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建筑论文,本文以湿地建筑为研究对象,以多元共生思想为研究基础,构建了“湿地建筑的多元共生”体系。在多元的视角和层面取向,构建了“湿地建筑多元共生设计策略”。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湿地环境是水系统中一种独特的环境类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它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是人类和动植物宝贵的生存资源之一。但是人类的不断开发和使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可用的宝贵资源逐渐减少。而湿地环境被破坏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比如过度放牧、开垦和其他物种的入侵,但是人为的破坏造成的破坏是最严重的。
国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对湿地生态资源进行了政策性保护和使用,许多地区都建立了国家湿地公园。但是湿地公园与一般的景观性城市公园不同,依托湿地建设的公园和公园内的建筑也有其特殊性。目前我们国家的湿地公园大多还处于模仿借鉴滨水景观公园的做法,所以很多城市的湿地公园及建筑也出现了过度公园化的形式。尤其不善于处理游客的过多介入和游览设施的建立等问题,无法在湿地保护和利用之间寻求平衡和共生。
随着当代建筑设计领域建筑形式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湿地环境下的建筑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视觉效果也越来越明显。一些夸大视觉效果和外在形式的建筑作品层出不穷。他们强调建筑的个体创新,却忽略了湿地的特殊影响,导致湿地的完整性和独特性丧失。所以如何实现建设与生态的共生,恢复湿地的独特性和完整性,并且使得不同的湿地公园中的建筑拥有其独特性,而不是出现“趋同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湿地建筑是在生态保护的全球主题下产生的一种基于特殊环境的建筑。湿地建筑是湿地公园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设计不仅仅要遵循一般建筑的设计原则,更多的是要保持与湿地公园的统一与整体性,并在湿地公园及进驻大批量的建设情况下,如何在生态性和人文性中取得一个平衡。
本文试图从湿地建筑及湿地公园等概念范围以及湿地建筑的相关要素出发,引入多元共生思想并结合湿地建筑实例来提出湿地建筑的营建策略。从形式、空间、文化以及能源四个方面,结合实际建筑案例,对湿地建筑的选址、建筑形式、内外融合以及生态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对湿地建筑的多元设计手法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总结及深化,以期在日后在湿地建筑的建设中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1.2.2 研究意义
通过对“湿地建筑”多元共生内涵的解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湿地建筑设计的方法。通过研究相关案例和建筑设计作品进行归纳,阐述了这类建筑设计的特点、重点和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有效的策略。针对其发展趋势,希望在设计实践中体现湿地建筑在环境保护、科普宣传、展览体验等方面的功能。对建筑和环境有复杂的影响我们可以在统一性性与矛盾之间做出适当的调整。并在湿地公园层出不穷的现状下,避免各地湿地公园中建筑的趋同性,能够展现湿地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共生。
......................
第2章 湿地建筑相关概念解析
2.1 湿地环境的概述及特征
“湿地”的英文单词是“wetland”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无法从科学的角度准确描述湿地,但从现存的资料上来说大多是描述性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按照《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其中还包括海岸地带地区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沼泽森林、盐湖等。
从我国的现实角度出发在《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中我国湿地按照成因、特征和用途被分: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以及人工湿地。
建筑论文怎么写
.........................
