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建筑工程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以“项目带动式”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关键是科学选择项目并对项目进行优化设计;本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主要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财务管理;建筑工程招投标;建筑工程监理;工程量清单计价等。(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建筑工程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建筑工程管理范文精选一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本课题为 2012 年度江西省交通厅科技计划项目“江西省农村公路客运综合点建设研究”,并在其基础上展开研究。在论文研究当中,归纳分析了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基本国情,包括推动新型城镇化以及全面开展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明确当前农村居民基于新出行模式所产生的农村客运候车亭需求。伴随着道路交通条件与工具的快速发展,候车亭既可以看成是农村居民集散中心,同时也是一种实现交通工具转换的场所,是农村交通的重要节点。所以,针对农村客运候车亭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研究,能够有效提升运营效率并且改善农村居民出行环境,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着的主要背景包括现代化、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以及信息化等。在这其中,能够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影响的就是城镇化。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看来,二十一世纪能够深刻影响到人类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只有两个,一个是美国掀起的基于信息化的新技术革命,另一个则是中国的城镇化建设[1]。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大量原本分散聚居于农业功能区的农村居民,逐渐聚集到非农业功能区的城市当中,变成城市居民。这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转变,同时也是生活观念、行为习惯、从事职业等多个方面的转变,可以推动现代城市社会的发展进程[2]。城镇化人口是享受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人口。城镇化地区是承载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功能区,不是行政和地理意义上的区域。城镇化不但表现在城镇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增多、城市面积增大,同时还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人口职业变化以及空间形态优化等,深刻影响到社会文化、市场经济、生态环境以及人口素质等。自从我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中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
……….
1.2 相关概念界定
在进行主题讨论之前,先要对相关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这不但是本论文的基点,同时也是直接关系到相关词语在上下文语境当中的理解表达的一贯性问题。聚落的概念应该是人类以各种形式聚居区域的一种名称[9]。在《辞源》中,“聚,谓村落也,为人所聚居”,侧重社会的概念;“落,所居之处,如部落、墟落、村落”,侧重环境的概念。在《辞海》中,“聚”,有村落、会集、积聚的意思。而“落”,则是人聚居的地方,并引《汉书•仇览传》“庐落整顿”,《广雅》:“落,居也。案今人谓院为落也”[10]。其不但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同时还涉及到和居住存在直接关联的其他生产、生活设施。具体而言,聚落就是特定人群互相依存、一起生活的场所[11]。希腊建筑规划师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1913-1975)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创立了人类聚居学(Ekistics),将与人类聚居的相关的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学科整合起来,对人类聚居进行了全面的综合研究。聚落这个词同居民点相比,带有非常浓厚的人文色彩。人类是群居的社会动物,“聚居”清晰地表明了人类的社会化生存方式。因此,聚落这个词语不仅带有物质空间的涵义,更隐含了许多人类生活方式和习俗等文化概念。本文所定义的乡村聚落泛指包括村庄、集镇在内的广义概念的居民点,之所以将研究对象界定为乡村聚落而非集镇或村庄,是因为镇、村比较倾向于行政划分的概念,而本论文关注于个体人组成的“社会”,并不是指纯粹的物质空间。从人文地理的角度考虑,大多数集镇属于村民生活圈中的可触及的内容,是形象鲜明而可被感知的,而“县城”则明显有城市的味道,普通村民去一趟要费去不少周折,与其联系相对薄弱。所以,本文所研究的乡村聚落,其涵盖范围下至村庄,上至集镇,包括城镇边缘。为了符合表述习惯,本文中“乡村聚落”多用“农村”代替。
……….
第 2 章江西省乡村聚落交通设施和农村客运概况
2.1 江西概况
图 2.1 江西省地势图(图片来源:江西省地图集)第 2 章江西省乡村聚落交通设施和农村客运概况2.1 江西概况2.1.1 地理气候特点江西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处在长江中下游地带。江西东部和浙江、福建相邻,西与湖南相接,南与广东相连,北面和湖北、安徽接壤;江西上和武汉的几个镇相接,下和南京、上海相通,南面过梅关、岭南可直达广州。江西和江北几个重镇的距离都不远,和东南沿海的港口也相距较近。江西在古代就是一个交通便利的地区,素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提法,是典型的“形胜之地”。通过观察我国版图可知,江西省在轮廓上是接近于梯形。东西省界较长,南北省界较短,北部省界大于南部省界,它的版图像一头海豹。江西省南北相距 600 多公里,东西相距不到 500 公里。全省总面积超过 16 万 km2,在我国总面积中所占比重不到 1.8%,在华东地区,江西省的总面积排在第一位。江西北部比较平坦,中部是丘陵地带,其余三面被丛山环绕,江西整体地貌像一个盆地,北面有一个缺口,向鄱阳湖倾斜,江西境内有赣、抚、饶、信、修五大河流注入鄱阳湖。江西有着多种多样的地貌,具体是呈环状分布,其中丘陵和山地较多。江西山地面积超过 6 万 km2,在江西省总面积中所占比重超过十分之三;丘陵面积超过七万 km2,所占比重超过十分之四;平原和岗地面积超过 2 万 km2,所占比重超过十分之一,水域面积超过一万六千 km2,所占比重为十分之一。江西不仅有常态地貌,还有许多特殊地貌,例如冰川、丹霞、岩溶等[27]。
………
2.2 江西乡村聚落传统交通设施
江西乡村聚落中存在大量文化类和祭祀类建筑。交通类建筑未给出明确定义。本文参照现代交通设施的定义,将传统的亭和廊桥归为乡村聚落传统交通设施类建筑。下面进行逐一分析。亭作为特殊的建筑类型,其划分并不是以用途或功能作为依据,而是以形式作为依据。因此许多建筑都被称为亭,但在性质和功能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有因地而建的休息亭,有因事而造的谕世亭,有因人而建的纪念亭,有因景而筑的景观亭,以及有因物而设的庇护亭等,具体可见图 2.3 所示。不同的亭有不同的功能,最开始所建造的亭是为了使其发挥某种功能,当社会不断发展后,亭无法再满足这些功能需求,此时就会出现与功能需求相适应的新建筑,或随之产生一种新的建筑形式。还有一些功能需求原本应该由其他建筑形式来提供,但是受到建筑用地的限制,只能使用亭来代替原来的建筑。有时一些功能需求只有亭可以满足,其他建筑无法代替亭。邮亭和驿亭最初因寻求沟通的目的,早于园林中的亭子二产生。汉代建造的亭是行政建制的一种标志,它的设立是为了便于官府之间传递信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亭成为路人休息和送别的场所[33]。随后又出现了许多亭,它们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例如碑亭、桥亭、路亭等。它们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扇形、圆形、方形等,这些亭建在不同的地方,如湖心、水边、路旁、山顶等,它们造型各异,独具特色。
………
第 3 章江西农村客运候车亭规划及设计原则.........25
3.1 设计原则.....25
3.2 农村候车亭设计特点......28
3.3 候车亭组成要素要求......31
3.4 调研实例.....32
3.5 本章小结.....42
第 4 章江西农村客运候车亭设计实例.......43
4.1 候车亭分类........43
4.2 多功能型候车亭.......43
4.3 标准型候车亭....49
4.4 简易型候车亭....55
4.5 候车亭改造........57
4.6 本章小结.....60
第 5 章结论与展望....61
5.1 结论......61
5.2 展望......62
第 4 章江西农村客运候车亭设计实例
4.1 候车亭分类
候车亭根据服务聚落的面积、服务设施配置条件等,可分成四种类型,具体可见表 4.1 所列。第一,多功能型:此类候车亭的功能广泛,综合性强,能够和停车场、服务部等配合使用;第二,标准型:此类候车亭符合行业标准,提供的功能能够满足要求,并配置了全面地设施;第三,简易型:此类候车亭的规模不太大,配置的设施也只是能满足基本性的服务需要。第四,改造型:在江西省原有统一设计候车亭基础上增添功能单元及改变外观造型的改造型候车亭。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在公路沿线设置候车亭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功能型和标准型候车亭都应该具备停车道这种设施,可称作港湾式候车亭,特点是沿着路缘方向,车行道外向应该向内凹进形成等腰梯形,此时开凹距离应该比 22m 大,内凹距离应该比 2.5m 大。
………..
