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上海是一座时尚的城市,一直以来引领时代风潮,是中国时尚的重要发源地,展现了中国全新的国际化都市名片,让世界看到中国时尚文化的自信。2017 年12 月,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建设国际时尚之都”确立为上海城市发展战略之一。未来,上海将进一步提升在全球时尚领域的地位,推动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国际时尚文化中心和创意设计之都建设。
海派时尚是上海重要的文化特征。自上海开埠以来,来自国内外不同民族的移民带着不同的生活习俗,文化价值观念来到这座城市,上海都市化的过程也是中西文化、海陆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并存、碰撞、融合、重生的过程,最终形成了独有的海派文化。1924 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在游历中国租界时期的上海时写下的见闻录《魔都》中无意创造了上海的“魔都”意象,意旨当时的上海明暗交错,混沌冲突的魔幻性生活。时隔近一个世纪的今天,“魔都”成为了上海的别称,意旨时尚、前卫、不可思议的魔力都市。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对多元文化包容,并将时尚文化内化其中,两者相辅相成,构造了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
上海的海派时尚鲜活地体现在上海的特色街道中。租界时期拔地而起的万国建筑群,百年来历经沧桑,而今光彩依旧,与江对岸浦东的现代化建筑争相辉映;重重摩天大楼的缝隙间,传统民居石库门里弄里满满上海味道的市井生活依然岁月静好;一头是古朴传统的老建筑,一头是时尚前卫的新空间,一条街道可以连接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印证着旧与新,历史与现代的连结。上海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维持城市运转的交通功能,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外化展现,记载着上海的建筑经典、历史文化、人文情怀和时尚生活,鲜明地反映了海派时尚的文化特征。对于上海街道文化的研究、设计和传播,是弘扬海派时尚文化,建设上海时尚之都城市形象的重要部分。
..........................
1.2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海派时尚文化、上海街道文化,上海城市文化和形象传播,社交媒体视域下文化内容产品这四个方面,学术界已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而将这四个方面联系起来,针对社交媒体视域下上海街道文化的内容创造与传播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论述研究现状时,分别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检索发现,国外对于时尚文化的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理论资料,而关于海派时尚文化的研究以国内学界的成果为主。例如表 1-1 整理的文献,在较早的学术讨论会的综述中,学者们对海派文化的评价是有争议的,有人片面地认为海派文化是一个寓含贬义的陈旧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市文化的思想束缚被逐渐摆脱,大量的期刊、论文、专著对海派文化进行了全新的多维度的解释。有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对海派文化的形成因素进行归纳总结,有从人口、城市、语言、产业、建筑、民宅、文学艺术、传媒、教育、民俗、民间收藏等领域对海派文化的历史和特征进行论述分析。1 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会更多丰富海派文化的时代内涵:时尚性、现代性、国际性等等。对上海城市文化的研究离不开对海派文化和时尚文化的研究,梁爽在他的论文中较详细地论述了海派文化和时尚文化的关系,认为海派文化与时尚文化相辅相成,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是海派时尚的精髓。2 此外,海派时尚作为一种文化艺术风格,在包装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等艺术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延伸研究。目前,从上海街道文化的角度研究海派时尚文化的理论资料相对比较少。
艺术论文参考
第二章 海派时尚在上海街道文化中的体现
2.1 街道和街道文化的概念
街道不仅是维持城市物质生活流通运转的功能性通道,也是一个城市历史和未来的文化展览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承载着城市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折射着城市的发展状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街道的释义:旁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街道办事处。已有研究认为:街道是随着城市的形成而产生,是人们营城建屋以后,为了相互的往来沟通,在建筑与建筑之间留下的一些线性空间。本文对于街道的定义有三:一是街道是建筑围合中的一个负空间,通常两边有连续不断的房屋建筑;二是街道是人与外界真实接触的城市媒介,是人们在现实中沟通、交流的通道;三是街道是交通场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
街道和城市是共生的,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城市内部、内部与外缘的物流、人流运转发展的多种功能。城市街道的主要功能有四个方面:首先是最重要的交通功能,街道是负担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市民生活生产,城市物资流通都离不开街道;再是街道的景观功能,街道是反映城市风貌的重要窗口,人们对一座城市最直接的感受来自街道,来自街道旁建筑的设计风格和市民的生活状态;同样重要的还有街道的商业功能,街道两边的店铺、商业场所都依赖于街道上来往的人流,而这些商业空间的发展又丰富了街道的多样性,激发了街道的活力;此外,街道对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有着延续功能,时代更迭保留的老建筑是那个时期的文化故事的无声讲述者,历史烙印在街道上的痕迹象征着城市文化传承不息的生命力。
街道文化是一种地方文化,是街道上的人们的地域特点、人口特性及居民长期共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反映。街道文化就是以这条街道为中心,向周围散射的物质的、象征的、社会的和精神的“能量”,在“能量”波及的区域内各种文化碰撞融合,形成区别于其他街道区域的文化差异性。
............................
