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0635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其中“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需要的工程。(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建筑工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建筑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精选一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我们承认建筑学是积累性的学科,它的发展象人文学科一样具有继承性,一直以来都始终坚持着对历史和传统的回顾。无论是借鉴或者批判,所有的建筑理论旳推演以及创新都脱离不了建筑历史的研宄。时间就是历史,历史分析总是能够借由分期、历史轨迹、历史时势,以及时间所框架的视角,来连结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研宄的方法实际上是我们对于社会的感知里引入了同时性、起源、序列以及历史的视野,并将其作为我们思考的一部分。同样,以史为鉴或者以史为戒也是建筑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历史研究最终面向的是现在和未来,它至少具有三重意义: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了解影响事物发展的本质原因以及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和吸取养分。本文理论拓展的基础也来源于对中西方市政建筑发展历程的现象和内在规律性的深层次把握,是在对历史资料及相关论述的收集整理之后进行分析而得出的认识。

……………

1.2研究方法

吴良镛先生把我国建筑界和规划界的认识论指出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必须向多学科方向发展,并且建立了一门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宄对象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实际上也就是将建筑和规划的问题放进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中加以全面地研宄,从而得出更贴近真理的成果。建筑学的外延己经有了明显的扩展和延伸,产生了许多新的建筑概念和理论,也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需要我们在更大的范围、用更系统的眼光研究建筑现象。通俗而言,所有的建筑和规划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许多看似不相干的事物实际上都是相互有关联的。多学科综合所求的,是一种外来的、相对来说新的对待事物的方法和态度及新的论事工具。行政办公建筑设计理论及方法的研宄,虽从属于工学门类土建大类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但它涉及到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八大学科门类,并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地理科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大类及专业密切相关。它涉及到宪政理论、国家理论等政治哲学问题;涉及到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等经济问题:涉及到社会结构分析、社会生活等社会问题;涉及到行政改革、公共政策等公共管理问题;也涉及到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等一系列法规及现行国家政策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多学科综合才能得出真知灼见,局限于建筑学只是井底之蛙,无法深刻洞悉事物的本质。

………………

第二章中小型政府办公建筑空间形态的沿变历程研究

2. 1相关概念释义

“行政”一词起源很早。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即有相关记载。《史记》曰:“公乃摄行政当国”,“周公行政七年” ???.左传中亦云:“行政其事”、“行其政令”等。其含义是指处理国家的一切政治事务。而当今我们所说的行政,其主要来源于拉丁文的administrare,大致与英语当中的administration相对应。因此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一个舶来词。西方学者同样也对行政的定义进行研宄,解释达数十种:“行政是国家的全部管理活动”;“行政是国家立法、司法以外政务的总称”;……以上定义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阐述了行政的意义。马克思曾说过“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因此,我们将其展开将是:行政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依据法律,通过政府机构,采用相关程序手段,实施政策,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管理活动。概括而言,政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government),是指掌握社会公共权力的各国家政权机关的总和,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军队、警察和监狱等。狭义的政府(administration)仅指国家政权机关的行政机关,是一种特殊的行政组织和管理机构。

……………

2. 2国内外行政建筑空间形态发展及特征

2.2.1国外市政厅空间形态发展及特征

辛亥革命终结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随后的民国初期曾有过短占短暂的经济快速发展期,这使城市建设有了物质基础。此时,政府选拔了人才赴欧美留学,学习西方的建筑经验、理论、技术。而十九世纪的西方,折衷主义是主流。赴欧美的建筑专业人才,既学来了现代的土木工程技术,(使中国延续几千年的木结构体系宣告终结),也学来了学院派的复古思潮,许多重要的建筑都采用民族形式的折衷主义一一这成为这一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动向。在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建起的政府建筑中均可见到实例,如上海市府合署、广州市府合署等,这些建筑平面格局上己打破了旧有的封建衙署格局,改变过去“虚体”为核心、强调“内界面”的院落式建筑围合布局,开始以单体建筑为主、强调建筑“实体”造型的“外界面”。平面功能布局上也开始接近西方市政厅的做法,政府机构的组成与办公模式也主要表现为对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仿和学习。(图2-5) 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的地域空间分离,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甚至空间都形成标准化和商品化,“国际式”无视城市的历史和文明,作为唯一的“最高“的选择。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这种统一化的逻辑逐渐包围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领域,而它本身却又产生混乱,原因是它企图促进所有符合它的东西。”这种世界一致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整个的创造性的领域遭到压制,社会个性和独特性遭到破坏......只有以完全平等为前提的多样化,才是一个社会以至整个世界生命力的根本丰富的源泉。”仿制性、雷同性在空间设计的千城一面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空间序列组织的完全模仿、空间尺度的按比例缩放甚至单体内部以相似的空间表征和相似的空间类型组合而衍生无数的“孝生感”。

……………

第三章中小型行政中心空间形态及尺度设计间题.......... 10

3. 1国际式、孪生性......... 10

3. 2缺乏参照系、城市肌理被撕裂 .........10

3. 3用地特色被忽略与群体竖向空间的缺失......... 11

3. 4空间尺度旳失衡 .........11

3.5空间形态及尺度设计问题的深层原因探讨 .........13

第四章中小型行政办公建筑布局与设计创意......... 17

4. 1行政中心办公建筑效率与规模 .........17

4. 1. 1行政办公建筑面积的合理性分析......... 17

4. 1.2广场规模分析一由弱场向强场转变......... 22

4. 2行政中心办公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及方法......... 27

4. 3行政中心办公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及方法......... 33

4.3. 1行政办公建筑空间规模、尺度与柱网选择......... 33

4. 3. 2行政办公建筑空间机制及其转变 .........35

4. 4行政中心办公建筑可持续发展原则运用方法......... 39

4.4. 1生态方面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9

4. 4. 2文态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1

4.5案例分析 .........42

4.5. 1伦敦市政厅......... 42

4.5. 2丽江市行政中心.........43

第五章研究性设计......... 44

5. 1研究性设计任务书......... 44

5. 1. 1项目背景 .........44

5.1.2场地概况(图5-1) ......... 4

5. 2设计理念 .........45

5.3方案设计说明 .........47

第五章研究性设计

5.1研究性设计任务书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全国上下兴起了一股建设行政中心的热潮。各式各样的行政办公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其中,建筑尺度失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究竟该如何确定行政中心的建筑规模与尺度成为了摆在了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利用现有资料,以人为本,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先确定使用者的人数再以此为依据,参考相关规范和标准之后可以确定行政办公建筑的建筑面积,之后再由建筑规模推算其市民广场的尺度。以确保其建筑规模和尺度的合理。因其特殊的政治原因,一个城市的政府行政办公建筑经常被人们当做其政府机构代言人来看待。因为之前所讨论的主客观原因,政府行政办公建筑往往都具有尺度宏大的广场和规模巨大的办公楼,在表象上缺乏“亲民感”。如果去追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则得到的结论为政府行政办公建筑的使用者的理念所致。不可否认的是行政建筑反应了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优秀的行政建筑能够表达出应你与政治制度背后的观念及信仰。既然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和政府官员都是平等的,那么,政府行政建筑不应该让人民感到与自己无关紧要,而是创造一种亲近的公共建筑空间,并利用相互的信赖和依靠把独立的个人整合成一体。

…………

结论

行政办公建筑是一个城市最重要并大量存在的公共建筑。中国当代行政办公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在社会急速变革的同时面临着价值观迷失的结构性困境和政治哲学观念取向转变等严肃问题;在设计中出现了一些理论误区;在实践中存在决策失控等现象,表现为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行政办公建筑的内容空洞贫乏、形式雷同千篇一律的状况较为明显。以指导实践工作。我们认为,尽管建筑本身无法解解决产生积极的影响。建筑本身也无法表达清晰的意识形态,但意识形态可以通过空间表象传达出来。行政办公建筑的设计理念及其实践折射出了社会的体制根基、时代的政治理念与行政意识,也反映出了一个城市的市民基础与经济实力。本研究没有仅从纯粹建筑学中加以探寻,而是在深刻认识其自身内涵基础上,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养分,在时代背景下理清其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重新确立其价值观和存在的意义,并最终投射到建筑本体之上以完成行政办公建筑的空间和实体表述。

……………

参考文献(略)

建筑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精选二

1 绪 论

1.1 近断层地震动的研究现状

地震灾害是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具有突发式和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地震发生时震源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且迅速的通过地壳传播,当传到地面时瞬间能使建筑物倒塌或破坏,造成大量人员的伤亡和经济的损失,因此人们深刻的认识到结构抗震的重要性。结构抗震设计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也取得较多有意义的成果,并且已经大量运用于工程实践。但是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相继发生的一系列近断层强烈地震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引起了工程师们的重视。这种近断层地震动与从较远的区域获得的地震动具有许多显著不同的特征,并且对结构的破坏超出超出了人们的意识,如 1994 年的美国 Northridge 地震的震级虽只有 6.7 级,但由于震中位于洛杉矶和费南多山谷北部,因此虽然只是一次中等强度的地震,但却是美国历史上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1995 年的日本 Kobe 地震,震级虽然只有 6.9 级,但震中位于神户市区西部 10KM 处,这次地震同样是日本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地震;同样 1999 年发生在我国台湾的集集地震(震级 7.6 级),也是一次近断层强烈地震,也对人们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命财产的损失。以上这些地震的共同点就在于他们均发生在断层附近。通过对地震记录的研究分析发现,这些近断层地震动均含有较大的速度和位移脉冲,而这些强烈的脉冲一开始就给结构高能量的冲击作用,从而引起结构较大的内力和变形,因此与远场地震动相比其对结构的破坏力更惊人。

……………

1.2 隔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2.1 隔震技术简介

隔震结构可按隔震装置以及隔震层位置进行分类。根据隔震装置可分为:①夹层橡胶隔震垫,其中又包括夹层橡胶垫带铅芯、夹层橡胶垫带阻尼材料、夹层橡胶垫含高阻尼橡胶、夹层橡胶垫加钢材阻尼器、夹层橡胶垫加各种阻尼装置;②摩擦滑移隔震装置,包括滑移板加复位消能装置、石墨砂浆滑移层加复位消能装置、砂粒滑移层加复位消能装置;③滚动隔震装置,包括双向滚轴加复位消能装置、滚球加复位消能装置、滚球带凹形复位板;④支承式摆动隔震装置,包括基桩定可摆动隔震、基柱顶可摆动隔震;⑤混合隔震装置。而根据隔震层位置可以将隔震结构分为:①基础隔震;②层间隔震;③桥梁梁端隔震;④厂房屋架(梁)端隔震;⑤房屋内部局部隔震。最早提出基础隔震概念的是日本的河合浩藏(1881)。他在地上放置几层横竖交替的横木,然后把基础建在横木之上,再把建筑建在基础之上以此来减小输入结构的地震动。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隔震技术已相对成熟且已有大量的隔震结构在世界上出现,并且其中部分结构已经受住地震的考验,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上广泛运用。1998 年 1 月 17 日日本阪神大地震中,通过仪器记录显示,在地震区的两幢橡胶隔震房屋的加速度反应仅为抗震建筑物加速度反应的 1/4-1/8,隔震房屋内部的结构、设备等均无损失,由此可见隔震支座具有明显的减震效果;1985年美国建造了第一幢采用夹层橡胶隔震垫的四层钢结构大楼----加州福希尔法律司法中心大楼;1973 年新西兰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幢采用夹层橡胶垫隔震的桥梁,至今已建成超过 50 座的采用橡胶垫隔震的桥梁;意大利于 1974 年开始将隔震技术应用于桥梁结构,至今已建成采用隔震的桥梁 200 多做;除了以上国家,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都已经将隔震技术运用于实际工程之中。

