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护理论文,该研究在对D院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后,对职业倦怠感明显的护理人员进行需求评估,从供求对接的层面对每个需求综合制定了小组工作的介入计划,确定了小组活动的目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提高人民健康服务水平、提升中国人民群众幸福感颁布制定并执行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民众切身利益是卫生中国建设的根本目的,合理增加医务人员的事业投入对于公立医院建设以及整体卫生系统人民健康服务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合理增加政府对医务人员事业的投资,也可以造福于病人群以及广大社区,从而促进民众身心健康,实现全民健康。全面健康医疗系统的建立,离不开护理人员的良性工作。
在我国医疗从业人员社会责任重、服务内容广、培养时间长、职业压力大、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繁琐。正因如此,与其他职业相比,从事医护工作的人员面对的社会压力是十分巨大的。要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必须提升医疗从业人员的临床服务质量,这就要求临床医疗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工作投入。零八年国务院颁布的《护士条例》则规定,医疗机构床位数量和医务人员的配置比率不能小于1:0.4,然而国内大部分医院因为编制缩减,基本无法达到这一指标,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医院尤其明显,这就使得大量护理人员超负荷的工作,高度的机械性重复性工作,加上医院常规性的培训学习考试以及考核制度等要求,护理人员的个人职业成就感很难得到提升,长此以往,职业倦怠成为护理人员的集体常态表现。
护理人员群体是实现我国健康中国战略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护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情绪会出现躯体病症以及反感工作的行为,对护理人员的个人与家庭产生负面影响。护理人员一旦出现职业倦怠情绪,会对护理质量产生影响,甚至出现医疗事故。现如今我国的护理人员需求激增,但护理人员从业者数量却逐年降低,护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情绪,会出现辞职、转行的想法,影响护理人员的从业数量和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正因如此,帮助护理人员缓解职业倦怠情感,进而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和对自身的工作的认可度,这是医务社会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
第二节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一)对职业倦怠和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研究
职业倦怠含义研究方面:“职业倦怠”是一个舶来词,是一种在重复或高压工作下形成的心理枯竭现象,服务行业在日常工作中,因为压力大,工作量大且重复而产生的心里疲惫、能量被消耗殆尽的干净,这与肉体的疲劳不同,是一种内心的疲惫感。朱艳(2005)在《职业倦怠研究的新进展》中指出,处在职业倦怠情绪下的人时常出现一种不可控状态,因为所处的现实无法达到自己内心所想,无法达到自身目标,导致自我效能感地下,从而表现出否认、躲避和退缩的行为。宋丽萍(2018)总结工作倦怠时,认为工作倦怠包括三个方面:(1)情绪衰竭:指缺乏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觉自己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是职业倦怠的核心,具有最明显的症状。(2)去人格化是指故意与工作对象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漠不关心、忽视的态度,敷衍工作,个人发展停滞,行为古怪,提出计划申请。(3)无力感或个人成就感低:指倾向于对自己进行负面评价,伴随着工作能力经验和成就经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仅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且会让人觉得无聊和繁琐。
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现状方面:窦骁(2021)认为,工作16~20年的情绪衰竭护士在人格解体维度上评分最高,而大部分低工作年龄的护士在人格解体维度上评分最高≤5岁且无孩子胜任护士职务者,低成就感评分最高。门急症室既是医院的最高危科室,也是医疗防疫工作的最前线。随着工作量的迅速增长以及高职业环境暴露的风险,极易形成不安等负面情绪,从而造成长期工作疲劳。具备中级职称以及16~20年工作经历的人员都是医生的骨干,面对着工作、家庭生活以及升迁等诸多压力。李雪荣(2015)则认为中国是一个小人口国家,医疗工作人员的所占比重也相对较小,使得每名医疗工作人员都必须面临大批病人,再加上中国社会越来越注重医护品质,使得医护人员的工作更加繁琐、压力大。另外,由于兽目工作内容比较单一,工作倦怠问题成为护理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护士如果存在心理问题,将会加重工作人员疲劳,影响工作品质,对医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有调查表明,护士的心理程度和院内感染的发病率和护患矛盾有很大关联。王金鹏(2018)中国对教师工作倦怠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但目前,中国国内外的教师工作倦怠研究还只包括了老师、医护等个别行业,对护理人员工作倦怠的研究相对较少。工作倦怠会使医务人员放松甚至筋疲力尽,导致他们的职业成就感或能力降低,这将更加消极,对患者的情绪漠不关心。裴红菊(2021)研究表明述情障碍在患者中的发病率达百分之二十六,远高于正常群体中的人均发病率(13%)。护士的述情障碍程度与其职业倦怠程度之间也具有鲜明的关联,美国护士企业的风险更加明显,但我国急诊科医生高度的情绪崩溃、高度的去人格化和降低自我成就感等风险相对较多。
........................
