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论文摘要万能模板5例「经验分享」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43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中医学论文摘要怎么写?论文摘要是论文写作中比较重要重要的部分,可以使读者快速地了解到你课题的研究核心,所以比较考验学生对论文的核心把握。本文为大家提供了5例中医学论文摘要范文,可以多参考学习一下。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一: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导师石君华主任医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究石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组方用药规律,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用药经验及思路方法,为临床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提供参考。方法:对湖北省中医院肾病科住院部经石君华主任医师诊治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病历资料(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收集。(1)设定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并以此严格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病患52例,处方共234首。将患者基本信息及处方用药录入到Excel软件中,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建立数据库及数据矩阵。(2)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得到石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高频药物(人为将药物出现频次≥15次的设为高频药物)以及所有涉及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分布。(3)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统计软件对高频药物的数据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得到高频药物中的核心药对及核心药组,咨询石师本人后对此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出处方234首,涉及中药165味,累计用药总频次3809次。其中使用频次≥15次的共50味,累计频次3300次,占总频次的86.64%,为石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高频药物。使用频次≥95次、使用率(单味药物使用频次/总处方数)>40%的中药共15味,占总频次的52.51%,为石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核心药物,分别为:黄芪、茯苓、当归、陈皮、党参、山药、麸炒白术、赤小豆、山茱萸、车前子、甘草、丹参、玉米须、生地黄、大腹皮。2.本研究的165味药物中,药性以温性、平性为主,寒性次之;药味以甘为主,苦、辛次之;归经以脾、肺、肝、肾、心及胃为主;功效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收涩药及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3.本研究的50味高频药物中,得出常用药对27对,其中核心药对8对,分别为:金樱子、芡实;山药、山茱萸;赤小豆、车前子;菊花、枸杞子;山药、生地黄;黄芪、当归;薏苡仁、苍术;党参、丹参。得出核心药组15组,分别为:当归、黄芪、党参、山药、山茱萸、丹参;茯苓(茯苓皮);枸杞子、菊花、牛膝、杜仲;苍术、薏苡仁、石韦;木瓜、木香、肉桂(桂枝);法半夏、枳壳、黄芩;车前子、赤小豆、猪苓;金樱子、芡实;麸炒白术(白术);陈皮、益母草、生姜皮;姜半夏;防风、连翘;芦根;川牛膝、淫羊藿;酸枣仁。结论:1.导师石君华主任医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核心药物功效以健脾益气、补肾固涩、利水消肿、理气活血及清热利尿为主,反映出立足脾肾虚弱,祛除水湿、瘀血、气滞、痰热等邪气,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治疗特点。2.从药物性味来看,临床实际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更多的偏于虚寒体质,这与其脾肾虚弱的关键病机相符合。从药物归经来看,脾、肺、肝、肾、心五脏同调,通畅调和,并以脾、肺、肝、肾为主,使水湿邪气得以转输、宣降、疏泄、蒸化,以达扶正祛邪之功。从药物功效来看,补虚泻实并举,气血阴阳同调,以使机体协调通畅。3.石君华主任医师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上力求“治病必求于本”,直达病所。基于“脾肾虚弱”的关键病机,从“脾”论治,以“后天”补“先天”,“培土制水”。同时标本兼治,益气养血活血、健脾补肾涩精,再或施以利水渗湿消肿、养肝平肝安神、燥湿化湿利尿、温肾助阳化气、清热化痰理气、祛风散热解毒等治法。


中医学论文摘要万能模板5例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二:基于数据挖掘研究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用药规律

目的应用数据库技术将近10年中医药或中西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文献数据进行采集、筛选、整合、统计、分析,建立关于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文献数据库及方药数据库。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量化分析高频药物、核心组方及组方规律,以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为开发新药处方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检索2011-2021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或中西结合治疗哮喘发作期的临床文献,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记录篇名、发表年月、发表刊物、方剂及其组成等信息,构建哮喘发作期方药数据库,运用Excel软件、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层次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213篇,纳入处方217首,涉及药物186味,文献数据库中的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如下:常用药物33味(频次>20),“麻黄”、“甘草”、“杏仁”、“半夏”、“地龙”、“紫苏子”、“五味子”、“黄芩”、“款冬花”、“细辛”为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其中以宣肺平喘药、化痰止咳药为主,药性以为温、寒为多;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主要归肺、脾经;使用频率较高的药对有:麻黄—杏仁、半夏—麻黄、麻黄—地龙、紫苏子—麻黄、紫苏子—杏仁、杏仁—地龙,麻黄—五味子、麻黄—杏仁—地龙、紫苏子—麻黄—杏仁、半夏—杏仁。核心处方组成为:麻黄-杏仁-甘草-半夏。结论近10年来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方药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祛风解表为主,兼顾温肺化饮、活血祛瘀、补益肺脾肾,用药性味以苦温、苦寒、辛温为主,体现了苦寒燥湿化痰,辛温宣肺祛邪,辛开苦降调节气机升降的思想。


