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高湿环境下联合预冷方式对自行车运动员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19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高湿环境下联合预冷方式对自行车运动员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

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奥运会的比赛已逐渐演化为各国科技力量的竞争,科研工作者对竞技体育实践活动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确保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由于许多赛事的举办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体机能的反应表现为:运动提前终止、产生疲劳、运动能力降低、热储备量低、核心温度的升高、代谢紊乱生理反应。许多研究已经表明预冷对于降低运动前身体的核心温度、提高热储备能力和运动能力是有效的方式,预冷是目前运动员广泛使用的策略,用来抵抗因高温高湿而导致的运动疲劳和能力的降低[1][2]。预冷方法包括外部预冷和内部预冷,具体的方法有:空气预冷、冷水浸泡、冰浆预冷、使用冰背心、联合预冷。常用的预冷措施是通过外部预冷,如冷水浸泡和使用冰背心。研究证据表明由于运动形式和预冷方法的多样性,没有形成具体的预冷模型,目前预冷方法的使用主要通过外部预冷,但在实际比赛具体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仪器设备或时间的限制。最近的研究表明内部预冷或联合预冷方法,如口服冰浆或口服冰浆+冰背心对于降低身体核心温度和提高运动能力更加有效,但具体哪一种预冷方法更加方便快捷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至今仍不清楚。预冷提高运动能力的良好机制可以帮助教练员和体育科学家根据不同的运动员、不同的体育项目、不同的比赛环境使用恰当的预冷方法。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实验中同时使用外部预冷和内部预冷的联合预冷方法(口服冰浆+冰背心),比较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联合预冷与单因素预冷对于功率自行车运动员运动能力提高的影响,确定是否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联合预冷方式(口服冰浆+冰背心)比单独的预冷措施对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更加有效,为在真实比赛条件下进行预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从而选择更加有效的预冷方法。

最近昆明马拉松比赛导致11人晕倒1人抢救无效去世的报道正说明了此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预冷对于运动能力提高的作用已得到许多实验的证实,这些预冷方法主要以单因素干预进行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联合预冷的方法,分析其对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分析其预冷机制,对预冷的理论进行完善和充实。由于多数的预冷措施是在实验室进行的,应用到实际的比赛中有一定的困难,如预冷的时间,设备、场地、人员的要求。目前在比赛中应用最多的是冰背心预冷,但研究表明这种方法的预冷效果没有联合预冷明显。通过比较不同的预冷方法探索出在实际比赛中切实可行的方案,从而选择更加有效的预冷措施,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员在实际的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的预冷方法和理论依据。通过联合预冷的方法,试图更加有效的降低运动员的核心温度,提高运动能力,为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最后,通过研究联合预冷方法,进一步完善我国在预冷领域的研究。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根据环境温度与人体热平衡之间的关系.通常把 35℃以上的生活环境和 32℃以上的训练环境视为高温环境,相对湿度在 60%以上的环境称为高湿环境。 高温是人们经常遇到的应激源之一,高温应激时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导致机体疲劳,生活、工作、运动能力下降,严重时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如何评价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达到忍耐极限,以及热环境参数对人体的耐受力的影响程度,这些已有理论研究。国外已经有许多评价人体热耐受能力指标,包括:热应力指标 HSI、工作及恢复期心率、体温、血液水分含量。国际上热应力指标的标准为,基于 WBGT 的 ISO7243,基于生理学的 ISO9886 和基于必须出汗率(Sreq)的ISO7933。血清 PRL 是高温环境下运动对机体刺激较为敏感的一个指标,它可以反映机体热应激程度的大小。HSP70 是在机体受不良因素干扰时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环境中的应激因素,诱导机体合成的一类重要生物活性分子。HSP70赋予细胞或生物从各种应激中恢复的能力和保护它们免遭这些应激因素的损害。HSP70 还可以防止溶酶体的破坏,提高细胞膜的稳定性,使细胞抗损伤抗破坏的能力增强,热耐受力明显提高[9]。