……………

2 近断层地震动以及 ANSYS 有限元模拟简介

2.1 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

工程中普遍提及的方向性效应指的是向前方向性效应,因为向前方向性效应是近断层地震动产生脉冲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造成结构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经过这几年学者们对近断层地震动的研究,发现如果具备以下两点则在该场地上将产生向前方向性效应:①断层破裂方向朝向场地或与场地的夹角较小;②断层破裂速度接近场地的剪切波速。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声学中的多普勒效应来解释。方向性效应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由于能量在短时间内累积,引起冲击型的地面运动,因而时程上表现为大的幅值、明显的脉冲波形和短的地震动持时;②方向性效应对地面速度和位移的影响相对较大,对地面加速度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也是导致近断层地震动 PGV/PGA 较大的原因之一;③受断层剪切错位辐射模式影响,垂直断层分量地震动的峰值速度明显比平行断层分量大[31]。在走滑断层中,滑冲效应可能出现在平行断层走向方向,在倾滑断层中滑冲切效应出现在断层滑动方向。因此在走滑断层地震中,方向性效应与滑冲切效应分别发生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水平分量上,两者不发生耦合;而倾滑断层地震中,在垂直断层走向方向上,方向性效应与滑冲切效应可能出现耦合,因此两种效应对该方向上的地震动分量都有贡献。

……………

2.2 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

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是在天然橡胶隔震支座中心或非中心部位增加一个或多个铅芯构成的。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性能稳定且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其制作生产工艺如下:将天然橡胶隔震支座制造完成后,再把之前计算好体积的铅芯压入天然橡胶隔震支座的预留孔内[37],如图 2.6 所示。铅芯橡胶隔震支座长期承受竖向荷载,且要求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不能发生大的竖向变形及失稳,因此铅芯橡胶隔震支座要有较好的竖向性能。由于铅芯不承担压力,因此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竖向性能与普通叠层橡胶支座基本相同。根据《行业标准》规定,支座的竖向性能参数包括:竖向刚度、竖向变形、竖向极限压应力、竖向极限拉应力、当水平位移为支座内部橡胶直径 0.55 倍状态时的极限压应力等等。而对于水平性能参数,铅芯橡胶隔震支座除了与普通支座一样具有水平刚度和水平极限变形能力外,还应包括屈服后水平刚度和等效粘滞阻尼比。

……………

3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土-基础隔震结构.......23

3.1 引言 ....... 23

3.2 算例及相关参数 ..... 23

3.3 工程有限元模型 ..... 25

3.4 输入地震波选择..... 25

3.5 地震波频谱分析..... 26

3.6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 28

3.6.1 算例自振频率分析 ........ 28

3.6.2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 29

3.7 远场地震动作用下隔震与非隔震结构.... 36

3.8 近断层与远场地震动作用下基础隔震....... 41

3.9 本章小结..... 45

4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土-山区隔震结构........47

4.1 引言....... 47

4.2 算例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7

4.3 自振频率分析......... 48

4.4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山区隔震与非隔震..... 50

4.5 远场地震动作用下山区隔震与非隔震......... 72

4.6 近断层与远场地震动作用下山区隔震....... 77

4.7 本章小结..... 81

5 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对土-山区隔震结构相互作用........85

5.1 引言....... 85

5.2 上盘效应的影响..... 85

5.3 速度脉冲影响......... 91

5.4 向前方向性效应的影响 ..... 97

5.5 竖向加速度效应的影响 ......... 101

5.6 本章小结 ......... 108

5 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对土-山区隔震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反应影响研究

5.1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丘陵的国家,随着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以及对土地利用率的要求的提高,我国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山地建筑,那么哪些近断层地震动效应会对山区多层接地基础隔震结构造成较严重的破坏,值得去深入的研究。本章系统介绍了近断层地震动的方向性效应、滑冲切效应、脉冲效应、上盘效应,竖向加速度效应,并针对不同的特性筛选出台湾集集地震记录,同时分析这些不同特性的地震动的频谱,最后还通过 ansys 建模对比分析在这些不同效应的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土-山区隔震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响应,研究结果可为近震区山区隔震结构设计提供参考。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大地震的分析研究,发现近断层地震动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上盘效应。上盘效应是指位于倾滑断层上盘之上的场地比位于下盘相同断层距的场地更接近断层,从而在上盘产生了比下盘更强的短周期地震动。上盘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倾斜断层的不对称分布所引起的,尤其是发生在倾斜断层上的地震例如美国 Northridge 地震、我国台湾 Chi-Chi 地震以及汶川地震,上盘效应的影响就更明显。

……………

结论

本文利用 ANSYS 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整体有限元方法,建立二维结构模型,并在边界设置粘弹性局部人工边界,对相互作用隔震体系在进断层地震动下的响应进行 ANSYS 有限元数值分析。通过分析和研究,寻找近断层地震动对考虑土-结相互作用的平地以及山区隔震结构地震相应影响的基本规律,得到以下一些初步结论:

1 通过对比分析硬土、软土、特软土场地上平地 SSI 基础隔震、SSI 非隔震框架结构的自振频率,得到 SSI 基础隔震结构的第一自振周期>SSI 非隔震,说明隔震支座延长了结构的自振周期;另外随着土体刚度减小,SSI 隔震与 SSI 非隔震结构的各阶自振频率均减小,但高阶频率减小的更明显,说明土体越软,结构越“柔”,基本自振周期越长,但基本自震周期增大的幅度较小,土体刚度主要影响整个结构的高阶振型。

2 通过选取来自集集地震的两条近断层波以及一条远场波,对该三条波进行按罕遇地震PGA=400GAL调幅后的频谱分析,得到近断层地震动的低频分量丰富,对中长周期结构产生更不利的影响,而远场波中高频分量丰富对短周期结构有较强的破坏;然后对平地 SSI 隔震与 SSI 非隔震结构输入上述三条波,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得到,无论是近断层还是远场波,隔震支座均发挥了一定的减震效果,减小了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但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支座的减震效果不如远场地震地震作用下好;最后对比分析近断层与远场地震动作用下 SSI 隔震结构的地震相应,发现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 SSI 隔震结构的各项地震相应均明显大于远场地震动,同时近断层地震动作用 SSI 隔震结构上部结构的地震输入能大于 SSI 非隔震结构,而远场地震动作用下 SSI 隔震结构的地震输入能小于 SSI 非隔震结构,说明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支座不能发挥减小上部楼层地震输入能的作用。

………………

参考文献(略)

建筑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精选三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要着实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会上明确指出,我国卫生事业的方针是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坚持预防为主,并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和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我国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医疗保健系统的重要组成、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的基础平台,体检行业技术及体检场所建设的发展与健全医疗体系息息相关。本论文是基础研究论文,课题来源于《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医疗建筑分册体检中心章节编写工作的研究内容,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和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的一部分。以预防为主一直是我国卫生系统建设的原则之一,体检作为预防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以单位团体为主的现今中国体检市场中,体检作为企事业单位了解与保障员工健康、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同时,个人自费体检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也日渐受到大众的青睐。根据笔者的了解,因为综合医院有着完善的设备配置、扎实的技术基础和良好的口碑积累,单位在安排职工体检时,多选择大型综合医院作为合作伙伴。而入伍、入学、出国等特殊体检,亦多选在大中型综合医院进行。因此,综合医院的体检机构,尤其是二甲以上的综合医院体检机构,是目前体检市场的主打力量。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由于我国体检行业的种种特殊性,使综合医院设置、管理的体检机构成为了我国体检场所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依托的强大专业技术力量也使之成为体检场所尤其是大型体检机构的设计典范。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综合医院设置的体检机构,研究内容包括综合医院体检机构的在院内的规划布局、建筑设计及室内环境设计,其中建筑设计部分是重点研究内容。综合医院是指设有一定数量的病床,分为内科、外科、妇产科、眼耳鼻喉科等各种专科及药剂、检验、放射等部门以及相应人员、设备的医院。综合医院的概念是相对于专科医院来说的[11]。②综合医院体检机构结合《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的定义,本文研究对象是综合医院设置的、作为医院的一个科室、有独立场所的体检机构。其建筑总面积不少于 400 平方米,具有独立的健康体检场所及候检场所,设置有内科、外科、妇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等检查科室,且卫生技术人员与医疗设备符合相关要求[12]。除了体格检查的基本功能外,当代的体检机构还应具备对体检者进行健康管理的作用。

………………

2 分类、设计影响因素及设计基础

2.1 分类

根据建筑规模(不包含住院体检),体检机构可分为小型体检机构(400m2≤建筑面积<600m2)、中型体检机构(600m2≤建筑面积<1000m2)、大型体检机(1000m2≤建筑面积<1600m2)和超大型体检机构(建筑面积≥1600m2)。②根据 2007 年卫生部发布的《体检机构基本标准(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标准》)的相关规定,体检机构可分为体检站和体检中心。虽然该文件已不再使用,但它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对项目建设标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表 2.1)。目前大多数体检机构的命名并未严格按照这个规模等级来区分,一般称为“XX 医院健康体检中心”、“XX 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等。为了行文和阅读方便,本论文将统一称之为“XX 医院体检中心”或“体检机构”。③根据其经营方式,体检机构可分为独立体检机构、疗养型体检机构和综合医院体检机构(表 2.2)。1)独立体检机构,包括民营独立体检机构与公立独立体检机构。民营专业体检机构多为连锁经营,租用普通写字楼作为体检场所,在室内设计阶段由室内设计人员根据功能流程对空间进行二次设计后作为体检场所使用,建筑师参与度低。公立独立体检机构多见于城市体检中心,例如北京市体检中心。但由于其专门性和独立性太强,目前这一类体检机构在我国并不多见。

………………

2.2 设计影响因素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世界总是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之中。人类与疾病的抗争也是如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医学科技的发展,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降低,而另一些却在上升;有的疾病被消灭了,但又有新的疾病出现。此消彼长,永不停歇。人类将为自己的健康坚持不懈地努力。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居民的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变化。一些急慢性传染病比如流感、痢疾、肝炎、疟疾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而一些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则急剧上升,例如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癌症等。根据资料显示,2008 年我国居民致死主要疾病前五位依次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等外部原因[13],这其中前四者都是慢性疾病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至病而死亡的。通过这五种疾病在 1990-2008 年间居民疾病死亡原因中的构成比对照(图 2.1),可见慢性疾病的构成比率呈上升态势。而医学研究表明,这些慢性疾病是可以通过及早发现和采取医疗措施得到有效控制或治愈的。近年来,慢性病的发病年龄有提前的走势,年轻人患有中老年疾病者并不罕见。

