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晚期肺癌65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8146 日期:2025-03-27 来源:论文网
作者:马武,张淑莲,马军,杨晓君

【关键词】 肺癌;立体定向;放疗;预后
  1临床资料
  收集200307/200605接受放疗观察的中晚期肺癌130(男78,女52)例,平均年龄62(33~80)岁;KPS评分均>70分;临床分期为IIIa~IV期(1997年UICC分期). 其中鳞癌78例,腺癌43例,腺鳞癌9例;无严重影响治疗计划完成的内科疾病;患者于分期前均行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胸部CT、腹部B超、全身骨显像等检查,少数患者行头颅CT检查.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均先用直线加速器6MVX线常规外放疗. 其原发于上叶者包括原发灶、同侧肺门、中上纵隔淋巴引流区. 位于下叶者包括原发灶、同侧肺门、全纵隔淋巴引流区. 均予前后对穿野照射DT40GY,4 wk. 此后实验组利用上海拓能公司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按放疗要求将患者平放于真空垫体架床内,摆位固定后行CT扫描,影像数据经网络到TPS工作站,予以三维重建,根据病灶的部位、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勾画出靶区,并勾画出危险器官轮廓,计划靶区为临床所见肿瘤区外放1.0 cm设计三维治疗计划,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和优化放射治疗计划,最后制作适形铅模,进行立体定向放疗,DT 3.0~4.0 GY/次,1次/d,5 d/wk,推量至肿瘤区DT 64~76 GY. 对照组避开纵隔和肺门缩野至临床病灶常规外放疗加量至DT 64~70 GY. 另外,对锁骨上下区有淋巴结转移者行常规外放疗DT 60~70 GY,6~7/wk. 结果按WHO制定的实体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放射治疗1~3 mo后评价疗效. 实验组:完全缓解(CR) 12例,部分缓解(PR) 47例,稳定(SD) 4例,进展(PD) 2例,有效率(CR+PR) 91%;对照组:CR 8例,PR 36例,SD 15例,PD 6例,(CR+PR) 66%. 两组近期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1). 按照急性放射副反应RTOG标准评价并发症,实验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I~II度23例,III度4例;急性放射性肺炎I~II度13例,III度1例;白细胞减少症9例. 对照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I~II度18例,III度2例;急性放射性肺炎I~II度10例,III度1例;白细胞减少症6例. 两组放射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   2讨论
  长期以来常规分割放疗是非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模式,我们常规外放疗65例有效率与庞军等[1]报道的65.6%有效率基本相似;毒副反应亦大致相仿. 从报道的资料来看,常规分割放疗近期疗效不尽人意. 常规分割放疗肺组织的耐受量仅为65 GY左右,根据Fletcher估计,要根治一个5 cm的肿瘤需要80~90 GY甚至100 GY的常规放射剂量. 另外随着放疗时间的延长,由于肿瘤细胞的加速再增殖,也将造成局部控制率下降. 据推测非小细胞肺癌的加速再增殖可能出现于常规放疗的中后疗程,而且残存肿瘤细胞增殖可能逐步加速[2]. 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提高了肿瘤区剂量,减少了正常组织损伤,提高了生存率. 于金明等[3]报道采用后程立体定向放疗其有效率为86.5%,而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所得的结果为90.8%;我们所得的急性放射反应结果也与此类似,也与常规分割放疗的结果[1]相近. 我们认为,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显著,治疗时间缩短,且放射反应与常规分割放疗基本相同,是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非手术治疗较好的选择. 至于其远期疗效及联合化疗综合治疗正在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庞军,杨炳辉.超分割放射治疗57例非小细胞肺癌的初步观察[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5,17(4):270.

  [2]沈瑜,糜福顺.肿瘤放射生物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98-237.

  [3]于金明,于勇华,郭守芳,等.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IIIb期肺鳞癌Ⅰ期临床试验[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1,10:94-9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