、箫、凤管、花框羯鼓、浑不似(胡博词)等不下数十种。在“金瓶梅世界”里,音乐在市井中相当普及,有如今日流行歌曲一般人人都能哼唱几段。仅以西门庆的身边人为例,第三房小妾孟玉楼弹得一手好月琴,第五房小妾潘金莲自小学习弹唱,家中更是养着家乐班子,更不提身边小厮春鸿原是歌童出身,兄弟谢希大弹得一手好琵琶。家宅中如此,坊市间更甚。元宵节里,高坡下是喋喋不休的打谈人和游脚僧演说三藏。只那临清闸上就坐落着七十二幢管弦楼。此时的音乐已渗入市民生活的各个场景,成为日常审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存在。


艺术论文参考

.................................
结语
“美学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分折,逻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人物的趣谈、风度和行动中,可以在于艺术实践所启示的美的体会与体验中。”①宗白华先生如是评点美学的观看方法。热闹即是能给人审美体验的内容。综观全文,通过对热闹之生成及发展进行考察,对热闹美意识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对热闹的美学特征进行论评,展现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热闹美画卷。
做此文章,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热闹与美的关系。热闹是美的吗?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在审美活动里,没有功利的目的,却有能够无目的的合目的。在热闹场域里,人们寻求的是合群的归属感、是欢快的心理情绪和自由平等的生活状态。喧闹当中发现了人生的情趣、实现了生命的自由。因此回答,热闹是美的。其次要考虑,热闹何以成为一个审美范畴?范畴是相似类型的集合,内涵有事物的普遍性规律。若将发生场景放置于先秦时期,热闹不足以视为范畴。尽管审美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力,但当时并不具备以热闹为美的社会条件。晚明时期则不然,新生的市民阶级构成了热闹美的基本受众人群,此时的热闹是全民的热闹,是真正的热闹,是美的热闹。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