结论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江西省在农村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方面发展速度较快,成果也很明显。农村居民在新出行模式之下,针对农村客运候车亭也产生的新要求,再加之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候车亭既可以看成是农村居民集散中心,同时也是一种实现交通工具转换的场所,是农村交通的重要节点。加快农村客运候车亭的建设,则能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客运市场,更好的为“三农”服务。它还是发展农村客运、培育农村客运市场的重要手段,这有利于客运经济发掘新的增长点,同时也能够给农村市场开发创设有利条件。本文所做的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收集了大量国内外关于候车亭、交通建筑枢纽、建筑美学及相关资料,特别是有关候车亭的书籍和论文。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发现江西农村客运候车亭研究现状存在几个主要问题:
(1)缺乏对江西全省现有候车亭的普查整理。
(2)候车亭的选址未考虑与聚落的关系,规划布点平均化。
(3)建筑单体设计形式单一,未体现江西的地域性。功能简单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多方面的需求。
(4)对农村客运候车亭建筑设计及文化的研究深度不够,特别是农村客运候车亭美学方面的研究就更少。本文对以上进行了弥补性和探索性的研究。
…………
参考文献(略)
建筑工程管理范文精选二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截止到 2010年,我国建筑总能耗(不含生物质能)为 6.77 亿吨标准煤,占到全国总能耗的20.9%[1],如图 1-1;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 1/3[2]左右,由此可见,建筑领域已成为全球耗能最大的领域之一。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比例会继续提高,但是能源供应量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能源紧张必将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节约能源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节能则是节能潜力最大的领域。在当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之时,建筑领域也正在发生一场“绿色革命”。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部门以及建筑业都在大力倡导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是目前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筑领域中的具体体现,绿色建筑从提出到现在成为研究热点,经历了“生态建筑”(Ecological Building),“可持续建筑”(Sustainable Building),“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等不同的时期。早期的绿色建筑只是仅仅以降低建筑能耗作为出发点,主要是通过关注提高建筑物在节能方面的性能以降低建筑的能耗。随着人们对绿色建筑理念认识的逐步加深,绿色建筑关注的范围已不再局限于能源这一个范畴,而是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提高室内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增加环境舒适度等多方面。建筑节能标准及政策法规是指导和约束工程建设行为的规范性文件,对建筑物的设计以及建筑性能有重大影响,同时也是决定建筑是否是绿色建筑的前提条件。与美国成熟完善的建筑法规及政策相比,我国还在不断的制定及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用以规范绿色建筑从设计、施工、验收的各个流程。对比中美两国绿色节能建筑标准之间的差异,借鉴美国先进的节能理念,对我国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绿色建筑标准及政策对比研究
绿色建筑从开始提出到具体工程实践已经三十多年,对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全世界得到了政府、组织和行业的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标准的不断改进及细化,各评价指标的量化,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011年,方东平,杨杰[3]对美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及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做了分析研究,得出美国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采取“胡萝卜+大棒”的模式,政策法规的强制性与自愿性相互结合,相互补充。2011年,牛犇,杨杰[4]通过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历程、政策法规进行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缺乏明确的法律责任与处罚措施,政策法规、技术规范和评价体系之间的衔接与配套存在问题,相关的行政监管机制还有待于完善等。最后借鉴发达国家在绿色建筑政策法规方面的经验,对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建设提出了建议及对策。2011年,杨红,时宇,卜增文[5]等分析了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能源策略方面的差异,指出中国的评价方法是均衡项数法,而LEED是累计得分法。2012年,候壬龙[6]从管理体制差异、节能标准体系的差异以及建筑节能标准管理差异三个方面对比了国内外相关的绿色建筑节能标准,并对我国的建筑节能标准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最后对我国绿色节能建筑标准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
第二章 中美两国建筑节能标准及政策
2.1 中国建筑节能标准及政策
2.1.1 中国建筑节能相关标准
建筑节能技术是绿色建筑的基础。绿色建筑发展到现在,政策法规、行业标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标准、技术和政策的全面支撑,是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20]。中国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减排的发展历程就是各种标准、技术、市场及政策相互促进的历程。我国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了建筑节能的相关研究及实施工作。随着研究的深入,第一部针对建筑节能的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1986 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建筑节能的新时代。不过由于当时建筑能耗结构单一,以北方采暖为主,所以节能标准不够完善,覆盖面比较窄。该标准历经两次修订,第一次修订(1986 年标准)时的规定的节能目标是建筑节能 30%;第二次修订(1995 年标准)时规定的节能目标是 2000 年建筑节能 50%,也就是说在 1980-1981 年当地通用设计的基础上节能 50%,其中建筑节能 30%,采暖系统节能 20%,同时要求建筑的耗热量指标控制在 20.5w/m2。该标准还对建筑物的其他围护结构部件作了相应的要求,例如窗户气密性、地下外墙的保温措施、围护结构的热桥隔热措施等等。
…………………
2.2 美国建筑节能标准及政策
2.2.1 美国建筑节能相关法规及标准
美国从 1776 年建国后,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其建筑业相当发达,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美国住宅多以三层以下为主,住宅自有率为 66%,人均住宅面积居世界首位,达到了 59m2[25]。爆发于上世纪 70 年代的世界能源危机使美国政府意识到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契机,开始制定能源政策及节能标准,1975 年出台的《能源政策和节能法案》为能源利用、节能减排提供了法律依据。根据 1992 年出台的能源保护及产品法案(EPCA)的规定,美国的能源部(DOE:Department of Energy)为能源标准制定的主要负责及管理部门。该法案还同时规定联邦政府建筑将要比其他建筑节能 30%。奥巴马 2009 年 10 月签署的第 13514 号总统令,要求联邦政府的所有新办公楼设计从 2020 年起贯彻2030 年实现零能耗建筑的要求,2015 年回收 50%的垃圾,2020 年节水 26%。在住宅建筑节能方面,主要以 IECC2000(国际节能规范)为参考规范,而在商业建筑节能上,主要以 ASHRAE90.1(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为主,这两个标准均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如住宅、商业建筑及高层建筑的能源性能做了强制性的要求,如围护结构的最小热阻及最大传热系数的限值、采暖空调设备的最小能效比等。
………………
第三章 中美能耗计算方法差异性分析.......25
3.1 能耗计算软件介绍....25
3.1.1 eQUEST 能耗模拟软件介绍........25
3.1.2 DeST 能耗模拟软件介绍......26
3.1.3 IES 能耗模拟软件介绍........26
3.2 典型建筑能耗模型的建立....27
3.3 软件默认参数设置下的比较......29
3.4 研究方法介绍......31
3.5 非透明围护结构瞬时得热引起冷负荷的热模型比较 ........31
3.6 通过外窗的太阳辐射得热形成的冷负荷热模型比较 ........33
3.7 本章小结........35
第四章 中美建筑节能标准差异性分析.......37
4.1 中美相关建筑节能标准对比......37
4.2 参数变化对建筑能耗影响程度分析......46
4.3 中美绿色建筑节能差异性分析........64
4.4 本章小结......72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75
5.1 总结....75
5.2 未来工作展望......76
第四章 中美建筑节能标准差异性分析
4.1 中美相关建筑节能标准对比
中国《中国绿标》(以公共建筑部分为例)中,主要的节能规范有《公共建筑标准》(GB50189-2005)、《建筑照明标准》(GB50034-2004)、《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三部标准从不同方面对绿色建筑做出了规定要求,包括:围护结构性能参数,冷热源主机的能效比,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室内照明密度及门窗气密性等。美国LEED-NC2009中主要参考的节能规范是美国供热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所编写的 ASHRAE90.1-2007[42]。该标准不仅仅是 LEED-NC2009 所参考的规范,也是暖通空调设计必须参考的标准。该标准涉及面广、严谨,已成为全世界暖通空调界参考的标准之一。主要包括围护结构性能参数,供热、通风及空调设计参数,水加热,电力系统,照明系统以及其他设备参数等等。下面主要分析围护结构性能参数、冷热源主机能效比以、室内照明功率密度及基准(参照)建筑等方面的区别。
………………
结论
我国建筑能耗已占全国总能耗的 20.9%,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进一步的提高。绿色建筑是当今建筑发展的趋势,是可持续理念在建筑领域的具体体现。作为绿色建筑评价的手段及工具之一,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对建筑能效评价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入分析了三个能耗模拟软件 DeST、eQUEST 及 IES 之间的差别,并参考中美两国建筑节能标准,定量地分析了三个模拟软件对绿色建筑节能评价的影响。本文针对这些方面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对比后取得以下结论: DeST、eQUEST 及 IES 在建筑能耗模拟方面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三个软件冷负荷计算方法不相同。DeST 采用的是状态空间法,将研究对象进行空间上差分,而时间上连续,严格考虑房间热量平衡;eQUEST 采用的是反应系数法,没有严格考虑房间的热量平衡;IES 采用的是热平衡法,将研究对象进行空间及时间上的有限差分,但是内外表面换热系数采用经验公式进行计算,所以并没有严格考虑房间的热量平衡。通过分析发现,冷负荷计算方法是造成软件模拟结果差异性的主要原因之一。Ⅱ.软件的内表面辐射换热模型不相同。DeST 及 IES 将室内对流换热与长波辐射换热区分开来,而 eQUEST 则将室内表面长波辐射换热系数折合到室内对流换热系数中,没有加以区分。通过数据分析,室内表面辐射换热模型的差异是造成软件模拟结果差异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
参考文献(略)
建筑工程管理范文精选三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开始于 18 世纪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们一度沉浸于无所不能的幻觉之中,认为人定胜天,技术能改变一切。特别是电灯,空调等设备的发明,是人们的建筑实践开始偏离了自然规律,走上了技术至上的道路。20 世纪 70 年代爆发的中东战争引起的能源危机以及随后的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带来的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得西方发达国家认识到了能源的重要性,美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的节能措施。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建筑节能才开始引起我国的重视。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四大支柱产之一[1],其能源的消耗量是不能小觑的,我国虽然陆续出台了一些建筑节能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节能标准,但是由于人们对建筑节能认识的局限性以及执行力度的不够,导致我国的建筑节能在国际上处于一种比较落后的地位。我国是一个建筑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能耗大国,据统计,我国的建筑能耗约占我国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并且仍有上涨的趋势。中国近 400 亿平方米的建筑中,仅有百分之一的建筑为节能建筑,而每年新建 20 亿平方米的建筑中,就有 95%以上的建筑为高能耗建筑[2]。可见在我国建筑能耗过高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建筑不仅能耗高,而且能源利用效率低,许多大型建筑为了追求其标新立异的效果,甚至不惜采用高能耗方案。2012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关于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指出“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提高建筑能效水平”,“强化新建建筑节能。严把设计关口,加强施工图审查,城镇建筑设计阶段 100%达到节能标准要求。”[3]。
