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一
[1] 王楠,邵毅明,周娜娜,阎宏涛.道路交通安全中的视错觉现象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0,(07)
[2] (美)J R 布洛克. 奇妙的视错觉——欣赏与应用[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
[3] 杨阿联.格式心理学与建筑设计[N].中国旅游报,2008.
[4] 曹方. 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146.
[5] 贺俊杰. 透视与错觉[M]. 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98.
[6] 随艳 金敏丽.视错觉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院校风采,2010.
[7] 刘跃国. 浅谈视错觉在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0.
[8] (英)查尔斯 麦基. 可怕的错觉:人人都会犯的致命错误[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9] 马连弟 刘运符.透视学原理[N].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38
[10] 熊圣.视错觉在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N].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
[11] 李蔚. 神奇的空间魔术——谈视错觉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建材,2011(2)
[12] 张引良.浅谈符号学与电影海报的视觉符号[J].中国-东盟博览,2012
[13] 张福昌.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M] .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3:1.
[14] Ronald G. Carraher,Jacqueline B.Thurston .Illusion and visual art[M]苏茂生,台北:大陆书店,1975:11.
[15] 周东梅.视错觉在环境空间中的研究与应用 [D]上海:东华大学,2006:7.
[16] 熊兴福,刘金萍.析视觉负后像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 包装工程,2007(08):1.
[17] 蔡从.浅谈视错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 艺术广角,2011(04):58.
[18] 康波,万铮.中国古典园林.2010:10.
[19] 朴哲龙.人眼光学结构的研究 [D]吉林延吉:延边大学,2007:6.
[20] 贡布里希. 贡布里希文集:艺术与错觉[M] 杨成凯,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5.
[21] 张建琴.浅析图底反转的创意与表现[J]. 音体美,2007(04):545.
[22] 刘宏, 李哲媛,许超 .视错觉现象的分类和研究进展[J]. 智能系统学报,2011(02):1.
[23] 黄英艳. 室内设计色彩的错觉与幻觉.2013:1
[24] 钱明阔. 视错觉经典:法国国旗的秘密.
[25] 沈复.浮生六记[M]. 山东:青岛出版社,2011:19.
园林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二
[1]郑翔·构筑人宁校闶文化景观[J]·美术人观,2006,(7):68-69.
[2]依凡.关丁-人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教育研究,2004,25(1):11-17.
[3]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M]·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0):5-10.
[4]秦春跃.校闶文化与人本管理研究浅议[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6,9:39-39.
[5]赵祥奎,刘兵,沈向.闶林景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作叫[J].会论坛,2008,4(27):20.
[6]石现,路东灿,王眠.论高校校园景观环境的文化内涵[J].中州建设,2006,9(62):35-39.
[7]肖笃宁,石铁矛,阎宏伟.景观规划的特点与一般原则[M].世界地理研究,1998,7.
[8]乔峰.论高校校同景观的文化内涵[J].2006,6.
[9]黄滨.文化景观概述[M].2005,12,16.
[10][丹]扬·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7-45.
[11]袁浩东.重塑大学校园景观的独特气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4):96-98.
[12]徐庚阳.大学新校闶景观的人文性设计[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S然科学版),2007(4):65-69.
[13]张健健.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D].2010:77-78.
[14]高霄,张永华.试论校闶文化的历史嬗变及其重建[J].理论导刊,1998,(1):13-15.
[15]邱玉华,陈幼琳.大学校闶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J].华中科技人学学报(城市科学报),2007,24(2):74-77.
[16]闻觅真.校园文化艺术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07.
[17]邱玉华,陈幼琳.大学校闶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J].华中科技人学学报(城市科学),2007,24(2):74-77.
[18]闻觅真.校园文化艺术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人学,2007.
[19]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0]王新军,史洪.校园景观文化内涵的设计与体现[J].常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7(4):63-65.
[21]任磊,张从容.浅析人学校园文化载体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J].文化刊,2009,(5):27-30.
[22]张万荣,方红,冯维维.高等学校校园绿化探讨[M].浙江林学院学报,2003,20(2):69-73.
[23]李慧,段艳红.校园绿化设计原则研究[M].平原大学学报,2004,(10):8-10.
[24]常俊丽,王浩.大学校闶绿地文化景观的传承-以郑州华信学院新校区景观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 2): 18394-18396.
[25]劳里著,欧林,王晖译·景观建筑学[J]·世界建筑,2003(3):21.
[26]卢仁,金承藻.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朴,1991.
[27][美]埃德蒙·N ·培根.城市设计·黄富厢,朱琪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3- 30,252-254
[28][美]彼得·F ·德鲁克.变化着的经济景象.知识经济,(美)达尔·尼火编,珠海出版,1998
[29][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83280
[30][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1-9, 35-106
[31][美]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23-237
园林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三
[1] 李振宇 孙建军.《上海高层住宅的发展及平面类型特点》[J]上海:同济大学,2009:
[2] 杨树红.《基于人体热舒适的北京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0:
[3] 孔维东.《城市社区居住舒适度若干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4] 何志明《住宅建筑户外空间的生态理念及其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5] GB50352—2005.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6] 赵云飞.《城市中心高层住宅区户外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4-6,21-28.
