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山西省平遥县乡村景观建筑建设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0334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建筑论文研究,本文在乡村景观规划理论研究基础上,以山西平遥县两个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为例,详细剖析当前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可借鉴思路,从而提出可操作性的具体对策及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三点:(一)乡村景观建设切忌跟风,单纯的只看短期经济指标,要有针对性规划,将经济、生态的融合且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目标,在保护好现有传统历史文化景观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土文化,改善乡村景观。(二)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因地制宜,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基础上,开展乡村旅游的项目开发,在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改善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质量,构建美丽乡村。(三)乡村景观设计规划及建设中,遵循自然发展进化的自然规律,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塑造一个自然、生态、和谐的乡村环境。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美丽乡村建设要求
2013 年 7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考察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为了将习主席的思想快速落地,贯彻党中央的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精神,2014 年,农业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推送介绍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不仅仅是乡村的农业发展,更是乡村生活营造与经济开发。农业生产的多样化、生态化及旅游化等一系列要求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多位一体的发展要求。

浙江省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在全国走在了前列,其他省市跟随发展。拥有 10 万多平方公里土地的浙江省在近年来人均生产总值位居国内前列。21 世纪以来,浙江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升,居民消费结构也由原来的满足生活需要为主向更高层面的消费层次发展,如在娱乐、保健、健康、宜居等方面。2003-2010 年间,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成就斐然,安吉县、江山市已成为全国乡村地区建设的模板。全国上下更在“十二五”期间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海南、广东相继着手,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发展。
2014 年,山西省也提出了“美丽乡村”的经济建设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具体是由山西省政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参照中央“一号文件”中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提出。山西省以开发具备“四美”特性的乡村为核心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其中的“四美”特性包括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也就是说,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根据当地乡土特色大力发展旅游观光、服务等第三产业,开发“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等产业发展模式。其次还要注重经济建设与农民生活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同时保护当地生态与历史文化特色与底蕴。
因为,生态文明理念是我党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中重要的建设基础。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文明理念主要体现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同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村民人居环境。这是党和人民的迫切愿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加明确指出,遵循乡村发展固有规律,全面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建设内容水平,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水平,为良好乡村人居提供基础保障。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乡村景观建设规划由于乡村与城市的地区格局与功能的不同区别于城市绿地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因城市灰色面积比重过大更注重自然景观的再造,而乡村的情况则往往是种植作物面积侵占原有的生态植被区,所以在设计中重点更在于保护生态和权衡好绿地的种植属性。同时,乡村景观建设应表现出乡村地域的特色,尊重本地历史,文化和乡土民风。
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基于“美丽乡村”理念下的乡村景观建设设计理论与实践验证。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
(一)梳理美丽乡村建设给乡村景观建设的规划设计提出的新要求。
(二)探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景观建设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三)通过完成两个村落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例进行验证结论。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乡村景观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以山西省平遥县六河村和襄垣乡为具体案例,在实地调研收集实际情况资料基础上提出景观建设规划的思路和改进方案,最后提炼并总结乡村景观建设的一般模式,丰富并开拓乡村景观建设的思路。

...........................

第 2 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释义
2.1.1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目标,同时是一个整体的、全面的科学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最早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仅包含物质层面的内容,更涉及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创造;不仅仅调整发展过程中产业形式、产业结构,同时调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开发科学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美丽乡村”建设是兼顾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乡村环境生态保护、乡村文化发展的民生基础工程。
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党中央就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总体上要求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对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建设,建成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的自然生态保护与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美丽乡村的经济发展与精神文化建设。禹杰认为新农村首先应满足的基本条件为:富裕、文明,新农村的经济建设的基础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2013 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并在同年 11 月确定了 1000 个“美丽乡村”试点乡村。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来看,朱莹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应该达到“五美”的标准,这“五美”包括乡村规划的科学布局之美,干净整洁的环境之美,创业和收入增加的经济之美,乡土风情的文化之美,社会美满与服务健全的生活之美。“五美”的中心思想也体现在五个方面,即自然生态的促进,人居环境的建设,可持续经济的发展,生态服务的健全和生态文化的进步。刘兰芳认为,美丽乡村的“五美”体现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合理布局规划,体制机制完善五个方面。在唐柯的著作《推进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中,作者从生产,生活与生态的相互关系出发,认为美丽乡村具备“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美好生活,人类和谐”的特点,成为一个让农村人民享受和吸引城市人民的地方。还有研究人员认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核心,改善和优化农村与城市的建设土地与自然地区的关系是重点,借此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乡村景观。另外,也有学者认为,“美丽乡村”的内涵还应包括人民生活幸福指标的方方面面。研究人员黄杉认为“美丽乡村”不仅包括优良的生活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整洁的村貌,还有发达的农村经济产业,健全的乡村基础设施,生活美满的农村居民。

............................

