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交传中笔记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英语分析--以2016年朗润·格政“产业政策思辩会”模拟会议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292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英语论文,本文通过对汉英交替传译中笔记有效性不足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到了背后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其他口译学生针对性地进行笔记练习,提高笔记有效性,进而提升口译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第一章 交替传译中的口译笔记

一、口译笔记的必要性
许多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切入,研究笔记在交传中的必要性,其中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笔记的必要性源于人类十分有限的记忆容量和记忆时长。
心理学家指出,人脑的记忆根据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存在的时间为 0.25~4 秒,短时记忆存在的时间稍长但也不超过 1 分钟,而长时记忆则是人脑能够长期保留的信息。在口译过程中,长时记忆主要指的是译员的知识背景、词汇量和专业经验等,但由于口译内容的不可预测性和口译过程的即时性,译员临场应用的主要还是短时记忆。认知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米勒(George A. Miller)就曾对短时记忆进行过研究。他指出,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一般人短时记忆的广度仅为 7±2 个组块(Miller,1956)。无独有偶,梅德明(2000:442)也曾指出,“一个人的短时记忆最多只能容下一组由六个意义毫不相干的单词组成的词群,或一组无意义的七位数的数字。”而且在口译现场的高压之下,译员的短时记忆会遭到更大的负荷,更加容易出错或产生遗忘(黄芳,2008;王梦婷,2018),因此笔记就成为了译员降低大脑负荷、辅助短时记忆的必要手段。

除此之外,笔记在交传过程中还扮演了其它重要角色,进一步增强了其必要性。比如笔记不仅能加深译员对源语信息要点和逻辑结构的记忆与理解(温年芳,2008),还能帮助译员改善译文质量,因为如果笔记结构清晰合理,译员就可以更快地理清源语逻辑,使输出更加准确流畅(康馨尹,2015;张婷慧,2015)。
因此总的来说,交传笔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在笔记过程中减轻译员记忆负担,并帮助译员强化信息与逻辑记忆,在笔记完成后唤起译员短时记忆,并帮助译员改善译语质量。
......................

二、口译笔记的有效性与口译质量
虽然很多学者都认识到了笔记在交传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有关于笔记应该怎么记或是如何衡量交传笔记的有效性,起初大多数学者都只是对译员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缺乏理论假设下的实验探究。

例如口译专家罗赞(Jean Fran?ois Rozan)根据自身经验提出的七大笔记原则就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有些甚至沿用至今,成为了衡量笔记有效性的标准,具体包括:记意而非记词、运用缩写、注意连接、记录否定含义、标注重点、纵向书写和布局缩进(Gillies,2003)。国内也有不少口译研究人员曾基于实践总结过类似的笔记原则。王斌华(2006)在其著《口译:理论·技巧·实践》中指出,口译笔记并非是对源语语言层面的忠实记录,而是源语加工过后的半成品,笔记中应该包含意义框架、逻辑结构、关键/主旨词、数字以及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刘敏华(2008:47)也曾在分析完口译笔记的四大特征之后试着给它下过定义:“逐步口译1的笔记是透过纸张空间的有效利用,以非特定语言的记号记下,在视觉上提供立即做充分传达之可能性的一种笔记形式。”换言之,交传笔记应至少具有两大特征:一是空间利用合理,即笔记应做到结构清楚、一目了然,避免译者花费过多时间辨认笔记结构和逻辑关系,二是内容完整无遗,即译员能实现源语内容的“充分传达”,但笔记语言的选择却并无优劣高下之分。林超伦(2004)在其口译教材中也总结过他认为的笔记的六大要点,即少写多划、少字多意、少线多指、少横多竖、快速书写和明确结束。也有学者提出,交传笔记应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或译入语,辅以一定的缩略语和符号,字数尽量精简,注重内容首尾和内部连接(方凡泉,1996)。
.....................

第二章 “产业政策思辨会”模拟会议案例介绍

一、案例描述
本论文选取的案例为 2016 年朗润格政“产业政策思辨会”的模拟会议。材料为会议当时的现场录像,总时长 2 小时 55 分钟,口译形式为汉英交传.
“产业政策思辨会”于 2016 年 11 月 9 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行。两位主讲嘉宾分别是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和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争锋的焦点围绕产业政策展开,探讨的话题包括政府究竟是否应该实施产业政策?发达国家有没有产业政策?如何评价产业政策在世界各国的功与过?此外,辩论过程也涉及了国民经济、国际关系和学术研究等话题,有一定的专业难度。
此次模拟会议于 5 月 6 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二号楼四楼的同传室举行,一共分为三轮,每位译员需要翻译的时长在 15 至 20 分钟不等。交传过程中有其他译员进行监听,并会在结束后指出问题、给予反馈。