……………
1.2 国内外建筑节能现状及相关研究
德国的建筑节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自从 20 世纪 60 年代曾创造无数“工业奇迹”的德国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之后,德国变开始重视建筑节能,随后颁布了一系列的建筑节能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取得了重大的成就。2000 年,德国实施了“能源评估计划”,2002 年 2 月《能源节约法》生效,新建建筑达不到节能标准将无法通过审批。对建筑节能等节能行为进行经济补贴。德国的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 40%,主要用于建筑取暖和热水供应,政府计划在 2010 年将建筑能耗降低至社会总能耗的 22%[4]。在德国,1985 年以前的房屋称作既有建筑,目前,既有建筑占据了建筑总量的 95%以上,经改造后的既有建筑能耗降低一般可达到 90%。1988 年 5 月,德国确立了被动式房屋的概念,截止到 2010 年,仅在德国投入使用的被动式房屋就有 13000 多座。在-20 度的冬天,许多房屋甚至不用取暖就能达到舒适的室温。
………………
第二章 自然通风被动节能分析
2.1 高层居住建筑节能模式
能够充分的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但是主动式节能技术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而且投资大[10],不仅如此,在使用的过程中还会消耗能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节约能源的作用,但是并不应该作为主要的节能途径,而应当作为被动式节能的辅助手段应用到建筑节能中。与主动是节能技术相反,被动式节能技术是指利用非机械设备干预的手段来实现降低建筑能耗的节能技术。建筑物自身通过各种自然的方式来收集和储存能量,与周围的环境之间形成良好地循环系统。如建筑及其朝向的合理布局,遮阳板的设置,围护结构等。建筑的被动式节能设计通常分为两部分来进行,首先是场地的整体规划,其次是单体建筑设计。场地的整体规划包括场地的选择及其开发,建筑群的布置,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利用水体,植被等来调节微气候。单体建筑设计包括建筑的体型设计,合理的平面布局,围护结构,太阳房,屋顶花园等[11]。
………………
2.2 自然通风
所谓自然通风,通常是指在不利用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依靠建筑开口来实现与外界空气对流的方式。自然通风的基本方式有 4 种[15]:风压通风、热压通风、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和双层表皮。双层表皮是热压通风的一种变相运用,是在围护结构中被动利用太阳能组织空气流动以提高室内舒适度的间接通风方式,主要适用于春秋季和冬季。在夏季,加强城市的自然通风,在提高行人的热舒适度,降低建筑能耗,降低污染物浓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6]。自然通风的目的,并不仅仅单纯指增加通风量,有时可能恰恰相反是为了防风[17]。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人们对通风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别。在多台风区域,如台湾,福建等地区,人们往往以防风为主,建筑很难追求造型,一般多为厚重的石墙,小面积的开窗,压低的屋檐或者无屋檐,结实的屋顶。这些都是典型的防风建筑的表现(图 2-1)。
………………
第三章 自然通风被动式节能建筑实例分析.....29
3.1 江南民居 ........ 29
3.2 马来西亚 吉隆坡 TTDI——6D1 公寓楼......... 30
3.3 武汉 金都•汉宫...... 33
3.4 深圳 南海意库.... 34
3.5 广州科学城技术人员集合住宅........ 34
第四章 案例研究 武汉南湖半岛.....37
4.1 武汉市地理气候环境分析.... 37
4.1.1 地理位置..... 37
4.1.2 地形地貌..... 37
4.1.3 武汉市城市规划特征......... 37
4.1.4 气候气象特征......... 38
4.1.5 水资源及绿化......... 39
4.2 项目概况 ........ 39
4.3 项目被动式自然通风分析.... 40
4.3.1 总体规划..... 40
4.3.2 单体设计..... 45
4.4 项目风环境的数值模拟分析...... 53
4.4.1 小区风环境数值模拟......... 54
4.4.2 10 号住宅楼室内风环境模拟......... 58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69
5.1 结论 .... 69
5.2 展望 .... 70
第四章 案例研究 武汉南湖半岛
4.1 武汉市地理气候环境分析
武汉市空间格局有“一城江水半城山”[29]的特点,从世界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武汉市的城市发展基本上遵循了滨水城市发展的特点:从点状开始,到沿江发展,到多轴纵深发展,再到轴间填充,再到蔓延式发展,未来还将面临不确定的发展模式。现在武汉市的城市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如不加以控制和引导,将会继续大饼式向四周蔓延。武汉市的地质构造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地貌单元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过度区,中部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长江由西南向东北流入市区,在天兴洲转向东,再转东南向流出。汉江自西南向东在市区内汇入长江。沿长江、汉水两岸湖泊棋布,低山丘陵分布不广,起伏不大。侵蚀堆积地形零星分布,主要在径河、府河间。堆积地形全区广布。
………………
结论
通过上述的分析与研究,对于武汉市高层居住建筑以通风为导向的被动式节能设计,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是整体布局方面:
1)建筑的排列。建筑物多的话不要选用规整的行列式,采用斜列式或者错列式是比较明智的选择。也不要采用周边式,周边式最阻碍小区的自然通风,只适合寒冷地区。
2)建筑的朝向。最好将建筑设计成坐北朝南,如条件不允许,可设计东西向建筑,尽量不要让建筑面向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以避免建筑朝向与风向垂直。
3)绿化。绿化很重要,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是为了调节微气候,合理的搭配各种树木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4)层高。对于地产商来说,追求利益最大化是首要目的,但是一律90 多米的层高对于小区来说绝对是不明智的,会引起局部风速过大或者过小,甚至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楼层的高低错落是很有必要的。整个小区迎风面的建筑层高小于背风面的层高。
……………
参考文献(略)
建筑工程管理范文精选四
第一章:绪论
1.1背景与意义—问题的提出
建筑和城市设计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时常梦想着如何生活、工作和娱乐,95%的私人和公共建筑来自这些梦想,而专业的建筑设计仅仅占了 5%。随着需求的扩张,建筑这门集历史学、宗教学、力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乃至哲学等不同学科的价值于一身的学科,需要更多的发明与发现,更多的探索与尝试。佛教传入中国,供奉佛像和供僧伯译经居住的建筑从最初的“官署”的“寺”到后来“寺院”的“寺”,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发展,在智慧与汗水的累积下,形成了现在留传下来富有中国古建筑特色的佛寺建筑。而今,佛寺建筑在现代的社会文化笼罩下该何去何从?是翻新还是创新?是寻求新道路还是坚持老套路? 一味的仿古和没有思考、没有选择的复制是不是可以认为是一种对中国古建筑的亵渎?可不可以探寻新风格新方向既满足精神需求又满足时代需求?能不能将现代建筑风格標合到传统建筑中去?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的不断碰撞,滋生矛盾之后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建筑。而我国的宗教建筑,从古至今变化甚微。现在一直沿用的佛寺形式幵始不能符合现代建筑的工艺、理念,甚至一些传统设计与现代佛文化的思想相冲突。西方教堂的逐步演变已经证明:科学技术与人文方面的观念变化在影响其它社会方面的同时也渗入了宗教空间的设计,宗教与宗教空间有必然存在的对应关系,而宗教与建筑的风格、建筑形式则不存在非常严苟的一一对应关系。
……………
1.2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1.2.1研究目的
现代佛寺无论是寺院管理还是寺院经济的运作,较传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僧侶生活与现代世俗生活在生活方式上的差距越来越小。随着时发表展以及对现时代的认识需求,信息来源向多元化发展,很多佛寺已经开通网站,化缘、高僧解疑、佛教知识的宣传等都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活动。而佛寺作为物质载体却没有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当代佛教建筑,尤其是我国大陆地区的佛教寺院,无论是既有改建还是完全新建,绝大多数仍然选择“复古”的设计原则,而少有以现代建筑理念为支撑的“与时俱进”的例子。甚至,在佛寺的兴建工程上,釆用现代的建筑材料、现代的施工工艺去完成传统木构大屋顶建筑式样的包装,空间的布局和建筑的形式几乎不考虑时代已经变更这样的现实问题。因此,需要探索新的设计道路,用现代的建筑风格探索现代的佛寺建筑设计方向,让佛寺即满足佛文化要求,又满足现代建筑理念。论文结合实际项目设计尝试探索如何用现代简约的空间营造出传统的禅意佛寺空间。
………………
第二章:相关思想理念的启示
2.1本土建筑设计理念对现代佛寺建筑设计的启示
本土建筑设计理念是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研究和实践,逐渐摸索出来的符合中国语境的建筑思想。这类建筑适合我国国情、贴合我国民情,是名族文化及地区文化背景下,带有各地区建筑特点的一类建筑。本土建筑与佛寺建筑有两个相似点:第一,本土建筑尊重地域、尊重本土文化,佛寺建筑亦然。佛寺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佛寺是在特定政治经济条件下,因政治需要、社会需要、群众需要所产生的一种建筑类型。虽然佛寺建筑在地区上差别甚微,但是从民族文化上来说,民俗民风的不同,致使佛寺建筑会有不同。第二,佛寺建筑同本土建筑一样,尊重现实、尊重内涵。本土建筑提倡精神设计,内涵设计。用建筑形式体现地区文脉。佛寺建筑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随着中国政治走向的不同,经历了兴盛、衰败、复兴、繁荣各个阶段,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的见证者,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产物。所以,本土建筑的设计理论,在对于佛寺建筑的设计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的。
………………
2. 2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对现代佛寺建筑设计的启示
佛寺建筑是供僧侶讲经说法、修炼悟道的地方。并不因为他的特殊意义而需要建筑必须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相反,作为宗教建筑,佛寺建筑应该是理性的、逻辑的、独立的建筑。建筑的外观不是建筑的精髓,建筑的精神才是建筑的灵魂。佛寺给予信众的是归属、安心、宁静、踏实的感受,建筑传达的是让信众内心可相信,愿奉献的精神。所以,佛寺建筑在设计时,一定要首先考虑怎样表现佛教的内涵,怎样体现佛法的精神,佛寺建筑是佛向世人传法授道的平台,在佛寺建筑中,意境是最直接又最奇妙的让心灵受到佛法洗漆的途径,身入其中便可感知佛理想要表达的思想才是佛寺建筑的使命。因此,佛寺建筑是有特殊意义存在于现代生活中的,在现在和平安定的国家里,佛寺建筑是不应该受政治、经济过分影响的独立建筑。中国古建筑是历史的印记,是祖国文化积淀下来的精华。但是,一栋仿古建筑不是古建筑。在考虑建筑的仿古设计时,应该遵循对古建筑的模仿和参照既要求不要过度也不要过量的原则。而且,这样的模仿,应该是有效的,有意义的,经过思考后的选择。表达传统建筑的关键,不在于临摹的相似程度,而在于对建筑内涵认识后的继承。佛寺建筑是传统的建筑类型,但是,新佛寺建筑,无论与古建筑多相似都只是新建筑。那么,对新佛寺建筑的设计,是不是可以考虑让它从外在形式展现的是现代建筑的风格风貌,但是内在却依然蕴含传统佛寺建筑拥有的意义和感染力呢?是不是可以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上多加推敲?新佛寺建筑就应该是有着传统的建筑内在韵味又不失现代建筑的新气息。
………………
第三章:现代简约风格营造禅意空间的海慧寺解析......... 18
3.1项目简介......... 18
3. 2海慧寺的设计定位......... 18
3. 3海慧寺改扩建的基本原则......... 19
3.4海慧寺的空间设计......... 19
3.4.1海慧寺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20
3.4. 2广场空间......... 20
3.4.3院落空间......... 21
3.4.4院落中的组团空间......... 22
3. 4. 5独立空间 .........22
3. 4. 6精神空间 .........24
3. 5海慧寺建筑材料的选择......... 25
3. 6本章小结......... 26
第四章:现代简约风格佛寺设计与佛教基本教义......... 27
4.1目前现代佛寺基本形式......... 27
4. 2现代简约风格的佛寺设计的佛理体现......... 28
结论......... 31
第四章:现代简约风格佛寺设计与佛教基本教义旳关系
4. 1目前现代佛寺基本形式