[7] 郭小阳 《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探讨》 [D]西安:西南农业大学,2005
[8] 王晶慧.《城市户外活动空间儿童安全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9] 彭燕.《上海现代住区户外空间设计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6:
[10] 徐策.《居住区户外健身娱乐空间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11] 尹宇波.《西安城市住区户外环境人性化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12] 熊鹏《环境行为心理学在城市居住区景观中的应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13] 李志民 王琰《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14] [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 [M].第四版.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3-165,5
[15] 孙宇 许大为 《浅谈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铺装景观设计》[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2010:5,23(3)
[16] 李艳霞 《居住小区绿地植物造景模式的初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7] GB50180—93(2002 年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OL](2002-3-11)[2012-05-15].
[18] 王璇 《居住小区景观小品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19] [美]克莱恩·库伯·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丝.《人性场所一城市开放空间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0] 李睿瑄 李香会 张盼著《从空间到场所住区户外环境的社会维度》[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1] 田辉《高层住区日照影响与布局优化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0:
[22] 崔毅《日照标准及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23] 张哗.国外日照环境心理研究[J].世界建筑,1992,(3):62
[24] 张淑芳(译).《苏联建筑规范 СНИПⅡ-60-75》[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43
[25] GB/T 50340-2003《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6] GBJ99-86《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S/OL][2012-05-15]
[27] 胡纹.《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8] 周淑贞 王行恒 《上海城市日照住宅朝向选择》[J]地理科学,1991,11(4),343-352
[29] 古博闻《城市居住区儿童适宜型户外活动场地研究》[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11:
[30] 芦原信义《外部空间设计》[M]. 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1] 林波荣.《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32] 汤晓敏 王云《景观艺术学——景观要素与艺术原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3] 张洪铭《浅议住宅小区水景的生态设计》[J]环境科学导刊,2009,28(5),11-14
[34] [日]高桥鹰志+EBS 组.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5] 陈湖.《社区户外体育休闲场所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36] 刘琦 《提高居民户外活动品质的城市住区户外空间设计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37]北方城市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对策 叶燕春;冷红;-《低温建筑技术》-2008-06-28
[38] 天光博客 《国外对日照分析的标准研究》[OL]:
[39] 王江飞 《关于居住区设计规范中日照问题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40] 杨程程 《屋顶绿化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41] 温以舟 《都市建筑综合体规划定位研究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08
[42] 张离可 《住区环境设计中的居住氛围营造》[D]重庆:重庆大学,2004
[43] 左现广 储坤《日照阴影辅助建筑环境设计》 [J]重庆:重庆大学,2003
园林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四
[1]宁龙梅.武汉市湿地功能评价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
[2]马建章.关注正在消失的湿地[J].大自然,2012,(5).
[3]李益敏,李卓卿.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1):36-43.
[4]陈求稳.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的科学支撑[C].2005年全国环境立法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2005.
[5]HOLLANDCC,HONEA JE, Gw IN SE.et al.Wetland degradation and loss in therapidly urbanizing area of Portland, Oregon[J].Wetlands, 1995(15):336-345.
[6]崔保山,杨志峰,李英华等.城市拓展中湿地的综合保护与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62-471.
[7]肖清风.有机设计——中国古代的设计特征之一[J].设计艺术研究,2013,3(6):83-88.[8]朱建宁.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规划⑴.建设科技,2009,(3):51-59.[9]孙广友,王海霞,于少鹏.城市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迸展,2004,23(5):94-99.
[10]吴丰林,周德民,胡金明.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368-372
[11]王建华,吕宪国.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J].生态学杂志,2007, 26(4):555-560.
[12]温亚利,李小勇,谢屹.北京城市湿地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13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4]张冠增.西方城市建设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5]宋言奇.生态城市理念:系统环境观的阐释[J].城市生态与环境,2004,11(2):71-74.
[16]李明.融通的智慧:唐君毅.论中国哲学的有机肖然观[J].宜宾学院学报,2013,(1)81
[17]杜洁,车代弟.依托青山碧海,建设山水城市[J].北方园艺,2005,(2):40-41.
[18]李昊,孙倩.文化·生态·景观——中国“山水城市”理念的历史内涵与.当代诠释[J].建筑与文化,2013,(8):18-22.
[19]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0]张巍巍.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模式研究——以唐山南湖城市湿地公园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21]马琳.大庆龙凤湿地公园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
[22]DonaldM.Kent,Applied Wetlan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M].CRC Press LLC,USA, 2001.
[23]Malty E,Hogan D V,Immirzi CP, et al.Building a new approach to the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wetl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A].In:GlobalWetlands:01d World and New[C].Mitsch M J.(Ed).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B.V., 1994.
[24]AdamusP R,Clairain j E,Smith R D,et a 1.Wetland evaluationtechnique(WET);Vol, Methodology(0perational DraftReport)[R].Environmental Laboratory,US Army Engineer Waterways ExperimentStation,Vicksburg,MS. 1987.
[25]SmithR D,Ammann A,Baxtoldus C,et al .An approach for assessing wetlandfunctions using hydrogeomorphic classification, reference wetlands and functionalindices[R].US Army Engineer Waterways Experiment Station, Wetlands ResearchProgram Technical Report WRP DE-9,Vieksburg,M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