2.2 湿地建筑的分类及特征
2.2.1 湿地建筑的分类
在湿地内,不仅需要有保护管理建筑用房、博览馆、展览馆、实验室等服务类建筑,还需要有开发旅游建设建筑。
(1)按使用功能划分
①湿地文化博览类建筑
博览建筑系指的是展出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组织,把提供的展品的出资者和使用者集中起来的建筑物,如深圳茅洲河水文教育展示馆、溱湖湿地博物馆。
②湿地科研实验建筑
湿地科研实验建筑包括研究所、科学实验楼、监测站等。
③湿地农业建筑
湿地中能够给农耕、水产养殖业作为生产和加工用的楼房,这类楼房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且具有针对性,一般用于储存产品和农机设备修理。
④湿地景观构筑物
湿地公园中的用来游憩观赏的构筑物,如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湿地除了它本身自带的水土以及丰富的动植物的生态价值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即景观价值。在常年不低于6米的水位线上,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芦苇荡,还有天空中飞翔的水鸟、白鹭,这都是一座城市亮丽的风景线。湿地上的建筑处在这景色迷人的大自然中,毋庸置疑,建筑本身应当与湿地的自然环境相呼应,才能体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所以湿地环境的建筑依然要具有景观性。另外,纵观古今中外的建筑发展史,从一开始建筑师仅仅将“美”停留在建筑本身,到后期麦克哈格将景观建筑的形态提升到生态层面,人们对景观建筑的品味逐渐提升,要求其集实用、生态、美观于一体。尤其是近现代的景观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艺术效果和功能效果并存,突出景观性。
...........................
第3章 多元共生导向下湿地建筑设计的理论建构............................... 21
3.1 一般性共生理论解析 ....................................... 21
3.1.1 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 ............................................. 21
3.1.2 共生的构成要素及共生模式 ............................... 23
第4章 多元共生导向下湿地建筑的设计策略 .................................. 40
4.1 创造融于湿地环境的建筑形态 ........................................ 40
4.1.1 基于人类活动和湿地保护的选址 ............................ 40
4.1.2 建筑形体于湿地地形的弱化 ............................ 42
第5章 东营城市湿地公园石油文化研学基地的多元共生设计研究实践 ................................. 75
5.1 设计背景 ........................................ 75
5.1.1 设计用地区位 ................................. 75
5.1.2 用地自然资源 ................................. 76
第5章 东营城市湿地公园石油文化研学基地的多元共生设计研究实践
5.1 设计背景
东营市位于山东北部地区,黄河在这里汇入渤海湾,我国的胜利油田即在此地,因地处油田,故对石油的需求量十分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油资源的日渐匮乏,如今面临着可利用资源不断减少的事实,所以近年东营在不断开拓思路,探索其他产业链,意图将产业核心由石油业向其他产业转移。在城市资源上,除石油外,东营还坐拥优秀的土地资源。东营市 7923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将大约近四分之⼀的湿地,湿地率高达41.58%。东营市作为⼀座在湿地上拔地而起的城市,东营市政府坚持以“湿地”为核心,大力创建“湿地城市”。
5.1.1 设计用地区位
宏观区位:东营市坐落于山东省的北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最年轻的城市,也是我国第二大胜利油田。东营区域位置优越,位于黄河与渤海湾交汇要塞,北临首都北京,西边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
微观区位:东营城市湿地公园位于东营城市内部,黄河的水源流经东营市内,广利河的水源也来自于黄河,自西向东流入渤海湾(图 5.1)。
建筑论文参考
.........................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成果
本文以湿地建筑为研究对象,以多元共生思想为研究基础,构建了“湿地建筑的多元共生”体系。在多元的视角和层面取向,构建了“湿地建筑多元共生设计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
(1)对于与湿地建筑息息相关的湿地类别、湿地公园类别以及湿地建筑的分类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出了当前湿地建筑所存在的局限性和冲突性,提出应该立足于全局视角,系统的来完善湿地建筑发展的新思路。 如何建立系统的湿地建筑设计体系以及如何创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将是湿地建筑的质量发展和湿地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保障。这是也是笔者产生研究动机的背景。因此,本文的研究也具有相应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2)“共生”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存在。本课题首次将“共生理论”延伸为“多元共生思想”引入湿地建筑中的研究,提出了湿地建筑设计的核心思想,即:共生环境多元、共生界面多元以及视角多元。提出了湿地建筑多元共生设计的设计目标和整体性、共荣性、地域性三大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湿地建筑的多元共生设计策略,即: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内外空间的共生、异质文化的共生以及能源一体化的设计,对于系统性的认识和营建湿地建筑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