第二章西宁市D院护理人员职业倦怠调查和分析
第一节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的NBS调查
D院共6个部门,下辖36个科室,工作人员1300多人。其中供应室护理人员30人,本次调查对该科室护理人员发放问卷30份,并填写护理人员代码,回收有效问卷30份问卷。
职业倦怠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有不同的形成原因,正因如此学界对于职业倦怠的调查问卷很多。本研究的主体是护理人员,所以本设计选取护理人员职业倦怠问卷(NBS)。西班牙学者Moreno-Jimenez认为,护士的职业倦怠是工作环境、人格特质、对压力的不同应对方式这三方面互相作用的结果,所以笔者根据此三方面编制出了“护士职业倦怠问卷”。NBS量表有两个版本,分别是完整版和简化版(2007年唐颖等中国学者对NBS简化版做了汉化,形成中文习惯的中文简化版)。NBS量表内容全面,涉及护土工作倦怠相关因素较多,能够全面反映临床护士的职业倦怠表现,同时可以借助本量表采取针对性、系统性地干预措施。NBS简化版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测试护士的职业倦怠情况。
一、NBS问卷数据分析
护理论文参考
..................................
第二节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成因调查
通过对NBS问卷数据关于职业倦怠成因的分析,NBS量表中对职业倦怠的原因集中于个人人格情绪层面,造成个体职业倦怠的因素应涉及更多方面,为了进一步了解造成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笔者围绕个人、环境、社会三方面展开访谈调查:
一、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是一种内部因素,它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的情绪。
首先认知层面,每个护理人员对于护理工作认知不同,对工作的价值界定也不同,部分工作者将护理工作当作自己的毕生追求,认为护理工作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但也有一部分工作者认为护理行业只是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是生存的手段。前者在工作中充满活力和干劲,而后者在工作中会经常出现职业倦怠问题,严重时出现工作消极、迟到早退、甚至出现离职现象。例如笔者在访谈过程中与A护士的对话中了解到,A护士是因为高考分数只能报考大专护理专业,毕业后没有别的工作技能,只能从事护理行业,但本人对护理行业没有好感,所以在工作中没有进取心,只想着早点下班早点回家。
笔者“您为什么不想在工作中多下功夫呢?”
A护士“因为我自己不喜欢干这个没啥意思,大专只能报护理专业,就业还能好一点,有个班上总是饿不死,但是让我努力干,我是不想的,我不如多追几个剧。”
笔者“那您没想过这样工作是没有意义的么?”
A护士“要什么意义呢,我觉得干自己不想干的活,就是个行尸走肉吧,我也没啥别的能力,就这样得过且过吧。”
其次学历层面,有些护理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和本人的能力知识不匹配,工作中常会出现问题,导致经常被上级训话,对工作产生厌恶,同时因为自己学历原因导致晋升渠道堵塞,自己在工作中无法获得晋升成就感。笔者在与B护士的访谈中,发现B护士因为自己大专毕业,很多技能没有掌握,不能快速地融入工作中,需要在工作之余学习,和其他同志对比感到自卑,工作进度缓慢还会受到护士长的批评,加深了对护理工作的厌恶,因为学历,自己只能以护工的身份工作,地位低待遇差,没有转正机会,让B护士更加沮丧,高压的机械的工作让她找不到人生价值和成就感,B护士多次抱怨工作,平时的难受忍忍就过去了,但是实在忍不住的时候还是十分痛苦,不知道怎么办。
...............................