………………

3 体检机构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要点 ....... 31

3.1 设计特点与设计原则........ 31

3.1.1 设计特点......... 31

3.1.2 设计原则......... 31

3.2 项目策划与规划布局........ 33

3.3 建筑设计.... 38

3.3.1 平面分区......... 38

3.3.2 流线设计......... 44

3.3.3 案例分析......... 45

3.4 本章小结.... 50

4 体检机构建筑空间设计 ....... 51

4.1 门厅空间设计....... 51

4.2 等候区空间设计......... 57

4.3 餐厅空间设计....... 63

4.4 体检区与设备....... 67

4.5 电梯间与卫生间.... 72

4.6 色彩环境设计 ........ 74

4.7 室内绿化 ......... 76

5 实践案例——涪陵中心医院体检中心设计 ....79

5.1 项目概况 ......... 79

5.2 原体检中心现状与分析 .... 80

5.3 院区规划与新建内科楼设计 ....... 81

5.4 涪陵中心医院体检中心设计 ....... 84

5 实践案例——涪陵中心医院体检中心设计

5.1 项目概况

涪陵中心医院位于城市主干道高笋塘路东侧,临近城市景观广场、涪陵区体育馆和新大兴商业区。院区占地面积 5.2 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 13.7 万平方米,编制床位 1200 张,日门诊量 3000 人次①,是一家地处闹市、用地条件紧张复杂的大型综合医院。项目基地内有新建外科大楼和医技楼(均已在 2008 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旧门急诊楼和旧内科楼、污水池和垃圾处理站等基础设施。由于地形条件紧张,院区规划采用集中式布局,集约利用土地和医疗资源。在医院院区规划中,外科大楼、内楼大楼和门急诊楼呈“品”字形集中布局,顺应地形条件并围合出共享景观庭院(图 5.1),建筑内有通道相连。新建内科大楼位于场地东南角,朝向为南偏东 14 度,总建筑面积为 29322.6 m2,地上 15 层,地下 3 层,建筑物总高度为61.8 m。其中体检中心位于内科大楼三层,建筑面积为 2098.88 m2,不设 VIP 体检区和住院体检,院方提出设置的科室有:临床科室——内科、外科、一般项目、眼科、五官科、妇科医技科室——X 光、B 超、彩超、采血(带化验室)、心电图、脑电图、肌电①数据来源于涪陵中心医院档案图。

……………

结论

本文对影响体检机构的要素进行了分析。这此要素主要包括:经济要素、医疗政策与制度及发展的趋势、使用者的心理及行为特点、“一站式”的体检模式和流程的需要,以及医疗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经过分析和实例比较,总结出体检机构不同于医院普通科室的设计特点。在坚持科学规划、分区合理、流线便捷、安全提升、技术适应、人性环境的设计原则上,本论文总结了体检机构的规划与建筑设计要点。

在项目建设初期,建设方、专家和建筑师要对当地的体检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分析,并对医院现有资源做出客观评价,对拟建体检机构将来应对体检市场的能力和收益有一定预见,决策体检机构的建设规模和经营模式。

在集约统筹利用医院现有的土地、建筑、医疗资源、投入资金的基础之上,确定体检机构的布局类型。院区面积宽裕、前期投入充足、口碑基础良好的医院,可考虑将体检机构独立设置或结合其它健康人使用而盈利性较强的科室形成复合产业;院区面积紧张的医院可将其设置在医疗主体建筑中。不论是何种方式,都要遵循统筹配置医院资源、体检者与病患人流区分、到达路径便捷这三个规划布局的基本原则。设在医疗主体建筑是大多数医院体检机构的布局方式,这种布局的体检机构宜利用接地层或专用竖向交通体来达到分流的目的。

体检机构按功能可分为休息接待区、体检区和办公区。办公区的大小因医院具体管理结构而定;而休息接待区和体检区应有相对均衡的比例,才能保障体检的顺利进行和建筑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笔者观察和亲身体验评价的基础之上,当总面积能满足体检量的需求时,休息接待区和体检区维持大约 1:1 的比例,可以达到体检通道顺畅、空间密度适宜的效果。实践印证,这个结论用于方案初步构思阶段的面积比例控制是有效合理的。

……………

参考文献(略)

建筑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精选四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使馆建设热潮

二战后世界格局基本确立,大多数殖民地成为独立主权国家,各国疆界基本划定。世界各国总体上步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交往层面亦逐步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几乎所有领域和行业。当几乎所有事物被强行拉入到全球化进程中时,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各国需在海外建立更多的驻外机构来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满足“异地办公”或“异国办公”的需求,自此各国使馆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期。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 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稳步提升,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暴增。自中国加入 WTO 以来,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日益增多,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和外国公民来华旅游的人次都日益增多,中国公民出国留学和外国公民来华留学人数日益增多,总之中国的外交活动日益增多。与其同时,使领馆建设的需求量日益增多,中国投入到外事活动和使馆建设的资金也逐渐增多,中国政府对于外交事业和外交人员的重视,使得中国驻外使馆建设和更新也进入了一个热潮。基于国际背景和中国背景下的使馆建设状况,可知促使世界范围内使馆建设热潮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日益增多的国际商业贸易往来,促使使馆、领事馆和外派机构大量兴建。国际贸易需要各国政府提供保障和服务,使馆作为贸易的促成者和纠纷的首要协调者,需要为本国政府和商人保障其海外利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2)各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出境旅游和海外留学日益平常,这就需要使馆和领事馆提供保障和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使馆的大量兴建。

(3)跨境投资、跨国集团的增多,促使了使馆的大量兴建。跨国集团在海外设立分部,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其海外利益需要使馆提供必要的保障。数十年来使馆建设量激增,大量新建使馆如雨后春笋般起来,也有大量旧使馆经过更新改造加以利用。使馆建设量之大,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去研究。

1.1.2 研究的重要性

使馆作为一种异国办公的建筑类型,在国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馆建筑由于建设量之大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使馆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使馆所承担的政治功能之重要。使馆作为派遣国政府的代言人,扮演的政治角色非常重要,使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地位。使馆也在国与国之间利益权衡、纠纷化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使馆所承担的文化功能之重要。现如今国际交往中越来越注重文化软实力,使馆建筑作为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代言人,承担着对外传播文化的角色,增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此同时,使馆建筑本身也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输出的重要形式,向驻在国民众展现派遣国的建筑文化和建筑精神。

(3)使馆所承担的安全功能之重要。在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日益猖狂以及高科技窃听和侦查手段发展的背景下,使馆所遭受到的外部威胁日益增加。在新闻中我们看到使馆常常当成国际纠纷的出气筒,遭受到游行示威的冲击。与此同时,使馆常作为国家首脑和高级官员到访的下榻之地,其所承担的安全功能足以说明使馆建筑的重要。使馆,这种神秘的建筑类型,可大可小,可简可繁,型无定制。无论各种规模和风格的使馆,其所扮演的角色决定着它是一种特殊且重要的建筑类型,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

1.1.3 研究的紧迫性

日益增多的外事活动直接促使了使馆建设量的猛增,然而由于中国驻外使馆远离中国本土,原本作为中国文化海外代表的使馆建筑远离了国人和舆论的视线。同时,使馆具有政治的严肃性和安全的敏感性,国内的审查机制比较严格,以上因素也造成了关于使馆建筑设计的系统研究相对于其他建筑类型来说稍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使馆建筑的良性发展,这就更加凸显了使馆建筑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意义上的使馆是十九世纪以来随着国际间交往加强,在建筑实践中产生的建筑类型,至今并无成熟的设计理论。我国建筑界对于使馆建筑的“系统研究”相对于其他建筑类型来说稍显不足,一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一方面表现为对使馆建筑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和建筑评论等多方面“系统理论研究”不够;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国外优秀使馆案例、建设经验和管理制度等的借鉴不够。新世纪我国驻外使馆在建筑品质和数量上都迅猛发展,我们应该加快对于使馆建筑的系统研究,探索出使馆建筑设计的内在规律,设计出优秀的使馆建筑作品,为更好地传递我国大国形象和中华文化服务。关于使馆建筑的系统研究充满挑战,包含有主观和客观因素,但此课题的深入研究势在必行,然后这种紧迫性也反衬出使馆建筑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它们三者互相支撑、一脉相承。

第 2 章 使馆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2.1 外交政治的表达

2.1.1 使馆的政治性

在史上著名的“布拉格抛窗事件”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提亚斯派至波希米亚的教会特使 1618 年被抛出窗外,这次事件直接酿成了改变欧洲格局的“三十年战争”33使节,是由一国政府派遣至他国的外交官员,有常驻使节和特使之分,特使无固定住所。常驻使节的任务是保护国家及其人民的海外利益,管理相关外交事务。依照《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外交使节可分为大使、公使和代办三个级别。。使节代表着整个国家,侵犯使节相当于侵犯这个国家,现如今的外交公约亦即如此。使馆和使节一样作为国家主权的代表,具有不可侵犯的法律地位。建筑所处的地段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品质,对于使馆来说,更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尊严、地位和形象,即国家的“身段”。在使馆区规划和建设中,一些大国、盟国和重量级国家的使馆往往被安排在重要的地段或区域,以此来凸显使馆背后的国家地位和同盟关系。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使馆区中,我们看到重要的使馆都靠近联邦政治中心、坐落在最好的地段(图 2-1-1)。中美建交以来,双边关系提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上,同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中美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基于政治、外交的因素,中国驻美国华盛顿大使馆被安排在华盛顿特区使馆区的小山坡上,紧靠着美国联邦办公大楼,离联邦政治中心仅一步之遥,使馆背后就是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主入口对着华盛顿使馆区的国际路,使馆前面就是中央花园。我驻美大使馆的核心地段彰显了中美两国同属于大国的地位,也凸显了中美双边关系的新局面。

第 3 章 使馆选址和总体设计要求 ..... 37

3.1 使馆选址要素...... 37

3.1.1 自然环境 ....... 37

3.1.2 安全因素 ....... 38

3.1.3 选址要求 ....... 38

3.2 总平面设计 ......... 40

3.3 本章小结 ....... 46

第 4 章 使馆空间构成及设计要求 ..... 47

4.1.1 案例研究 ....... 47

4.1.2 使馆空间构成 ..... 48

4.2 对外开放空间设计要求 ........ 49

4.3 内部办公空间设计要求 ........ 57

4.3.1 大使办公室 ......... 57

4.3.2 普通办公空间 ..... 57

4.3.3 其他空间 ....... 58

4.4 大使官邸设计要求 .... 59

4.4.1 官邸案例研究 ..... 59

4.4.2 官邸设计要求 ..... 62

4.5 其他配套设施...... 63

4.6 本章小结 ....... 65

第 5 章 使馆建筑设计趋势 ..... 66

5.1 个性化 ..... 66

5.2 开放性 ..... 68

5.3 联合建馆 ....... 70

5.4 本章小结 ....... 71

结论

使馆是外交使节在所驻国家的馆舍,是一种重要且特殊的建筑类型。使馆涵盖了办公和居住两大主要功能,既不属于办公建筑,也不属于居住建筑。使馆建筑,无论是基地选择、总平面布局、空间构成等方面都不同于其他建筑类型。使馆建筑功能复合,“小而全”,是融对外服务和内部办公、集办公与生活等复合空间的特殊建筑类型。使馆建筑主要包括仪式性空间、领事服务空间、内部办公空间、大使官邸和其他附属空间。工作空间和生活空间各自独立成体系,而又交织在一起。使馆就其建筑属性、使用对象和用途而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类型。每一个使馆建筑都遵循一个基本的设计要求,这就是使馆建筑的共性。使馆建筑设计上的共性主要包含外交政治的表达、民族文化的表达、地域特色的表达、安全防护的表达,这四方面的设计诉求也构成了使馆建筑自成体系的要素。使馆是一国政府派驻在他国的外交机构的馆舍,建设在驻在国的国土上。“异地办公”和“跨国建设”的特性决定了使馆建筑在设计上不仅要展现派遣国的政治诉求和民族文化,也要结合驻在国的气候特征和文化传统,既要庄重典雅又要亲切活泼。普遍认为,使馆是派驻在他国的情报收集机构,安全性的设计要求非常高,但是“使馆”又作为派遣国的文化大使和国家文化艺术的展品,因此在设计上应该兼顾安全性和亲和性的平衡。