中医学论文摘要万能模板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三: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Meta分析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今后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提供偱证医学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g 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和维普(VIP),英文数据库包括:Pub Med、EMBase、Medline、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以及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间为各大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月。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文献的有效资料,并对纳入文献分别使用Jadad评分和Cochranc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分析,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对提取的结局指标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以森林图形式呈现,必要时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纳入24篇文献,22篇中文文献,2篇英文文献,共1937例研究对象,其中中医药组977例,对照组960例,两组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提高PDSS评分更具优势[MD=16.50,95%CI(13.39,19.61),P<0.00001]。亚组分析显示:中药组改善患者PDSS评分优于安慰剂组[MD=13.75,95%CI(6.92,20.58),P<0.0001];中药组改善患者PDSS评分优于空白对照组[MD=20.86,95%CI(17.68,24.05),P<0.00001];中药联合西药组改善患者PDSS评分优于西药组[MD=16.33,95%CI(8.83,23.83),P<0.0001];中药联合针灸组改善患者PDSS评分优于西药组[MD=16.54,95%CI(9.10,23.98),P<0.0001]。(2)观察组降低患者ESS评分优于对照组[MD=-2.78,95%CI(-4.00,-1.56),P<0.00001]。(3)观察组降低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PSQI评分优于对照组[MD=-2.68,95%CI(-2.96,-2.40),P<0.00001]。(4)在多导睡眠监测相关指标方面:中医药能够缩短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睡眠潜伏期[MD=-11.75,95%CI(-16.06,-7.43),P<0.00001];中医药能够延长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睡眠时间[SMD=0.99,95%CI(-0.11,1.87),P=0.03];中医药能够减少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夜间觉醒次数[MD=-1.29,95%CI(-2.25,-0.33),P=0.008]。(5)中医药能够降低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MD=-2.81,95%CI(-3.26,-2.36),P<0.00001]。(6)观察组降低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UPDRS-Ⅱ评分优于对照组[MD=-1.60,95%CI(-3.02,-0.18),P=0.03]。(7)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降低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的UPDRS-Ⅲ评分更具优势[MD=-4.41,95%CI(-5.32,-3.50),P<0.00001]。亚组分析显示:中药组降低患者UPDRS-Ⅲ评分优于安慰剂组[MD=-4.25,95%CI(-6.89,-1.61),P=0.002];中药组降低患者UPDRS-Ⅲ评分优于空白对照组[MD=-4.54,95%CI(-6.08,-2.99),P<0.00001];中药组降低患者UPDRS-Ⅲ评分优于西药组[[MD=-4.81,95%CI(-7.08,-2.54),P<0.0001];中药联合西药组降低患者UPDRS-Ⅲ评分优于单纯西药组[MD=-4.89,95%CI(-6.79,-2.98),P<0.00001];中药联合西药组降低患者UPDRS-Ⅲ评分优于安慰剂联合西药组[MD=-2.42,95%CI(-3.96,-0.88),P=0.002]。(8)观察组降低患者HAMD评分效果优于对照组[MD=-1.97,95%CI(-2.79,-1.14),P<0.00001]。(9)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39,95%CI(1.29,1.49),P<0.00001]。(10)在不良事件方面,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19,95%CI(0.13,0.27),P<0.00001];在实验室检验指标和生命体征监测等其他安全性指标方面,中医药治疗和单纯西药治疗具有相同的安全性。以上结局指标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对照组相比,中医药或中医药联合西药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在提高患者PDSS评分、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更具优势,在降低UPDRS-Ⅱ、UPDRS-Ⅲ、PSQI、ESS、HAMD等量表评分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方面也更有优势,并且中医药在缩短PDSD患者睡眠潜伏期、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延长总睡眠时间方面疗效更明显。在安全性方面,中医药或中医药联合西药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导致的症状型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西药组,两者在实验室指标监测和生命体征监测方面具有相同的安全性。