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竞争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基于应计利润和盈余持续性角度
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盈余信息可以说是公司财务报表信息中最综合的信息之一,在日常市场中已得到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青睐。高质量的盈余信息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科学的投资融资决策,提髙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并进一步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例如,在我国上市公司监督管理的各项行政法规中,证券监督管理部门从审核申请公司的上市资格、确定股票的发行价格、审核增发股票、发行企业债券或公司债券的资格,再到上市公司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这整个过程中都把盈余这一指标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因此,对盈余质量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中最引人关注的学术研究领域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会计信息丑闻频发,先是2001年11月18日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Enrom)曙光了超过12亿美元的假帐,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其后,2002年6月,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世界通信(WorldCom)又公开承认它在2000年一年中,通过将大量的本该费用化的收益支出划入为资本支出,以此虚增了 38亿美元的收入和16亿美元的利润,其破产规模超过了安然,成为美国资本市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企业破产事件,世界通信也因此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财务欺诈事件永久地被载入反面教材;紧接着,2002年6月28日,又传出了全球最大的复印机制造商,被认为全美最可信赖的50家公司之一的施乐(Xerox),从1997年起,在四年内,共虚报收入60亿,虚增利润14亿,这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关注焦点不再仅仅是会计盈余的数量,而更加关注会计盈余的质量。由此可知,公司的盈余信息包含盈余的数量和质量,若信息使用者仅依据盈余数量而不重视盈余质量,那么很有可能做出不正确的财务决策。在众多的会计信息造假的案例中发现,寡头竞争和垄断竞争的行业中的企业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不禁让人思考,是不是在竞争程度较弱的这种行业中的企业的盈余质量更差呢?在己有的国外研究中显示,产品市场竞争在统一管理层和股东利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产品市场竞争可以降低代理成本,代理成本的高低应该反映在管理层通过财务报告系统所提供的盈余信息质量之中。因此,行业竞争确实会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产生影响。行业竞争在很多年前仍属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热点,Brande and Lewis (1986)将这个概念和财务概念结合在一起,开启了行业竞争在财务领域的研究。现有文献涉及到行业竞争与资本结构、股票特质风险、公司治理机制、管理层激励和公司的信息披露政策等各个方面,但是对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的研究还比较有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化改革逐步完善,竞争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的竞争环境相比,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竞争市场,同时拥有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特色,那么竞争对上市盈余质量的影响是否与西方国家一样?是否发挥它的作用,并进而影响公司的盈余信息质量呢?本文选取2009~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产业组织理论和会计相关理论,探讨市场竞争与盈余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盈余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企业的盈余信息是会计信息中最重要的一种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盈余信息的依赖比其他会计资料的信息要高得多,这种情形下公司的盈余质量的高低将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相关决策造成重大的影响,进而影响经济福利以及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研究盈余质量是十分有意义的。现有的对于盈余质量方面的研究相当丰富,研究影响因素的文献也很多,众多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中,具体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有包括企业管理层背景、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和企业内部盈余管理行为等,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企业面临的国家法律、法规、行业管理制度、宏观经济环境等。现实中的会计信息造假案例中出现了大量处于寡头竞争和垄断性行业中的企业,说明行业的竞争程度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现有对行业竞争与盈余质量关系的研究却相当欠缺。企业处于不同的产品竞争层面,面临的主要风险有所不同,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方式和战略目标等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会对上市公司经理人进行盈余管理活动动机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结合产业经济学SCP理论,上市公司的竞争结构会影响企业绩效,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的持续性在内的多种特质,最终影响企业盈余质量。虽有个别文献提到行业的竞争程度、创新性和周期性会对盈余信息产生影响,但是进行完整的实证检验的并不多,本文将重点结合行业竞争程度,对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做深入的探究。本文将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试图详细解答行业竞争程度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研究这一问题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理解提高盈余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对我国健全资本市场、建立健康的市场经济,加强对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益的保护、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倡导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国务院于2010年5月13日再次发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提高市场化程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交通、电力等垄断性行业,逐渐加强市场竞争,加强对垄断性行业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倡导建立竞争的市场环境。