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一
[1]汤晶晶,邵蓉.药物专 利强制许可制度对提高 我国药物可获得性的可能 性及相关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2006,17(6):407-409.
[2]陈赞秋.专利保护对药物可获得性的影响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3]叶芳芳.TRIPS 协定下公共健康药物专利强制许可保障措施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6):106-108.
[4]马晓平、李杰.专利强制许可制度设置必要性经济分析[J].商业时代.2008(27):71.
[5]王峰.我国专利强制许可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立法建议[J].法制与社会.2008(25):88.
[6]周鹏宇.TRIPS 协议在药物专利强制许可问题上的修改和完善[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
[7]龚赢博.颁发与公共健康有关的专利强制许可的建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2):134-139.
[8]张骞.基本药物制度对中国医药行业未来发展影响的初探[J].社会保障研究.2010(5):26-29.
[9]王晨、张炳烛.专利保护与我国的强制许可制度[J].经济问题探索.2007(3):137-140.
[10]林秀芹.中国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完善[J].法学研究,2006(6):30-38.
[11]曲三强.论药物专利许可与公共健康权[J].学术探索.2006.(1):56-63.
[12]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13]冯晓青.知识产权法热点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14]江玉荣,董承军.我国药物专利强制许可证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2008.(3):101-104.
[15]姚昱,田侃.药物专利与公共健康冲突刍议[J].中国药师.2008(12):1507-1509.
[16]《巴黎公约》中译本,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出版物 No.201(c) ,世界知识产权网,2007.3.8.
[17]J.Dratler, Licens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18]See Christopher Stothers.Parallel Trade in Europe: Intellectual Property,Competition, and Regulatory Policy .189 ,2007.
[19]See Valentine Korah,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EC CompetitionRules 133, 2006
[20]Gerald J.Mossinghoff.Vivian S.KU.World Patent System:Circa 0XXA.D.IDEA:TheJournal of Law and Technology.1998.
[21]See Guy Tritt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Europe 998, 2008
[22]宋姗姗.药物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进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3]高金光.药物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4]王丽华.公共健康危机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J].法学.2004(6):109-115.
[25]梁靖.TRIPS 协议的新发展——从立法一体化和利益均衡论的角度浅谈[J].华商.2008(15).
[26]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7]葛红梅.TRIPS 协定药物专利保护及我国的对策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4).
[28]李双元.李欢.公共健康危机所引起的药物可及性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04(6).
[29]祁志.打开基因技术专利之门的案例—对Diamondv.Chakrabarty案的剖析[J].医学与哲学杂志(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6):51-51.
[30] 周平.《公共健康宣言》及外国药物专利强制许可证制度实践对中国的启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1):101-104.
[31]Frederick M.Abbott.The WTO Medicines Decision:World Pharmaceutical Tradeand the Protection of Public Health, The American Iournal of InternationalLaw,2005(2).
[32]Wayne Kondro,Supreme Court rules against drug patent everygreening,CMAJ,2008,175:1508-1509.
[33] 胡志林,刘朝杰,范芳芳.从澳大利亚药物保险咨询委员会的作用与反作用反思我国药物价格虚高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药房.2006(12):884.
[34]王普善.从美国法律修正和审批过程改进看非专利药发展态势[J].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杂志.2007,7(l):25-29.
[35]刁天喜,武士华.浅析药物数据保护的现状与作用[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2007,2:160 - 162.
[36]冯晓青.试论知识产权保护的源革及在当代社会的发展[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2):72 - 78
[37]《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08 年 12 月 27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38]《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2010 年1月9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的决定》第二次修订.
[39]刘宇晖.论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兼评<专利法>第三次修订的相关条款[J].河北法学.2010(4):105-110.
[40]韦晋.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理论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7.
法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二
(一)著作类
[1]杨大春.中国近代财税法学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黎江虹.中国纳税人权利研究[M].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2010.
[3]翟继光.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经典案例评析[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4]梁慧星.公益诉讼的新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张艳蕊.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伍玉功.公益诉讼制度研究[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戴海平,张志军.另一个角度解读税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8]刘杰.知情权与信息公开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9]刘剑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梁慧星.关于公益诉讼[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1]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12]施正文.税收程序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甘功仁.纳税人权利专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二)期刊类
[1]王静.域外纳税人诉讼制度比较与借鉴[J].未知,2011(18).
[2]朱晓光.论行政公益诉讼[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3]张旭东.纳税人诉讼制度研究[J].商业时代,2010(33).
[4]马哓丹.浅谈纳税人权利的保障[J].法制经纬,2010(8).
[5]闫海,金华.我国纳税人诉讼的权利本原与制度构建[J].广西大学学报,2010(6).
[6]韩姗姗.美国纳税人诉讼制度分析及其对中国之借鉴[J].岭南学刊,2010(3).