世界在发展,技术在发展,文化在发展,使馆的设计也会随着潮流逐步进化。新形势促使了使馆建筑朝着多样化、个性化、开放性和可见性的倾向。同时随着区域一体化和降低使馆运营成本的要求,联合建馆的倾向将逐渐成主流。使馆建筑是外交活动的物质空间,其特殊性促使使馆建筑必须在东道主国和来宾国的同化和异化倾向间寻求平衡点。使馆建筑的特色和趣味性又恰恰在于这种融合、平衡和模糊,工作空间和生活空间的模糊和平衡,公共性和私密性的模糊和平衡,安全性与亲和性的模糊和平衡,派遣国的文脉与驻在国的地脉的模糊和平衡。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和使馆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出使馆建筑设计的相关要求和策略,本文的突破点在于使馆建筑设计研究的系统性,为我国驻外使馆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希望本人的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唤起学术界和公众对于使馆建筑的关注,加快使馆建筑的研究,建立起《使馆建设和评价标准》、《使馆建筑设计规范》、《使馆建筑技术措施》和《使馆建设验收和管理条例》等等一系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赵晓光. 民用建筑场地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驻外外交机构建筑通用图(一)[M].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8.

[3] 焦铭起等. 办公建筑设计图说[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 周宇,刘珊编著. 办公建筑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 王兴田编. 中国现代建筑集成Ⅱ办公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08.

[6] 王瑛. 建筑趋同于多元的文化分析[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 沈祉杏著. 穿墙故事•再造柏林城市[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8](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 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9] 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 城市意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0] 大卫•王.(美)琳达•格鲁特著,王晓梅译. 建筑学研究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建筑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精选五

1绪论

1.1研究背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是法制经济,更是一个信用经济。然而,每年在我国因为不讲诚信而造成的损失约为5800多亿元,其中因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因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因"三角债"和先进交易增加的财物费用约2000亿元。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指出:中国企业在市场交易中因诚信缺失、经济秩序问题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到我国GDP的10%~20%,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2个百分点。 2001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失信事件、注册会计师帮助造价事件,以及轰动全国的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等等一系列事件接连发生。这些失信行为的发生导致了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紊乱,因此,我国社会的诚信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三角债"工作的通知》,这是我国第一次以国务院文件方式提出了社会诚信问题。1991年在国务院领导下,原国务院生产办组织进行了清理企业"三角债"和"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其目的就是力图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经营行为和经济秩序问题(实质就是社会诚信问题)。

随后,我国在一些立法中确立了诚信法律原则,但这部分立法还不能直接成为诚信立法。如:1993年12月1円,我国出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1994年实施了《公司法》、1995年实施了《商业银行法》、《担保法》和《仲裁法》、19%年1月1日实施《票据法》、1999年10月1 R出台了《合同法》、I2000年至2001年,我国出台颁布了《企业招标投标法》、《外资企业法》、《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专利法》以及《信托法》。这意味着,自2000年以来,我国政府开始密切关注社会诚信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也曾多次在重要会议上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要求。2002年3月5日,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逐歩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童的良好风尚。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歩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设和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立有效的信用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强化全社会信用意识和诚信行为,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的战略任务。

1.1.2 我国建设领域的诚信现状

在建设领域,诚信问题也非常突出。据调査摸底我国统计,2004年我国工程款拖欠额已达3660多亿元。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缺失现象相当普遍,已经严重影响了建筑市场的经济效率,制约了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如下:建设单位(业主)不按建设程序办事,强行要求塾资承包,肢解工程发包,有的为了逃避招标,故意隐瞒工程造价或者肢解工程;有的明招暗定,将工程承包给有关系的承包商,据有关调査,全国工程招投标率仅为63%,在对78个由国家投资的项目的稽査中发现,其中真正公开公平进行招投标的不足10%;有的拖欠工程款,造成施工总承包企业拖欠分包商、材料供应商的工程款和材料款,以及农民工工资,这样层层拖欠,形成了一条庞大而复杂的债务链。招标代理,监理,造价咨询,检测等中介机构办事不公正,违法收费,"吃,拿,卡,要"等失信行为屡禁不止,违背了职业道德,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材料设备供应商通过向建设单位或建筑企业行贿,使材料员在购入设备材料时,对一些以次充好或者以旧换新的设备材料不进行严格把关,最终导致这些质量低劣的材料设备进入建筑实体,这必将对最终建筑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

2我国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建设的相关理论

2.1诚信的内涵与基本要素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一种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中作为伦理道德标准的基本观念之一。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以及礼仪之邦,城市守信思想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不但为传统的经济行为规范奠定了一定的思想道德基础,也为建立现代信用制度提供了极为丰厚的社会文化底蕴。在古代,诚信概念从社会交往的方面来讲,它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如今,它己逐步演变成一个经济学词汇,从现代市场意义的方面来讲,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2.1.1 诚信的内涵

诚信从伦理学角度来理解"诚信",诚信实际上是指"信守诺言"的一种思想道德素质。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家,在夏商奴隶制之前我国就有着灿烂的文明史,到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关于"诚实守信"的思想论述就奠定了传统诚信的思想基础。"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约不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而不立";"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与国人交,止于信"等语句就足以证明我国崇尚诚实守信的优良风尚有着几千年的传统。在西方,《圣经》中关于诚信的词汇也多达几十次,诚实守信同样也是西方人们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从伦理这个层面来看诚信,它对国家、民族、企业甚至家庭个人而言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讲诚信,它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民众心中的地位才会上升;诚实守信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一个社会讲诚信,才能形成合格的社会风气;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之一,人与人之间只有讲诚信,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和谐。因此,诚实守信作为我们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继续传承,诚实守信是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我国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建设的现状........................ 31-43

3.1 建设部关于诚信评价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 31-33

3.2总承包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 33-40

3.3承包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建设的对比分析........................ 40-41

4 完善我国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的诚信评价体系........................ 43-49

4.1 构建诚信评价指标体系........................ 43-47

4.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3-44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4-46

4.1.3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46-47

4.2 建立评价模型........................ 47-49

4.2.1 建立评价模型的过程........................ 47-48

4.2.2 实例分析........................ 48-49

5 诚信评价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49-55

5.1 美国诚信评价体系建设保障措施的经验 ........................49-50

5.1.1 完善的法律体系........................ 49

5.1.2 重视诚信信息公开的法制建设........................ 49-50

5.1.3 不良诚信记录惩罚机制........................ 50

5.1.4 重视诚信评价结果的应用........................ 50

5.2 诚信信息管理 ........................50-51

5.3 建立诚信信息监管平台........................ 51-53

5.4 诚信评价结果的应用........................ 53-55

结论

(1) 本文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开始着手分析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诚信评价体系的建设通。通过研究发现,当前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诚信缺失现象相当严重:通过买标、围标、串标或资质挂靠来中标的行为及其猖獗;将中标工程层层转包,导致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为了节省成本,使用劣质建筑材料,豆腐渣工程现象层出不穷;拖欠农民工工资,致使农民农资得不到保障等等。

(2) 在分析诚信评价体系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上,论述了当前建设部、广州、厦门以及北京开展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工作的实践现状,并对广州、厦门以及北京三地的实践做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当前建设部在施工总承包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建设中进行了一些初歩工作,如:出台一些政策文件,丌展了诚信评价体系的试点工作,开通了全国诚信信息平台。在诚信信息平台上公布了企业的不良行为记录。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诚信评价结果的应用等诚信评价体系建设的工作中,建设部还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通过对各地施工总承包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实践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各地建立施工总承包企业诚信评价体系的模式都是: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有采用模型的,有采用加权平均法的),运用评价结果对企业实行差别化监管、制定奖惩机制。通过研究,得出我国建立施工总承包企业诚信评价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没有统一的诚信信息平台、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没有统一的奖惩机制。

(3) 借鉴当各地施工总承包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建设的经验,从两个方面建立我国施工总承包企业的诚信评价体系。一个方面是构建统一的诚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诚信评价指标体系需遵循的原则有科学性、完整性、层次性、独立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根据建设部的要求,本文从企业良好行为记录和不良行为记录两个方面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大多数发生在企业从事建筑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因此建立的评价指标应主要反映企业的确在建筑市场从事生产活动;能够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中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能够反映企业创新能力;能够反映企业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

建筑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精选六

第 1 章 绪论

1.1 前言

火是人类从事各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它见证并且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不能没有火的存在。然而俗话说水火无情,也就是说火既可以助人为乐,也可以谋财害命。中国古代把火纳入“五行”,主礼。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如果火“懂礼貌”的话就可以造福一方,如果“不讲礼貌”就能形成火灾,贻害四方。由此可见,火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必须合理使用火这种工具,并且研究火灾发展规律,为人类发展未雨绸缪。 火灾发生概率大,造成的损失也大,是威胁人类的最大灾害之一。据资料统计[1], [2],2004~2013 年,我国年均发生火灾 19.49 万起,直接财产损失 19.51 亿元,因灾死亡 1661人,受伤 1281 人。表 1-1 和图 1-1、图 1-2 分别给出了从 2004 年至 2013 年火灾情况统计。 从表 1-1、图 1-1 和图 1-2 可以看出,自 2004 年至 2013 年,火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攀增。其中,自 2004 年至 2012 年,火灾发生次数、伤亡人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 2013 年火灾发生次数、直接经济损失、伤亡人数均呈现出猛增势头,每天约发生 1065.3起火灾,经济损失达 1327.9 万元,死亡 5.8 人,伤 4.5 人。也就是说,在消防疏散性能化设计越来越合理,消防设备越来越先进,救援设施越来越可靠的今天,火灾发生规律依然呈现出不可预估性。因此,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做好各类防范措施,秉承生命至上的理念,优化结构设计,争取把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建筑火灾所造成的火灾损失高居各类火灾之首[3]。据参考文献[1]、[2]分析得知,建筑火灾引火源除家具、设备等常规易燃品外,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占很大比重,约占整个室内引火源的 15%。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大量的建筑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加之人们越来越注重室内外装修效果,大量使用易燃的装修材料,导致火灾频发。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目前比较主要的房屋结构类型。混凝土这种材料虽然具有热惰性,但是在高温作用下,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弹性模量等均呈现劣化趋势。另外,由于高温作用使得结构内部产生温度应力,造成结构同时承受外荷载及温度作用共同作用,加重了整个结构负担,进而降低了结构承载能力,最终可能导致构件或结构的破坏。

............