本文认为提髙行业的竞争程度是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并且进行了实证的检验,这是从会计角度对国家政策的一个论证,对政府的政策导向的支持。同时,本文也是补充和丰富了盈余质量相关领域的研究。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盈余信息是会计信息中非常核心的部分,对企业价值评估、未来业绩的预测等有着很大的价值,尤其影响着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决策科学性。虽然盈余质量相关研究结果的不断出现、研究视角不断拓展,但至今尚没有公认的一个全面的广泛接受的盈余质量概念和定义。比较经典的定义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应计制会计下所确认的收益额与公司目前或者未来现金流入额的符合程度(美国会计学会,2002);应计项目反映实现经营活动现金流的程度大小(DechowandDichev,2002);企业净利润与经济学盈余的匹配程度(Katherine,2003);还有一部分学者选择从价值相关性角度定义盈余质量,认为盈余反应系数是一个衡量盈余质量不错的指标,但这假说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建立在市场强有效的情况下,用于准确度量盈余质量的市场定价;Dechow et al. (2010)则认为高的盈余质量就是更具有决策用性的财务报表信息。总结国内外研究中对于盈余质量的概念,绝大部分研究人员釆用了决策有用观为基础的盈余质量的概念,主要包括决策有用的计量观与决策有用的信息观两个方面。计量观认为,盈余质量是指财务报表的会计盈余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反映企业真实的盈余,强调盈余信息质量是会计盈余与经济盈余之间的偏差程度,其核心是真实性,信息观则认为,盈余信息质量是指财务会计报告能向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层、政府等相关使用者提供与其判断相关的有用信息,强调的是会计盈余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估计企业的经济收益(而不是反映经济收益本身),强调的是盈余的信息含量,因此基于的主要是价格、交易量以及市场报酬等指标。
财务重述是指上市公司在发现并纠正前期财务报告的差错时,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财务报告行为。当发生财务重述时,意味着公司的盈余质量较低。但是财务重述作为衡量盈余质量的一个指标,很容易受到上市公司重述公告信息披露完整性的限制。在国内的大部分研究,也基于以上几个角度,选取了不同角度来衡量盈余质量,如:陆建桥(1999)认为Jones模型忽视了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重要部分——无形资产以及其他长期资产的摊销额,应该要考虑到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对非操控性应计项目的影响,从而在Jones模型的基础上加上了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等变量。储一均、王安武(2000)的实证研究从会计盈余和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匹配程度角度定量评价中了国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质量。周浪波(2002)是基于盈余质量具备的主要特征角度,认为衡量盈余质量要从盈余真实性、管理稳定性以及现金流量等几个角度来进行。黄中生、褚友祥(2004)提出,企业盈余质量应该包括真实性、现金保障性和稳定增长这三个关键属性,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选取了相应的指标对盈余信息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苟开红(2005)则构建了一个上市公司整体盈余质量评价模型,其中包括了盈余数据的相关性以及真实性等因素,其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收益质量水平总体偏低。如果能够加强监管,则盈余质量会有所上升的。也有的学者是构建了综合盈余质量模型,涵盖了盈余信息的各个方面。在这方面的文章十分丰富。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的研究思路为: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行业竞争程度、盈余质量以及两者关系等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分别对行业竞争程度研究和盈余质量的研究做出简评;以政治成本动机、市场信息假说、代理理论和SCP模型等理论为基础,分别选取应计利润质量和盈余持续性两个指标,基于盈余管理和行业特征方面的经济实质两个视角,针对行业竞争程度对公司的盈余质量的影响机理进行综合理论分析,进而引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然后对2009年至2013年沪深两市A股各个行业的竞争程度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分析,选择合适的回归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较为深入的实证检验与分析,同时辅以稳健性检验;最后,以前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为基础,对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意义和提高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提供具体的建议。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致谢 5-6
摘要 6-7
ABSTRACT 7-8
目录 9-11
1 绪论 11-16
1.1 研究背景 11-12
1.2 研究问题和意义 12-13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13-14
1.4 研究创新点 14-16
2 文献综述 16-27
2.1 盈余质量的研究 16-21
2.1.1 盈余质量的概念 16
2.1.2 盈余质量的计量 16-19
2.1.3 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 19-21
2.2 行业竞争的相关研究 21-24
2.2.1 行业竞争的概念 22
2.2.2 行业竞争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 22-24
2.3 行业竞争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24-25
2.4 文献述评 25-27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7-35
3.1 行业竞争对盈余质量影响的理论基础 27-31
3.1.1 政治成本动机 27
3.1.2 专有成本理论 27-28
3.1.3 信息不对称与行业竞争的信息假说 28-29
3.1.4 代理理论 29
3.1.5 SCP理论 29-30
3.1.6 小结 30-31
3.2 研究假设 31-35
3.2.1 行业竞争与应计利润质量 31-32
3.2.2 行业竞争与盈余持续性 32-35
4 研究设计 35-40
4.1 样本选择 35
4.2 变量定义 35-38
4.3 模型构建 38-40
5 实证结果分析 40-57
5.1 描述性统计和单变量检验 40-47
5.1.1 按年度和按行业分类公司样本 40-42
5.1.2 行业集中度分析 42-44
5.1.3 财务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44-45
5.1.4 单变量检验 45-47
5.2 相关性分析 47-48
5.3 多元回归分析 48-53
5.3.1 行业竞争与应计质量的关系检验 48-49
5.3.2 行业竞争与盈余持续性的关系检验 49-53
5.4 稳健性检验 53-57
5.4.1 替换竞争程度衡量指标 53-56
5.4.2 按资产分组进行检验 56-57
6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57-61
6.1 研究结论 57
6.2 政策建议 57-59
6.3 本文局限性 59-61
参考文献 61-67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 ]Ashbaugh-Skaife H, Collins D W, Kinney Jr W R, et al. 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83(1):217-250.