在中国,有人把“禅”思想看做是中国艺术发展之魂。简约主义更把“禅”意视为哲学基础。“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意译为“思维修”,静坐思考之意。禅宗的主要特征在于强调“自心是佛,识心见兴”,讲求的是长久的修行和终成果的“顿悟”。主张自我救赎,自我解脱,而学佛过程中的各种感知觉悟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儒、道两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又将这些思想提炼后融合入最原本入境时的佛教思想,现在,佛家参禅成为僧人的必修课,禅定也成为悟道的必经之路。修行的过程足叫人无分別心,无高低美丑的之别,生命只是全然而充分的活在每一项人生的活动、每一个具体的时刻里。生命是自由的、充实的。现代简约的空间形式以简明脱俗的形式立足于世,设计讲求的是空间的“无即是有,一即是多”,把欲望和需求都摒弃,安心接受现实拥有的,珍惜属于的,欣慰得到的。把心放在平和的高度去屯视世间的痛苦而不为之心生贪念,更多的是感化世人净化人间。名称在历史早期叫做“僧伽蓝”,或者“僧伽罗摩”,意思是“僧众共同居住的园休”。这个作为僧众生活的建筑,更讲求意境与氛围。现在的佛寺除了提供僧人的居住外,还有修行,从日常起居到闭关修炼,无一不在寺院中完成。
…………
结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发展迅猛,受到全球经济国际化、一体化的深刻影响,中国的城市建筑都出现了千篇一律的模仿、复制国外现代建筑的现象,而这种不带融合和改良的拙劣仿制,几乎不考虑城市的规模,城市的承载力,城市的特色,城市的文化等因素。中国国策提出一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对于传统形式的建筑,设计者们似乎被思维禁锢,同样摆脱不了千篇一律的模仿、复制古代建筑。并没有发展中国特色建筑。这些被仿造出来的建筑,并不适合所有的城市结构、城市特点和城市需求。因此,如何保持自己古老建筑形式的特色和文化传统,如何延续自己古老建筑形式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如何发展自己古老建筑形式的特色文脉的建筑设计之路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随着近年来祖国经济发展平缓、城市建设回归理性,国内以及国际的建筑设计师都开始重新考量全球化带来的利与弊。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都开始重视传统建筑的精神延续以及本土文化的回归,反应和表现传统的文化特色,将场所精神与城市文脉想通连,使建筑与城市在汲取自然灵感、展现传统文化的新风格的新建筑就孕育而生。虽然道路方向模糊,但是更多的设计师愿意去探寻去研究,不试,永远不知道哪一种更合适。
……………
参考文献(略)
建筑工程管理范文精选五
第1章绪论
1.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城市人口愈发增多,高层建筑向着体型复杂、功能多样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大底盘多塔结构也随之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双塔结构的应用最为广泛。顾名思义,大底盘多塔结构即底部几层布置为大底盘,上部结构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塔楼作为主体。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在多个塔楼的底部由裙房形成大底盘,上部可以用作住宅、公寓,中部可以用作办公、写字楼,底部可以用作商业、文化娱乐、餐饮,地下室可以用作停车场、超市等。在国际上纽约前世界贸易中心、马来西亚吉隆坡彼得纳斯大厦(石油双子星)、迪拜的双子塔酒店全球闻名,其中马来西亚的彼得纳斯大厦是世界最高的连体高层结构,在结构41层和42层之间由一条玻璃镶嵌的人行天桥连接双塔;在国内,多塔结构的应用也逐步走向成熟,宁波的双子塔、北京的盘古七星、北京的当代MOMA工程以及中央电视台新楼为其中的代表,其中宁波的双子塔为国内最高,约480米,北京当代MOMA工程的九塔相连为连体数量最多的多塔结构[1],中央电视台新楼是双斜塔且楼层悬挑相连的连体高层结构。多塔结构,尤其是双塔结构,在以其富有创造力而华丽的造型夺人眼目的同时,其复杂的工程设计和实.际应用引起了土木研究和设计领域的重视。
……………
1.2多塔结构的介绍
1.2.1多塔结构的组成和分类
双塔结构由两个塔楼和大底盘构成,是一种复杂的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震或风荷载的作用下,任何一部分的内力和变形与其他部分密切相关。双塔结构的振型比较复杂,除了低阶振型中同向和反向的平动外,高阶振型中会出现扭转和平动親合的现象,结构体系质量和刚度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这种親合的的现象会更加明显,高阶振型的影响也会相应加大[7]。双塔高层结构中受力最复杂的当属双塔连体高层结构,这种结构由于连体的约束作用,在地震和荷载的影响下,两个塔楼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约束明显大于普通双塔高层结构。连体高层结构的体型比较复杂,在地震或风荷载作用下,连体高层结构还会产生扭转效应,这种效应随着双塔连体高层结构塔楼的不对称而加剧。即使对于塔楼对称的结构,塔楼除了产生同向的平动外,还会产生相向的平动,这种平动与双塔高层结构的扭转親合在一起,使得结构体系的运动更加、 复杂。而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在地震作用下双塔所受的影响是有一定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导致塔楼在相向的运动中振动形态可能产生响应,这对连体结构的受力十分不利[8]。
………………
第2章双塔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
2.1双塔结构的分析方法
时程分析方法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抗震分析方法,主要用于高层结构的抗震分析和研究,是对结构体系的运动微分方程直接进行逐步积分求解的一种动力分析方法。采用时程分析方法可以得到结构体系各质点随时间变化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动力反应,进而求得构件内力的时程变化关系。采用时程分析方法最关键的一步是地震波的选取。地震波是通过实际发生强震中记录的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地震加速度为纵坐标的时程函数。地震波的正确选用对结构动力分析起着重要的作用,结构体系的动力反应与两方面密切相关,即建筑物本身的自振周期特性和地震时所输入地震波的动力特性,这些动力特性包括地震波的持续时间、地震波的频谱及其振动幅值。在大底盘双塔结构的建模分析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地震波,结构的动力反应相差很大,当建筑物结构的自振周期与输入地震波周期接近时,会产生共振效应,结构的顶端位移及内力便会大幅度增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的5.1.2条文说明中规定,正确选择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需要满足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时间的规定。频谱特性可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表征,选择的实际地震波所处场地的设计分组(震中距离、震级大小)和场地类别(场地条件)应与要分析的结构物所处场地较为接近,即使得两者的特征周期Tg值近乎一致。加速度有效峰值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表5.1.2-2采用。时程分析法选用地震波的加速度有效峰值按下述计算。
……………
2.2大底盘双塔高层结构的抗震性能
2.2.1结构基本信息
大底盘双塔高层结构存在五种基本变化形态,:第一种如图2-6,两塔楼沿X方向同向平动,且两塔楼的平动在X方向的分量相等;第二种如图2-7,两塔楼沿X方向反向平动,大底盘不动,两塔楼的平动在X方向的分量相等且方向相反;第三种如图2-8,两塔楼沿y方向同向平动,且两塔楼的平动在y方向的分量相等;第四种如图2-9,两塔楼的平动沿y方向的分量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且塔楼的转动分量相同;第五种如图2-10,两塔楼只有转动,没有平动,且转动分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大底盘不动。质点质量与其在某一振型中相应坐标乘积之和与该振型的主质量,即该振型的模态质量之比,所得数值为该振型的振型参与系数,如公式2-19所示。一阶振型自振频率最小(周期最长),随着振型阶数的增加,自振频率逐渐增大。下表显示了无连接体的双塔结构各阶振型的周期振型和振型参与系数。
……………
第3章双塔连体结构的动力特性与地震.......... 31
3.1双塔连体结构动力特性分析方法.......... 31
3.1.1串并联质点系层検型.......... 31
3.1.2串并联刚片系层模型.......... 31
3.1.3质量集中于节点系模型.......... 32
3.1.4分段连续化的串并联模型.......... 33
3.2双塔连体结构的振型分析.......... 34
3.2.1双塔连体结构振型分析方法.......... 34
3.2.2双塔连体结构振型参与系数分析.......... 36
3.2.3双塔连体结构的振型分析.......... 36
3.3双塔连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40
3.3.1连接体对结构体系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 ..........43
3.3.2连接体位置对整体结构抗震性能影响.......... 45
3.3.3连接体与塔楼连接方式对整体结构受力的影响.......... 48
3.3.4连接体的斜腹杆对双塔结构性能的影响.......... 50
3.4双塔连体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52
3.5本章小结.......... 60
第4章连接体的受力分析 ..........61
4.1地震作用下连接体内力的变化.......... 61
4.2连接体的应力应变分析 .......... 62
4.2.1 ABAQUS弹塑性分析.......... 62
4.2.2 ABAQUS 建模过程.......... 63
4.2.3结果分析 .......... 65
第5章结论与展望.......... 67
5.1研究结..........67
5.2前景展望.......... 68
第4章连接体的受力分析
4.1地震作用下连接体内力的变化
Abaqus提供多种结构单元,为真实模拟结构受力行为,杆件采用实体单元进行建模分析。结构材料Q345屈服强度为345MPa,在材料特性中添加材料塑性性能,本次模拟中钢材塑性采用理想塑性模型,以模拟结构塑性性能。在模型建立过程中,因结构构件多,且都为不规整的工字型截面,截面分割十分繁琐,为简化模型,缩短计算量,在连接体整体分析过程中,将所有构件通过merge功能作为一个part,即将结构连接考虑为刚接。建模中通过merge功能形成的part,运用默认方式划分网格的方式行不通,因此采用三角形布置种子对连接体进行网格划分,如图4-5所示[47]。
…………
结论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有限元建模分析对双轴对称的双塔结构进行了一定的探讨,首先采用SAP2000对无连体的双塔结构和连体结构进行整体分析,运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对有无连体的双塔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最后采用ABAQUS对双塔连体结构的连接体进行整体建模,并对局部杆件进行分析。通过各组数据的分析,所得结论如下:连接体对结构固有特性的影响。对自振周期的影响:连体结构的前12阶振型中,除了前两个周期有所增加外,其他阶数周期小于没有连接体的双塔结构。与单塔结构对比,无连接体的双塔结构的周期更大一些,且双塔结构更利于整体抗扭。如果单塔结构体系的底盘与塔楼质量和刚度在xy平面重合,那么双塔对称结构可近似按照单塔结构进行计算分析。对振型的影响:无连接体的双塔结构体系有五种基本变化形态,连体结构有六种基本变化形态,平动振型和扭转振型无论同向还是异向,幅度相等。连接体协调了左右塔楼的运动,但结构体系顶部质量的加大,.致使连体结构的扭转效应加大。连接体的位置、支座连接方式以及有无斜腹杆对连接体自身以及对结构整体有着一定影响。
…………
参考文献(略)
建筑工程管理范文精选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1],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从 2001 年的 15361.56 亿元,到 2011 年达117059.65 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在 20%以上,占我国 GDP 的 7%左右。另外,2011 年,我国的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了 3852.47 万人,约占全世界建筑业从业人数的 25%,其中,建筑业从业人员绝大部分均来自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见,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建筑业快速发展并发挥支柱产业地位作用的同时,由于建筑业具有劳动密集性、技术含量低、体量大、工期长等特点,使得建筑业成为一个危险性很高、事故多发的行业,建筑业一直是所有工业部门中仅次于采矿业的最危险的行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数据资料显示,2012 年,全国共发生建筑生产安全事故 487 起、死亡 624 人,比去年同期事故起数减少 102 起、死亡人数减少 114 人,同比分别下降 217.32%和 15.45%,如图 1-1、图 1-2 所示。可以看出,虽然在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建筑施工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建筑安全生产形势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但是每年事故发生起数以及事故死亡人数依然较大,建筑安全形势依然十分紧迫。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建筑安全管理现状
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在建筑安全的理论研究以和事故防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在安全管理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及对策[5]。①制定非常明确的法律责任。除美国民法、雇主责任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外,其主要根据 1970 年颁布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OSH Act),该法律适用于美国的各个州和地区。OSH Act 规定,任何一个雇主都必须为其雇员提供一个不会对雇员造成死亡或者严重生理伤害的工作和工作场所;另外雇主还必须严格遵守本法令制定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②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对建筑安全问题进行有效调节。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一个工程项目开始建设之前,其业主单位以及项目承包商都必须办理相关强制性保险。另外,承包商也逐渐意识到,保持良好的安全业绩不仅可以节约相关的安全投保费用,还能提高作业生产率,最终会使得企业的施工总成本显著减低[6]。今年来,美国掀起了一股以追求“零伤害的”建筑安全管理潮流,取得了不错的成绩[7]。③制定完备的量化评价指标。美国劳工部为了能更客观更准确地评估建筑相关企业的安全业绩,专门成立了职业安全与健康局(OSHA),OSHA 建立了一整套安全量化评价指标,这些指标为企业间的施工安全状况提供了科学的量化比较依据,因此,被称作为美国建筑企业的安全指示器[8]。④执行严厉的安全检查执法制度。美国目前已经制定了一套有关安全事故记录、维护、检查以及处罚的相应规章制度。美国法律规定,雇佣 11 名及以上雇员的雇主必须详细记录每位雇员的安全情况,记录具体分为职业伤害与疾病日志(OSH No.200)和职业伤害与疾病补充记录(OSH No.101)两种。