1.2 课题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业更是日新月异。一时间,似乎高楼大厦的落成总是伴随着老旧房屋的拆除,这就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根据报道,美国废弃的混凝土年产量达到了 1.5 亿吨[4],日本废弃的混凝土年产量约 1.1 亿吨[5]。而在我国,以 2005 年为例,废弃的混凝土量达到了 1 亿吨[6]。《中国建筑垃圾资源产业化(2014 年度)发展报告》中提到,随着近几年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总量超过了 15.5 亿吨,占城市垃圾的比例达到了 40%。 除了老旧房屋拆除所产生的建筑垃圾之外,自然灾害也是产生建筑垃圾的原因之一。例如 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与此同时还导致大规模建筑物、道路、桥梁等设施的破坏。据有统计,此次地震造成了大约 530 多万间房屋倒塌,2143 万间损毁,有 1300 余万人需转移安置,据此估计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建筑垃圾约 3 亿吨[7]。 对建筑垃圾进行如填埋、随意倾倒等粗狂式的处理,不仅会导致占据土地,阻塞河道等后果,甚至还会引起扬尘,污染水土资源,破坏环境,从而导致环境恶化等严重恶果。我国对建筑垃圾已经开展大量预防和整治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明确了我国对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即处理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三化”原则[8],这也是我国在建筑垃圾管理领域的基本技术政策。《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 年度)》提出了我国在“十三五”时期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目标和重点任务:一是要大力发展与建筑垃圾资源化相关的产业;二是要制定、修改和完善关于建筑垃圾处理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三是要达到一定的目标,即在“十三五期间”大型和中等城市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要达到 60%,其他城市要达到 30%。由此可见,我国下一步将大力发展建筑垃圾处理产业,为实现青山、绿水、蓝天打下牢固基础。 建筑垃圾资源化是指从建筑垃圾中回收有再使用价值的物品或利用某些物质产生新的物质。它包括物资回收、物质转换、能量转换三方面的内容。 对废旧混凝土进行回收利用,不仅可以避免建筑业对天然砂石等原材料过度依赖,还能减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因此,研究再生混凝土对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

第 2 章 常温下与高温下再生混凝土单向板试验方案

2.1 试验目的和任务

研究不同骨料取代率(r)的再生骨料混凝土单向板在常温下与高温下的受力和变形性能,为再生骨料混凝土板的结构设计和结构耐火设计提供试验数据,并为普通混凝土板和再生混凝土板在火灾后的工作性能提供参考依据。(1)实测常温下钢筋强度; (2)实测常温下和高温后不同骨料取代率的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 (3)进行常温下不同骨料取代率的再生混凝土单向板承载力试验; (4)进行高温下不同骨料取代率的再生混凝土单向板耐火试验。

........

2.2 试验场地和设备选择

(1)在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水泥构件厂进行构件制作、试块留取、养护。 (2)在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结构试验室进行材料力学性能试验和再生混凝土单向板承载力试验。 (3)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安全与环境实验室进行再生混凝土单向板耐火试验。 (4)所用设备有万能试验机、50t 压力试验机、压力传感器、水平燃烧炉、位移采集仪、温度采集仪、起重机等。

........

第 3 章 受高温作用的混凝土和钢筋的力学性能研究与试验 ........ 20

3.1 高温下与高温后普通混泥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 20

3.1.1 高温下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 .......... 20

3.1.2 高温后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 .......... 22

3.2 高温后再生混泥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 24

3.3 高温下与高温后钢筋的力学性能研究 ..... 25

3.3.1 高温下钢筋的力学性能 ......... 25

3.3.2 高温后钢筋的力学性能 ......... 28

3.4 高温下与高温后钢筋和普通混凝土的粘结性能研究 ........ 29

3.5 常温下与高温后再生混凝土和钢筋力学性能试验 ............ 30

3.6 本章小结 ........ 35

第 4 章 常温下再生混凝土单向板承载力试验与结果分析 ............ 36

4.1 各测点位置与编号 .......... 36

4.2 加载过程与试验现象 ...... 37

4.3 试验结果分析 ......... 43

4.4 本章小结 ........ 50

第 5 章 高温下再生混凝土单向板耐火试验与结果分析 ....... 51

5.1 板的安装与就位 ..... 51

5.2 试验过程与试验现象 ...... 52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5

5.4 本章小结 ........ 65

第 5 章 高温下再生混凝土单向板耐火试验与结果分析

5.1 板的安装与就位

按前述 2.4.2 相关计试验划进行安装。在试验开始前,对构件进行了外观检查,发现构件完整,基本没有掉角、开裂等现象,尺寸和热电偶预埋位置准确。与此同时检测了混凝土抗压强度,待混泥土强度达到 100%抗压强度设计值后进行吊装和运输。构件运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安全与环境实验室后,将与板同条件养护的同配合比的试块摆放在燃烧炉内,然后将构依次吊装至燃烧炉上方就位,板两端支撑长度 150mm,为简支式。 待单向板安装就位后,在每块板上方摆放加载块。加载量按《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中要求的预加荷载不超过设计开裂荷载的 70%进行加载。以下公式是关于开裂荷载的计算方法:以上两种方法计算的开裂荷载值见表 5-1。若按照开裂荷载的 70%计算的话,应当在每块板上布置不超过 17.70KN 的加载块。为了保证安全,同时也是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相关要求,本试验预加荷载的加载量定为 6KN/板,即 2KN/m2。构件安装效果见 2.4.2 图 2-10。待各个板均安装完毕后进行接线工作,将预埋热电偶与数据采集仪相连。同时,在每块板跨中位置布置 1 个量程为 20cm 的电子位移计。由于板的受热应当是单面受火,为了保证混凝土板受热过程中板侧不受热,在试验开始前用石棉将板与板之间以及板与燃烧炉之间进行填塞。待全部构件安装完毕,各个仪表读数正常后,人员撤离至安全地带,进行点火作业,按照标准升温曲线进行加温 1.5 小时,中途不停止,直至试验结束。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本文对 NCB-2、RCB-2、RCB-4、RCB-6 四种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再生混凝土单向板进行了高温下的耐火试验。表 5-2 和图 5-1 是本文试验实际升温曲线与 ISO834 标准升温曲线的对比。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本文试验的炉内升温曲线与标准升温曲线差异很小,这说明炉温控制得当,所取得的试验结果应当是准确有效的。 通过比对可以看出,本试验炉温升温完全符合《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中关于炉温控制的相关要求。

.........

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总结近年来再生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结构在材料、构件、结构耐火性能方面的相关内容,了解到国内外在普通混凝土结构耐火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对再生混凝土结构的耐火研究还不是很多,因此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再生混凝土单向板的耐火性能。 本文制作了 8 块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40 的再生骨料取代率不同的混凝土单向板,其中 4 块进行了常温下的承载力试验,另外 4 块进行了高温下的耐火试验。除此之外,本文还做了材性试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在材料研究方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部分试验。根据这些成果和试验得到如下结论: 常温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再生骨料取代率有关。再生骨料取代率越大,抗压强度越小。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 40%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普通混凝土相差不大。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大约是普通混凝土的 91.6%; 高温下普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有所降低,且弹性模量的下降幅度更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降低,但 200~300℃时抗压强度变化不明显; 高温后普通混凝土、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并不相同。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发现,经历高温作用的全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下降幅度最小; 高温下与高温后钢筋的屈服强度、抗拉极限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呈现降低趋势,且弹性模量降低幅度更大。

.........

参考文献(略)

建筑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精选七

第 1 章 绪论

在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历史比较悠久,据史料记载,砌体结构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1][2][3],被广泛用在各种建筑物以及构筑物中。砌体结构有很多优点,但力学性能上表现为砌体的抗拉弯剪的强度都较低,其他方面的缺点包括自重大,构件截面尺寸大,材料用量多,这样就造成了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严重破坏,所以人们尝试研究将预应力技术与砌体结合,组成预应力砌体结构[4]。最近这些年,这种新型建筑结构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作为土木工程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对预应力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的研究分析,体现出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并且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5]。本章主要参照国内外关于预应力砌体的文献,借鉴前辈们的研究成果,然后明确了本文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1.1 前言

砌体结构,俗称砖石结构,该结构主要是以墙体或柱作为竖向承重构件,结构材料由块体和粘结浆体组成,常见的块体有不同材质的砌块、砖块和天然石材,粘结材料有砂浆等 [6]。现在的建筑结构主体主要是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它们一样,也是比较流行的主体结构之一。 砌体结构有以下优点: (1)在建设地区很容易能找到相应材料,并且价格比价便宜,可选材料多种多样,比如:砖块、天然的石块、矿渣砌块等。 (2)砖、石以及砌块砌体在明火燃烧的时候依旧能保持材性不变,并且使用长久,不会轻易受损破坏。 (3)在砌体施工时,对施工条件要求不高,常用的施工机具能满足施工要求,同时,施工不受季节影响,寒冷地区也可正常施工,对保温的要求也不高。 (4)砌体结构墙体隔热和保温能力比较强,同时墙体可以作为承重构件,也可以作为围护构件,体现出多功能的性质。 但同时砌体结构也存在很多缺点,尤其是在受力性能方面,砌体结构有较高的抗压承载力,但抗拉、压、弯的强度相对比较低,比如砌体抗压强度平均值是其在受弯时的弯曲抗拉强度平均值的 20 倍。另外,砌体结构的自重大,生产过程复杂,不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和框架结构和钢结构相比较,抗震性能比较差,所以在未来的推广和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

1.2 国内砌体结构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历史比较悠久,据史料记载,砌体结构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被广泛用在各种建筑物以及构筑物中。包括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水利工程的代表作之一都江堰以及很多年代久远的石拱桥,砖塔,城墙等。一直到现代,砌体结构仍作为最主要的承重结构之一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建筑及构筑物,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构成砌体的材料也在慢慢转变,由普通的砖石转变为新兴的环保的矿渣、粉煤灰、混凝土等材料,尤其是轻质高强由各种工业矿渣生产的砌块最为推崇。与此同时,砌体结构类型也在改变,出现了配筋砌体、组合砌体、预应力砌体等结构类型,这样也为砌体的应用条件和范围扩展了道路[7]。 地震灾害通常被认为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8]之一,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是著名的地震带,不巧的是在我国境内两条地震带均有分布,这就决定了国家的地震灾害比较频繁严重,并且地震灾害多发。根据资料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每个省份基本上都发生过六级以上的地震,发生过七级地震的省份超过了百分之六十[9]。其中发生里氏 8.0以上的大地震大约有 18 次[10]。近年来,地震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包括 1966 年邢台大地震、1976 年唐山大地震、2008 年汶川大地震和 2010 年青海玉树地震,这些地震灾害不仅危害国家人民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而且还严重影响与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发生的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让人民经历了不可磨灭的惨痛,沉重打击了每一个中国人。 由于砌体结构抗拉强度低且自重较大,因此地震反应很大,砌体材料不可能通过加大变形来减小地震作用,或者依靠材料的延性来吸收地震反应的能量对于砌体材料来说是不可能的[11],因此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很差。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经济条件落后,砌体结构房屋成为我国农村和城市一些地区的主要房屋类型,满足了当时我国广大城镇居民对住宅的使用要求。但是这一时期的房屋不能满足现在的抗震要求,是由砌体结构自身的缺陷以及当时社会现状设计水平制约造成的,所以已建老旧砌体结构房屋严重威胁着居民的安全。通过对历次灾害的分析得知砌体房屋破坏较严重,沿着灰缝的交叉斜裂缝与水平通缝是房屋主要的破坏形式。

..........

