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新刊)医学集成》之整理
1确定底本
藏于上海图书馆古籍室的明正德11年丙子刻本,由于此刻本为善本,上海图书馆只提供可在电脑上翻阅的照片,故仅能查看《新刊)医学集成》的内容,不能得见此书全貌。上海图书馆古籍书目数据库提供了此版本的相关信息,见表1。笔者仅从上海图书馆釆集回此版本的部分书影,见图1、图2。199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明正德十一年刻本影印的中医古籍孤本大全本,共一函,十二册,普通线装,高一百六十毫米,宽一百零二毫米,藏印“紫阳氏”。每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排,每排二十字。四周双边,顺鱼尾,版心书口(口题)印有疾病的名称加“类”字,如“瘟疫类”,上下为半粗黑口,上象鼻(花口)印有“医学集成卷”,下象鼻则印有页数。图3、图4为199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明正德十一年刻本影印的中医古籍孤本大全本的书影。国家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均收藏了199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明正德11年刻本影印的中医古籍孤本大全本。本次研究底本采用明正德11年丙子刻本,以199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明正德11年刻本影印中医古籍孤本大全本为工作本。
2标点
依据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中的山东工作细则修订稿《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细则(修订稿》中的相关规定,采用现代标点方法,对原书重新标点。原书的圆圏符号,迳予删除,改为分行处理。原书引用的书名均加书名号(《》。如只有篇名以及单名(经云)之类,确定引文出自《内经》的加书名号,其余则一概不加书名号。原书目录错误较多,有的篇目缺失,有的目录与正文不一,有的病证序数重复,有的病证序数颠倒,今按正文重新编定目录,不一一出校。原书目录中有部分方名,但书中很多方名并未在目录中列出,为统一体例,今将目录中的方名全部删去,只留疾病名称,简单明了,并于书后增附方刹索引,以便查检。
............
第二部分新刊)医学集成》之研究
1历代文献对《新刊)医学集成》及傅滋的记载
《千顷堂书目》明黄虞稷撰傅滋医学集成十二卷又医学权舆四卷《天一阁藏书总目》医学集成十二卷(刊本)。不著撰人名氏。(冯补:傅滋)、《医藏书目》明殷仲春撰一医学集成十二卷。傅滋。《万卷堂书目》明朱睦楔辑医学集成十二卷《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撰在‘‘引据古今医家书目”中提到‘‘傅滋医学集成”。《濒湖脉学》明李时珍著考证诸书目”载“《医学权舆》傅滋”。《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著撰在卷之一‘‘历世圣贤名医姓氏”下的‘‘皇明”载“傅滋,字时泽,号川,浙之义乌人。敏颖博学,下问谦恭,医术甚精,且不自足,活人不伐。著《医学集成》”。“釆摭诸书”载‘‘医学集成。浙义乌傅滋著。”《赤水玄珠》明孙一奎著‘‘采用历代医家书目”载“医学集成。傅滋”。《医学入门》明李梃编撰其“卷首历代医学姓氏医极其明者也”中提到“虞抟,字天民,号恒德老人,正德花溪人。著《医学正传》《医学权舆》《医学集成》。”
2《新刊医学集成》之作者一傅滋
傅滋的老师虞抟(—是明代中期著名的医学家,字天民,晚号花溪恒德老人,浙江义乌人。他自幼颖悟,先习举子业,博览群书,能词章。后因母病而继承家业,转攻岐黄。他在《医学正传凡例》中提到自己的学术渊源说:“曽叔祖诚斋府君,幸与丹溪生同世,居同乡,于是获亲炙之化,亦以其术鸣世,故予祖父相承,家传之学有自来。”虞诚斋为虞抟的曾叔祖,是丹溪门徒,到虞持已历经四世。他的父亲虞润,字南轩,私淑丹溪,深究歧黄之秘,尽得丹溪之术。其兄虞怀德也都精通岐黄,可谓是“医学世家”。虞抟对《素问》、《难经》等经典无不钻研,历时十年,博通医籍。又得祖父口传心授,继丹溪遗风,博采众长,因而精于医理,自有独创,尤善于脉诊。虞氏“诊人生死无不验”,加之他对求诊者从不计报酬,故受到病家的广泛赞誉。虞氏对朱丹溪之学颇为尊崇,以为丹溪之书,虽能发前人之未发,然犹有未备,当参以诸贤所著。乃编集历代名医可法之语,成《医学正传》八卷。此外,虞抟还著有《苍生司命》八卷,论述药性、经络、医论、脉学、内景图说及临床各科证治方药。他如《方脉发蒙》六卷,以及《证治真诊》、《半斋稿》等亦为虞抟所撰,可惜均已亡铁。