第三章小组工作介入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小组实务..............................18
第一节小组介入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18
一、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分析...................18
一、小组工作介入可行性分析...............................18
第四章总结、反思和建议.......................................33
第一节研究总结与反思........................................33
一、小组工作实务介入的总结..........................33
二、理论运用的总结.........................................35
第三章小组工作介入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小组实务
第一节小组介入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分析
(一)职业倦怠的危害表征与小组工作耦合
临床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她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岌岌可危。有调查显示,当护士情绪不稳定及处于生物周期低潮时,差错发生率为60%——70%。严重者还会导致医疗事故,严重影响护患关系。
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是人本主义的要求,是提高优质护理的基础。医护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很大一部分因素都是来源于医护工作人员自己,,而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就是助人自助。社会工作者能够通过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护理人员挖掘自身存在的价值和能力,更好的调节案主,缓解职业倦怠。小组工作为一种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通过社会工作者带领小组成员进行小组活动的方式,一次完整的小组工作就可使多个小组成员发掘自身优势,激发自我潜能,快速有效的缓解因个人因素所造成的职业倦怠感,从而减少护理人员因为职业倦怠所造成的自身健康问题和医疗事故。相比起个案工作和社区工作,小组工作服务人数较多、效率较高、资源使用量较少,虽然效果不如个案工作有优势,但是总体契合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
(二)服务对象职业倦怠问题具有同质性
笔者在前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中发现,D院供应室的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程度参差不齐,但是职业倦怠的成因具有同质性,成因都为职业成就感缺失,只有小组社会工作的介入方式,才能有有效的缓解同质性因素所产生的职业倦怠问题。笔者在招募小组成员时可以根据职业成就感缺失的同质性问题来筛选小组成员,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分享,有利于小组成员发掘自我优势激发自我潜能,从而快速有效帮助小组成员解决共性问题,实现预期的小组目标,这是社会工作的任何一种专业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护理论文怎么写
.........................
第四章总结、反思和建议
第一节研究总结与反思
一、小组工作实务介入的总结
该研究在对D院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后,对职业倦怠感明显的护理人员进行需求评估,从供求对接的层面对每个需求综合制定了小组工作的介入计划,确定了小组活动的目标,运用小组工作的工作方法,通过六次小组活动,帮助小组成员找到自我优势,树立自信,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职业成就感,从而改善小组成员的职业倦怠感,在小组活动后,对小组成员的后期评估中发现,小组成员的职业倦怠情况有了明显改变,基本达到了小组目标。因此,笔者对于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问题,小组工作的介入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第一,社会工作角色之一是资源获取和链接者,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提供符合其目标和需求的服务,笔者将自身所具有和能够联络到的资源进行整合、协调、控制以及优化配置,进而科学有针对性的提供给服务对象,让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工作的过程中得到帮助和服务,自身整合起来的资源以及争取到的资源有效的传递到组员手中使效益最大化,更好地帮助其解脱困境,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功能恢复和正常运行。笔者在D院供应室实习,了解供应室的具体职责和工作流程,在发放问卷和访谈的过程中都得到了护理部的支持和协调,从而顺利完成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前期调查,并为开展实务介入奠定基础。另外在实务开展过程中,护理部护士长对于开展小组实务提供了一系列帮助,如提供有设备支持的小组活动场地、协调小组成员工作和小组活动的时间、协调其他科室支援应小组活动而产生的工作人员空缺的情况。护理部护士长的帮助为小组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