第 2 章 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墙试验设计方案

2.1 引言

扣压穿合式砌块,也称榫卯空心砌块,砌块砖的底面设有凹槽,砖顶面设有卡凸块,砌块上下扣合,咬合紧凑,贯穿固定成一体。这种新型砌块相较于普通砌块强度高,耐冲击力强。由榫卯空心砌块组成的榫卯式结构(也称扣压穿合式砌体结构),能够限制砌块移动,使砌块结合紧密。砌块预留空腔添加混凝土芯柱或预应力,有效增强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抗震等级,可广泛适用于 7 层以下民用住宅、别墅、工业厂房的建设。 本试验包括6片实体墙体构件。通过对墙体施加水平低周反复荷载,得出墙体在不同工况即有无芯柱有砂浆、无芯柱无砂浆及不同预应力施加状况下的非线性静力特性,包括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开裂荷载、极限荷载、开裂位移、极限位移、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延性、刚度退化性能、耗能性能等抗震性能指标,研究竖向预应力筋的最合适的应力比以及为这种新型结构未来的推广应用打下理论基础。

.......

2.2 试件设计

为与有芯柱的墙体对比,本文重点研究以不同预应力筋轴压比和有无砂浆层为基本变化参数的无芯柱墙体的抗震性能。结通过参考相关规范、论文、专著, 400 200 122 MU15 M15 C40C40 HRB400 HPB23确定试件主要材料如下:1)砌块为 混凝土榫卯空心砌砖,抗压强度为 ;2)砂浆为 混合砂浆;3)压顶梁选为 细石混凝土;4)底梁选为 细石混凝土;5)梁内纵筋为 ,箍筋为 ;6)预应力钢筋采用15.2 钢绞线(极限抗拉强度为 1860MPa)。本试验共制作了 6 片不同工况的墙体构件见表 2-1。其中 W1 是无预应力有芯柱有砂浆墙体,W2 是轴压比为 0.2 的有预应力无芯柱有砂浆墙体,W3 是轴压比为 0.3 的有预应力无芯柱有砂浆墙体,W4 是轴压比为 0.4 的有预应力无芯柱有砂浆墙体,W5 是轴压比为 0.5 的有预应力无芯柱有砂浆墙体,W6 是轴压比为 0.5 的有预应力无芯柱无砂浆墙体。墙体尺寸统一,墙宽为 3.6m,高为 2.8m,厚 0.2m。墙体具体尺寸及配筋见图 2-1~图 2-3。

.........

第 3 章 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墙的试验结果分析 ......... 17

3.1 材料性能 ..... 17

3.2 试验现象描述 ......... 21

3.3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24

3.4 骨架曲线 ..... 26

3.5 刚度退化曲线 ......... 28

3.6 耗能性能 ..... 29

3.7 本章小结 ..... 30

第 4 章 扣压穿合式砌体房屋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 32

4.1 引言 ....... 32

4.2 有限元软件 ANSYS 简介 ........ 32

4.3 扣压穿合式砌体房屋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

4.3.1 单元的选择与材料性能 .... 32

4.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 34

4.3.3 边界条件的处理及地震荷载的施加 ........ 38

4.4 模态参数分析 ......... 41

4.5 地震响应的时程分析和云图分析 ....... 46

4.6 本章小结 ..... 63

第 4 章 扣压穿合式砌体房屋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4.1 引言

现代科研人员与学者以数学与力学为基础利用 ANSYS 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这种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工程进行模拟也成为现代分析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现代建筑仿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在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数值模拟手段主要离散元、有边元、有限差分、边界元法等,其中有限单元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目前,尽管不少学者建立了砌体房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但由于涉及到非线性问题,导致结构的计算很复杂、迭代过程存在墙体开裂的各类收敛问题,导致能够在实际中很难推广应用。 本章采用 ANSYS 软件来模拟三维扣压穿合式砌体房屋的地震反应分析,利用ANSYS 的动力学功能,依据结构材料强度,进行建模、加载和地震分析。通过对空心砌体结构进行数值模拟,深入分析其动力特征及地震反应,研究其抗震性能,研究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房屋和非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房屋结构在地震中的响应,比较两种扣压穿合式砌体房屋的动力性能。大型数值模拟软件 ANSYS 是美国 ANSYS 公司精心开发的一款大型通用有限元数值仿真分析软件,目前 ANSYS 功能非常强大,已经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如桥梁、隧道、房屋建筑工程、机械工业、航天国防、生物医学、电子、热声科学等各个领域。目前ANSYS 已经成为是大多数学者和研发人员的科研工具。目前广泛应用在。 软件核心主要分析类型包括:结构静力、动力学、非线性处理、热、电磁场、流体动力学、声场、压电等分析。在使用方面,ANSYS 主要包括了三个模块:前处理模块、计算模块和后处理模块。前处理模块主要进行的是前期建模工作,选择结构单元、材料性质设置、2D、3D 建模和网格划分的工作。计算模块主要解决模型各种力与位移约束、荷载的施加、非线性的设置,以及选择计算处理器,进而完成各类别的计算处理功能。后处理模块主要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数据分析与提取,如应力、应变、位移、振型、频率等,能够得到不同时间应力应变图时程曲线等。

.............

结论

本文进行了扣压穿合式砌体墙构件的抗震试验研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顺义区马坡镇政府改建样板工程为原型,运用 ANSYS 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建模,对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房屋与非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房屋进行抗震动力性能数值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在墙体的抗剪承载力方面,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空心砌体强构件比同状态下而未施加预应力的墙体有大幅提高。随着预应力的增加,墙体开裂荷载提高幅度不明显,但抗剪承载力有明显的提高。

(2)在裂缝发展和破坏特征方面,未加预应力普通墙体上细微分布裂缝数量比较少,有明显的主裂缝,出现特征较为明显的脆性破坏。在施加预应力的墙体上出现较多的裂缝,这些裂缝分布较密且裂缝宽度较小,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延性破坏特征,并且裂缝在卸载后能重新闭合,墙体表现出较好的整体性,裂而不散,抗倒塌性能较强。

(3)在耗能性能方面,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空心砌体墙构件比同状态下而未施加预应力的墙体有所提高,提高幅度约为 2~3 倍,5 片墙体的初始刚度均较大,刚度退化过程与趋势基本一致,当墙体出现裂缝后均出现较为迅速的刚度退化。

(4)对比无预应力模型与有预应力模型的模态参数,观察前三阶振型对比图可发现,两种模型的前三阶振型变形,无论 x 方向,还是 y 方向的变形趋势均一致。两种模型自振频率变化较小,表明预应力不影响结构的抗侧刚度。

(5)当结构在 8 度大震 400 gal 的地震波作用下,模型 I(无预应力)与模型 II(有预应力)的地震响应不相同。当结构处于弹性阶段时,各楼层顶部有预应力结构的位移比无预应力结构的位移值差别不大,但有预应力的结构的整体性比无预应力的结构的要稍大;有预应力结构的剪力比无预应力结构的剪力响应要大 2107%;各楼层顶部有预应力结构的速度比无预应力结构的速度响应要大 645%、669%、700%;各楼层顶部有预应力结构的加速度比无预应力结构的加速度响应要大 369%、671%、266%。无预应力结构随着楼层高度的增加,结构的位移、速度及加速度呈增大的趋势。有预应力结构随着楼层高度的增加,结构的位移呈增大的趋势、速度及加速度呈减小的趋势。

.........

参考文献(略)

建筑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精选八

1 绪论

1.1 SRC 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简介

SRC 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是从 SRC 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SRC 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一般由型钢柱、钢梁和楼板组成。与纯钢框架以及 RC 框架结构相比,SRC 混合框架结构在抗震性能以及经济性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2]。与纯钢框架结构相比,SRC 柱-钢梁混合框架的强度和刚度更大、防腐蚀与耐火性能更强,而且整体稳定性更佳;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具有截面尺寸小、抗震性能好以及施工方便等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一些特殊的建筑类型的要求,SRC 结构凭借自身优势已经开始在大跨度结构以及高烈度地区的建筑中得到推广使用。随着 SRC 结构理论研究和设计方法的深入,SRC 结构将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结构体系。

........

1.2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地震是危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一种突发性灾害,破坏性大的地震会带来巨大灾难。借助于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遭受地震灾害的同时,积极探索地震成因以及地震作用原理,总结震害经验,提出抗震设防理论和方法,人们对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能力认识的不断深化构成了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历史。 自 20 世纪初以来,结构抗震理论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静力理论、反应谱理论、时程分析理论、基于性能理论。反应谱理论是在 20 世纪中叶产生的,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地震动数据得以记录,1932 年,第一台强震地面运动记录仪在美国诞生,其在随后的几十年间陆续取得了包括 EI-Centro 在内的许多强震地面运动记录。在此基础之上,美国学者 Biot 通过对已有的强震记录进行分析,提出了反应谱的概念。 总之,将强震记录得到的地震波作用于单质点体系,可以得到结构自振周期和结构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为了使反应谱能够应用于抗震设计,根据大量地震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最有代表性的曲线作为设计依据,我国的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的反应谱即运用了以上理论。 反应谱法实质上仍是一种拟静力分析方法,不能考虑地震作用的持时性和随机性,而且反应谱法无法直接考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周期、振型、阻尼等动力特性发生改变而导致的结构内力重分布现象。

..........

2 SRC 柱-钢梁混合框架的性能水平及量化

在 SRC 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性能化的抗震设计中,关键问题是确定结构的性能目标和在各种性能水平下结构的变形限值。结构的性能与自身的破坏特点有关,故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中可以采用延性系数、力、曲率和变形等一系列能够反映构件破坏状态的相关参数来定义。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0-2010)在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中给出了实现结构抗震性能要求的层间位移角参考指标,但并未对 SRC 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进行具体的规定。

2.1 SRC 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的性能水平划分和设防目标

地震设防水准是指结构可能遭受的地震作用的大小,世界各国的抗震规范对地震设防水准都作了规定,但由于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因素,国内外在这方面的规定并未完全一致。目前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采用的是小震、中震、大震三种设防水准,其中的小震、中震和大震是采用国内不同地区 45 个城镇的地震分析数据并用概率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对我国抗震设防水准进行了划分,如表 2.1 所示。 欧洲规范对地震水准的划分较为简单,根据防止倒塌以及限制破坏这两个结构性能目标,分别将其划分为 50 年超越概率为 10%的基本地震和 10 年超越概率为 10%的折减地震。 美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并且性能化设计理论在美国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很大发展。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美国应用技术委员会(Applied Technology Council,ATC)以及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Structural Engineers Association of California,SEAOC)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美国应用技术委员会在 ATC-40 中将地震设防水准划分成三级,相应的,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和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分别在 Vision2000和 FEMA356 中均将其划分为四级,具体划分情况如表 2.2 所示。通过比较表 2.1 和表 2.2 中我国规范和美国规范划分的地震设防水准,可以看出,美国对地震设防水准的划分较为具体,特别是我国规范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的超越概率相差较大,两者之间只有一个设防地震,这对结构进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来说远远不够。为了弥补不足并更好的运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门进杰,史庆轩[22]提出中小震的概念并将其置于多遇地震和设防地震之间,从而将我国规范规定的地震设防水准划分为四级,具体如表 2.3 所示。本文将采用表 2.3 中的四个地震设防水准对 SRC 柱-钢梁混合框架进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

2.2 SRC 柱的失效判别标准及参数

结构的性能水平需要一些具体的指标或参数来描述,如延性系数、曲率等,相较于其它位移参数,结构的层间位移角能够很好的体现结构的破坏程度,且能直观的反应结构的性能水平。因此,对于 SRC 柱-钢梁混合框架,本文将层间位移角作为结构各性能水平的量化指标。 从表 2.6 和表 2.7 中可以看出,我国规范中只列出了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对于设防地震即中震作用水平下结构的变形限值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而且我国规范中给出的主要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以及筒中筒和抗震墙结构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并未对 SRC 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作出规定。 水平荷载作用下实腹式型钢混凝土柱的破坏形态主要有弯曲破坏、剪切斜压破坏和剪切粘结破坏三种,型钢混凝土柱的破坏形态与剪跨比有一定的关系。 当 λ 比较小(λ<1.5)时,型钢混凝土柱常常发生剪切斜压破坏,破坏方式为柱子的腹部首先产生许多交叉类型的斜向裂缝,这些斜向裂缝将其分为若干菱形形状部分,随后伴随着荷载继续增大,柱子表面之前形成的斜向裂缝将继续增大,直至形成较为显著的几条主斜裂缝为止,此时被分割的混凝土块类似受压短柱,而型钢混凝土柱中的型钢腹板部分近似处于纯受剪状态,最终型钢混凝土柱中被分割的混凝土部分压碎导致脱落,相应的型钢腹板在剪应力的作用下最终亦达到屈服状态。

.........

