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门诊 真空静脉采血 晕针 护理
门诊患者采集静脉血,是门诊各项检查中最常见的方法,晕针是一种血管性晕厥,它是由强烈的针刺所引起,患者在门诊进行静脉采血的过程中,出现晕针的现象时有发生。晕针发病急骤,原因也较复杂,正确及时诊断和治疗可避免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统计我院门诊2005年1月~ 2009年1月共发生静脉采血晕针患者360例,经积极地对症处理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发生静脉采血晕针360例患者,年龄以15~50岁多见,其中青壮年男154例,女180例,儿童10例,老年人16例。
2 晕针的相关因素分析
2.1 心理因素 患者由于精神过度紧张、恐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1]。多发生在青壮年、年轻女性,此类患者平素体健,很少到医院打针吃药,适应环境、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
2.2 机体状态 体质虚弱者,空腹、饥饿、呕吐、腹泻等状态下,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短暂的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血压下降,脑血流量下降发生晕针。
2.3 疼痛刺激 抽血局部刺激产生疼痛。主要为①护理人员技术欠佳,反复穿刺,态度生硬,动作粗暴。②患者对疼痛刺激的阈值不同。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疼痛的反应有差异,老年患者的疼痛阈值高,因此较少发生晕针。
2.4 环境因素 门诊抽血台患者拥挤、声音嘈杂加之天气闷热、通风较差时患者抽血易发生晕针。
3 护理对策
3.1 处理 患者一旦发生晕针,将患者立即抬到空气流通的地方并吸氧,坐位患者改为平卧位,平卧位应采用15~30°头高脚低,以增加回心血量。解开衣扣,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压人中、合谷穴。安慰患者不要紧张,可口服热开水或糖水,适当保暖,数分钟即可自行缓解[2]。对老年人或有心脏病的患者,应防止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应加强生命体症的监测。
3.2 预防 晕针的预防更为重要,首先要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做一些必要的解释和安慰工作,使患者精神放松。其次是尽量减轻疼痛刺激,穿刺操作技术熟练正确,动作轻柔,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反复穿刺。易发生晕针的患者取侧卧位,适当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减少晕针的发生。
4 讨论
晕针属于反射性心血管迷走性晕厥,常为一过性,与暂时脑部供血不足有关,患者精神紧张、空腹、穿刺是过强的刺激,均可导致自主神经协调功能紊乱,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全身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血压下降,暂时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因这种晕厥常跟抽血穿刺有关,所以称为晕针。一般经历三期:①先兆期 患者多自述头晕眼花、心悸气短、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持续1~3min。②发作期 瞬间意识恍惚、脸色苍白、昏厥、四肢冰冷、血压下降、脉搏细数,持续1~5min。③恢复期 神志恢复、面色红润、心率恢复正常,脉搏有力,自述乏力,四肢酸软。临床观察症状轻者可直接由先兆期进入恢复期。本组360例晕针患者中,300例症状较轻者,恢复较快,2~5min可缓解。60例症状较重,需通风吸氧,指压人中、合谷穴,8~10min才能缓解,需引起护理人员重视,以免发生意外。
参考文献
[1] 怀海平.门诊静脉采血晕针的因素与对策[J].华北国防医药,2002,14(4):293.
[2] 韦金一.大型体检晕针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7):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