笔者翻译的是模拟会议中主持人的开场词和林毅夫教授关于产业政策的主旨演讲,源语的总时长为 18 分 11 秒,译语的总时长为 16 分 42 秒。主持人和林毅夫的发言有其各自的语言特点。其中,主持人的发言多流水短句,语速适中,语言幽默,涉及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主要是对此次活动的前因后果和重要意义,以及两位演讲嘉宾的主要观点进行了介绍。林毅夫的主旨演讲则口语特点明显,带有口音,语速较快(每分钟约 255-265 个字),信息密度大,专有名词多,偶尔内容会有所重复,逻辑也没有那么显化。林毅夫在演讲中先是对产业政策下了定义,并在回顾历史后指出,在二战后成功的 13 个经济体中,每个国家政府都有产业政策。此后,他又一一论述了为什么产业政策不可或缺,为什么有时产业政策并不奏效,新结构经济学又能发挥什么积极作用等问题。话题的专业性和上述演讲特征都对笔者的笔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二、译前准备
组织模拟会议的老师在 5 月 4 日公布了此次模会的话题,即“中国的产业政策”,并且告知了笔者演讲嘉宾为张维迎和林毅夫两位经济学家,但除此之外,没有给予更多的会议资料,需要笔者在之后两天的时间里自行进行译前准备。
笔者的译前准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笔者对产业政策的概念、作用和一般形式以及中国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资料查找,初步了解了中国在产业政策方面的尝试和改革,对产业政策的内涵有了大概把握。

其次,笔者重点查找了林毅夫和张维迎两位教授此前发表过的有关产业政策的演讲,以及他们的求学经历、工作经历和经济学主张,力图掌握他们的态度和观点。对于这些专有名词,笔者都进行了梳理并记录了中英文表达,希望能够缩短口译实战时的反应时间,并对讲者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


............................

第三章 笔记有效性不足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9
一、笔记信息遗漏及其原因 .................................... 9
(一)听记精力分配失衡.......................................... 9
(二)笔记使用缩写少且速度慢......................................... 12
第四章 提高笔记有效性的策略........................................... 28
一、七分听三分记,“慢半拍”记录 ................................ 28
二、改善笔记结构,凸显源语逻辑 ...................................... 28

第四章 提高笔记有效性的策略

一、七分听三分记,“慢半拍”记录
基于上述案例分析和平日里的口译实践笔者发现,笔记有效性不足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听、记精力分配失衡。此次案例中的具体表现为,笔者忙于记录上文的信息而没有在听辨下文上分配足够的精力,导致下文信息错译甚至漏译.
理想状态下,译员应该能同时兼顾听辨与笔记,自如地将注意力在听、记之间来回切换。具体来说就是,当译员听懂某一个或某几个意群并且认为有必要将它或它们记录下来时,译员的注意力会转移到笔记上,记录下经过处理的文字或符号,随后又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听辨上来。这个过程要非常迅速,几乎接近于同时发生,才能保证听、记精力分配的合理性,进而提高笔记的有效性。

笔者通过实践发现,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应该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听辨内容上,做到七分听三分记,记录的时间比讲者“慢半拍”,才能保障有效笔记。这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其一,听辨是理解的基础,而理解又是口译的基础。如果译员忙着记录笔记而没有在听辨上投入足够的精力,那他必然无法理解讲者的逻辑和主线,笔记上的内容也只是毫无意义的只言片语,难以传达主旨信息。其二,听辨也有助于译员对信息进行筛选排序,分清主次信息,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其三,对于一些次要信息或是冗余信息,在听辨判断的基础上,译员可以选择适当减少笔记数量,这样一来,译员的笔记不会太过潦草导致辨认困难,反而有助于提高笔记的有效性。所以笔者认为,在日后的口译实践中,笔者应该将大部分精力集中于听辨,在充分理解了一个信息点后,再把它用经过处理的符号/文字呈现在笔记上,使笔记真正能够起到提示作用,而非适得其反。

.........................

结语


基于第三章的详细分析,笔者总结了笔记有效性不足的三大表现,分别是笔记信息遗漏、笔记辨认困难和笔记主次信息模糊,并探讨分析了其背后的成因,包括听记精力分配失衡、笔记速度过慢、笔记字迹潦草、笔记符号前后不统一、笔记上未显化逻辑关系和笔记次要信息冗余等。随后,笔者也在第四章中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基本涵盖了第三章中所提出的问题,以期在未来提高口译笔记的有效性。具体的应对策略包括要做到“七分听三分记”,保证听懂意群后再下笔,并在听辨时对主次信息进行筛除排序;改善笔记结构,通过缩进式布局、纵向书写等笔记排版和标记来凸显源语逻辑;筛除次要信息并善用缩写,减少笔记书写时的负担;和加强译前准备,为重要术语创建笔记符号等。
总而言之,笔记在交传中具有两面性。有效性高的口译笔记能极大地助力译员,而有效性不足的笔记反而会给译员造成困扰。要想做好口译笔记,译员一方面要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前人的经验总结,内化一些公认的笔记原则以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又要正视口译笔记所面临的困难,不断加强个人练习,提高笔记速度,创建笔记符号,在练习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来最终形成自己的笔记技巧和笔记体系。

笔者希望通过梳理笔记有效性不足的表现及其应对策略,能帮助译员,尤其是学生译员,制定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提高笔记有效性的训练办法。当然,由于笔者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有限,对背后成因的探究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在应用解决办法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模拟会议进行对比分析,所以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者投身于口译笔记研究,为如何提高笔记有效性提出更好的建议。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