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我院自199708/200612采用椎板间开窗潜行扩大减压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经随访,效果满意.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组36(男26,女10)例. 年龄19~60(平均41)岁. 病程3 mo~8 a. 所有病例均有腰痛和双下肢、会阴部麻木. 大小便功能障碍8例,双下肢不完全瘫痪4例. 双侧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及足底感觉减退36例,跟腱反射减弱16例. 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6例. X线片示:腰椎椎体骨质增生18例,椎间隙变窄12例,生理弧度变直10例,脊柱腰椎段侧凸畸形5例. 腰椎骶化3例,骶椎腰化2例. CT检查示:所有病例椎间盘向后正中突出. 腰4,5,腰5骶1椎间盘同时向后正中突出4例, 突出为0.5~0.9(平均0.65)cm. 伴后纵韧带或突出间盘钙化6例.
1.2方法
取俯卧位,胸部及两髂嵴下各置一软枕. 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选择症状重侧或CT所示硬脊膜、神经根压迫明显侧入路. 充分暴露病变椎板间隙. 确定开窗处,用尖刀将椎板间黄韧带切除,然后用枪式咬骨钳咬除邻近椎板及黄韧带行开窗,外侧达关节突内缘. 开窗为2 cm×1.5 cm,即容纳食指指腹为度. 显出硬脊膜、神经根后再用135度斜头枪式咬骨钳潜行扩大开窗的椎板内侧,直至棘突基底部. 充分暴露硬脊膜、神经根,用神经剥离子小心剥离受压、紧张的硬脊膜、神经根,并用神经根拉钩将其轻拉向内侧过中线,找到突出的椎间盘,用尖刀环形将其切开,用髓核钳摘除髓核组织. 如有间盘钙化,则用骨刀一并将其切除. 清除其他残存碎裂或坏死的髓核碎片,松开神经根拉钩,用神经剥离子探查,见硬脊膜、神经根松弛,前方无压迫. 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逐层缝合切口. 4例多节段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者,同法行二处椎板间开窗潜行扩大摘除椎间盘.
2结果
本组36例,手术时间60~110(平均75) min. 术中2例发生硬脊膜小口撕裂(系剥离硬脊膜与突出的椎间盘粘连所致),经立即缝合、明胶海绵覆盖后未出现脑脊液漏和切口感染. 术后2 wk切口拆线,带腰围下地活动,3 mo不负重.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 mo~6 a(平均2.5 a). 随访时摄X线片未发现腰椎滑脱、后凸成角畸形等不稳定现象. 按照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组1993年制定的评分标准[1],优24例, 良9例, 可2例, 差1例. 优良率91.7%. 转贴于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椎间盘退变是椎间盘突出的病理改变基础. 由于解剖特点,椎间盘突出以后方突出为多见. 根据突出的方向和部位,可分为3型[2]:中央型、侧突型和外侧型. 中央型是指椎间盘突出位于椎管前方正中央者,主要刺激和压迫马尾神经. 临床表现为双下肢疼痛、会阴部麻木和大小便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出现双下肢瘫痪. 对于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外科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过去常采用全椎板切除或半椎板切除. 虽然该术式能暴露充分、达到减压和间盘摘除的效果,但创伤大,术后脊柱稳定性差,并且易出现神经根、硬脊膜瘢痕粘连,引起腰痛和双下肢疼痛.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目的是完全切除突出的髓核和纤维环,解除硬脊膜、神经根的压迫. 手术原则[3]:一方面减少损伤程度,尽可能不损伤其他结构,使其稳定;另一方面要有良好的暴露. 遵循其原则,我们对36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用椎板间开窗潜行扩大减压手术,效果理想. 本方法在椎板间开窗的基础上,用135度斜头枪式咬骨钳潜行扩大椎板内侧达棘突基底部,由此使暴露的硬脊膜、神经根更充分,为拉开硬脊膜、神经根和暴露突出的椎间盘提供了有效的容积和空间. 该法不损伤棘突与棘间韧带,不剥离对侧肌肉,不损伤关节突,且术后反应小,下地活动早,脊柱稳定性好. 是一种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杨惠林,唐天驷. 腰椎不稳与腰椎管狭窄专题研讨会纪要[ J].中华骨科杂志,1994, 14(1):60-63.
[2]肖家驷 ,吴阶平. 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版社,1982:669.
[3]汤华丰. 实用脊柱外科学[M]. 上海: 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