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论文网:
作者:卢国奇 蔡娟丽 马国峡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 超早期 手术方式 预后
0引言
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致残率均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1]. 我科自200112/200612,本着“因型治疗”的原则,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96例,对其治疗的手术方式与预后的关系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组96(男50,女46)例,年龄48~76岁. 均有高血压病史. GCS ≤8分23例;9~12分73例. 单侧瞳孔散大18例,双侧瞳孔散大8例,肢体偏瘫及病理征阳性65例,去大脑强直8例. 发病至手术时间均在6 h以内. 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26例,锁孔血肿清除术治疗33例,微创钻孔血肿引流术37例. CT扫描所见血肿破入脑室24例. 85例为幕上血肿,壳核外侧型44例,壳核内侧型31例,丘脑10例;11例为小脑出血. 血肿量以多田公式计算:10~20 mL 11例,30~40 mL 30例,40~50 mL 43例,50 mL以上12例. 血肿量最大90 mL.
1.2方法
①常规标准骨瓣开颅术在全麻下进行,距血肿位置最近大骨瓣开颅,于脑沟切开皮层2~3 cm,进入血肿腔,可靠止血;部分患者去骨瓣减压,合并脑室出血者同时行脑室外引流. ②锁孔手术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距血肿位置最近的体表作直切口4 cm,作直径2.5 cm小骨窗;显微镜下分开皮层1~1.5 cm, 与脑沟方向一致, 清除血肿彻底止血. ③钻孔引流术以CT片定位血肿头皮穿刺点,采用 YL1 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钻至血肿腔,空针抽吸血肿,而后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冲洗至引流液清亮,注入尿激酶2~5万U,夹闭引流管2~3 h,2~3次/d,一般置管3~5 d.
2结果
常规骨瓣开颅术组26例, 10例死亡, 死亡率38.5%;锁孔血肿清除术治疗33例,6例死亡,死亡率18.2%;钻孔血肿引流术37例,2例死亡,死亡率5.4%. 生存78例,出院时均神志清楚,偏瘫有不同程度恢复. 随访1~6 a扶杖行走、生活自理36例(46.2%),需人扶持35例(62.8%). 微创组及钻孔引流组和锁孔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骨瓣开颅组.
3讨论
基底节区是高血压脑出血的常见部位, 约占30%~50%, 多为豆纹破裂所致[1]. 传统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多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时间长、出血多,手术引起的继发脑损伤及脑水中反应重,对全身器官干扰大,因而死亡率、重残率高,手术风险大. 有许多年老、体弱及有合并症的患者往往难以承受. 超早期( 2~6 h )手术不但可以及时清除血肿,解决脑受压,而且能打破脑出血后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提高疗效[2]. 超早期钻孔手术只在局麻下进行,创伤小,操作简便,因此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 在手术过程中CT扫描随时观察颅内血肿清除的动态情况,使不可视的抽吸术在影像学的直视下进行. 可控制血肿的抽吸速度,不至于抽吸太快或太完全致原破裂动脉失去血块依托再出血. 锁孔手术是一种微侵袭手术,其宗旨是根据个体解剖及病灶特点设计手术入路,避免必要的结构暴露和破坏,充分利用有效空间,以最小的创伤取得最好的手术效果[3]. 锁孔手术优点:直切口入路快速到达血肿部位,减压快;显微镜直视下操作清除血肿及止血彻底,可减少术后再出血几率;对脑组织损伤小,手术中仅暴露了血肿腔壁和1.5 cm左右的脑皮层,降低了传统手术造成神经功能的损伤,获得了与常规开颅手术更好的疗效.
我们认为,中度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优于常规开颅手术,值得进一步推广. 但对于脑疝患者和大脑中线移位>5 mm,严重脑水肿者还是以采用常规开骨瓣术为好.
【参考文献】
[1]吴承远,刘玉光. 临床神经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0-531.
[2]袁军辉,卢国奇,马国峡,等.超早期微创显微外科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6,11(12) :751-752.
[3]王中勇,兰青. 高血压脑出血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12(1):43-44.
关于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96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论文大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