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单纯西药疗法。本次Meta分析可以为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提供比单一的临床研究更可靠的循证学依据。但是由于本研究纳入的部分文献质量较低,后期还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来验证。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四:中医药治疗脑小血管病致认知功能障碍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脑小血管病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选用中医药治疗脑小血管病致认知功能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检索维普科技期刊(VIP)、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群(WF)、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Pub Med、Cochrane Library及EMbase等数据库,查找和收集近十年有关中医药治疗脑小血管病致认知功能障碍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文献,截止至2021年1月。由2名专业研究员根据本研究设置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同时提取文献中相关的数据资料。通过应用Revman5.3软件对中药治疗脑小血管病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Mo CA评分、MMSE评分、ADL评分、Hcy、不良反应等观察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有18篇质量相当的相关文献被纳入研究,文献综合研究病例数为1449例,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的整合分析,并进行异质性检验、合并效应量等,最后绘制森林图,对Meta分析结果予以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中药组与基础用药组的对照中,Mo CA评分: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为(WMD=3.04,95%CI(2.10,3.97),P<0.00001),表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组较基础用药组更有助于Mo CA评分的提升。MMSE评分: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为(WMD=2.87,95%CI(1.53,4.21),P<0.0001),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即中药组较对照组更能改善MMSE评分。ADL评分: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为(WMD=10.22,95%CI(2.10,18.34),P=0.01),表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改善ADL评分上中药组优于基础用药组。不良反应情况: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为(OR=3.07,95%CI(0.48,19.78),P=0.24),提示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中药组的治疗与基础用药组不良反应情况无明显差异。(2)在中药组与西药组对照中:中药组与西药组:中医证候积分: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为(WMD=-3.79,95%CI(-6.68,-1.50),P=0.001),表明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中药组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西药组。Mo CA评分:合并效应量后结果显示为(WMD=1.59,95%CI(0.06,3.12),P=0.04),表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中药组在改善Mo CA评分上优于西药组。MMSE评分: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为(WMD=0.40,95%CI(-0.42,1.22),P=0.34),表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中药组在改善MMSE评分上与西药组无明显差别。ADL: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为(WMD=-1.96,95%CI(-4.94,1.03),P=0.20),表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中药组在改善ADL评分上与西药组相比无明显优势。Hcy: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为(WMD=-0.72,95%CI(-5.07,3.63),P=0.75),表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中药组在降低Hcy上与西药组相比无明显优势。不良反应情况: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为(OR=1.54,95%CI(0.25,9.46),P=0.64),表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治疗过程中中药组与西药组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相当。(3)中药联合西药组对比西药组:根据《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评价的有效率,合并效应量结果为(OR=3.53,95%CI(1.69,7.35),P=0.0008),表明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中药联合西药组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只用西药组。根据治疗《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来判断,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为(OR=2.66,95%CI(1.53,4.62),P=0.0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中药联合西药组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只用西药组。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为(WMD=-3.05,95%CI(-6.61,-0.51),P=0.09),表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中药联合西药组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上与西药组差异不大。