2.2 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
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的规划是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实践研究。因为乡村环境没有工业污染、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光污染等城市环境问题,所以它们拥有最原始的自然栖息地。合理规划农田、景观用地、游憩空间,这样的农村土地设计将为村民提供最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可以改善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美丽的乡村景观不同于以往的乡村景观,因为它定位于“美丽”,即生态与景观的结合的生态工程。
乡村景观建设是居民聚集、休闲、休闲的绿色空间,是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区域。研究美丽的乡村景观建设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其研究包括景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景观美学理论。

2.2.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林地、草原、灌木、廊道、村庄等生态系统异质性组合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学科。
1939 年,德国地理学家 C.特洛尔提出了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他运用生态系统的原理和系统方法对景观功能结构、景观动态变化、景观美化格局和相互作用机制等作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进行了研究、优化和合理利用与保护。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与动态性发展过程是当前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领域。
景观生态学的一般研究结构包括斑块、廊道与基质。本文认为乡村景观建设的景观生态学规划应注意以下几点:(1)设计与规划必须考虑自然生态的环境承载力(2)必须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可以结合当地气候与地域特点,结合原有的地形特征增加与改善斑块与绿色廊道的分布。降低自然环境的污染,提高乡村自然生态的抗干扰性,倡导生态可持续发展。(3)地域景观特色的营造要加强,不能因为城市化的建设而造成乡村景观的生态破坏与资源流失。城市与乡村的交界地带应是设计师与规划师考虑的重点。
因此,景观生态学是一种全新的景观设计理论,其第一次把景观建设引向生态学,其研究方法不同于景观规划与设计,具有整体观和系统观的特点,因此,该理论对我国的乡村景观建设具有整体性的宏观理论指导意义。
..............................


第 3 章 美丽乡村景观建设原则与策略 .............................. 16
3.1 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现状 ................................ 16
3.1.1 相关政策和实践 ...................................... 16
3.1.2 乡村景观建设的问题 ................................ 16
第 4 章 平遥县美丽乡村景观建设实证研究 ........................................... 24
4.1 平遥县乡村的区域自然与文化特征 .................................. 24
4.1.1 平遥县概况 ......................................... 24
4.1.2 平遥县乡村分布主要问题 ................................ 29
第 5 章 平遥县六河村、襄垣乡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研究 ....................... 35
5.1 平遥县六河村美丽乡村景观建设 ............................... 35
5.1.1 背景分析 .................................. 36
5.1.2 优势与价值 ........................................... 36

第5章 平遥县六河村、襄垣乡的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研究

5.1 平遥县六河村美丽乡村景观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不是要做表面工作的,而是要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总则和任务紧密联系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原理不单单是简单运用到美丽乡村规划的某个方面,而是我们要将这些系统的规划和措施切实的应用到乡村建设中,美丽新村建设首先有一定的成效,促进了农村的地域发展。在乡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农民乡村就业,提高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改掉之前先经济后环境的思想观念,提升居民精神水平并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乡村文明进步。本论文以平遥县六河村和襄垣乡万亩梨园建设为实证对象,把美丽乡村规划学与美丽乡村中的景观环境规划相结合,充分体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可实施性。

六河村位于县城东南 18 公里处的丘陵山区,如图 5-2 是平遥最偏远的山村之一。由六庄(落羌头、村日、杏树院、梁树坡、旧庙、窑场上六个庄子)和河西凹两个村合并而成,全村人口 570 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包括:苹果、杂粮种植、外出务工,收入水平相对偏低。村中土地贫瘠,没有矿厂资源,基本没有集体经济。六河村位于平遥古城东南 18 公里,处于宝塔山下的浅山丘陵区,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势地貌特色,特色旅游自然条件绝佳。现居住人口约 200 多人,隶属土地约 1900 多亩。在中央提倡的退耕还林的政策要求下,六河村村民基于六河村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重点发展林木果蔬、养殖畜牧业。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在经过“新农村建设”、“美丽中国”等一系列乡村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全国农村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广袤的农村山水不仅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的经济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而且还可以满足在城市化进程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生活需求。因此,要在党中央最新的“美丽乡村”建设精神指导下,因地制宜,对条件合适的地方改善和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之上,开展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是满足新时期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
然而,有一些地方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由于过于看重经济因素,过于追逐城市化、现代化,产生了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如大量良田被毁,被抛弃,大片山林被砍伐,大量重污染企业的不合理建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乡村景观规划任重道远,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本文在乡村景观规划理论研究基础上,以山西平遥县两个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为例,详细剖析当前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可借鉴思路,从而提出可操作性的具体对策及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乡村景观建设切忌跟风,单纯的只看短期经济指标,要有针对性规划,将经济、生态的融合且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目标,在保护好现有传统历史文化景观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土文化,改善乡村景观。

(二)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因地制宜,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基础上,开展乡村旅游的项目开发,在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改善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质量,构建美丽乡村。
(三)乡村景观设计规划及建设中,遵循自然发展进化的自然规律,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塑造一个自然、生态、和谐的乡村环境。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