3 SRC 柱-钢梁混合框架 Pushover 分析 ....... 22

3.1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原理及步骤 ........ 22

3.1.1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原理 .......... 22

3.1.2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步骤 .......... 23

3.2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侧向加载模式 ...... 24

3.3 性能化设计与结构弹塑性分析的关系 ..... 26

3.4 结构弹塑性分析在 ABAQUS 上的实现 ...... 27

3.4.1 概述 ....... 27

3.4.2 ABAQUS 的纤维杆件模型 ..... 27

3.4.3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32

3.5 本章小结 ........ 33

4 SRC 柱-钢梁框架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实例 ..... 34

4.1 SRC 柱-钢梁混合框架的初始侧移模式 .......... 34

4.2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参数 .... 35

4.3 目标位移及位移反应谱 .......... 37

4.3.1 目标位移 .......... 37

4.3.2 位移反应谱 ........ 38

4.4 SRC 柱-钢梁框架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步骤 .......... 39

4.5 SRC 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设计实例 ...... 40

4.6 本章小结 ........ 57

5 结论与展望 ........ 58

5.1 结论 ..... 58

5.2 展望 ..... 58

4 SRC 柱-钢梁框架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实例

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要求预先确定结构的目标位移,然后以目标位移为依据对结构进行设计,从而使设计的结构具有预期的抗震性能。该方法应先确定结构的侧移模式,然后将多自由度体系转化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结合位移反应谱求得等效体系的目标参数,最后对原结构进行抗震设计及验算。

4.1 SRC 柱-钢梁混合框架的初始侧移模式

对于层数不多,高度不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而言,其水平侧移曲线为整体剪切型,与上端固定,下端自由的等截面剪切悬臂柱的剪切变形曲线类似,故对此类结构可以采用等截面剪切悬臂柱的侧移模式。等截面剪切悬臂柱侧移模式如图 4.1 所示。大量研究表明,SRC 框架结构在某一强度水准地震作用下各楼层不会同时达到相应的层间位移角限值,一般只在最薄弱的某一层或相对薄弱的某几层达到极限状态。在计算结构各层的侧移时,可以通过对初始结构进行振型分析或直接比较各个楼层的侧向刚度来判断结构的薄弱层。对于刚度和质量沿高度分布均匀的 SRC 框架结构,结构的薄弱层可取底层或二、三层。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需要用到位移反应谱,由于目前弹塑性位移反应谱的建立方法尚未成熟,故本文在对结构进行设计时仍旧基于弹性位移谱,并通过等效阻尼比来实现对弹性位移谱的折减,从而近似考虑结构处于弹塑性状态时的性能变化。

...........

结论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是实现结构性能化设计的重要途径,同时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和成熟的基于性能设计方法。本文提出了 SRC 柱-钢梁混合框架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 8 层型钢混凝土柱-钢梁框架算例进行了设计,得到以下结论:

(1)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将 SRC 柱-钢梁混合框架的性能水平划分为使用良好、暂时使用、修复后使用和接近倒塌四档,结合四个地震作用水平建立了 SRC 柱-钢梁混合框架的抗震性能目标。

(2)对于规则型钢混凝土柱-钢梁框架结构,由于层间位移角能够较好的反映结构的受力、变形性能,故将其作为型钢混凝土柱-钢梁框架结构各个性能水平的量化指标并给出了结构各个性能水平的层间位移角限值。

(3)对一 8 层型钢混凝土柱-钢梁混合框架进行了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 ABAQUS 对结构进行了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够较好的控制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水平下的性态,简单易操作,满足了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思想的要求。

(4)对传统设计方法和直接基于位移法设计的混合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设计方法设计的结构有所差异,后者在中小震和中震作用下能够表现出更好的性能,即能够更好地满足多阶段抗震要求。

.........

参考文献(略)

建筑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精选九

1 绪论

1.1 引言

砌块自保温材料以其保温隔热效果好、轻质高强、节能环保等优点,近年来得到大力推广。通过在骨料中复合轻质骨料或者在孔洞中填插保温材料等工艺生产而成,所砌筑墙体可以达到自保温效果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称为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以下简称自保温砌块。自保温砌块具有下列优点:生产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大量工业废渣,取材方便节能减排;具有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震性好、施工方便等特点;自重轻,隔热保温,且耐火、抗冻性能良好等。但对于自保温砌块的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钢筋在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砌体水平灰缝中的粘结锚固研究仍缺乏足够的试验及理论依据;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砌体与柱连接的锚固要求缺乏足够的试验及理论依据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自保温砌块的推广使用受到影响。 在此前提下,本文对拉结钢筋在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砌体水平灰缝中的粘结锚固性能展开了深入的试验及理论研究,为自保温砌块的推广应用提供试验背景材料及理论依据。

.......

1.2 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砌体研究概况

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砌体是由自保温砌块采用专用砂浆砌筑而成,以下简称自保温砌块砌体,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新型墙体材料之一。自保温砌块砌体具有保温节能,增加房屋有效使用面积,提高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保持生态平衡等优点。对于南方的夏季隔热条件及北方的冬季保温要求都有很好的适应性。由于我国常年人多地少、能源紧张的现状,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砌体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在推广使用自保温砌块保温体系的过程中,人们最关注的是该体系的保温节能效果。保温节能效果将极大程度影响到系统的推广使用。《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墙体应用技术规程》(JGJ/T 323-2014 )4.1.8 规定[8],自保温砌块砌体的当量导热系数应符合下表 1.1 的要求。 由表 1.1 可以看出,当量导热系数 EC10、EC15、EC20 导热系数均不大于0.20 W/(m·K),满足我国对于自保温材料热工性能的要求,本试验选用自保温砌块砌体,当量导热系数等级为 EC20。 赵强等学者对轻型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的热工性能及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500 级陶粒混凝土比普通烧结砖材料节能 30%左右。厚度为190mm 的轻型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热阻值远大于厚度为 370mm 的普通烧结砖材料,保温隔热性能良好[14]。 王武祥等学者在节能复合砌块专用保温砌筑砂浆的研究中,得出轻集料190mm 厚单排孔砌块通过在孔洞中填充复合保温材料等工艺,可以使得其砌筑外墙热工性能可满足我国节能要求[15]。 卢玫裙等学者在轻集料混凝土空心砌块热工性能分析及改善的研究中,对比分析得出,轻集料煤渣混凝土空心砌块(干密度 1600kg/m3 ,导热系数为0.556W/(m·K))与普通混凝土空心砌块(干密度 1800kg/m3 ,导热系数为0.92W/(m·K))对比,轻集料煤渣混凝土空心砌块热工性能大大优于普通混凝土空心砌块[16]。

..........

2 试验选材力学性能试验

钢筋的力学性能及砌体专用砂浆的力学性能均在郑州大学工学院材料实验室测量。根据试验内容要求及《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J129-90)[39]、《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_98-2010)[40]、《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70-2009)[4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GB/T 228.1-2010)[42]中有关设计条文、要求,设计试验方案。

2.1 试验选材

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根据其保温材料的复合形式有以下三种类型: 在骨料中复合轻质骨料制成的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 在孔洞中填插保温材料制成的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 在骨料中复合轻质骨料且在孔洞中填插保温材料制成的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 本文研究选用在骨料中复合轻质骨料制成的自保温混凝土复合砌块,其强度等级采用 MU5.0,有 390×190×190mm 和 190×190×190mm 两种规格。 砌块专用砂浆试件尺寸为 70.7mm×70.7mm×70.7mm,不同强度等级专用砂浆共计 6 组 18 个试件。 钢筋采用 HPB300 级钢筋,各种不同直径钢筋预留 2 根,进行强度指标测定试验。试验分组如表 2.1 所示。

..........

2.2 砌体专用砂浆力学性能测试

自保温砌块采用混凝土砌块专用砂浆砌筑,砌块专用砂浆是由水泥、砂、水以及根据需要掺入的掺和料和外加剂等组分,按照一定比例,采用机械拌合制成。 本次试验试件所用砂浆强度等级为 Mb5、Mb10 和 Mb15 三种。每种砂浆强度等级制作 2 组共 6 个试件,1 组 3 个试件进行立方体抗压强度测试,另 1 组 3个试件进行劈拉强度测试,专用砂浆配合比如下表 2.2 所示。由《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_98-2010)、《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70-2009)及现场具体情况得知,在砂浆强度检测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试模尺寸为 70.7mm × 70.7mm × 70.7mm 的带底试模,试模的内表面应机械加工; (2)采用立方体试件,每组选用 3 个进行试验,试件制作前需在试模外接缝处涂抹密封材料,如黄油等,并在试模内涂抹脱模剂或机油; (3)待表面水分稍干后,将高出试模部分延模顶刮去抹平; (4)试件制作完成后,将其置于室温(20±5)℃的环境下静置(24±2)h。之后对试模进行编号、拆模。拆模后立即放入温度为(20±2)℃及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标准养护室中养护。在试件的养护期间,试件彼此间隔不应小于10mm,并在其上表面做覆盖处理以防水滴滴入; (5)从养护地点取出后进行试验,试验前需将试模表面擦拭干净,测量尺寸,计算承压面积,检查外观。如实测尺寸和公称尺寸相差不超过 1mm,即可按照公称尺寸进行计算.

..........