………………
第二章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理论
2.1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理论
2.1.1 安全的概念
“安全”一词,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对“安全”的具体理解方面却各不相同,不同的规范和文件中对“安全”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本文首先对“安全”及其相关概念进行阐述。我国推荐性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2011)在其第三部分“术语和定义”的第十六条中将“安全”定义为:安全(safety),指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40]。即安全是指不发生不可接受的风险的一种状态。当风险的严重程度是合理的,在经济、身体、心理上是可承受的,即可认为处在安全状态。当风险达到不可接受的程度时,则形成不安全状态。另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规范》将“安全”定义为:安全(safety),指免遭不可接受的风险的伤害[41]。就上述对安全的两个定义来看,是存在很大区别的,第一个定义将安全描述为一种状态,而第二个定义则将其描述为一种行为。在具体涉及建设工程施工的不同的学术专著和工程参考书当中对“安全”也有不同的定义。《建筑施工安全资料手册》中对基本术语解释时给“安全”定义为:安全就是安稳,其含义是:人—平安无事;物—安稳可靠;环境—好定良好。安全不但包括人身安全,也包括设备、财产安全,还包括环境安全[42]。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安全常指职业健康安全,即影响工作场所内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健康和安全的条件和因素[40]。为了避免混淆,本文以后所叙述的“安全”将统一按照第一种定义解释,即我国的推荐性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中对“安全”的解释。
……………
2.2 风险评价理论研究
2.2.1 风险的定义
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 28001-2011)对风险给出的解释为:“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40]”。《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1)给项目风险定义为:“通过调查、分析、论证,预测其发生概率、后果很可能使项目发生损失的未来不确定性因素[47]”。另外,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风险的定义为:“风险就是与出现损失有关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异[48]”。 可见上述三种风险的定义差别不大,说明了风险所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即风险因素的存在性、风险因素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产生的损失后果。本文以后所叙述的“风险”统一按照第一种定义解释,即我国的推荐性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中对“风险”的解释。
……………
第三章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事故树分析...17
3.1 事故树简介 .....17
3.1.1 FTA 分析步骤: .....17
3.1.2 FTA 常用符号及定义.........17
3.2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事故树的建立.........19
3.2.1 事故树的建立方法.......19
3.2.2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事故树的建立 ....19
3.3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的建立.....31
3.4 本章小结 .........35
第四章 基于 ANP-FCE 方法的高层建筑.........36
4.1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36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FCE)......41
4.3 基于 ANP-FCE 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43
4.4 本章小结 .........48
第五章 工程实例分析......49
5.1 工程背景介绍 .......49
5.2 确定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49
5.2.1 建立模型.....49
5.2.2 模型求解和结果分析.........49
5.3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53
5.3.1 确定模糊关系矩阵.......53
5.3.2 评价过程和结果分析.........54
5.4 对策建议 .........56
5.5 本章小结 .........57
第五章 工程实例分析
5.1 工程背景介绍
本文以南京恒大雅苑 4#楼施工为例,该项目位于江苏省句容市仙林东路北侧,牡丹西路以南,东沿宝华大道。4#楼建筑结构为剪力墙结构体系,占地面积 1762.75m2,住宅建筑面积 23311.15m2,地下建筑面积为 903.53m2,建筑高度为 78.9m,建筑层数为地上26 层、地下一层。根据高层建筑的定义可见该建筑为高层建筑。该项目于 2011 年 9 月 3日开工,计划于 2013 年 7 月 15 日毛坯完工。另外,该项目的建设单位为恒大地产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句容天工置业有限公司,施工总承包单位为南通华新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单位为江苏省建工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监理单位为南京明达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应用 ANP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关键点就是 ANP 的计算问题,但是由于 ANP 中超级矩阵的计算极其复杂,手算几乎很难完成,因此严重影响了 ANP 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针对这个问题,2001 年 WilliamAdams 和 Rozann w.satty 研究并推出了 Super Decision(SD)软件,很好地解决了 ANP 计算复杂的问题。本文下面即主要运用 SD 软件计算指标的权重。
……………
结论
本文做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运用 FTA 模型进行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识别,紧紧围绕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主要发生的安全事故做层层深入的分析,更富有针对性。另外,采用符合人的逻辑思维方式的事故树形式展现影响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的风险因素,不仅能把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以及各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清楚、详细地用树形图表示出来,还有利于解决方案的提出。
(2)本文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事故树模型分析的基础之上的,相比于一般评价指标的建立,更具有依据性且针对性更强。另外,考虑到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并非完全独立以及有些指标无法量化的问题,建立了基于 ANP-FCE 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其中,ANP 可以解决指标相互影响的问题,更科学地确定指标的权重,FCE 则可以采用隶属度将模糊的信息进行定量化处理,本文还专门针对评价指标制定了具体的定量和定性评价准则,因而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
(3)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具有其具体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最后结合一个具体的高层建筑施工项目实例,运用所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其实施了施工安全风险评价,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
参考文献(略)
建筑工程管理范文精选七
第 1 章 绪 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带动了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提高,导致了建筑用能的持续增长。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能源的矛盾与环境污染问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积极作用。建筑节能是国家能源节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建筑节能,通过建立完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制定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开展既有建筑及计量改造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强了国际间的建筑节能技术交流,使我国的建筑节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节能改造是实现既有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利用技术手段对到不到国家节能标准要求的既有建筑,按照建筑所在地区的节能标准要求,对建筑物围护结构和暖通空调等建筑用能系统进行改造,使之符合相应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既有建筑节能研究的重点是民用建筑,即主要研究在保证既有居住建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其他公共建筑等正常使用功能和室内热湿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对建筑进行改造。近些年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于建筑节能的政策,整体上形成了三步节能的阶段性规划。“八五”期间,以《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供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86的颁布为标志,开始了全面实施建筑节能的第一步工作目标,即要求在 1980-1981 年当地建筑设计能耗指标的基础上节能 30%;1995 年 12 月,建设部将 JGJ26-86 标准修改为JGJ26-95,标准要求在 1980-1981 年基础上节能 50%,这是正式提出要在“九五”期间实现建筑节能 50%的第二步工作目标[1];之后又提出从 2005 年起,新建的供暖居住建筑要达到在 1980-1981 年的基础上节能 65%的第三步节能目标,图(1-1)是北京地区(4-8层建筑)对应的三步节能单位面积耗热量指标对比图。
1.2 我国既有建筑及能耗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既有建筑存量持续增加,截止至 2010 年底,既有建筑总面积达到480 亿 m2,其中城镇建筑面积约为 220 亿 m2,北方城镇建筑面已超过 80 亿 m2,且北方城镇有供暖的建筑占当地建筑面积的比例已接近 100%[2],北方既有居住建筑面积为58 亿 m2,其中采用集中供热的约为 36 亿 m2,这部分既有建筑供暖能耗高、节能潜力大,是既有居住建筑供暖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的对象[3]。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10 年统计数据,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 32.49 亿吨标准煤,按 2010 年全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 25%的比例估算,建筑能耗已达 8.12 亿吨标准煤,数量非常之大[4]。如图(1-2)所示,北方城镇供暖能耗在 1996 年-2008 年间由 0.72亿吨增加到了 1.53 亿吨标准煤,以此增加比例可以估算出到 2012 年,北方城镇供暖能耗将超过 1.8 亿吨标准煤,约占全部建筑能耗的 22%[5]。我国城镇建筑中约有 175 亿 m2属于非节能建筑,特别是建造年代在 1986 年之前的建筑,由于缺乏有效节能措施,致使单位建筑面积供暖能耗指标很高。2009 年,冬季供暖的北方 15 个省市单位 GDP 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52.6%。与国外同纬度发达国家相比,其城镇建筑单位面积供暖能耗是只是我国的 30%-50%,其中我国的供暖之外的空调、照明、室内设备的单位面积能耗,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 20%-50%,由此可见我国供暖能耗之高。所以我国北方建筑供暖节能是建筑节能工作中潜力最大的方面,是我国现阶段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6]。
第 2 章 供热计量技术与方法
2.1 热计量的定义与目标