改善Mo CA评分: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为(WMD=2.30,95%CI(1.50,3.09),P<0.00001),表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中药联合西药组在改善Mo CA评分上优于西药组。在改善MMSE评分: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为(WMD=1.70,95%CI(1.06,2.34),P<0.00001),表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中药联合西药组在改善MMSE评分上优于西药组。在改善ADL评分上,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为(WMD=2.76,95%CI(-1.55,7.08),P=0.21),表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中药联合西药组在改善ADL评分上与西药组相比无明显优势。在降低Hcy上: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为(WMD=-3.38,95%CI(-3.93,-2.84),P<0.00001),表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中药联合西药组在降低Hcy与西药组相比有明显优势。不良反应情况: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为(OR=1.35,95%CI(0.29,6.21),P=0.70),表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中药联合西药组的治疗与西药组的治疗不良反应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中药组在改善Mo CA评分、MMSE评分、ADL评分上均优于基础用药组;中药组在改善Mo CA评分、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上优于西药组;同时中药联合西药组在提高有效率、改善Mo CA评分、改善MMSE评分、降低Hcy上优于西药组。在不良反应方面,四组之间的两两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中药与基础用药或西药在治疗脑小血管病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比较中均有一定的优势,安全性较好;同时中药联合西药对比西药疗效明显。中医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可应用于脑小血管病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五:基于复杂网络和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用药规律

目的:基于复杂网络和数据挖掘的方法,探析中药治疗白塞病的用药规律,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网和Pub Med以上5个数据库中关于中医药治疗白塞病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以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为依据选择合格文献,提取处方,建立数据库。将数据规范化处理后,利用Microsoft Excle2016、Matlab2018b和Gephi0.9.2、IBM 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用药频次、中药功效、四气、五味、归经、核心药物、配伍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61篇,得到217条白塞病的处方,包含225种中药,累计使用频次达2314次。从功效分类来看,清热药(39.3%)使用最多,其次为补虚药(27%)、利水渗湿药(9.1%)、活血化瘀药(6.1%)、解表药(4.7%)、温里药(2.8%)。清热类药物中包括了清热燥湿药(12.2%)、清热凉血药(11.6%)、清热解毒药(10.2%)、清热泻火药(5.0%)、清虚热药(0.3%);补虚类药物中包括了补气药(14.6%)、补血药(7.1%)、补阴药(4.4%)、补阳药(0.1%)。从药物属性来看,中药四气中以寒性药物为主,其次为热、温、平、凉;五味中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主要归心、肝、肺、脾、胃、肾经。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有甘草、生地黄、当归、赤芍、黄连、黄柏、牡丹皮、金银花、黄芩、茯苓、玄参等49味核心中药。关联分析得到两种、三种、四种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个数分别为10个、15个、6个。聚类分析可将前25味核心中药聚为三类,其中第一类包括柴胡、栀子、泽泻、生地黄、当归、川芎、甘草;第二类包括赤芍、白芍、黄芩、黄连、黄柏、知母、牡丹皮、金银花、连翘、玄参、丹参;第三类包括茯苓、白术、党参、土茯苓、薏苡仁、黄芪、苦参。结论:中医治疗白塞病的药物以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凉血及补气药物为主。通过性味归经分析得出,中医治疗白塞病以寒性药物使用率最高,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心、肝、肺、脾、胃、肾为主。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白塞病的治疗重视“湿”、“热”、“毒”、“瘀”、“虚”的基本病机,病性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治疗以清热解毒、补气祛湿、凉血活血为主,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针对以上五大病机,总结出三类用药组合:针对湿热内蕴证型,柴胡、栀子、泽泻、生地黄、当归、川芎、甘草;针对热入营血证型,赤芍、白芍、黄芩、黄连、黄柏、知母、牡丹皮、金银花、连翘、玄参、丹参;针对脾虚不运证型茯苓、白术、党参、土茯苓、薏苡仁、黄芪、苦参。本研究利用频次、复杂网络、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对现有文献中具有客观疗效的有关白塞病的组方用药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挖掘出的部分核心药物、强关联药对及药物组合。本研究可为临床中医药治疗白塞病提供一些借鉴和新的思路,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进行合理有效地处方用药。

硕士论文摘要难不难写,只要你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之后,对研究方向的写作框架比较清晰,多看一些中医学论文摘要的范文,并不是太难。想了解更多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和素材,欢迎随时查阅本网,如果有写作指导需求,可以在线咨询。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