高温环境下运动,机体为适应散热和供氧需求,皮肤血管的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内脏血管的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血液在机体内重新分配,心肌收缩频度和强度均增加。因此心肌产能和耗能大大增加,虽提高了心输出量,但大量血液流入体表,从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这时机体主要靠增加心脏搏动次数来补偿。心率很高时,由于舒张期缩短和冠脉流量不能满足心肌活动的需要,同时体液蒸发较多引起血液浓缩和黏稠度增加,每搏输出量反而减低,导致平均动脉压降低。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人体的核心温度升高,当核心温度升高到临界核心温度值时会引起疲劳。体温每升高 0.9℃,心输出量将增加 60%,心输出量的增加主要靠心搏出量来完成,使心率升高,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增加,导致心血管系统负担过重,能量代谢增强,机能下降。另外,温度升高,引起机体代谢率升高、进而引起液体丢失、血液浓缩、能量和血氧消耗急剧增加,乳酸代谢产物增多,血液粘稠度增加,这对运动也造成不利影响。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在某自行车骑行俱乐部招募自行车运动员,挑选出符合实验标准的受试者 12 名。受试者均为自愿参加本实验,明确告知实验的具体流程和要求,以及实验可能造成的不适反应,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本项实验。医学筛查的目的在于排除受试者患有或有潜在的不良健康因素,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如青春期高血压、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如皮肤感觉不良)、呼吸系统疾病和代谢系统疾病。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中文摘要 5-6

Abstract 6-7

1 前言 8-17

1.1 选题依据 8-10

1.1.1 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生理及运动能力发生变化 8-9

1.1.2 许多的大型体育赛事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进行 9

1.1.3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预冷作为提高运动能力的主要方法以及他的多样性 9

1.1.4 联合预冷方法的使用更加的贴近实际 9-10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0

1.2.1 研究目的 10

1.2.2 研究的意义 10

1.3 文献综述 10-17

1.3.1 高温高湿环境 10-11

1.3.2 高温高湿环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11-12

1.3.3 预冷的历史 12-13

1.3.4 预冷的方法 13-16

1.3.5 预冷的机制 16-17

2 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17-21

2.1 研究对象 17-18

2.2 研究方法 18-21

2.2.1 预冷方案设计 18

2.2.2 实验室环境及控制 18

2.2.3 预冷干预措施 18-19

2.2.4 测试指标及方法 19

2.2.5 统计方法 19-20

2.2.6 实验详细流程 20-21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23

3.1 预冷措施对于自行车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21

3.2 预冷后自行车运动员机能状态变化结果 21-23

3.2.1 预冷方法对于身体核心温度的影响 21

3.2.2 预冷对于运动员心率的影响 21-22

3.2.3 预冷对于运动员体表温度的影响 22

3.2.4 预冷对于运动员血流灌注的影响 22

3.2.5 预冷对于运动员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22-23

3.2.6 预冷对于高铁血红蛋白的影响 23

4 分析与讨论 23-30

4.1 预冷对于自行车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23-24

4.1.1 冰背心对于自行车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23

4.1.2 口服冰浆预冷对于自行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23-24

4.1.3 联合预冷对于自行车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24

4.2 预冷与身体核心温度变化的分析 24-26

4.2.1 是否核心温度的降低是重要的关于预冷对运动能力提供的影响 25

4.2.2 极限身体温度 25-26

4.3 预冷对身体心率的影响分析 26-27

4.4 预冷对身体体表温度的影响分析 27

4.5 预冷与身体血流灌注指数变化的分析 27-28

4.6 预冷与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变化的分析 28-29

4.7 最大摄氧量是否对于预冷有影响 29

4.8 最佳的预冷方法 29-30

5 结论 30-31

参考文献 31-34

致谢 34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 Nielsen B, Nybo L. Cerebral changes during exercise in the heat. Sports Med 2003; 33 (1): 1-11.

[2] Nybo L, Nielsen B. Hyperthermia and central fatigue during prolonged exereise in humans. J ApplPhysiol 2001 Sep;91 (3): 55-60.

[3]周 青,徐如祥.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前后人体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0):10-25.

[4] DuffieldR,MarinoFE. Effects of pre-cooling procedures on intermittent-sprint exerciseperformance in warm conditions. Eur JAppl Physiol. 2007;100(6):27–35.

[5] Ross ML, Garvican LA, Jeacocke NA, et al. Novel pre-cooling strategy enhances time trial cyclingin the heat.Med Sei Sports Exerc 2011; 43 (1): 23-33.