热量计量方法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热计量设备的开发都是基于“室内热平衡基本原理”。在我国严寒、寒冷甚至冬冷夏热地区,在冬季不能保证人员在室内进行正常工作和活动时,需要通过供暖系统向室内提供热量,从而来维持室内温度的稳定。引用《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173-2009(以下简称《规程》)中对热计量定义,供热计量即对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和热用户的供热量进行计量。供热计量技术的推广与实施是与在社会能源快速消耗的背景下提出的,实行供热计量的主要目标就是在保证供热质量的前提下,推进供热收费体制改革,最终实现节能减排的。供热计量的结算结果直接反映的是用户的用热量,所以在供热系统供热能力充足的情况下,一方面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的供热效果对供热量进行调整,拥有很好的用热独立性与自主调节性,并能清晰知晓自己的用热状况;另一方面,用户的按需供热的热量调节方式,既可以缓解传统供热系统的供热过度造成的热量浪费问题,又可以降低发生供热收费纠纷的可能性。
2.2 热分配表的原理与分类
蒸发式热分配表有很多缺点,热分配表的测量受到散热器规格类型及安装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修正系数与显示数据应在实验室通过多次试验获得;对于安装位置有严格要求;不能解决楼头屋顶散热和户间传热等问题;开窗反而会造成读数降低;需要统一的定期管理,进行读表和换计量管,管理成本高等。电子式热分配表使用方法跟蒸发式的类似,采用双传感其测量方法,并且能同时测量室内温度,与蒸发式相比提高了测量精度。表的内置处理器可自动储存数据并检测使用状态,表中还可配置无线传输装置,可以远传读数,提高了管理效率。但是电子式热分配表成本较高,是推行的主要阻力。但是,电子式热分配表与蒸发式相比,提高了测量精度,增加了使用功能,应用范围正在扩展,数量呈上升趋势。
第 3 章 既有建筑热计量改造技术分析.... 21
3.1 既有建筑室内供暖系统分析...... 21
3.2 既有建筑热计量改造的目的和原则 ...... 23
3.3 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 ..... 24
3.4 带温控阀的垂直双管系统.... 37
3.5 按户分环的水平式系统 ....... 41
3.6 热力入口的布置 ....... 42
3.7 本章小结 ....... 43
第 4 章 既有建筑热计量技术节能分析.... 44
4.1 既有建筑热计量改造效果评测指标 ...... 44
4.1.1 强制性指标 ........ 44
4.1.2 节能率指标 ........ 45
4.1.3 经济性指标 ........ 45
4.2 节能率计算 ......... 45
4.2.1 能耗计算 ...... 45
4.2.2 节能率计算 ........ 47
4.3 经济性计算 ......... 49
4.3.1 净现值法(NPV)......... 49
4.3.2 动态投资回收期(Pt′) ......... 50
4.4 本章小结 ....... 50
第 5 章 建筑热计量改造节能分析应用实例........ 52
5.1 模拟方法 ....... 52
5.2 建筑模型 ....... 52
5.3 三步节能 65%目标下建筑供暖能耗分析 .... 53
5.4 通过热计量温控调节实现四步节能 75%可行性分析 ........ 58
5.5 本章小结 ....... 59
结论
本文对既有建筑热计量技术与节能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
(1)不同的供热计量方式,各有特点且使用条件与范围也有差异,在选择热计量方式时应当选择最适合于实施项目的方式。对于新建建筑或改造为独立分环的地板辐射供暖系统,适合采用户用热量表法、通断时间面积法;新建建筑或改造为独立分环的散热器供暖系统,可以采用户用热量表法、通断时间面积法或散热器热分配计法。既有建筑采用垂直单管供暖系统的,可以使用散热器热分配计法或流量温度法;既有建筑采用垂直双管供暖系统的,适合使用散热器热分配计法。
(2)对于传统垂直单管系统,可以改造为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或者带温控阀的垂直双管系统,理论上讲,双管系统散热器进出口温差更大,调节特性和水力稳定性都优于单管系统,垂直单管系统改为垂直双管系统更为合理,但是这种改造方式施工难度较大,成本较高,适用于施工条件方便,对系统平衡性和调控性要求较高的工程中,一般单管系统改造方案选取改造为单管跨越式。
(3)传统垂直双管系统改造方式较为简单,即在散热器供水管安装可预设阻力的高阻力温控阀,通过计算发现改造前后系统垂直水力失调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4)既有建筑热计量改造效果测评指标主要有强制性指标、节能率指标和经济性指标。
(5)通过对北京某既有建筑热计量改造节能效果的模拟分析得出,既有不节能建筑按 65%标准进行建筑节能及热计量改造,以及既有新建 65%节能标准的建筑在不对建筑围护结构和系统再次改造的条件下,达到节能 75%的更高节能目标的主要手段是采用建筑供热计量技术,使系统具备用户自主调节的功能。达到节能 50%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可以通过热计量改造达到现行的节能 65%的的要求,但是在不改善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的前提下,难以实现更高的节能目标。
参考文献
1 段恺. 建筑节能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 2000, (3): 25-27
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M], 2012
3 丁研, 武涌, 朱能等. 北方供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方案分析[J].暖通空调, 2010, 40(11): 19-22.
4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2011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报告(2010 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6 江亿. 我国供热节能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J]. 暖通空调, 2006, 36(3): 37-41
7 李德英, 郝斌. 建筑节能热量按热收费关键问题探析. 热点关注之“建筑节能”.2005,(6):16 -20
8 张锡虎, 黄涛. 住宅集中供暖系统分户热计量和收费的若干问题[J]. 暖通空调,2000,30(1)
9 王淞,刘威.分户计量供热系统室温及热负荷动态模拟软件研究[J].暖通空调,2006,36(2).108-111
10 李建兴, 涂光备. 散热器调节特性分析[J]. 暖通空调, 2001, 31(5). 83-85
建筑工程管理范文精选八
1绪论
1.1选题的背景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过去重大事件以及先人的缅怀,事件性纪念建筑渐渐被. 人们所关注。这类建筑存在的意义就是供以人们思考过去,感恩现在,也是后代深刻.体会过去岁月的一个重要媒介。在事件性纪念建筑的创作上,近几年国内优秀作品较少,---些作品落于平庸,缺乏创意。其原因在于缺少了对事件性纪念建筑含义的深刻理解,在环境的塑造以及空间的营造上缺乏有别于其他建筑的设计理念。当代国内外不乏优秀的建筑师,也有不少广为人知的事件性纪念建筑创作。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纪念建筑属于博物馆的类型分支之一,而事件性纪念建筑又是纪念建筑的分类之一。这类纪念建筑有着特别的设计主旨以及主题表达内容。对建筑及其环境塑造上,都需要合乎其所表达历史事件主题的特殊要求。独立的精祌、情感需求是事件性纪念建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优秀的事件性纪念建筑的分析,总结出事件性纪念建筑创作中设计理念以及的设计手法的不同之处。事件性纪念建筑的营造对于社会精祌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纪念是一种情感体验是人类的本能需要。事件性纪念建筑存在其特有的精神文化价值,可以说是对过去重大历史事件情感纪念的物化形式。事件性纪念建筑从社会的精神文化上来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通过将历史事件,参与人群,以及群众道德精神进行重组之后得出的新的建筑艺术体,具有很强的标志性、导向性。它是规整人们思想的工具,是人们优秀品质的提炼,它所承载的任务是不可小觑的。
1.3研究的范围
从建筑创作的初衷来看,纪念性建筑可以分建造之初就是以纪念为目的的,和历史遗留建筑通过职能转换而形成的。而在以纪念为初衷的建筑中,从纪念对象来看又可分为伟大人物纪念建筑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建筑。本文则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这类纪念性建筑的成功实例在世界范围内是不少的,在国内也有典型的成熟代表作品。由于篇幅所限及个人的能力有限,本文只采用部分典型代表作品,特别以国内的建筑实例为主要研究对象。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事件性纪念建筑的创作实践较为丰富,涌现出一批纪念性建筑优秀作品,如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柏林犹太人纪念馆、美国华盛顿纳粹大屠杀纪念馆、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911遗址纪念馆等的设计和建设,泰国海啸纪念馆国际设计竞赛的举办等。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关于事件性纪念性建筑的设计概念、手法、建筑文化、造型、空间、情感和意义等方面的讨论。但在理论研究方而,对事件性纪念性建筑专门的系统的研究还不多,关于事件性纪念建筑的研究大多是在研宂纪念性建筑的同时提及到。很少真正的把其和别类纪念性建筑分开阐述过。大部分国内硕士论文中都是略带笼统的提到了一些事件性纪念建筑,真正有把事件性纪念建筑分开说的论文很少,如1巧安建筑科技大学一篇论文《纪念性建筑空间及其设计表现研究》对比了两类纪念性建筑,即人物纪念型空间和事件型纪念空间,对纪念空间中的"场"进行了探讨。合肥工业大学的硕士论文《历史事件纪念馆特质空间环境塑造与情感表达研究》中侧重事件性纪念建筑中立意和情感做了分析,但在具体采用哪些设计手法上没有深入研究。
2事件性纪念建筑概述
2.1事件性纪念建筑的释义
事件性纪念建筑是纪念性建筑众多分支下的一类。纪念性建筑的形式多样,从古... 至今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创造不同的建筑来做为时代的纪念,如金字塔、方尖碑、英雄纪念碑等等。这些建筑均表达着人类对英雄与事物的怀念,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思想情绪的寄托载体,具有很强的纪念意义。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把纪念性建筑分为了留念性的、历史性的和纪念性的。留念性的纪念建筑主要指的是较小规模的石、碑、雕塑小品等基本没有内部空间的建筑物;历史性的纪念建筑主要指的是历史遗留的文物类建筑,如故宫、长城等;纪念性的纪念建筑则是指以纪念为目的设计并建造的-类建筑,如陵墓、人物纪念堂、历史纪念馆等。
3 事件性纪念建筑的塑造................... 19-29
3.1 场所精神的烘托 ................19-21
3.1.1 场地环境的烘托................ 19-20
3.1.2 建筑意境的塑造................ 20-21
3.2 线索的追寻................ 21-23
3.2.1 情感的线索................21-22
3.2.2 时间的线索 ................22-23
3.3 象征意义的表达................ 23-26
3.3.1 具象与抽象的表达................ 23-24
3.3.2 单义与多义的表达................24-25
3.3.3 正向与反向的表................ 25-26
3.4 历史的重现 ................26-28
3.4.1 场景的重现 ................26-27
3.4.2 精神的重现................ 27-28
3.5 本章小结 ................28-29
4 事件性纪念建筑的设计手................ 29-43
4.1 外部空间的塑造................ 29-31
4.1.1 空间的布局................ 29-30
4.1.2 景观的组织 ................30-31
4.2 建筑形体的组合................ 31-36
4.2.1 形体的设计................ 31-33
4.2.2 材质的选择................ 33-35
4.2.3 立而的思考................35-36
4.3 内部空间的营造................ 36-42
4.3.1 空间的................36-38
4.3.2 光影的变化 ................38-39
4.3.3 色彩的应用 ................39-41
4.3.4 声音的传达................41-42
4.4 本章小结................ 42-43
5 案例设计及探索................ 43-53
5.1 方案的背景................43-44
5.1.1 地域概况 ................43-44
5.1.2 项目概况................ 44
5.2 设计思路................ 44-45
5.2.1 历史的线索................ 44
5.2.2 地域的象征................ 44
5.2.3 精神的树立................ 44-45
5.3 手法运用 ................45-52
5.3.1 总体布局................ 45-46
5.3.2 建筑设计 ................46-49
5.3.3 内部空间 ................49-52
5.4 本章小结 ................52-53
结论
本文研究了事件性纪念建筑的设计手法,着眼国内外不同文化、民族、地域的此类建筑,找出事件性纪念建筑的共性。阐述了事件性纪念建筑今后发展的新特点及社会意义,同时分析了其在创作中与一般建筑之间存在的特殊性。从而进一步讨论了事件性纪念建筑的设计中所要给予充分重视的现实意义与设计原则。以上述分析为基础,本文重点叙述了事件性纪念建筑的设计规律以及创作手法特点。全文各章之间条理性清晰,逻辑明确。
首先总结了事件性纪念建筑的创作的塑造要素。剖析了事件性纪念建筑所不同于其他纪念建筑所要重视的设计要点。说明了事件性纪念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城市公共建筑,它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是为后人精神指引的重要标志。
其次根据对事件性纪念建筑的塑造要素剖析,进一歩探讨了事件性纪念建筑设计手法。在对多个建筑进行分析的同时,总结出了事件性纪念建筑在外部环境,主体建筑,以及内部空间塑造上的常用手法。强调了事件性纪念建筑创作中首要任务是让参观者切身体会真实的历史。还原历史的真实性与历史精神是此类建筑创作的核心。
由千时间和水平有限,论文对事件性纪念建筑设计手法研究只能抓住几个点展开,对文中提出的参考性设讣原则和手法也很难全面地表达场景所涵的丰富内涵,希望本文能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还要进一步去完善。
参考文献