3 钢筋在自保温砌块砌体中的粘结锚固试验 ........... 11

3.1 钢筋在自保温砌块砌体中的拉拔试验 .... 11

3.2 砌体专用砂浆与钢筋的粘结锚固机理试验 .... 29

3.3 本章小结 .... 43

4 粘结锚固理论的可靠度分析 .......... 44

4.1 可靠度与计算方法 .... 44

4.1.1 可靠度 ......44

4.1.2 可靠度计算方法 ......44

4.2 钢筋在自保温砌块砌体水平灰缝中的锚固可靠度计算 ........ 46

4.2.1 锚固承载力极限状态方程 .......46

4.2.2 统计数据 ..........47

4.2.3 可靠度指标 ......48

4.2.4 Hasofer-Lind 法求解粘结锚固长度 ......49

5 锚固长度的有限元分析 .......... 52

5.1 有限单元法的概述及基本解法 .......... 52

5.2 有限单元法求解步骤 .......... 53

5.3 模型建立 ...... 54

5 锚固长度的有限元分析

工程和制造业如何能够更加快速的发展,主要在于产品的创新。计算机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并且融入到了设计、开发、分析、制造各个过程。通过计算机对产品进行实时或长期的分析检测过程,称为计算机辅助工程,及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该技术是一门将计算机科技与产品工艺分析相结合的新兴技术,它涵盖了计算数学、计算力学、数字仿真、结构动力学与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以及有限元理论的不断完善,CAE技术也日趋完善,并逐渐成为了工程师们实现工程和产品创新的有效工具和得力助手。大型通用的CAE软件主要有:SAP、ADINA、ANSYS、ABAQUS等。其中有限元软件ANSYS由于其具有强大的建模能力、求解能力、非线性分析能力、网格划分能力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结构分析、热分析、流体分析、电磁场分析和耦合场分析。为此,本章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本文研究中所涉及到的锚固长度进行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

..........

结论

(1)通过36根钢筋在自保温砌块砌体水平灰缝中的拉拔试验,给出了钢筋未屈服拔出、钢筋屈服拔出两种破坏形态;得出从开始加载至粘结破坏的受力全过程;研究竖向正应力、钢筋锚固长度和砂浆强度等级等因素对钢筋粘结性能的影响;由6根外贴电阻应变片的钢筋拉拔试验,得出粘结应力随钢筋锚固长度的分布变化,计算求得在自保温砌块砌体水平灰缝中,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宜小于55d,且其水平弯折段长度不宜小于20d。

(2)通过39根钢筋在自保温砌块中的拉拔试验,分析砂浆强度等级、钢筋直径及其锚固长度等因素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

参考文献(略)

建筑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精选十

1 绪论

1.1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的多地震国家之一。从古至今,地震这种突发性、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一直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安定构成严重威胁。随着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地震灾害给城市带来的是更严重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我国经历的几次大地震,如邢台地震、海城地震、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等,世界其他国家经历的几次大地震,如前苏联亚美尼亚大地震、美国加州大地震、印尼大地震、日本阪神大地震、福岛地震等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巨大的能量不仅会造成建筑物和各种设施的破坏与倒塌,而且随着城市现代化与经济高速发展,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中因交通及其他设施的毁坏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1]。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大量聚集使得抗震防灾问题更为突出,各国对于结构抗震的研究也更为重视。在结构抗震研究领域,寻求更有效的抗震手段来抵抗地震对结构的破坏一直是抗震研究的主要课题。为了有效的抵抗地震作用,我们的抗震设计方法已经从传统的加强结构自身强度和变形能力向减轻地震作用和改善结构延性方向转变。减隔震技术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抗震设计方法。减隔震技术是通过减震、隔震装置来消耗地震能量,同时阻止振动在结构上的传播。减隔震设计思想体系的提出已有近 100 多年的历史。1881 年日本的河合浩藏提出了在地基上交错放置圆木,以此来削弱地震向建筑物的传递;1890 年德国人 Jacob Bechtold 设计了一种由钢盘、滚珠构成的隔震器;1909 年英格兰医生 Calantantarients 提出了用滑石粉层或云母将房屋与基础隔开的隔震方法;我国古代也有被称为“版筑”的地基处理技术,依次来把建筑物和基础隔开。像这样的有关隔震的具体方法在 60 年代以前有很多,但是因缺少实践检验,学者们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也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减隔震理论。直到 1923 年发生东京大地震,由 Frank LloydWright 设计的日本东京帝国饭店,因其建立在有软泥层所支承的硬土上得以幸存,这样的现象引起了学者们对于基础隔震技术的进一步关注,有关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才得以逐步深入[1]。

.........

1.2 高阻尼橡胶支座概述

高阻尼橡胶支座(High Damping Rubber Bearing,HDR),是用复合橡胶材料制成的具有较高阻尼性能的隔震橡胶支座,通过高阻尼橡胶支座在水平方向大位移剪切变形及滞回耗能实现减隔震功能。支座中使用的复合橡胶材料,是在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的聚合物中,加入填充剂、补强剂等配合剂制成,不需要额外的阻尼器也能获得较强的阻尼特性,同时仍有普通橡胶支座的水平和竖向力学性能。这样的支座代替了传统的隔震支座加阻尼器的形式,使得隔震层的结构布置更加简单规则[4]。橡胶材料为超弹性材料,其力学性能随着时间延长而不断变化,同时对环境条件、应变历程、加载速率和应变率十分敏感,在大应变下很多橡胶材料还会出现应力加速增大或应力加速减小的现象[5]。而高阻尼橡胶材料中聚合物的添加又使得其非线性特性更为复杂。由于高阻尼橡胶材料的使用,增加了叠层橡胶支座的阻尼,增强了支座抵抗水平变形的能力,起到一定的自复位效果,大震后自复位能力强,残余变形小;并且支座较高的阻尼功能使得其滞回曲线较为丰满,耗能显著。对支座橡胶配方进行改进,可显著提高高阻尼橡胶支座的等效阻尼比。在实际试验中,高阻尼橡胶支座的滞回曲线呈现椭圆形或月牙形,如图 1.1和图 1.2 所示。在剪切应变较小时,支座的刚度较大,随着剪切变形的增大,其刚度会软化,滞回曲线为椭圆形,但当剪切应变幅值达到一定程度后,高阻尼橡胶支座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性,支座会出现刚度硬化现象[6]。

...........

2 高阻尼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概况及结果分析

2.1 引言

随着减隔震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国内外对于隔震支座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对高阻尼橡胶支座力学性能、恢复力模型的研究和支座的实际应用均有限,并且试验多在水平单向压剪状态下进行。而在实际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中的隔震支座处于多向受力状态,并且在作用过程中支座的受力状态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在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同时作用时,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与仅考虑水平荷载作用的力学性能有很大不同。在固定竖向荷载作用下,进行水平双向循环加载,由于支座两个水平方向之间存在的耦合效应,使得支座的双向加载力学特性与支座的水平单向力学特性也有一定差别。因此,不仅仅要了解高阻尼橡胶支座在单向加载时的力学特性,更应深入研究高阻尼橡胶支座在多向受力状态下的力学性能,以及影响支座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为研究高阻尼橡胶支座在多向受力状态下的力学特性,本课题组[43]对高阻尼橡胶支座进行了多向受力力学性能试验,本节对该力学试验概况进行介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

2.2 高阻尼橡胶支座试件

为深入研究高阻尼橡胶支座的水平力学特性及其恢复力模型,根据 GB20668.3-2006 橡胶支座第 3 部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44]对高阻尼橡胶支座的橡胶钢板材料的要求、基本参数取值的要求、设计准则及现有试验条件,选用国内某橡胶隔震支座生产厂家生产的直径为 200mm 的高阻尼橡胶支座作为试验对象。高阻尼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工程综合实验室进行。本试验采用 MTS 电液伺服加载系统作为加载装置,平面内 X 方向和 Y 方向的位移加载设备分别采用编号为 1#和 2#的 2 台 500k N 电液伺服作动器,最大行程分别为±127mm、±381mm。Z 方向的竖向加载设备采用编号为 3#的 1 台1500k N 电液伺服作动器,最大行程为±254mm。三个方向的工作压力均为21MPa。试验过程中支座的受力与变形均由系统自动采集。加载过程中,竖向采用荷载控制加载,水平向采用位移控制加载。为实现高阻尼橡胶支座的多向加载,本课题组设计了如图 2.3 所示的力学试验平台。使用该平台对试验对象进行单向、双向或三向力学性能试验。试验平台实物图及试验现场示意图分别如图 2.3 和如图 2.4 所示。

.............

3 高阻尼橡胶支座单向恢复力模型....... 31

3.1 引言..... 31

3.2 考虑竖向压力相关性的恢复力模型.........31

3.2.1 多弹簧模型介绍.......... 32

3.2.2 双弹簧模型介绍.......... 33

3.3 模型改进方法........37

3.3.1 公式推导........ 38

3.3.2 试验曲线分析....... 39

3.4 单向压剪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45

3.5 本章小结.......... 49

4 高阻尼橡胶支座双向恢复力模型....... 51

4.1 引言..... 51

4.2 模型改进.......... 51

4.3 双向压剪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54

4.4 本章小结.......... 60

5 结论与展望...... 61

5.1 结论..... 61

5.2 展望..... 61

4 高阻尼橡胶支座双向恢复力模型

4.1 引言

在实际地震中,结构隔震层中的支座往往会受到双向地震作用而非单向。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高阻尼隔震橡胶支座在水平双向荷载作用下支座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与分析,发现支座在两个水平方向上的力和变形存在一定的耦合效应,即一个方向上力与位移的变化可能影响另一个方向上的恢复力特性,因此,在对隔震结构进行多维地震反应分析时,需要采用能反映支座在两个水平方向上力和变形耦合效应的恢复力模型。文献[33-37]基于高阻尼橡胶支座的双向水平压剪试验研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双向恢复力模型,并证明了这些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对高阻尼橡胶支座 HDR-C 的水平双向压剪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水平双向压剪试验中,高阻尼橡胶支座同样具有剪切应变相关性和竖向压应力相关性,并且相关性变化的规律与单向压剪试验时基本一致,但由于水平双向加载时两个方向之间力和变形相互耦合作用的影响,支座性能参数相关性变化幅度略有不同。在进行高阻尼橡胶支座的水平双向恢复力模型研究时,不仅要考虑竖向与水平向之间力和变形的耦合作用,而且要考虑两个水平方向力和变形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基于以上试验结果分析,将已建立的水平单向恢复力模型进行扩展和改进,使其能够较好的反映高阻尼橡胶支座水平恢复力的双向耦合效应。

..........

结论

高阻尼橡胶支座作为普遍应用的隔震装置之一,其力学性能和恢复力模型的研究对于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中的隔震支座处于多向受力状态,且其力学性能较为复杂,本文基于高阻尼橡胶支座的水平单向和水平双向压剪试验,对得到的试验曲线和试验数据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影响高阻尼橡胶支座滞回特性的因素以及支座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高阻尼橡胶支座的力学特性,选取合适的恢复力模型,结合支座试验分析结果,建立了高阻尼橡胶支座的恢复力模型。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

(1)在高阻尼橡胶支座的水平单向、双向压剪试验中,支座的剪切性能具有剪切应变相关性和竖向压应力相关性。

(2)在水平双向压剪试验中,高阻尼橡胶支座剪切性能的剪切应变相关性和竖向压应力相关性的变化规律与水平单向加载试验时一致,但是,水平双向耦合效应使得支座性能参数的相关性变化幅度较单向时略有不同。

(3)对高阻尼橡胶支座的恢复力模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试验结果的深入分析,考虑竖向压应力、剪切应变的影响,建立了高阻尼橡胶支座的水平单向和双向恢复力模型。

(4)根据建立的水平单向和双向恢复力模型,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