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一
论著类
[1]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2]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黄奇中著.刑法各论[M].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4]段启俊,王红兵编著.刑法司法解释解读与适用[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
[5]冯锐等撰稿,屈学武主编.刑法各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严军兴,管晓峰主编.中外民事强制执行制度比较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
[7]陈晓明,何承斌,童伟华著.理论刑法学专论[M].科学出版社,2006.
[8]赵秉志主编.英美刑法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周光权著.刑法各论讲义[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陈兴良主编.罪名指南[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1]于志刚主编.妨害国家机关职能犯罪界限与定罪量刑研究[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12]杨再明,牛建平主编.刑法分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期刊类
[1]郭华伟,周颖.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的适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2(18).
[2]王波.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诉讼程序[J].观察与思考.2001(11).
[3]章伟斌.探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J].江南论坛.2011(02).
[4]王立志.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为切入点论宪政的形式合理性[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5]黄萃芸,叶水江.浅谈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认定中的若干问题[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5(02).
[6]苗永干,詹玉珍.论民事诉讼中的扰乱法庭秩序罪[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2).
[7]张爱军.对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者追究刑事责任的几个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05).
[8]杨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现行刑事立法必须完善[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3).
[9]刘会霞.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之追诉程序研究[J].决策探索.2005(06).
[10]张英霞.关于拒不执行裁判罪条款的立法疏漏及其弥补——一个比较法视角的分析[J].法律适用.2004(11).
[11]杨庆和,秦景党.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弊端[J].河北法学.2001(06).
[12]谢天长.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法律适用问题探讨[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11).
[13]杜邈,商浩文.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司法认定[J].法学杂志.2011(10).
[14]汪红飞.论完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06).
[15]赵秉志,张伟珂.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立法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论文类
[1]温春玲.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论要[D].中国政法大学,2007.
[2]蒋政.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
[3]杨涛.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D].苏州大学,2008 .
[4]李志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实体与程序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
[5]张南.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D]. 郑州大学,2003.
[6]孙志平.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基本问题探讨[D].郑州大学,2005.
[7]王武国.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研究[D].兰州大学,2007.
[8]刘玮.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司法认定与立法完善[D].广西民族大学,2012.
[9]李范宇.论妨害司法权威的犯罪及规制[D].苏州大学,2008.
[10]曾英.论不纯正不作为犯罪[D].四川大学,2002.
外文文献类
[1]T. J. Flanagan, P. G. Brennan, D. Cohen.Conservatism and CapitalPunishment in the State Capitol: Lawmakers and the Death Penalty[J].ThePrison Journal,1992,72(1-2).
[2]Elizabeth Anne Griffith. Bum hunters: The simulations andneutralizations of negative actions taken against the homeless onYouTube[D].University of Louisville,2010.
[3] Patrick Gerkin, Lauren Teal, Linda Reinstein. Injustice for All: AState Crime of Omission Beneath the Steps of the United StatesCapitol[J].Critical.
法律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二
[1] 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李玮.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研究[M].西南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3] 蒋超.论违约责任之承担和发展[M].西南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4] 韩玉灵.旅游法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 魏振瀛.民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 程国庆.中国旅游法学导论[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7]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8] 孙星.试论自助游事故中的法律责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
[9] 李凯.自助游事故相关法律问题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6.
[10] 严玉婷.论自助游组织者的法律责任—以合同法为视角[J].中国市场,2014,24.
[11] 张兆利,陶玉荣.自助游发生意外谁应担责[J].老友,2014,5.
[12] 刘骥.谈中国的自助旅游[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8.
[13] 马伟,廉恩勇.关于户外自助游行为的法律分析[J].中国商贸,2013,6.
[14] 韩飞,于善旭.“AA”制自助游户外运动事故法律争议探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
[15] 李倩倩.试论自助游组织者的侵权责任[J].企业导报,2013,6.
[16] 李炯.我国自助游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思考[J].商业文化,2012,3.
[17] 王媚.自助游中的民事法律关系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8] 童军.论自助游当事人的安全注意义务[J].特区经济,2012,11.