2.2 上海街道文化的特征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上海街道作为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承担着交通功能,也贮存、流传、改造着这座城市的建筑经典、历史文化、人文情怀和时尚生活。在城市的演变过程中,上海街道文化逐渐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文化底色,体现了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直观地反映了海派时尚文化的物质和精神价值。本小节主要从三个角度论述了上海街道文化的特征。
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蕴含着包容、开放的文化特质。上海街道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中西文化,海陆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三个方面。第一,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随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在上海登岸,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特殊的化学反应,形成有鲜明地域特点的城市文化。上海街道的建筑文化就是融合了西方的建筑特色:法国文艺复兴式、英国乡村别墅式、西班牙式、古俄罗斯式、哥特式、德国巴伐利亚式西式、新古典主义、艺术装饰派、现代派……在上海的街道上能找到各类派系风格的建筑作品,或是风格迥异的巍峨大厦,或是异国风情的洋房教堂,或是中西合璧的老上海石库门,展示了多元的建筑艺术风采。第二,海陆文化的碰撞融合:虽然早年的鱼盐、围垦的劳动生产方式已不复存在,海洋文化孕育的一些民风民俗依然被传承了下来。上海繁荣的商业经济发展吸引着国内五湖四海的人们,大量内陆人口带着各自的本土文化迁入上海,加入到城市建设者的队伍中来。海派文化的包容性让有着不同生活习惯、饮食喜好和居住风俗的人在上海安居乐业,精彩纷呈的内陆文化亦增添了上海民风民俗的多样性。第三,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融合:伫立了 800 多年的飞檐斗拱,庄严肃穆的著名古刹——静安寺,坐落于上海最繁华的现代商业中心;一边是体现着市井文化气息的上海老弄堂,一边是拔地而起的不断刷新城市天际线的陆家嘴建筑群。传统古朴和现代前卫在这座都市里共生,孕育着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
艺术论文怎么写
.........................
3. 上海城市形象在社交媒体的传播---------------------------32
3.1 国内主流社交媒体的发展概述---------------------------32
3.1.1 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概况---------------------------32
3.1.2 微博的发展概况------------------------------------33
4. WalkinShanghai 的设计实践-----------------------41
4.1 WalkinShanghai 的受众分析-------------------------------41
4.1.1 Z 世代的特征-----------------------------41
4.1.2 Z 世代对文化内容产品的要求-----------------------42
5. 结论---------------------------65
第四章. WalkinShanghai 的设计实践
4.1WalkinShanghai 的受众分析
人民网研究院组织编撰出版的《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中的一篇文章《类型·结构·逻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产业》指出,Z 世代正在成长为中国互联网文化消费的主力群体。
Z 世代通常指 1990 年代中叶至 2000 年代中叶出生的人,他们成长于信息爆炸、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思想观念飞速变化的数字时代,受到互联网、即时通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的影响很大,被称为“互联网一代”。 Z 世代置身于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环境,受到全方位多元文化的熏陶,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和社交关系深深地影响了此世代的自我认同。 托马斯·科洛波洛斯(Thomas Koulopoulos)在《圈层效应》一书中提出了“Z 时代效应”的概念,他认为 Z 世代不仅仅指 1995 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还包括那些在行为和态度上符合“互联网一代”特征的人。38“Z 时代效应”利用新技术的简捷和便利性,扩大新事物和新观念向各个年龄层人群的影响,从而缩减代际差异。未来,会有更多相同爱好和价值观的人跨越年龄、社会阶层、教育背景的界限聚集在一起,形成用兴趣划分的人类部落。
“无年龄限定的 Z 世代”是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也是 WalkinShanghai 的主要受众。在展开设计实践前,应先充分了解 Z 世代的特征,洞察 Z 世代对文化内容产品的需求,分析 WalkinShanghai 的受众角色,以此指导 WalkinShanghai 创造出更契合受众需求,更具市场潜力和市场价值的文化内容产品。
.......................
第五章 结论
WalkinShanghai 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创作并推送上海街道文化主题的文化内容,着力传播上海海派文化,塑造上海时尚之都的城市形象,宣扬“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核心价值观,目前已经收获了初步成效,建立了一定的粉丝基础,并将持续吸引和拓宽受众群体的文化内容需求,履行新媒体传播优质文化内容和引导正能量精神价值的社会职责,不断提升发布内容的信息质量和传播价值。
如何在社交媒体平台对上海街道文化进行创作和传播能更具吸引力和可持续性呢?首先在传播内容方面上,要选择能多角度展现上海街道文化特色的题材,既要有能体现现代都市前卫时尚的,又要有能体现人文历史深厚积淀的,还要有能体现市井生活烟火气息的。通过查阅学术性的理论文献资料,充分挖掘街道建筑风貌背后的文化主题和历史故事,结合实地考察的资料,全方位地抓取有内涵,有深度的信息,并提炼组织成简单有趣的文字减轻阅读负担。在内容的视觉设计上,运用信息可视化提高阅读体验感,可以通过绘制具有个人风格的插画、动图等,加强阅读的趣味性,加深用户的记忆点。在传播形式和渠道方面,使用图、文、视频等多种传播形式,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共同促进文化内容的宣传推广,同时充分应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不同推广渠道,让更多的潜在用户能够有机会接触、了解、关注传播内容。在推送发布后,加强与读者的留言互动,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根据及时的交流信息,不断调整创作思路和创作形式,以满足更多受众的阅读需求,从而加强关注用户的凝聚力。社交媒体平台对上海街道文化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内容始终要体现上海独有的品味和腔调,塑造饱满的一城多面的城市形象,从而建立人们对上海文化深层次、多方面、整体性的认知与体验,为城市形象的良性升级和可持续性传播做贡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