[1]齐康.纪念的凝思[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曲钦岳.当代百科知识大辞典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姜椿芳、梅益.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4]齐康.建筑思迹[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埃德温.希思科特.纪念性建筑[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6]颜萍.东西方纪念性建筑的比较一一比较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与美国华盛顿纳粹大诺杀纪念馆[J].四川建筑.2002 (5): P42-43
[7]何镜堂,倪阳.侵卞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创作构思[J].建筑学报.2005 (9): P27-30
[8][口]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9][挪威]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和建筑[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10]刘禹舒.纪念性空间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城巿规划 设计硕士学位论文.2006
建筑工程管理范文精选九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目的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是由美国 A.V 费根堡姆于 1961 年首先提出①,随后,日本对全面质量管理有新的发展,爱德华、戴明、约瑟夫.朱兰等管理学家对日本企业提供了帮助和指导,且特别强调了人的因素和工作质量,日本产品的质量的提高使得在短短20 年内占领了美国的大部分市场,许多美国企业处于生死存亡的境地。面对日本企业的激烈竞争,美国企业从质量管理出发,纷纷采取质量战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摩托罗拉公司的六西格玛管理。六西格玛于 1987 年诞生于摩托罗拉公司,这种管理方法于 1988 年获得美国波多里奇管理质量奖,使摩托罗拉公司从 1987 年到 1997 年 10 年期间销售收入增长了 5倍,利润每年增加 20%,所带来的收益累计达到 140 亿美元,股票价格平均每年上涨21.3%,效果十分显著。除了摩托罗拉,原联合信号公司、通用电气、福特、杜邦、三星和德州仪器等企业也通过使用六西格玛管理实现了巨大的利润增长。特别是通用电气公司,在杰克.韦尔奇的强力推动下,于 1995 年开始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短短五年间,其带来的收益达到 46 亿美元,使通用电气公司“从最了不起的公司之一这个位置上,上升到全球商界绝对最了不起的公司”②,世界 500 强企业中,至少有 25%以上的企业实施了六西格玛管理,东方亚洲国家也开始了其实践,六西格玛管理已成为先进管理的代名词,因此该方法的应用成为各行企业战略计划中考虑的一部分。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具体实现模式为 DMAIC,其代表了六西格玛改进活动的五个阶段:界定阶段(define)、测量阶段(measurement)、分析阶段(analysis)、改进阶段(improvement)、控制阶段(control),DMAIC 是一个逻辑性的过程循环,强调了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以数据的语言来描述产品或过程业绩,消除过程缺陷以及无价值作业,从而提高质量和服务、降低成本、缩短运转周期、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研究 DMAIC 理论方法及运用方式,能为企业的高效快速发展带来重大贡献。
我国引用了六西格玛方法之后,大小企业都开始实施这一方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从制造行业到服务业到建筑业,从跨国企业到中小企业,都纷纷进行改进,本文侧重于建筑施工企业中业务流程的改进,通过六西格玛方法中的 DMAIC 理论对流程进行优化,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本文通过利用 DMAIC 理论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实施,扩大了 DMAIC 理论的应用空间,对该理论的应用得到普遍推广产生巨大作用。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其影响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建筑施工企业在国内各行业企业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 DMAIC 理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流程进行优化,能够降低时间、人员等方面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业务流程时间,这对企业的进度管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流程的优化能搞提高团队力量,增加员工的安全、质量管理意识,对整个企业的发展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业务流程优化(BPI)不仅仅指做正确的事,还包括如何正确地做这些事。由于BPR 的激进,一些企业在实施流程变革过程中,不是采用系统全新设计而是进行系统改造,基于现有流程柔和的改进流程使之符合目标的需要,在此背景下研究者提出了BPI 的思想。流程优化是一项策略,通过不断的设计、发展、优化业务流程,降低企业流程中产生的多余成本,减少冗余环节,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愈来愈多的企业通过优化业务流程来促进发展,它们大多数是通过更新设施设备、替换旧的材料、简化复杂环节和调整时序等方法来达到优化的目的。大部分流程需要对其进行改造才能产生其优化价值,而针对那些成本高、效率低,不增值环节甚多的流程,需运用新的方法对其重新设计从而获得流程的优化改善。流程改造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第一种措施是取消所有冗余的不增值的工作环节和内容。冗余的环节不仅不能产生价值,还将使得整个流程变得繁琐复杂,取消这些环节缩短了流程时间,简化了业务流程。因此在流程优化过程中,首先对流程中的环节进行分析讨论,需要取消的直接取消,这是最直接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第二种措施是将必要的工作进行合并。分析企业流程环节不能取消时,从合并的角度再进行考虑。企业通常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注重专业要求,因此将工作进行了分工,分工自然有其利,在某种程度上能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如果分工不能达到这些目的,则可以将工作进行合并,对复杂的工作进行优化,同时也不需特别强调专业的要求,这也是改造流程的一种有效方法。第三种措施是重新合理排列流程顺序。通过取消或合并优化流程后,还应该对整个流程合理地重排顺序,或者在其他工作顺序改变后,安排新的工作和步骤。流程优化的方法与研究工具是研究管理流程、流程优化的一项基本发放策略,通过不断发展、完善、优化业务流程方法,对于保持业务流程实施的成效,最大化流程优化的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第 2 章 DMAIC 理论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应用
2.1 建筑行业背景分析以及建筑施工企业业务流程特点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来实现商务活动的国际化、信息化和无纸化,已经成为各国商务发展的一种趋势。当今的市场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竞争,而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很大;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随着我国信息化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与此相适应的建筑业技术和信息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建筑业在提升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地产的飞速发展使得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来愈高,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每年钢材消耗占全球 1/3,全球建筑师都想开拓中国市场,建筑行业在我国正处在如日中天的阶段,在如今信息化时代,中国的建筑企业愈来愈清楚地知道信息化建设对自己的重要性,建筑行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前期的效果实在差强人意,从而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被称为“IT 黑洞”,造成“IT 黑洞”的出现其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众多的企业管理者单纯认为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进行大量的 IT 建设项目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价值的唯一出路,而他们没意识到的是如何保证整个 IT 的有效运营和管理才是保证信息化绩效实现的关键。如何提升企业价值,使企业能有效运营和管理,首先必需了解建筑行业中固有的特点。
第3章 DMAIC 理论在 L 公司中的实际应用.......... 31-51
3.1 公司概况......... 31
3.2 L 企业业务流程现状分析.........31-32
3.3 DMAIC 方法的运用 .........32-51
3.3.1 定义阶段 .........32
3.3.2 测量系统分析......... 32-38
3.3.3 分析阶段......... 38-43
3.3.4 改进阶段......... 43-49
3.3.5 控制阶段......... 49-51
第4章 L 公司实施 DMAIC 理论后分析.........51-61
4.1 运用 DMAIC 方法后的成本比较......... 51-52
4.2 运用 DMAIC 方法后的不合格品比较 .........52-56
4.2.1 工程项目部分不合格品的比较.........52-53
4.2.2 模板不合格品的比较 .........53-54
4.2.3 混凝土不合格品的比较......... 54-56
4.3 DMAIC 方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56-57
4.4 对策建议 .........57-61
结论
针对建筑施工企业流程的特点以及流程中出现的不增值及不必要环节,本文通过六西格玛方法中的 DMAIC 理论对流程进行优化及重组,构建了适用于建筑施工企业的DMAIC 模型,并针对每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及工具,优化改进流程,从而降低相关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本文侧重对安全及质量检查流程进行优化,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这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的极其重要的,同时对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也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作为六西格玛的实施模式,DMAIC 方法其运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运用,只会给企业带来麻烦和损失。我国目前企业管理现状告诉我们运用这种方法会比国外企业艰难得多。为了确保该方法的运用成功,企业要做好足够的准备,谨慎的决策,企业高层领导应发挥带头作用,全力的支持,只有这样,DMAIC 方法的运用才会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带来效益,提高企业的和性竞争力。本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为企业运用 DMAIC 方法提供一些参考:
(1)总结和研究了 L 企业运用 DMAIC 方法的过程,对其他企业运用 DMAIC 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研究出 DMAIC 方法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运用方式,建立适合建筑施工企业的理论模型图,为建筑施工企业如何运用 DMAIC 方法提供参考;
(3)通过 L 企业运用 DMAIC 方法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改善,扩大了 DMAIC 方法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范围;
(4)通过 L 企业运用 DMAIC 方法后的分析,提出建筑施工企业在运用该方法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这对企业运用 DMAIC 方法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Ettredge, M. and R. Greenberg. Determinants www.51lunwen.org/jianzhugongcheng/ of Fee Cutting on Initial AuditEngagemen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0.28(1): 198-210
[2]Allen T.Craswell,Jere R.Francis and Stephen L.Taylor.Auditor Brand NameReputation and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December)20:297-322
[3] Defend M.,T.J.Wong and Shuhua Li.The Impact of Improved AuditorIndependence on Auditor Market Concentr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2000:49-66
[4] Albert L. Nagy,Joseph V. Carcello. Client Size, Auditor Specialization and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f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2004, 19(5):651-668
[5] Balsam, S., Krishnan, J. and Yang, J. S.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Earnings QualityfJ]. 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3, 22(2):71-79
