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资料
200307/200703我院急救中心出急救车8429次,其中发生院前死亡436例,占入院前急救5.17%,其中男性316例(72.48%),女性120例(27.52%);年龄12~97(平均52.89)岁,其中≤20岁22例(5.05%),21~30岁56例(12.84%),31~40岁82例(18.8%),41~50岁63例(14.45%),51~60岁61例(13.99%),61~70岁66例(15.14%),≥71岁86例(19.72%). 接警时间段在00:00~08:00的94例(21.56%),08:00~13:00的88例(20.18%),13:00~18:00的158例(36.24%),18:00~24:00的96例(22.02%). 救护车院内反应时间2 min,救护车到达现场反应时间1~88(平均14.26)min,急救半径0.5~65(平均7.87)km,现场急救处置1~120(平均33.79)min. 现场急救处置中入院前死亡436例均有心电图检查(100%),气管插管329例(75.46%),胸外心脏按压389例(89.22%),电击除颤387例(88.76%),现场吸氧、补液389例(89.22%). 死亡疾病包括:内科疾病284例(65.14%),其中心血管疾病79例(18.12%),脑血管疾病63例(14.45%),猝死48例(11.01%),呼吸系统疾病50例(11.47%),癌症晚期22例(5.05%),中毒16例(3.67%,其中一氧化碳中毒13例,有机磷2例,酒精中毒1例),消化道疾病5例(1.15%)和血液病1例(0.23%). 外科类疾病共152例(34.86%),其中车祸62例(14.55%),刀砍伤19例(4.36%),坠楼28例(6.42%),电击伤13例(2.97%),砸伤11例(2.52%),自缢7例(1.61%),溺水10例(2.29%)和烧伤2例(0.46%).
2讨论
医护人员尽早到达现场抢救处理是减少院前死亡的关键,在本文436例院前死亡患者中,除家属拒绝抢救及死亡时间较长者,均进行心肺复苏,其中26例(5.96%)获得Ⅰ期复苏成功,转院内继续抢救,比深圳资料报道的2.4%略高[1-2]. 此26例患者均在10 min内到达现场,开始心肺复苏,均给予气管插管、静脉用药、电击除颤、吸氧等救治,并在转院内治疗的途中持续抢救及监护. 在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中,抢救反应时间最长达120 min. 在此436例院前死亡患者中,只有5例在医务人员未到达时由目击者在现场实施简单心肺复苏,特别是因电击伤、溺水、自缢、一氧化碳中毒等院前死亡的患者均未实施早期心肺复苏,而这些患者相对年轻,心肺功能较好,若早期及时心肺复苏,能挽救部分患者生命,但现场目击者均缺乏急救意识,丧失了宝贵10 min. 在广大群众中普及创伤急救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可为医务人员赢得宝贵的院前急救时间,降低院前死亡率[2-3].
入院前急救死亡以13:00~18:00死亡人数居多,其原因在于13:00~18:00时段外伤患者发病率较高有关,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死亡时间以18:00~24:00居多. 年龄分布中,内科疾病死亡者以60岁以上患者居多. 死亡436例中,男女比例为2.63∶1,其中外科疾病中,男女比例为4.47∶1. 死亡原因前5名分别为外科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猝死和呼吸系统疾病. 尽快完善交通配套设施,规范管理制度,加强建设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减少外科疾病的死亡. 在内科死亡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及猝死仍占死亡原因中的前三位,提示家属对于有心、脑、肺等疾病患者要加强护理,及时预防,及时发现,及时求救,并建议掌握初级心肺复苏技术,为医护人员抢救争取时间.
参考文献
[1]李东曲,李远建,王野,等. 成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393例院前死亡病历分析[J]. 急诊医学,2001,22:279-280.
[2]梁实,江捍平,贾清旺,等. 深圳市2002年院前死亡病例普查[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733-736.
[3]郑小英,孟新科. 126例院前死亡病例临床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2003,23:189-190.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