[2]Aghion,P.,M.Dewatripont,and P.Rey,! 999.Competition,financial discipline,and growth.Review ofEconomic Studies 66,825—852.
[3]Andergassen R.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incentives and fraudulent behavior[J].EconomicsLetters, 2010,107(2): 201-204.
[4]Aggarwal R K, Samwick A A. Executive compensation, strategic competition, and relative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9,54(6).
[5]Allen.F..and D.Gale.2000.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mpetition. In Corporate Governance: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Brander J A, Lewis T R. Oligopoly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The limited liability effect[J]. Th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956-970.
[7]Balakrishnan K,Cohen D.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financial accounting misreporting andcorporate governance: evidence from accounting restatements[R],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Texas, Dallas), 2010.
[8]Beasley M S, Carcello J V,Hermanson D R,et al.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Consideration ofindustry trait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J].Accounting Horizons,2000,14(4): 441-454.
[9]Beasley M 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oard of director composition and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J]. Accounting Review, 1996: 443-465.
[10]Barth M E. Global financial reporting: Implications for US academics[J]. The AccountingReview, 2008,83(5): 1159-1179.
[11]Barth M E,Beaver W H, Landsman W R. The relevance of the value relevance literature for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 another view[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31(1): 77-104.
[12]Bushman R M,Piotroski J D,Smith A J.What Determines Corporate Transparency?.Journal ofAccounting Research,2004.
[13]Ball R, Kothari S P, Robin A.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properties ofaccounting earn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0,29(1): 1-51.
[14]Basu,S,1997,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 Journal of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4,3-37.
[15]Biao Xie,Wallace N Davidson, Peter J DaDalt.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Governance:The Role of the Board and the Audit Committee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3.
[16]Cheng C S A, Liu C S, Schaefer T F. Earnings permanence and the incremental information content of cash flows from operationsf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6: 173-181.
[17]Chan K C,Farrell B, Lee P. 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Theoiy, 2008, 27(2): 161-179.
[18]Cremers M,Nair V B,Peyer U. Takeover defenses and competition[J]. 2007.
[19]Cheng P, Man P, Yi C H. The impact of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on earnings quality[J].Accounting & Finance, 2013, 53(1): 137-162.
[20]Chung R,Firth M, Kim J B. Institutional monitoring and opportunistic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2,8(1): 29-48.
[21]Caves R E, Porter M E. Competition in the open economy: A model applied to Canada[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22]Cahan S F. The effect of antitrust investigations on discretionary accruals: A refined test of thepolitical-cost hypothesis[J]. Accounting Review, 1992: 77-95.
[23]Doyle J,Ge W, McVay S. 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repor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7,44(1): 193-223.
[24]DeFond M, Hung M, Trezevant R.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annualearnings announcements: International evide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7,43(1): 37-67.
[25]Darrough M.Disclosure policy and competition:Cournot VS.Bertrand[J].The AccountingReview,1993J68:534-561.
[26]DeFond M L,Park C W. The effect of competition on CEO turnover[J]. 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 1999,27(1): 35-56.
[27]Dechow P M.,Dichev I D. The quality of accruals and earnings: The role of accrual estimationerror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2,77(s-l): 35-59.
[28]Dechow P., Ge W, Schrand C. Understanding earnings quality: A review of the proxies, theirdeterminan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0,50(2):344-401.
[29]Dye R A.Proprietary and nonproprietaiy disclosures[J] Journal of Business, 1986,59:331—336.
[30]Edwards F R. Managerial objectives in regulated industries: Expense-preference behavior inbanking[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7:14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