[6]Brian W. Mayhew, Kimberly A. Dunn. Audit Firm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Client Disclosure Quality[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4, 19(1):35-58
[7]Defond, ML.,Francis, J. R. and Wong, T. J.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Market Segmentation: Evidence from Hong Kong[J]. Auditing: a Journal ofPractice & Theory,2000,19(1 ):49-66
[8]Gramling, A. A., Johnson, V. E., Khurana, I. K.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udit Firm Industry Experience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M].Working Paper,Georgia State University,2001
[9]Krishnan, G. V. Does Big 6 Auditor Industry Expertise Constrain EarningsManagement? [J]. Accounting Horizons,2003,17(supplement):1-16
[10]Mark H. Taylor. The Effect of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on Auditor's Inherent RiskAssessments and Confidence Judgment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0,17(4):693-712
建筑工程管理范文精选十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主流的建筑形式,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因为现代上义建筑建立在当时的科学和技术的鞋础上,顺应了 20世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满足了人们的屯美需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动。19世纪永,法国数学家庞加莱(Jules HenriPoincar)完成了常微分方祝和天体运动的理论研究,成为了最早研究非线性科学的代表人物。1%3年美国气象科学家爱德华?洛伦兹(Edward NLorenz)在对大气科学和流体力学的数值研究过程中,发现了混现象,随后分形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组织原理陆续被发现和证实,非线性科学逐步形成。非线性科学的诞生,冲破了线性科学对人类思维的束缚。由于非线性科学更加接近客观世界的发展规排,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开阔的视角与更加科学的理论方法去研究负责问题。非线性科学的发嵌至漆完善,并逐渐渗透到其他学科,例如生物、工业设计、机械工程。非线性科学被引入到建筑领域是上个世纪水的事情,至此,建筑界提出了 “非线性建筑”的概念。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2. 1研究的目的
本文希望通过多种非线性建筑形态的生成方法进行论述,探讨已存在的多化设计方法背后所隐藏的某些共通特点,在这些甚础上对其进行批判思考,并将根掘己对非线性建筑形态生成的理解与体会,通过方案设计表达出来。希望通过我的研究,能够助于建筑设计理论发展。非线性建筑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薪新的学科,当前,它如雨后春等般出现在世界各地,创作正在逐步成为引领建筑创作的风向标,并以薪新的面貌,打破了现代建筑的单调和乏味。所以,对非线性建筑形态生成的研究是对建筑创作思想和方法的探索,体现了对变化的追求、对常规的打破、对想象的挑战、对方法的拓展及对多元的体现。对非线性建筑形态生成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建筑的思想、理论及方法,避免对表面形式的盲目抄袭;有助于我国现今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的。因此对非线性建筑形态的生成研究具有时代性、理论性和现实意义。
1.2.2国外研究动态
目前,国外对非线性建筑形态生成设汁研究开展的领域较为广泛而深入,覆盖理论、实践、实验等多个层面。在建筑理论领域,随着科学思维的变迁逐渐潜入到人们恐想怠识深层,人们幵始认识到非线性科学思维相对于建筑形态创新重要的范式意义,非线性思维与非线性理论在建筑中被不断地被延仲。査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其有关“非线性建筑”的思考与分析,集中代表了建筑领域对复染性姐维的融汇与发展,他先后发表了《新现代主义》、《跃迁世界中的建筑》《建筑的新范式:后现代建筑语言》,这些论著同时也对建筑领域里追求更为复杂的建筑形态作了前瞻性的理论探索。
第二章非线性建筑概述非线性建筑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与非线性科学、当代哲学理论、建筑理论、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它反映出建筑领域在经历了后现代建筑和解构主义建筑强调“断裂”和“差异”之后,当代建筑幵始与其他学科相联合,对新的设计策略和建筑形式的探求。当代的非线性科学、哲学为建筑师提供了思想的武器,建筑师从此以新的视角去认识世界,从而指导着建筑师采用新的设计策略进行创作实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的形态最终的生成结果。所以,我们可以说非线性建筑形态是对当代科学与哲学概念理解的视觉再现。对当代非线性建筑的形态特征的研究,可以借用Bataille “无定形”(inform)概念来概括。Bataille对无定形的解释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形式的不可描述性和不确定性。从现在的非线性建筑设计來看,建筑形态在很多的时候变成了设计的产物而不是设计,设计的重点从形态的构成原则转向过程的分析与操作。设计中的并置、拼贴、组合等设计手法逐步转换为新的操作逻辑,例如折叠、平滑、扭曲、透明等等。这些操作的本质是打破物质的整体体量,消解形式,从而达到弱化整体、实现形体的分解的目的,同时充分考虑主导因素的复杂联系,以这些联系纽织系统来获得总体的一致性。当代建筑的这种设计策略,就是要强调流动结构中动态体系之问的关联性,打破静止状态中形式的稳定性,使不同却又相似的建筑形式处于一种波动的、临时的不稳定状态中,以产生连续的、动态的视觉感受。通过对以收集材料的整理,我们对当代建筑非线性形态呈现出的“无定形”特征大致按两个方面来描述,分别为动态化、弱形式,我们将在本章的第三节详细讲解。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为非线性建筑设计从设计到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计算机这一得力工具,建筑师凭画笔将不可能设计出当前纷繁多样的建筑。
第三章 非线性建筑形态生成的方法............ 44-82
3.1 混沌的设计方法 ..........44-47
3.1.1 吸引子.......... 44-46
3.1.2 曲线吸引子.......... 46-47
3.2 分形的设计方法 ..........47-60
3.2.1 Voronoi ..........49-52
3.2.2 L系统..........52-53
3.2.3 螺旋图形..........53-59
3.2.4 分叉图形 ..........59-60
3.3 涌现的设计方法.......... 60-69
3.3.1 遗传算法..........61-64
3.3.2 生物结构主.......... 64-65
3.3.3 细胞自动机.......... 65-67
3.3.4 群集智能.......... 67-69
3.4 拓扑变形的设计方法.......... 69-80
3.4.1 平滑的设计方法.......... 69-72
3.4.2 折叠的设计方法.......... 72-80
3.5 小结..........80-82
第四章 非线性建筑形态生成的过程 ..........82-96
4.1 分析客观条件提取影响建筑形态.......... 82-85
4.2 生成策略和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85-90
4.2.1 性能 ..........87-88
4.2.2 形态结果 ..........88-90
4.3 生成形态.......... 90-94
4.3.1 形态的调整.......... 90-91
4.3.2 结构形态调整.......... 91-93
4.3.3 表皮调整.......... 93-94
4.4 小结 ..........94-96
第五章 非线性建筑的设计实践.......... 96-108
5.1 背景资料..........96-99
5.1.1 项目介绍.......... 96-97
5.1.2 规划方案介绍.......... 97-98
5.1.3 设计主体介绍.......... 98-99
5.2 形态的生成..........99-105
5.3 成果展示 ..........105-108
结论
首先我们要对基地调研、并且分析建筑自身的设计条件,我们蹄选出了影响建筑形态生成的主导因素;然后要经过图解的过程、软件的选择、参数的确定等等一系列的步骤,我们生成了非线性建筑的形态雏形;最后通过对建筑形态、结构形态、表皮形态的调整,我们得到了最终的建筑形态。建筑形态、结构形态、表皮形态调整过程没有明显的先后次序,需根据设计者的需要做出选择。目前,建筑的结构与表皮趋于-体化,所以结构形态、表皮形态调整需要同步进行。
通对过“混池、分形、涌现、拓扑”四个反映非线性建筑构成特质的形态生成方法的研究,揭示了其形态设计层面的动态化本体特征。其中,由混纯理论基础发展而来的形态生成方法,以吸引子为主要元素来影响空问中其他物体的行为,使他们发生位移,重新定位,进行缩放等等,它们可以关联环绕它周围的空间,并在特定福射半径的能量内引入;由涌现理论发展而来的形态生成方法所采用的数字化技术模仿的是建筑形态生成的内在逻辑而非外在形式,使得建筑形态是其功能、结构、材料等逻辑组织过程的自然形态呈现;分形的形态生成方法,是对自然界形态生成规律的模仿,是设计师向大自然的学习,随着科技的进步,设计师们不再是对形态的简車模仿,而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分析形态的生成规律,对这种规律的发展应用,如此才能使分形的生成方法具有好的灵活性,适用的领域也才能更加宽广;拓扑化形变之于建筑形态不仅是一种几何方法,更是一种深层的思维方式,其中折叠与平滑的生成方法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当代建筑师形态生成观的转变。当代非线性建筑的形态生成方法,反映出建筑师对建筑形态生成的内在规律的深层次的思考,非线性建筑形态的动态化特征是这些规律的外化表现,这样的形态特征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作者认为,这种连续性才是非线性建筑与解构主义建筑,尽管两者都表现出强烈的动态特征,而许多当代活跃在非线性建筑舞台上的设计师也来自解构主义阵营,担是解构主义的本质是强调“破碎” “拼贴”的。这就像是美妙音乐与噪音的区别,美妙音乐经图像分析呈连续的曲线,而噪音的分析结果是锅齿状的断裂的折线。所以,建筑师在对非线性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建筑形态的连续性和生成方法内在规禅,而不可为了获得动态化的形式而主观臆断的去设计。
参考文献
[1] Ettredge, M. and R. Greenberg. Determinants www.51lunwen.org/jianzhugongcheng/ of Fee Cutting on Initial AuditEngagemen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0.28(1): 198-210
[2]Allen T.Craswell,Jere R.Francis and Stephen L.Taylor.Auditor Brand NameReputation and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December)20:297-322
[3] Defend M.,T.J.Wong and Shuhua Li.The Impact of Improved AuditorIndependence on Auditor Market Concentr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2000:49-66
[4] Albert L. Nagy,Joseph V. Carcello. Client Size, Auditor Specialization and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f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2004, 19(5):651-668
[5] Balsam, S., Krishnan, J. and Yang, J. S.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Earnings QualityfJ]. 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3, 22(2):71-79
[6]Brian W. Mayhew, Kimberly A. Dunn. Audit Firm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Client Disclosure Quality[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4, 19(1):35-58
[7]Defond, ML.,Francis, J. R. and Wong, T. J.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Market Segmentation: Evidence from Hong Kong[J]. Auditing: a Journal ofPractice & Theory,2000,19(1 ):49-66
[8]Gramling, A. A., Johnson, V. E., Khurana, I. K.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udit Firm Industry Experience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M].Working Paper,Georgia State University,2001
[9]Krishnan, G. V. Does Big 6 Auditor Industry Expertise Constrain EarningsManagement? [J]. Accounting Horizons,2003,17(supplement):1-16
[10]Mark H. Taylor. The Effect of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on Auditor's Inherent RiskAssessments and Confidence Judgment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0,17(4):69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