第一部分《新刊)医学集成》之整理........7
1确定底本............7
2标点......10
3对目录的处理..........10
第二部分新刊)医学集成》之研究........23
1历代文献对《新刊)医学集成》及傅滋的记载.......23
2《新刊医学集成》之作者一傅滋........27
3傅滋学术思想初探........30
第三部分《新刊)》医学集成》学术特色........39
1尊崇丹溪,取各家之所长..........49
2论疾诊病重脉法............40
3选方用药重疗效,制法服法变化多.........43
第四部分《新刊)医学集成》之总结........93
第三部分《新刊)》医学集成》学术特色
1尊崇丹溪,取各家之所长
傅滋虽然不是朱丹溪的亲炎弟子,但在《新刊)医学集成》中,却随处可见“丹溪云”丹溪谓”釆丹溪之法”“丹溪多用之“丹溪治一人”等语,可见傅滋对丹溪的学术思想颇为推崇,在其自序中便对丹溪的学术思想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如秦越人、张仲景、王太仆、刘守真、张子和、李明之、滑伯仁等诸贤,虽数发《内经》之阃奥,阐医道之幽微,但觉发明一义而未得《内经》之全貌,直到朱丹溪的出现,他能“集群贤之大成而折衷之,然后《内经》之旨棄然复明于世。观其所论阳有佘阴不足、湿热相火,痰火,阴虚火动为病,制神阴丸等方,力救偏门之弊,以订千古之化,皆发前人所未发,开后学之盲聩,岂不大有功于世也哉。”每一病证的论述,除脉法外,傅滋首先釆用“丹溪云”来论述疾病产生的原因,如“瘟疫第四”医论部分首用“丹溪云:众人一般病者,此天行时疫”来论述瘟疫的特点,其后再以小字阐述自己的观点。“脾疼四十九”中傅滋只引用“丹溪云:用海石、香附、川尊、山栀为丸,姜汤”之语,以示自己对此病遣方用药的观点。
2论疾诊病重脉法
傅滋诊病疗疾时重视脉法,他的四则医案中,有三则记载了患者的脉象。如“卷之三火热十一”诊患者“发寒热至晚,二腿汗出,手心热,甚则胸满拘急,大便实而能食”的脉象是弦细而沉另两则医案中,他还详细记载了患者的左右脉象。如“卷之五肺”诊患者“能大餐,食肉必泄,忽肿,头目甚,目不可开,雁满如筑,足麻至膝,恶风,阴器挺长”者,诊其脉左沉,重取不应,右短少,却和滑。《激湖脉学》“滑脉”载“滑短宿食”。傅滋处以白术汤空心服以探吐之。“卷之五水肿”载一妇人面肿,其脉沉巡,左豁大。“郁十二”载“脉沉湿为气”。“胁痛五十七”载“沉遥是郁”。《濒湖脉学》“沉脉”载“沉遥气郁”,气郁则化火灼伤津液生痰。其左豁大为气虚,所以此为气虚痰滞。傅滋在理论部分对疾病脉象的论述甚为详细,尤其是以脉象来判断疾病可治与不可治、易治与难治、生与死等,值得今人借鉴。这些脉法涉及四十种病证,现将其总结如下,见表9.
..............
第四部分《新刊)医学集成》之总结
《新刊)医学集成》的凡例中提到“初学脉本难知,药性亦未易识,愚又别著《脉赋》《药性赋》二篇,总而名之曰《医学权舆》因此,傅滋除本书外,还另有一著作名为《医学权舆》。历代文献对《医学权舆》作者的记载不尽相同,有孙蜜、胡文焕、虞抟、傅滋四者。据考查,前三者均不是此书的作者。此书系孙蜜家传之书,胡文焕只是将此书辑录在《寿养丛书》中,后世文献将傅滋的《新刊)医学集成》《医学权舆》误认为是虞抟之作,可能是由于虞持名气较大,将作者由学生变为老师《对《医学权舆》卷数的记载有一卷、四卷和三集之分歧。据考查,《千顷堂书目》载《医学权舆》有四卷。明代孙蜜的家传之书分为三集,但第二集是刘宋雷教撰的《雷公炮制论》,第三集是明缓存济撰的《识病捷法》,只有第一集与现代文献记载的“《医学权舆》一卷”的内容一致。因此,《医学权舆》原四卷,现存一卷。根据现有条件对《寿养丛书》之《医学权舆》进行考查,从著述风格、疾病的名称与顺序、对血证的论述等方面将其与《新刊)医学集成》进行比较,认为此书即是傅滋的《医学权舆》之部分内容。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