[19] 屈奇,杨玉林.户外探险类自助游法律困境探寻[J].求索,2011,7.
[20] 王威.自助游发起人法律责任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
[21] 刘淑华.自助游中驴友的法律责任浅析[J].中国商贸,2011,6.
[22] 侯国跃.论“驴友”遇险事件的民事责任[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3] 蒙晓阳,余兵.自助游驴友应否互负安全保障义务[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24] 龚君良等,中国户外运动法律制度初探[J].湖北体育科技,2010,1.
[25] 周红伟,中国户外运动安全保障系统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
[26] 张丽娜,张浩等,驴友间民事法律关系初探[J].学习月刊,2009,5.
[27] 范舟岳,网络自助游人身损害法律责任分析[J].法治与经济,2009,10.
[28] 刘雪芹等,美国户外运动侵权的法律风险和免责问题研究—兼谈对中国的借鉴[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3.
[29] Catherine Hansen-Stamp,"Recreational Injuries and Inherent Risks:Wyoming'sRecreationalSafety Act -An Update," [J].Land & Water, vol. 33, no. 1 (1998).
[30] Suzen M Grieshop Corrada, "Liability Waiv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TravelandAdventureSports Industry," [J].Int'l Travel, vol. 12,no.3 (2006).
[31] 张贺.结伴游中意外伤亡案件的民事责任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32] 陈超.自助游组织者负安全保障义务的法律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3.
[33] 李倩倩.自助游组织者的安全保障义务研究[D].烟台大学,2013.
[34] 刘曦桦.自助游民事责任研究[D].烟台大学,2013.
[35] 杜金松.自助游事故责任探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法律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三
[1]王莲峰.商标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光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王泽鉴.侵权行为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黄晖.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6]刘春田.知识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冯晓青.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8]冯晓青.商标侵权专题判解与学理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1.
[9]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李亮.商标侵权认定.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
[11]郑其斌.论商标权本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
[12]张玉敏.商标保护法律事务.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13]杜颖.商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4]郑成思.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5]李明德.美国商标法的“反向混淆”.中华商标,2002.
[16]王镭.商标反向混淆侵权研究.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4.28.
[17]郭婷婷.商标侵权中混淆的司法判定.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7.4.
[18]曹宁.试论商标侵权中的反向混淆.政法学刊,2009(1).
[19]张玉敏,李阳.商标反向混淆探微——由“蓝色风暴”商标侵权案引起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8(5).
[20]彭学龙.商标混淆类型分析与我国商标侵权制度的完善.法学,2008(5).
[21]彭学龙.商标反向混淆探微——以“蓝色风暴”商标侵权案为切入点.法商研究,2007(5).
[22]任寰.论知识产权的利益平衡原则.学术论坛,2005(3).
[23]龚征南.美国商标反向混淆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9.
[24]王玉.论商标侵权认定中的混淆理论.硕士学位论文,2008.
[25]刘志刚.商标侵权认定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5.
[26]杜颖:商标反向混淆构成要件理论及其适用.法学,2008(10).
[27]黄超英.商标侵权中的“反向混淆”,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8]王黎.从百事可乐“蓝色风暴”案论反向混淆理论的完善.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9]张爱国.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初探——以案例为视角.电子知识产权,2007(8).
[30]汤跃.禁止混淆——确立商标权利范围的底线.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6).
[31]刘维.我国商标侵权的法律构造研究——以混淆可能为中心.研究生法学,2010(10).64-90.
[32]李亚楠.小议商标反向混淆的损害赔偿.法制与社会,2012(4).98-99.
[33]陈武.论近似商标共存制度.知识产权,2008(3).19-25.
[34]王海英.商标侵权中的反向混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6).
[35]冯晓青.商标法第三次修改若干问题.中华商标,2007.4.
[36]彭学龙.“蓝色风暴”考量“反向混淆”.中华商标,2006.11.
[37]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2)民初字第 533 号判决书.
[38]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2007)浙民三终字第 74 号判决书.
[39]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青民三初字第 19 号判决书.
[40] [美]理查德 A 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林毅夫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41][英]哈耶克.自由宪章.杨玉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2][美]约翰 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