[6] Siegel R, Mate J, Brearley MB, et al. Ice slurry ingestion increases core temperature capacity andrunning time in the heat.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0;42(4):17–25.

[7] Abbiss, Shirreffs SM, Maughan RJ. Cold drink ingestion improves exercise endurance capacity inthe heat. Med Sei Sports Exerc 2008 Sep; 40 (9): 1637-44.

[8] Paul Jones. Method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body cooling for exercise performance. Br JSports Med. 2002;36(2):89–94.

[9] 郝战军,刘宏鹏,高温环境下运动对人体血清 HPS70、IgA 及 IgG 水平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13,35(3)。

[10] 赵杰修,高温高湿条件下的训练与比赛[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7,15(4)。

[11] Marino FE. Method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body cooling for exercise performance. Br JSports Med 2002 Apr; 36 (2): 89-94.

[12] Bergh U, Ekblom B.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peak aerobic power at different bodytemperatures. J Appl Physiol 1979 May; 46 (5).

[13] Kay D, Taaffe DR, Marino FE. Whole-body pre-cooling and heat storage during self-pacedcycling performance in warm humid conditions. J Sports Sei 1999 Dec; 17 (12): 37-44.

[14] Marsh D, Sleivert G. Effect of precooling on high intensity cycling performance. Br J Sports Med1999 Dec; 33 (6).

[15] Gonzalez-Alonso J, Calbet JA. Reduetions in systemic and skeletal muscle blood fiow andoxygen delivery limit maximal aerobic capacity in humans. Circulation 2003 Feb 18;107 (6): 24-30.

[16] Castle PC, Macdonald AL, Philp A, et al. Precooling leg muscle improves intermittent sprintexereise performanee in hot, humid eonditions. JAppl Physiol 2006 Apr; 100 (4):77-84.

[17] Scott CG, Ducharme MB, Haman F. Warming by immer-sion or exercise affects initial coolingrate during subsequent cold water immersion. Aviat Space Environ Med. 2004;75(11):56–63.

[18] Marino F. Evidence for anticipatory regulation mediated by drink temperature during fixedintensity exercise in the heat. Exp sPhysiol. 2007;92(2):467–8; author reply 9.

[19] Myle GR, Hahn AG, Tumilty D. The effect of preliary skin eooling on performance of rowers inhot conditions. Excel 1989; 6(1): 17-21.

[20] Siegel , Laursen . Keeping your cool: possible mechanisms for enhanced exercise performance inthe heat with internal cooling methods. Sports Med. 2012;42(2):89–98.

[21] Bogerd N, Perret C, Bogerd CP, et al. The effect of pre-cooling intensity on cooling efficiencyand exercise performance. J Sports Sci. 2010;28(7).

[22] Burke LM, Hawley JA, Wong SH, et al. Carbohydrates for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J Sports Sci.2011;29(Suppl.1):17–27.

[23] Olschewski H, Brück K. Thermoregulatory, cardiovascular,and muscular factors related toexercise after precooling.JAppl Physiol 1988 Feb; 64 (2): 03-11.

[24] Hessemer V, Langusch D, Brück LK, et al. Effect of slightly lowered body temperatures onendurance performance in humans. JAppl Physiol 1984 Dec; 57 (6).

[25] Arngrimsson SA, Petitt DS, Stueck MG, et al. Cooling vest worn during active warm-upimproves 5-km run per-formance in the heat. JAppl Physiol 2004 May; 96 (5).

[26] Bogerd N, Perret C, Bogerd CP, et al. The effect of pre-cooling intensity on cooling efficiencyand exercise perfor-mance. J Sports Sei May 2010; 28 (7).

[27] Yeo zw, Joch W. Effects of warm-up and precooling on endurance performance in the heat. Br JSports Med 2007 Jun; 41 (6): 380-4.

[28] Stevens, Jenkins DG.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optimising trainingprogrammes and maximising performance in highly trained endurance athletes. Sports Med 2002; 32(1): 53-73.

[29] Lee JK, Shirreffs SM, Maughan RJ. Cold drink ingestion improves exercise endurance capacityin the heat.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8;40(9):37–44.

[30] Carly Brade, Cheung SS, Elder GC, et al. Voluntary muscle activation is impaired by coretemperature rather than local muscle temperature. JAppl Physiol. 2014;100(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