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医学论文,笔者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对比改良膨胀萎陷法,荧光染色法可以获得同等的手术效果,并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更加符合快速康复理念要求。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与分组方法:
医学论文怎么写
选择2021年01月至2022年06月入院的124例行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的肺结节患者,告知患者肺段切除手术中不同段间平面显现方法,与患者本人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将上述124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吲哚菁绿荧光染色法显示段间平面,实验组纳入36例病例,其中男性人数为17人,女性人数为19人;对照组为改良膨胀萎陷法显示段间平面,纳入88例病例,其中男性人数为41人,女性人数为47人。对其中纳入患者的性别、年龄、结节位置、肺功能等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得出结果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表1)。
1.1纳入标准
(1)肺功能不佳或不能耐受肺叶切除术者。(2)结节直径≤2.0cm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①单纯原位癌;②影像学提示结节实性成分占比<50.0%;③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瘤直径倍增周期≥400d;(3)病灶距离脏层胸膜较远,行楔形切除术难以保证安全切缘;(4)临床考虑是良性病灶可能性大,但无法明确,又因为病灶处于肺的相对位置较深,无法行肺楔形切除手术;(5)年龄较大,肺功能差或因其他严重合并症,不能耐受肺叶切除术而行妥协性切除;(6)既往已行肺叶切除或者多源发肿瘤需分期手术。
.................................
2研究方法
2.1术前准备和操作
本研究入组病例病灶大小均较小,为做到更加精准肺段切除,所有患者术前行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检查,我院现术前常规采用紫薇帝星3D阅片系统对病灶位置、支气管、肺动静脉进行三维重建(图1)。除部分尖段、舌段、背段结节,对于结节相对较小、位置较深、密度较小病灶均应术前均行CT引导经皮肺穿刺定位(见图2)。根据肿瘤学原则,术中快速病理提示为恶性且切缘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应做扩大切除。
2.2麻醉及手术方式
术中患者均为全麻双腔气管插管,采用健侧侧卧位,手术方式为单孔胸腔下肺段切除术。术前仔细阅读三维重建图像做到心中有数,实现术中精准定位。单孔胸腔镜手术切口一般选择腋前线至腋中线第4或5肋间(右中肺可考虑第6肋间),长约3-4cm(见图3)。进胸后探查整个胸腔是否有黏连,若有则离断黏连带,打开前后纵隔胸膜,根据支气管及血管走向游离靶段气管及血管,结合术前三维重建结果离断血管及支气管。
实验组使用荧光胸腔镜(Pinpoint系统,南京诺源荧光显示系统)时,提前更换腔镜为荧光模式,经外周静脉注射ICG2ml(吲哚菁绿25mg加10ml生理盐水稀释),约10-15s后,剩余肺组织呈绿色,而需切除的靶段肺组织则不显色。需切除的靶段与保留的肺段会在胸膜表面形成清晰的段间平面,而段间平面维持时间约60秒,术者可以电凝钩或电刀标记段间平面(图4)。
....................................
结果
1术前基本资料对比
实验组36例,男17例,女19例,年龄33~77(54.78±11.91)岁,术前第一秒呼吸容积(FEV1)(2.50±0.14)L,FVC%(93.14±1.78)%,结节所在具体肺段,病灶大小(1.08±0.31)cm;对照组88例,男41例,女47例,年龄26~79(57.42±12.44)岁,术前第一秒呼吸容积(FEV1)(2.45±0.18)L,FVC%(92.52±1.69)%,病灶大小(1.23±0.9)cm。采用SPSS对上述术前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两者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1)。手术切除肺段位置及例数见表2,且均在同一术者操作下行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术中成功切除相关肺段及清扫淋巴结,未见大出血及中转开胸情况,术后并发症均较少,术后均无二次手术,无术后1月内死亡病例。
.................................
2术中及术后基本数据对比
实验组:段间平面出现所需时间(10.31±0.92)s,手术时间(90.97±5.58)min,段平面维持时间(63.50±4.29)s,术中出血量(38.89±8.2)ml,术后置管时间(3.92±1.7))天,术后住院时间(5.2±2.33)天。改良膨胀萎陷组:手术时间(120.58±9.04)min,段平面出现所需时间(981.36±66.49)s,术中出血量(37.86±8.2)ml,术后胸管留置时间(3.79±1.94)天,术后住院时间(4.8±2.1)天。手术时间及术中段间平面显现时间荧光染色组明显少于改良的膨胀萎陷法组[(90.97±5.58)min vs(120.58±9.04)min,P<0.001;(10.31±0.92)s vs(981.36±66.49)s,P<0.001]。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医学论文参考
.............................
结果………………………18
讨论………………………21
结论………………………27
讨论
1胸腔镜技术(VATS)的发展
近年来微创胸外科之所以会发展如此之迅速,电视胸腔镜(VATS)的广泛使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标志着胸部微创时代的到来。现代电视高清摄像技术和人性化手术器械装备给胸腔镜外科手术(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的开展提供了设备的支持,也为在不开胸就能完成胸腔内各种复杂手术的微创胸外科奠定了基础,被称作是20世纪末胸外科手术的最重大进展,指明了未来胸外科发展的方向[17]。随着胸腔镜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十年来,手术器械及直线切割吻合器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双关节、多角度可调节,越来越人性化的器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胸腔镜技术已由初期常用的三孔技术、单操作孔技术逐渐发展为单孔技术并不断改进提高[18]。
手术切口更小的单孔胸腔镜手术(uniportal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surgery,UniVATS),其在临床运用中有10余年历史了,相当于开放手术下的视野是单孔胸腔镜手术的有利优势。随着技术及器械的发展,以及对微创的不断追求,对于较复杂的肺部手术,越来越多的胸外科医师倾向于采用单孔胸腔镜进行手术。单孔胸腔镜手术,是仅在胸壁切开一个约3-4公分的切口进行手术[19]。术中胸腔镜及手术器械均通过这唯一的切口。这项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术者有一定的腔镜基础,同时还要经过单孔操作的系统训练。于此之外还需要有合适且适用的手术器械,手术中各种器械合理放置,保证在同一切口中能够合理应用。单孔技术的发展也是基于微创理念下应运而生的,不仅能够减少胸部切口,且更加符合现代人对美学的追求。同时单孔能减轻患者术后切口疼痛,会逐步成为临床医生首选的手术方式[20]。
..............................
结论
综上所述,在单孔胸腔镜下行肺段切除术,段间平面的显示可以通过吲哚菁绿荧光染色法快速显现,明显缩短手术时间。相比于改良膨胀萎陷法,其段间平面显现不受肺功能、肺气肿等影响,应用价值较高,被广大胸外科医生接受。但本研究也存在不少缺陷,其中本研究纳入样本数相对较少且存在病例选择性偏移,术后随访时间不足,两组肿瘤复发和生存率的比较尚不能完善,需继续随访。同时完善肿瘤学疗效和肺功能的随访比较,待后期随访5年后再做出相关总结。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