[7]彭志华.强化纳税人权利与税务机关义务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0(1).
[8]高军,杜学文.构建我国纳税人诉讼制度初探[J].经济问题,2009(7).
[9]陶有云.税款使用监督权的确立与保障机制的构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10]田媛嫒.纳税人公益诉讼权:必要性及程序保障[J].法治建设,2008(8).
[11]施正文.我国建立纳税人诉讼的几个问题[J].中囯法学,2006(3).
[12]胡海.略论纳税人诉讼制度的建立[J].税务研究,2006(4).
(三)学位论文类
[1]黄平.纳税人公益诉讼制度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葛存辉.我国纳税人公益诉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
[3]李晓英.纳税人公益诉讼制度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
[4]廖婷.我国纳税人公益诉讼制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5]扈燕.我国纳税人公益诉讼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10.
[6]田媛媛.纳税人公益诉讼权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
[7]刘云舟.论我国的纳税人诉讼制度[D].上海交通大学,2008.
[8]贺大勇.纳税人诉讼制度探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8.
[9]计金明.论纳税人诉讼制度[D].安徽大学,2007.
法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三
学术著作类:
[1] [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M]. 刘明祥,王昭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 3 月.
[2] [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M].冯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484-485 页.
[3] [韩]李在祥.韩国刑法总论[M].韩相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463 页.
[4] 林山田.刑罚通论(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1 月.
[5] 柯耀程.刑法竞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 147 页.
[6] 赵秉志.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分则篇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年.第380 页.
[7] 张小虎.犯罪论的比较与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793-794 页.
[8] 黄荣坚.刑法问题与利益思考[M].台湾:台湾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5 年.第389 页.
[9] [德]约翰内斯·韦赛尔斯.德国刑法总论[M].李昌柯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年.第 481-482 页.
[10] 陆诗忠.结合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年.第 63 页.
[11] 甘添贵.罪数理论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 6 页.
[12] 庄劲.犯罪竞合:罪数分析的结构与体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年.57-66 页.
[13] [日]木村龟二.刑法学词典[M].顾肖荣,郑树周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第 398 页.
[14] [日]小野清一郎.犯罪构成要件的理论[M].东京:东京有斐阁,1959 年.第 130 页.
[15] 刘刚.罪数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年.第 206 页.
[16]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第 1 页.
学术期刊类:
[1] 贾学胜.事后不可罚行为研究[J].现代法学.2011 年,第 23 卷第 5 期.
[2] 刘伟.事后不可罚行为—兼论吸收犯之重构[J].金陵法律评论.2005 年,春季卷.
[3] 林山田.论法律竞合与不罚之前后行为[J].台湾大学法学论丛.第 22 卷第 2 期.
[4] 陈洪兵.认真评价本犯的事后行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 年 3 月,社会科学版.
[5] 庄劲.犯罪客体重合性罪数标准的倡导[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 年,第 2 期.
[6] 刘宪权.罪数形态理论正本清源[J].法学研究.2009 年,第 4 期.
[7] 曲新久.论吸收犯[J].中国法学.1992 年,第 2 期.
[8] 李世阳.论不可罚的事后行为[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2 年,第 3/4 期.
[9] 段晓博.事后不可罚行为理论具体运用分析[J].中国检察官.2011 年,第 10 期.
[10] 高铭暄,叶良芳.再论牵连犯[J].现代法学.2005 年 3 月,第 27 卷 2 期.
[11] 陈兴良.刑法竞合论[J].法商研究.2006 年,第 2 期.
[12] 黄荣坚.双重评价禁止与法条竞合[J].法学论丛.第 23 卷第 1 期.
[13] 游伟,谢锡美.论不可罚的前后行为[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 年,第 2 期.
[14] 谷瑞华,陆敏.事后不可罚行为初探[J].当代法学.2001 年,第 11 期.
[15] 童伟华.吸收犯学说述评[J].华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2 期.
[16] 张智辉.论刑法中的伴随行为[J].法律科学.1999 年,第 4 期.
[17] 战谕威.吸收犯初探[J].刑事法杂志.1994 年,第 6 期.
[18] 蔡墩铭.不罚之前行为与后行为[J].法令月刊.第 37 卷第 10 期.
[19] 张莉琼,杨广琦.论事后不可罚行为的法律性质[J].甘肃社会科学.2011 年,第 1期.
[20] 陈兴良.禁止重复评价研究[J].现代法学.1994 年,第 1 期.
[21] 马克昌.德日刑法理论中的期待可能性[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1 期.
[22] 张明楷.法条竞合中特别关系的确定与处理[J].法学家.2011 年,第 1 期.
[23] 陈兴良.从罪数论到竞合论——一个学术史的考察[J].现代法学.2011 年,第 3 期.
[24] 阮齐林.论构建适应中国刑法特点的罪数论体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3 期.