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英敏,刘东宁,何敬文
【摘要】 目的了解宁夏某高校回族与汉族大学生对性病、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为进一步开展性病(STD)和艾滋病(AIDS)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某高校整群选取102人回族、328人汉族大学生进行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调查问卷。结果对STD和AIDS一般知识知晓情况及AIDS的传播途径回族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低于汉族大学生;对获得AIDS知识来源以来自可视媒体、报刊杂志、宣传展览等社会性传播媒介为主。结论应考虑民族因素及学生的知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关键词】 性传播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教育
为了掌握宁夏某高校大学一年级不同民族对性病、艾滋病知识认知状况,了解其影响因素,以便制定适宜的健康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健康教育活动。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新入校1个月大学生中抽取448人,其中回族102人,汉族328人,其他民族18人;男生236人,女生212人,年龄18-21岁。
1.2内容:
包括性知识、艾滋病知识以及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等。
1.3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抽到班级为单位,按人数发放调查表。答卷时不辅导、不暗示、不讨论、不记名,一次填写完成,专人等候,答完即收卷。统一筛选、整理,使用SPSS软件分析。
2结果
2.1问卷完成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480份,其中收回完整的问卷448份,其回收率为93.3%。
2.2回、汉族大学生性病、艾滋病基本知识水平:
除了健康人可以携带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是否为传染病、使用避孕套可以预防艾滋病、预防控制与自己无关回答正确率,回、汉族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有关性病、艾滋病一般知识水平回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回、汉族大学生对性病、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识水平:
见表1。表1回、汉族大学生对AIDS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比较
2.4回、汉族大学生获得AIDS知识的来源:
获得AIDS知识主要来源,以来自可视媒体、报刊杂志、宣传展览为主,来自父母、同学朋友、医疗部门和学校教育较少。除了报刊杂志、宣传展览、父母、同学朋友这4项知识来源以外,回、汉族大学生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其余各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疗部门、计算机网络、可视媒体、学校教育)。
3讨论
本结果显示,艾滋病基本知识及防治知识水平汉族学生高于回族学生,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民族接受艾滋病知识的机会及自我保健意识的差异造成的。提示,应加大本地区的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力度,努力寻找适合于各民族学生的宣传教育形式和内容,以加快艾滋病知识的普及。
正确认识传播途径对于阻止性病、艾滋病在人群中的传播、流行以及采取个人防护措施至关重要。表1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民族学生对STD、AIDS传播途径知识的正确了解水平参差不齐,说明对传播途径的宣传效果不足。回族大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剃刀、理发工具及牙刷等)有关的血液传播途径及非STD、AIDS传播途径(接吻、共用卫生间及游泳池等)的正确认识程度与汉族大学生相比有显著差异。提示,急需提高本地区大学生STD、AIDS传播途径的正确认识水平,加强对日常性生活接触传播和宣传教育,并不断补充新知识,使他们更全面地掌握STD和AIDS的各种知识,从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不同民族大学生有关STD和AIDS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可视媒体、报刊杂志、宣传展览等社会性传播媒介,而来自父母、学校、朋友的宣传很少,这与有关报道一致[2-4],这提示STD和AIDS的教育应有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进行。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受教育,而学校教育在学生知识获取及行为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他途径所无法比拟的。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对不同民族大学生进行了对比研究,回、汉族大学生对STD和AIDS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均不容乐观。提示我们在今后学校开展健康教育课时,应把不同民族学生的教育作为重点。
参考文献
[1]李晋.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37(1):73-75.
[2]王强.合肥地区部分大学生对性知识的认知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36.
[3]邓志强.长沙市高校男大学生性健康调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2):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